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榆树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榆树市 一、榆树市 昔日移民号荒地 榆树市位于东经126°1′42″—127°5′9″、北纬44°30′35″—45°15′,吉林省中北部,处于长白山高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山前台地平原区,地形呈椭圆形大豆叶状,松花江与拉林河两水环绕,西南以松花江为界与德惠毗邻,北东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的双城、五常相望,西接扶余,南连舒兰,幅员面积4 261平方公里。 榆树清初属伯都纳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榆树直隶厅。1913年改为榆树县,隶属吉林滨江道。日伪统治时期为榆树县。1945年12月解放至今隶属吉林省。清初县城南有株十余人合围不交的古榆,周围百米无树木生长,前人在此开荒落草,取名孤榆树屯,后以榆树为县名。 清初榆树地方一片荒野,康雍年间,移民垦荒,以后“商贾渐集,次第繁荣”。清道光五年(1826年),实行伯都纳屯田,安置旗人,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八字为号,谓号荒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榆扶分治,“农”、“穑”二号划归扶余,其余划归榆树。 全市共有37个乡镇,四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 183 429人,其中农业人口1 041 365人,占总人口的88%,主要民族有汉、满、朝、回、蒙古族等10个民族。 榆树地处松辽平原黑土带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市耕地面积290 914公顷,占幅员面积68.5%,其中黑土、黑钙土166 981公顷,占耕地57.25%,黑土层达67—100厘米。 榆树位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属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冬季长而严寒,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4.1℃左右,年均降水600.4毫米,日照时数2616.1小时,无霜期为138天。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树这片黑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榆树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1953年春,全省首批进口拖拉机驶入榆树农田。到1990年全市已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9 634台,各种机引农具20 670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5 353部,机耕面积达217 333公顷,占播种面积的74.5%。全市有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22座、塘坝460座、电灌站409处、电机井2021眼,灌溉面积39 373公顷。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全市粮食总产1990年为1 759 392吨,比1949年增长326%,1993年达到1 856 256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全国县级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树的粮食总产量、人均产粮、人均交售征购粮均居全国和吉林省前列。进入70年代后,全市每年提供给国家和社会的商品粮均在6—10亿公斤左右,可供全国人口食用1—2天。 榆树素有“大豆之乡”的美称,所产大豆色泽金黄,含油量高,驰名中外。旧中国即通过营口、哈尔滨向日本、俄罗斯出口。新中国历届广交会上,外商更是指名要榆树大豆。豆制品更是种类繁多,榆树城区的大豆腐色泽洁白,质嫩味香,五棵树镇干豆腐尤以簿、韧、干、香名扬四方,年销量达30—40万公斤。直到60年代初期,榆树大豆种植面积均在11万公顷以上,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大豆面积减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市政府提出“增粮增豆”的号召,大豆面积又开始回升。1993年大豆种植面积43 067公顷,产量10.2万吨。 多种经营生产按照“基地建设、系列开发、区域生产、规模经营”的路子,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90年多种经营收入240 488万元,肉类总产量7.5万吨,蛋类总产量1.6万吨。1981—1990年全市累计造林面积4.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38%,被评为全国平原造林先进县。10年改革使全市乡镇企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9 763万元,利润7 519万元。 工业生产由于转换机制、技术改造、招商引资而不断发展。1990年市属以上企业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8 675.8万元,并形成食品加工、酿造、化工、机加等一批主导型产品。榆树大曲酒、古林茅酒荣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部分产品远销海外。工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势头良好,香港、新加坡、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同市松江酿酒厂、肉类加工厂、制革厂等达成7个合资项目,引进资金4 500万元人民币。五棵树经济开发区一年来引进资金8 600万元成为全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榆树市与美国圣贝纳迪诺市1993年结为友好城市。 榆树地处吉长哈三市之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了全市城乡与外部的联系。陶榆铁路和京哈铁路接轨,每日由长春和哈尔滨分别有一列客车以榆树为终点。到1990年末,全市有客货汽车2 735辆,不但连接吉长哈三市和邻近市县,而且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市级以上公路综合完好率达95.6%。 榆树人杰地灵、文人荟萃,清末种榆书院培养出一批有功社稷、有功民族的人材,先后考中进士13人、举人2人,黑林镇太平川于家“叔侄五进士、兄弟二翰林”在榆树历史传为佳话。解放后全市教育事业更是一片繁荣,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市现有各类学校474所,在校学生185 022人,1993年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1 439人,升学率41.1%,居长春地区五县市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市区内街巷均铺设了柏油路,排水系统网络化,绿化面积210公顷,绿化覆盖率25.9%。市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临街建筑气势宏伟,功能齐全,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5米2,提前实现国家规定的2000年城市人均住宅面积标准,被国家评为全国城市环境整治优秀县级市。农民人均收入1993年达到958元。 “偕君登高放眼望,笑指榆树又飞腾”。市委提出,用10—20年的时间,把榆树建设成繁荣的新兴城市。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榆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按着市委提出的目标,榆树将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发展鸡、牛、猪、鹅、果、烟、菜、杂八大专业生产基地。 乡镇企业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发展战略,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多渠道增加投入;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扩展生产领域,打破农业资源型的生产格局。 工业生产立足于现有基础,围绕农业办工业,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粮食深加工的路子。广辟渠道,引进资金,建设燃料酒精、变性淀粉、维生素C及生化药等几个新项目。 第三产业是增强经济活力的新生长点,近期内把弓棚镇建成一定规模的肉蛋禽批发市场,五棵树建成综合贸易市场,新立镇建成商贸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大岗农副产品开发区,通过市场建设,带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断改进发展经济的基础设施。利用3年时间打通榆树至京哈公路第二出口,建成国家标准二级公路,开发松花江水域,在五棵树建成停靠百吨级轮船码头,积极创造条件,接通榆树至山河屯65公里铁路。程控电话市区达到2万门,各乡镇全部开通自动电话。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南郊水源三期工程、新公园二期工程、铁北小区、三盛路综合楼将陆续开工兴建,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乡一体,贸工农结合的新兴城市格局。 4万年前,“榆树人”在这块黑土地上生息繁衍,垦荒务农。今天百万榆树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正在加快振兴榆树经济,富市裕民的步伐。原吉林省省委书记强晓初同志当年视察榆树时曾题词:“坚持岁岁夺高产,应保松辽第一仓”,黑土情深迎宾客,松江扬波奏凯歌,明天的榆树将更加仓满囤实,灿烂辉煌。 ☚ 第二节 县(市)农村经济 二、双阳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