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吕〕阳春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吕〕阳春曲浮云薄处朣胧日,白鸟明边隐约山,妆楼倚遍泪空弹。凝望眼,君去几时还? 沈腰易瘦衣宽褪,潘鬓新皤镜怕看。月明千里报平安。音信悭,归梦绕巫山! 这两首小令虽然题作《闺思》,写的却是夫妻两地的相思。 前一首写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天天登楼远望,虽望眼欲穿却不见人归。“朣胧”的本义是指月光不明,这里借来写日落斜晖。从下文“妆楼倚遍”来看,当是从早及晚,直望到日落西山。“凝眼望,君去几时还。”是直接抒写盼人不见的失望心情。这首小令最感人最着力的句子却是“白鸟明边隐约山”。不仅辞语工丽,而且情味深厚。大凡诗词曲中凝练工丽之句,往往对前贤之作都有所借鉴,这一句便来源于杜甫《雨四首》其一:“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但这两句诗原是写雨后日落之景:雨后絮云未散,被落日返照而呈紫色;大块的云团象峥嵘的山崖一样在慢慢地移动;这时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下来了,故曰:“紫崖奔处黑”。状物至此堪称奇绝,但是下句“白鸟去边明”却比上句更加警策,因为它写出了日落之前瞬息万变的真切景象。当天空明暗交替之际,日落未落之时,只有那只向天边飞去的白鸟,以它自身白色独得落日的余晖,似乎在天空的明暗之间划了一条白线,霍霍闪闪向远方飞去了。、但小令的作者不是照搬杜诗,而是借用杜诗这一意境,来写楼上思妇在暮色中远望的视线,随着白鸟飞去的方向,极目日尽处的一座青山,她还在盼望着良人此时此刻会从远方不期而至。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感动令人同情啊! 转来再读“凝望眼,君去几时还? ”其感情的忧伤也就不难体会了。 后一首写丈夫思念异地的妻子,不过不是在楼上,而是在月下。“沈腰”、“潘鬓”是说沈约腰围瘦损、潘岳鬓发斑白,多用以感叹时光流逝、身心渐衰而功业未成。它们有二重含意,一层指才士,一层指早衰。这二重含意在这首小令里同样适用。这里的男主人公自然是位读书人,他多半是为了求取功名而离开家园的,这一推测是从用典中体味出来的。在这后一首里写思家之情最凝练最得力的一句是“月明千里报平安。”这一句其实也与杜诗有关。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应独看。”和《月圆》:“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似乎都是这句小令构思之所本。两地千里,共此一月,要举头见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和亲人。但非离家日久又消息难通,是不会把思家之情寄于明月的。所以“月明千里报平安”之后,接着便是“音信悭,归梦绕巫山”。因久无家书故频惹归梦;更因为是想念年轻的妻子,所以用了“巫山”这个暗示男女幽会的典故。但这里用“巫山”,表现的是年轻夫妻之间的亲昵之情,决非别有所欢,读者幸勿误会。盖艳丽的辞面并非都是写男女艳情的。如前引杜甫《月夜》一诗,其中就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两句。只看辞面自然十分旖旎,但这两句诗却写出了这位大诗人发自内心的对妻子的爱怜之情。正因其用辞艳丽,才表现出杜甫对爱妻的一往情深,其中丝毫不杂有轻浮儇薄的感情。对“归梦”之句也同样应如此理解。 从以上两首小令来看,杨朝英是很善于学习前人成功的艺术经验的。正如杨维桢在《周月湖今乐府序》中所说:“士大夫以今乐府成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庾吉甫、杨澹斋、卢疏斋”。澹斋,指的就是杨朝英。 〔中吕〕阳春曲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梅魂休暖凤香篝。人去后,鸳被冷堆愁。 这首小令,描述了情人离别后的闺中相思。全曲仅五句,可分为前后两层。 “月儿初上”三句为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初春时刻的相思与悲愁。