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化学肥料/1.试验、示范阶段/2.积极推广、重点突破阶段/3.数量激增,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科学施肥水平不断提高阶段/(二)农药/1.杀虫剂/2.杀菌剂/3.除草剂/(三)农用塑料薄膜

☚ 第三节 化肥、农药与农膜   (一)化学肥料 ☛

一、历程

一、历程

吉林省农业区划始于50年代初期。1953、1954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局曾先后两次提出东北全区的农业、区划方案。1953年的方案,提出了区划的目的、原则,强调了要注意自然条件与经济因素、现状与远景,以及与行政区的结合。划出了6个一级区(南满、北满、东满、西满、中满、热河)和20个小区,各小区都明确提出了农、牧、特产等不同的方面,初步反映了农业的地域分工。在这个区划中,吉林省包括4个地区的8个小区。即南满地区的四平粮产区;中满地区的吉中粮产区、吉东粮产区和东西丰粮产区;东满地区的延边水稻区和通化水稻区;西满地区的吉西畜牧区和洮南畜牧区。1954年的方案,将东北区分为5个大区(北部、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和11个小区。划分依据中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林牧分布现状和经济需要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区划方案。区划的目的也明确提出是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增产粮食和工业原料,适应工业与生活要求”。在这个区划中,吉林省跨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部分,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又以松花江为界分为南北部分。
1955年和1958年,吉林省先后两次单独进行类似的农业区划工作。一次是在1955年,制定出本省第一个农业区划工作方案。将全省划分为草原区、平原区、半山区和森林区。另一次是1958年制定出的农业区划方案,将全省划分为平原区、风沙区、半山区和山林区。
1958年和1959年,原黑龙江流域综合考查队经济组,也曾先后提出两个包括吉林省的农业区划方案。这两个方案对农业区划的概念、目的、划分原则等方面第一次作了系统的说明,都强调了与行政区的结合,在方法论上大大前进了一步。1958年方案将吉林省分为白城农牧区、长春粮豆区、吉林水稻区、长白山农林区和延边水稻区五个区。1959年方案将吉林省又分为延边农林副业区、吉林农林牧副业区、长春粮豆牧业区和白城农牧林区。
从1958年以来,吉林省有关厅(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以及农业各个部门的有关专题的考察研究,从而积累了不少资料。如农业方面的土壤普查、草原调查和作物布局的研究工作;林业方面的林业调查以及其它气候、地貌、地质等有关考察,并初步制定了有关自然区划,如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区划等。但是,这些区划是单项的自然区划,也是粗线条的,对自然条件与经济因素缺乏综合的分析与综合区划,调查资料不够全面,科学数据也不够完备。
1964年5月,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根据会议的要求和部署,于1964年12月成立了吉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确定由副省长张士英任主任,农口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的20名领导干部为委员。从此,农业区划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职能范围,从学科研究发展成为政府行为。1965年2月召开了第一次农业区划委员会(扩大)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1965—1968年农业区划研究任务书(草案)》具体安排了1965年的农业区划工作。省人委于3月批转了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关于积极开展我省农业区划工作的报告》。这一时期,农业区划重点是贯彻“以粮为纲,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密切结合农业生产规划工作和稳产、高产农田以及其它农田基本建设需要进行的。为使区划工作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并和生产规划更好地衔接,采取了从二级区划开始,二、三级交叉进行,逐步深入,分阶段出成果的工作步骤。4月下旬从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省内中央直属机关等30多个部门中抽调了150余名科技人员,组成了专业队伍,在大安县进行了二级带三级的农业区划试点。经过近40天的紧张工作,初步完成了大安县县级农业区划,提交出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和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农业技术改革和综合农业等26份单项和综合区划报告,编制了各种单项和综合区划图40余幅。初步摸清了大安县的农业资源家底;完成了稳产、高产农田选片和样板田区域界限划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大安县当前农业生产上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在进行二级带三级区划试点的同时,省级各部门或单项区划研究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其中有六种区划在科学出版社的“自然区划论文集”上刊载。正当全省农业区划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农业区划工作被扣上“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等罪名,遭到全面否定。农业区划机构被撤销,队伍被解散,资料被销毁,使这项工作夭折。
1979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省革委会下发了《关于成立吉林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通知》,确定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由省委副书记张士英任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穆林任副主任,省直有关部门29个单位的负责干部为委员。下设办公室,由刘绍先同志兼任主任。委员会的职责是:领导和推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组织协调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向省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的科学建议。1979年8月18日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为了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充分地发挥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决定在区划委员会成立顾问组。