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经济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经济

1. 概况。在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岁月里,勤劳的贵州各族人民为农业的开发历尽了艰辛,但在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下,劳动人民遭受着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衰萎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的半殖民化程度虽然不及东南沿海诸省,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向贵州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掠夺桐油、猪鬃、木材、茶叶等农副产品,使贵州封闭的自然经济也受到了一些冲击。1913年,贵州省总人口为966.5万人;社会劳动者约240万人,其中农业劳动者216万人;产粮耕地约42.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72.1万吨,人均粮食产量74.5公斤。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贵州地方财政日趋枯竭,军阀政府为了维持其庞大的军费开支,便强迫农民种植鸦片。全省种烟之地占耕地面积的2/3,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37年,贵州总人口为1 0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3万人,占总人口80%左右;全社会劳动者26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者约220万人;种粮耕地115.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201.2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只有197.5公斤。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中央政府西迁重庆,贵州成了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后方。随着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学校和科技单位的西迁,使贵州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38年成立了贵州省农业改进所,1940年大部分县成立了农业推广站,在繁殖和推广农作物、树苗、种畜等良种和防治植物病虫害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全省先后兴修了贵阳中曹司水利工程、乌当灌溉工程、安龙附塘海子排水工程、惠水三都区灌溉工程等一些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约1 333公顷,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这一时期,全省主要的农林产品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水稻产量由1937年的39. 75万吨增加到1942年的76. 3万吨,五年增长将近一倍。1938年开始引种栽培烤烟,1941年开始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当年产烟40吨,1942年产烟300吨。以后逐年上升,烟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从此烤烟生产便在贵州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产品桐油、生猪生产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快的发展。到1949年,全省总人口1 416. 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 298. 8万人,农业劳动者552. 1万人;耕地面积179. 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96. 5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209.4公斤),其中稻谷211. 05万吨,玉米60. 0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油菜籽产量2. 49万吨;烤烟5 960吨;主要林产品油桐籽2. 33万吨,生漆230吨,油茶籽1 30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246.8万头,其中牛224.4万头;猪年末存栏287.8万头。
2.农村经济水平与特点。新中国成立前的贵州农村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水平低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商品率低。在种植业生产方面,耕作制度落后,耕地利用程度很低(复种指数仅为110%左右),生产技术陈旧,耕作方式粗放,广种薄收;生产工具原始,有的地方还在使用石犁、木犁,刀耕火种、粮食不能自给。从1913—1937年的24年中,粮食平均亩产只增加2. 3公斤(由113. 9公斤增加为116. 2公斤)。1937年后,粮食单产呈下降趋势,1949年亩产只有110公斤,比1913年平均亩产还少3.9公斤。194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仅为9. 1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仅537公斤,创造农业产值165元,净产值117元,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只有70.0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48.30元,农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低消费水平情况下,一般年景全省尚缺粮约三个月。农村虽有少量的经济作物产品和土副特产品进入市场出售,但整个农业产品的商品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此外,交通闭塞、民族矛盾尖锐等因素,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生产关系。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水平看,
❶作为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据1939年统计,全省总人口为1 021万人,其中,识字的人数仅占全省总人口的9%左右,农村更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绝大多数农业劳动者是文盲。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个别地方还在采用结绳、刻木记事。绝大部分农业劳动者无法接受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技能的掌握几乎完全是祖传或乡邻口授,仅凭经验与习惯进行生产;
❷劳动工具落后,耕作经营方式原始粗放,有的地方还保持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❸田地大多贫瘠,灌溉多靠天然雨水,部分山地水上流失严重。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低水平直接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几乎完全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大而取得。1913—1949年,全省粮食生产总产量由72. 1万吨增加到296. 55万吨,增加3. 1倍,而同期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由42.2万公顷扩大到182. 3万公顷,增加3. 32倍,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平均每亩耕地产粮水平反而下降。
从土地及所得收入的分配关系上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贵州农村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大部分土地由占农村人口 10%左右的地主、富农所占有,而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雇农、贫农和佃中农只占有少量土地,农业生产劳动者与土地所有权分离,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及生产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封建地主阶级将所占有的土地及其生产资料,租佃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对佃农的盘剥一般占整个农作物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竟高达80%左右。这种极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及财富分配关系,制约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经营方式的改进和生产技能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经济 ☛
000131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