“鹅黄柳”,点出初春所特有的景物,柳树最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那润出鹅黄色的柔嫩柳丝,自然使闺中少妇见景生情,更何况“月儿初上”的黄昏时分,恰是“月上柳梢头”,牛羊下来、夫妻团聚、情人幽会的美妙时刻,当主人公面对柳梢上的一轮明月,少妇的离别情思更油然加深。“柳”,会使她联想到当年折柳送别的情景;“月”,又会使她见到月儿团圆而盼望人儿团圆,加倍地使她感到离别的孤独和寂寞的滋味。这句写景,描画了一幅朦胧、宁静的月上柳梢的初春黄昏景色,这正是情人互诉缠绵情意的好天良意,而今呢,情人远在他方,真真辜负了这美好时光! 次句写成双作对的燕子“先归”,而人却未归,反衬身居“翡翠楼”的女主人公的孤单和哀伤。“燕子”,也是春天最有特征的鸟儿。燕子冬去春归,是春天来临的象征;燕子雌雄双栖,是令人羡慕的爱情的象征。这样,燕子的“先归”,触发了闺中少妇对于远在天涯的情人的相思;燕子双双归来,在少妇的翡翠楼阁上营巢并栖,交颈呢喃,这怎不使少妇对自己形单影只的孤独处境自哀自怜呢? 又怎不使她对“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摸鱼儿》)兴发忧虑呢? 这里,人与燕同栖一楼,而孤单的人与成双的燕却处境天渊,形成了强烈的反衬和对比。此处明是写燕,暗是写人,写孤单的少妇眼中所见到的燕子,于是,这燕子就成了她孤寂生活的伴儿,而这伴儿非但不能为她开心解烦,反而牵肠挂肚地触动了她隐秘的悲伤和难耐的烦恼。“梅魂”一句,写不耐黄昏寂寞、冷清的少妇,转身回到闺中,将视线从窗外、翠楼转向室内,刻画少妇闺中的枯寂。“凤香篝”,是一种闺中熏香取暖的凤形熏笼,它熏出淡淡的香气,犹如梅花散发的暗香;少妇出神地望着这缕缕熏香,她眼前似乎出现了动人的幻觉,那缥缈而升的熏香仿佛化成梅花的精灵,蹁跹起舞。她痴迷地呼唤着“梅魂”,你“休暖凤香篝”吧! 这里透露出少妇难以排遣的愁思。这里,作者将熏香与梅花巧妙地联系起来,赋予了“梅魂”以特定的象征意味和丰富的美好联想。我们知道,古人有折梅寄情的表示,“梅魂”便勾起少妇对情人的思念。据《荆州记》载,南朝宋陆凯从江南寄梅花一枝,赠与在长安的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赠一枝春! ”南朝乐府《西洲曲》也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感人诗句。那么,闺中少妇目睹”梅魂”缥缈,却不见情人的一封书信,怎能不令她望穿秋水,触伤情怀呢? 也许,这“梅魂”的芳香气味,会使她怀想到她与情人团聚欢会时的温暖馨香的气氛,甚至会使她想到爱人身上那醉人的气息。……总之,这缕缕“梅魂”撩人心魄,惹得她相思缭乱,不能自已。难怪她要乞求“梅魂”休暖”啦! “人去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情人走后,少妇便陷入冷寂和愁苦之中。“人去后”,点出“别情”题意,交代了第一层描写的动因,也概括了自从情人离去后的日日夜夜的漫长光景。这三个字,加强了少妇对离人日思夜盼,梦魂牵绕的感情深度。最后一句“鸳被冷堆愁”,以冷、愁二字概括了少妇凄苦难耐的生活和情感。过去在漫长的期待中,是在这“冷堆愁”的鸳被中凄凉度过的,现在,她又将在这“冷堆愁”的鸳被中继续着这种凄凉的等待。这句内涵十分丰富:一是“鸳被”,绣着对对鸳鸯,反衬少妇的独寝、寂寞。二是“堆愁”,将衾被随意堆在床上,无心收拾,写出她的懒散无聊的精神状态。三是“冷堆愁”的“冷”,既写出环境的冷冷清清,又传达出少妇心灰意冷的情绪。 此曲抒情形象、微妙,多借助于自然景物或室内环境的描写,如月、柳、燕子、梅魂、鸳被等,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咏怀,透过一层地表现出少妇的相思别情。“梅魂”一句,想象出奇;风格清隽,感情真切,耐人寻味。 〔中吕〕阳春曲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闷愁山重海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 这是一首咏叹少妇离愁别情的小令。全篇仅五句,可分为两层。 “多情去后” 三句为第一层,描述爱人去后,少妇内心的怀恋、孤凄和愁闷的复杂情绪。首句 “多情去后香留枕” ,以 “多情” 的昵称领起,强调了这多情者,即是她的所爱,强调了少妇与她的所爱之间两情缱绻、心心相印的关系,以至于爱人去后,她还在为她和爱人的甜蜜欢会而陶醉。