聘请省农科院、吉林师大、吉林工大、省水利局、长春地理所、省林业设计院、省农机研究所、吉林农大等单位的15名专家为顾问,省农科院副院长张一夫为组长。按照国家有关部署,为搞好全省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同年6月省革委会决定成立吉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局,归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为加强全省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领导,有效地推动全省各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农业区划工作的全面开展,1979年9月在长春市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农业区划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第一次农业区划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全省农业区划工作任务。会后,省委、省革委会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通知》,转发了《全省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计划要点(草案)》。
1980年9月6日在吉林市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农业区划会议。这次会议是同培训干部结合起来进行的,参加会议的有市(地、州)、县(市)主管农业区划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气象局副局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技术干部,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分管农业区划的负责同志,共560人。会议共开了20天。会议除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到会讲话进行部署和动员外,用了15天的时间请有关教授、专家讲授农业区划知识,共讲了20课。副省长王季平同志带头讲了第一课。由于这次会议时间长,参加人员多,面广层次高,内容丰富,使与会者不但提高了对区划工作的认识,而且学到了许多农业区划知识,明确了区划工作的内容、要求、弄清了区划工作的方法和路数。这次会议是全省开展农业区划工作的一次总动员,一次大推动,是全省农业区划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后全省各市(地、州)、县(市)和省直农口各有关部门(系统),相继建立了农业区划委员会,设立了区划办公室,配备了人员,组成拥有300多人的专业区划工作队伍,为全省农业区划工作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建立了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省农村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站,和省区划学会等单位团体形成了自上而下比较完整的农业区划行政和科研体系。
全省农业区划工作是在统一组织下,按其“技术要点”统一制定技术规程,采取落实任务。分步实施,逐级试点,条块结合,先粗后细的工作方法,以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主要工作内容和基础进行的。
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培训人员,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从1979年10月开始,历经1年多的时间,在农安县开展了农业区划试点工作。整个试点工作由农安县委直接领导。组成了省、市、县结合的试点领导小组,下设土壤普查、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区划、地图等4个组。参加试点工作的单位有省、市、县三级农业、水利、畜牧、林业、气象、农机等有关部门,省地质局、测绘局、省农科院、吉林农大、吉林师大、长春地理所、全省六个市(地)的有关部门和有关科研所。参加试点工作的人员最多达到720多人。在农安县农业区划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1980年春季,各市(地、州)又相继开始在永吉、舒兰、梨树、辉南、扶余、敦化、长岭等八个县进行了市(地、州)级农业区划试点工作。通过分级试点,逐步铺开了全省县(市)级农业区划工作。在县级试点工作的同时,省级部门(条条)调查和区划、专题区划也逐步开展起来。主要内容,有农业自然资源区划部分;农业部门区划部分。农业自然资源区划部分,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地貌区划、水文区划、水文地质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部分,包括种植业区划、畜牧业区划、林业区划、渔业区划、社队企业区划、水利化区划、化肥区划、农村能源规划等。还有综合农业区划。上述各项任务,是在明确要求,分工负责,限定时间,由省直有关厅局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承担和完成的。为了正确地指导全省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省里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分块包干、条块结合的办法进行技术指导。有力地保证了市(地、州)县(市)级区划试点工作。
为了搞好省级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及时指导部门区划和市(地、州)县级区划工作,1980年初,省里在组织力量开展广泛调查和基础上,编制《吉林省简明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接着于1987年完成了《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
全省农业区划工作以资源调查为基础,组织各类专业调查队伍,重点进行了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水资源、森林、草原、草山草坡等农业资源调查工作,也开展了农村经济状况方面的社会调查工作。
在全面摸清全省各类农业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省、市、县三级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农机、畜牧、乡企、水产等部门都编制了农业综合区划报告和部门区划报告。
与此同时,在运用区划成果,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农业区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有了重大进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 第九节 农业区划   二、成就 ☛
000161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