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文明村镇
上海郊区创建 “文明村” 的活动, 起始于1981年, 以后持续进行, 其内容也由一、二项到多项, 要求由低到高, 逐步完善。这一活动的开展, 对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准、美化乡村环境、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安定团结等方面, 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川沙县花木乡的团员、青年率先开展了以搞绿化、讲卫生、做好事为内容的创建 “文明村” 活动。共青团上海市委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陆续在郊县搞了30多个创建 “文明村” 的试点村、队。而后, 市农村党委宣传处、团市委青农部等6个单位, 联合发出开展以破旧俗、树新风、爱清洁、讲卫生、植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创建 “文明村” 活动的倡议, 并在松江县召开了现场会, 介绍了先行单位的经验。1982年4月, 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肯定了这一做法, 并列入决议之中。一些县的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 对此也作出了相应的决议。1982年8月, 市级有关单位召开了经验交流会, 进一步推动了创建 “文明村” 活动的开展。到1983年初, 创建 “文明村” 的活动已遍及到近200个乡、镇, 1 367个村、队, 收到显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 这些村、队成立的青年服务队、环境保洁队、绿化护林队和学雷锋小组有2万多个, 有20多万人参加, 为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松江县五里塘乡有座太平桥, 因位于三个村交界处,年久失修, 天好人爬桥, 天雨成断桥, 长期无人过问。在创建 “文明村”活动中, 三个村的青年联合起来, 把桥修好。这个县张泽乡圣渡村的潮江港, 由于河道阻塞, 水质污染, 当地群众的肝炎发病率增高。村团支部组织青年突击队, 完成了建造潮江港水闸的任务, 把死水变成活水, 改善了水质。开展 “文明村” 活动也使环境绿化大有进步, 出现了一批 “葡萄村”、“花果乡”。
在开展 “文明村” 活动中, 还普遍引导农村青年学文化, 讲科学, 抵制歪风邪气。全郊区建有1 000多个文化室。上海县曹行乡许泾村创办了 “四室一场”, 即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乒乓室、电视室和篮球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奉贤县头桥乡联工村订出“两提倡、五不搞”的规定,即提倡勤俭节约,提倡移风易俗,丧事不搞开白,遗体不搞土葬,有病不搞问仙卜卦,不搞送鬼神,不搞家庭宗教聚会,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有个衔牌算命的人去这个队,当场受到村民的批评。
1983年秋,市召开了上海郊区开展建设文明村(镇)活动经验交流会,提出创建文明村的活动要向创建文明村、镇发展,并逐步走上制度化。此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把建设文明村(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县也相继建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不少乡镇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文明村(镇)建设。各级“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创建文明村(镇)的总要求,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做到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组织部门抓党员联系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武装部抓创建青年民兵之家;工会和团组织抓读书演讲活动;妇联抓创建五好家庭,科协抓科技讲座,破除迷信,提倡科学,推广科技示范户;文化教育部门抓文化中心、俱乐部和业余夜校;驻沪部队抓军民共建精神文明。上海县梅陇乡还与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签订了共建文明村、文明单位的协议。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到1984年6月,开展文明村(镇)建设活动的乡镇发展到210多个、2 033个村(占村总数70%)、4 800多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16%)。经过检查评比考核验收,上海、奉贤、南汇三个县命名了80多个文明村,郊区有91个村(镇)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这个时期创建文明村、镇的活动,县、乡都注意了分类指导,从群众迫切要求的事做起,使群众见到成效,得到好处。有的从搞卫生绿化入手,有的从制定乡规民约入手,有的从创建五好家庭入手,有的从助耕帮困入手。上海县莘庄镇,1983年抓了“四个一”,即创建一条文明路,一个新风车站,一个文明农贸市场,一条文明街,取得了成效。以后又提出了“十个一”的规划,把电影院、茶馆店、小菜场等公共场所建成文明单位。各县还进一步重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川沙县组织了120多支“三中全会新风吹”宣传队,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好形势和党的政策。金山县组织了一支科学致富演讲团,参加演讲的有“鸭司令”、“鸡状元”、“瓜大王”、“田秀才”等专业户,还有“好队长”。宝山县编写了六课乡土教材,运用本地英雄史实教育群众。青浦县练塘乡开展了练塘的昨天、练塘的今天与练塘的明天的回忆对比活动,运用图片展览、文艺演唱、故事宣讲等多种形象化教育,使广大群众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奉贤县在开展“学雷锋、学先进、创新风、树新风”活动中,组织了“新风赞演讲团”,收集整理本地区的先进人物事迹,到各乡镇巡回演讲139场次,受教育者达1.5万多人。
进入90年代,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鼓舞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创建文明村的档次和水平,制订了统一的文明村标准。标准内容有:
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包括巩固农业基础,加强农业投入,无抛荒地,健全为农服务体系。村办企业遵纪守法,讲究信誉,文明生产,无重大伤亡事故,治理“污染”达标率为95%,妥善安排集体福利设施的建设,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等。
❷环境美化,村宅洁净。包括主要干道有50%以上的白色路面,村宅建设规划化。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禽畜圈养。自来水饮用普及率达98%以上,并达到国家饮水标准。灭鼠灭蚊蝇达到卫生村标准。有合格卫生室和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主干道路和村宅绿化面积达到村宅总面积的20%以上。
❸移风易俗、村风良好。包括反对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干部、党员清正廉洁。经常开展“五爱”、“四有”、“三德”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教育。加强村民的时事政治学习。开展建功立业活动,搞好新风队、户建设。有较好的文化娱乐设施,村民自觉执行乡规民约。
❹普及教育,提倡科学。重视科学文化普及,办好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全部入学。青年普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办好村广播室,喇叭入户率要求达到80%以上等。
到1993年底,郊区9县2 921个行政村中,评定为市级文明村的有10个,农口级文明村有17个,县级文明村有267个。
根据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创建文明村镇的精神,联系上海农村的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制订完善了文明村镇标准,提出“六个好”标准,即党政领导班子坚强,组织建设好;农工副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好;村镇建设规划有序,环境整治好;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思想道德好;科教文卫计划生育,全面发展好;综合治理措施到位,安全防范好。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于1998年4月专门下发了《上海市文明村镇创建暂行规定》。到1999年底,在郊区共评出市级文明镇36个,市级文明村112个;农口级文明镇19个,农口级文明村9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