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艺术
新中国成立前, 被称为 “北大荒” 的黑龙江省农村, 普遍处于蒙昧状态。广大农民终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车店里 “唱蹦蹦” (二人转), 便是极少数人能享受到的稀有的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在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建立机构,组建队伍, 千方百计丰富和活跃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1952年全省建立了85个县、区文化馆, 174个乡镇文化站, 较大的村普遍建立了文化室。各级文化机构和队伍广泛配合各项政治运动, 大力开展文艺演出、文化扫盲、幻灯、电影放映、图书报刊阅览、板报宣传、民间美术、手工艺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初步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落后状况, 有力遏制了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在农民群众生活中的蔓延。1954年起, 以歌颂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民歌、东北新秧歌等民间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全省各级专业文艺工作者也纷纷深入农村采风、创作,辅导农村业余文化队伍, 创作、传播和普及民歌二人转、地方戏等文艺节目。五六十年代, 郭颂创作演唱的 《乌苏里船歌》、《看秧歌》、《新货郎》、《越走越亮堂》等东北民歌已在全省农村家喻户晓, 广为普及和传唱。
十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省农村文化机构大部分瘫痪, 忠字舞、语录歌、样板戏等极 “左”文艺产品垄断了农村文化生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文化事业恢复了正常发展。
到80年代末, 全省实现了 “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 的目标; 国办乡镇文化站129个; 乡办公助文化站807个; 乡办文化站82个; 全省共建立乡镇文化站1 081个,大部分文化站建立了图书室或书报刊专柜;全省农村基本实现了 “乡乡有电影站(队)”, 常年深入村屯放映故事片、科教片, 保证农民人均年观看电影15部以上。村文化室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全省共建立乡镇文化中心420个, 村屯文化室10 505个。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组织培育的农村业余文艺创作群体、民间文艺队伍发展到1000余个。
进入90年代以来, 全省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 “文化先进县建设”、“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和实施 “少儿蒲公英计划”三大文化工程建设, 使农村文化建设由文化部门行为上升为各级政府行为, 进而扩展为社会行为。文化工程建设评比、极大地促进了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省级文化先进县的文化事业投入都达到了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 专业艺术、社会文化、文化市场、图书、电影等各项文化事业整体推进, 全面发展。截至1995年, 全省又有649个乡镇文化站变为国办文化站, 其中51个边境乡镇全部建成国办文化站。全省农村电影发行机构69个, 电影放映单位2 345个, 从业人员6 280人。农村电影经营管理由县级电影公司自主经营, 盈亏纳入地方财政。
为适应新时期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多元文化需求, 一个以商品形式向广大农民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农村文化市场迅速发育成长起来。1991年全省把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做为工作重点, 在政策上倾斜, 方向上引导, 经济上扶持。全省县以下开办的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和场所达到12000全家, 其中大众型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占3/5的比重。一个包含文艺演出、录像放映、图书租售、艺术教育、民间手工艺术等各项文化经营的综合性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 并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农村文艺队伍中的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全省各类业余文艺创作群体由 “一县一品”发展到 “一县多品”, 汇集各类艺术创作人才达十万之众。其中肇东国画, 富裕漫画, 阿城、大兴安岭、鸡西版画, 海伦, 方正, 密山, 巴彦剪纸,缓棱农民画等10个创作群体所在县 (市) 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绥化市、鸡东县、尚志市、富裕县、安达市、克东县、肇东市、龙江县等8个县 (市) 被文化部命名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鸡西市、牡丹江市、牡丹江农垦分局、嘉荫县、宝泉岭农垦分局、漠河县和北安农垦分局等10个县 (市)、农垦分局被文化部命名表彰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安达市天泉乡儿童文化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 “农村儿童文化园”, 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的一台豪华中巴客车。
自1988年起, 我省农民歌手李天、兰琦等人分别在历届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中荣获美声、通俗、民族唱法一等奖,全省农民歌手获奖总数为全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