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水旱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旱涝灾害在长期系列中有一定周期性。安徽每年水旱灾面积是不稳定的,这与降雨在年际间变动很大有关。以蚌埠、芜湖长系列雨量记载为例,年雨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4.2和3.2。大气降水尤其是发生暴雨常为偶然事件,因此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从水旱时序连续过程分析,历史上安徽大水、大旱年份的出现似有一定周期性。从500年连续系列过程,按水旱级别绘制累积过程,有偏水期和偏旱期交替出现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全省旱涝似有1958—1968年和1976—1978年两个较明显的偏旱期;似有1949—1956年、1969—1975年和1979—1991年的偏水期。基本上反映了10年左右的时限内有较集中出现旱或涝的情况。
(2)洪涝旱灾交替发生。我国位于亚洲季风气候区。反映夏季风环流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即西太平洋副高压在东西方向的伸缩和南北方向的进退,以及西风带阻塞系统的存在,直接影响安徽汛期雨带的位置,往往形成省境内南涝北旱、北涝南旱、先旱后涝、先涝后旱,也就是说在同一年份内,旱涝可能同时发生在不同地区,也可能先后发生在同一地区。安徽水旱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水灾夏季发生的几率占一半,秋季1/4;旱灾夏季占2/5,秋季占1/4。在年际间,不仅洪涝干旱交替发生,而且还有多年连续发生的特点。据500年史料分析,水旱灾害连年发生在历史上大约30年出现一次,大都为连续两年,较罕见的连续受灾的有泗州、宿州1902—1912年连续11年水灾;滁州、和州1927—1934年连续8年旱灾。
(3) 全省广大地域都有可能发生大量级的暴雨洪水。1949年以来,安徽出现过24小时暴雨量大于200毫米的站点就有150场次,几乎年年都有,遍及全省南北。其中较大的,在淮北有1974年8月泗县刘圩576毫米、1972年7月界首470.8毫米;在江淮之间有1975年8月来安杨郢653毫米、1969年7月潜山大水河487.9毫米、1991年7月金寨吴店360毫米;在江南有1956年8月黄山409.1毫米。据近500年历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全省性特大洪水年有1586、1608、1823、1849、1866和1931等年,特大旱年有1589、1652、1671、1679、1785、1856和1934等年。
(4) 水旱灾害的伴随性。1954年和1991年都是大水后伴随着大旱的年份。1991年,安徽境内淮河流域(除淮北北部)和巢湖、滁河流域的汛期最大30天雨量均超过500毫米;5月18日至7月12日56天降雨量为800~1 500毫米。这56天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相比,沿淮、淮南地区为85%~102%,巢湖流域为103%,滁河流域为97%~114%。而继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入秋开始全省又遇到持续3个多月干旱少雨天气。9月11日至12月20日,100天降雨量,淮北地区在20毫米以下,江淮之间在40~75毫米,长江以南在50~60毫米,降雨量之少分别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雨量第一至第三位。
(5) 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江河两岸低于洪水位的低洼地和平原区。而沿河又多是人民聚居区、主要农业区和工业发展区。淮北平原和沿江圩区有易涝面积2 393.3千公顷,易涝原因是受江河高水位长期顶托,失去排水条件或排水能力不足而形成涝灾。旱灾在各类地形都会出现,丘陵高岗和淮北平原为易旱区,这是由于当地水资源较贫乏,丘岗区田高水低,耕层浅,土质黏重,土壤保水能力小,抗旱难度大。另据近500年历史资料统计,不同地形地域水旱出现的次数,淮北、沿淮、沿江地区水灾多于旱灾,江淮丘陵区旱灾多于水灾,皖南山区水旱灾的发生机遇差不多。
(6) 水旱灾害的严重程度与水利建设的发展关系密切。江河治理标准高、排灌设施完善、水利管理水平高的地区,抗灾能力强。在水利设施脆弱和“死角”地区或有水利设施但管理不善,遇到相同的暴雨和旱情灾害就重。重建轻管、调度不当、协调不好,也会加重水旱灾害。

☚ 第六节 农业自然灾害   二、农业灾害 ☛
000024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