他在这房间里坐过、用过、拿过的一切东西,似乎都留下了她所熟悉的爱人的气息,激发着主人公的爱欲和情思,而最令她陶醉的,莫过了昨夜与爱人的同床共枕的情爱了,因此,那绣枕、衾被所遗留的爱人身上的特有气味,使她的嗅觉格外敏锐而兴奋。一个 “香”字,真实而大胆地写出了少妇对爱人体贴入微的甜蜜感受,传达出少妇对正常的情爱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醉人的香气,诱发着主人公到睡梦中去再寻“好梦” 。所谓 “好梦” ,就是美梦,就是在梦中与她的爱人重温枕上的欢爱。好梦如何,也终归是一场虚幻的梦。“好梦回时冷透衾” ,一梦醒来,只感夜中的冷气直透衾被,使主人公倍感独寝的孤寂和凄凉。这头两句,一“香” ,一“冷” ,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刻画了主人公内心激情的变化和跌宕。最后一句 “闷愁山重海来深” ,则是从那一 “香” 、一 “冷” 的感情跌宕中自然激发出的切身感受。当少妇品味爱人的香气之际,正是他们山盟海誓之时; 爱人之间的山盟海誓更加深了他们爱情的深度和份量。爱人在热恋时,往往以高山、大海的深厚、广袤,象征爱情的深厚、永恒,而当爱人离别时,这深厚、广袤的高山大海一样的爱情,便转化为跟这爱情一样的反作用力,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压抑和难以忍受的心灵痛楚。正是爱得有多深,你的痛苦也就有多重! 主人公“闷愁”如大山一样沉重,如大海一样深广,虽然语带夸张,却十分符合冷寂、独寝之际的少妇心态。然而,就主人公来说,她的 “闷愁”之中还渗透着一种封建时代女性所特有的、隐秘的忧虑: 一旦离别,不知爱人何时归返,不知会不会发生意外风波,更不知那“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的烦恼会不会降到自己的头上? 在封建礼教和夫权统治下,妇女的爱情生活是极为被动的,即使情投意合的爱人,也难免会有 “他欢”而休弃自己,这恐怕是主人公最感难堪,也最感忧虑的事情啦! 当她 “好梦回时” ,卧在冷透的衾被中不免反复深思,更增添了一重寒心的愁苦。 “独自寝”两句为第二层,写主人公身卧冷衾、心压闷愁情况下,发出了忠诚不渝的爱情自白。“独自寝” ,犹如深长的一声叹息,写出少妇在爱人远离、好梦破灭后对自己现实处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认可,只好在孤独中等待爱人的归返啦! 这句话所包含弦外之音,那就是她多么留恋和期望那“香留枕”的美满生活,这是封建时代的女性唯一的精神与肉体的寄托,只求有一个心爱的男人跟自己和美相爱,也就心满意足了。而为了这,她现在必须克制、压抑自己感情和生理上的爱欲与饥渴,在冷寂中等待。“夜雨”二字,回映“好梦”一句,正是淅沥的夜雨滴破了她的好梦,夜雨的寒气冷透了她的衾被,因此,她夜不成寐,枕畔听着淅沥的雨声,触发她无穷的离情别绪。作者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体现了主人公在夜雨的寂寥、清冷的氛围中的热切希望,发出了“百年心”的誓言,犹如一盏灯,一盆火,照亮了少妇忠诚不渝的心胸,也将全曲的思想感情推上一个新的境界。 此曲写少妇别情,质直、大胆,俗艳而不轻佻;善于融铸唐人诗意,抒情深切彻骨,构成这首小令内涵丰富,语短情长的突出特点。 〔中吕〕阳春曲千山落叶岩岩瘦,百结柔肠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题目为“秋思” ,写的是秋日的思念。谁思念?倚楼人——少妇的思念。思念谁?思念那远行在外长期不归的爱人。思妇秋晚独自倚楼远眺,看到那肃杀的秋日景象,心中生出悠悠的愁思。 “千山落叶岩岩瘦”,是思妇眼中的秋景,也是愁人眼中的景物形象。那“千山落叶”使人联想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倍感凄凉。看那树叶尽落,树木瘦削,露出的岩石更显得瘦削。从树木岩石瘦削的样子,可以想象那倚楼人的形象,经过从春到秋愁思的折磨,她恐怕也会是瘦削的样子吧? 从瘦削的景物,还可以体察到思妇凄凉的心境。树寒山瘦,满目荒凉,已令人销魂,愁人见此,怎不更添凄凉之感? 思妇满怀愁绪,登楼远望,是想排遣胸中的苦闷,或者是盼望爱人归来,心中本来就充满了忧思,又望见那肃杀的秋景,其结果必然是愁上加愁了。 “百结柔肠寸寸愁”,果然如此。“百结柔肠”,言其思念之愁情难以排解。“寸寸愁”,好似片片落叶,堆满愁肠,郁结不开,从形态上描述其痛苦之心情。这说明思妇登楼远眺,不但没有排解心中的苦闷,反而增加了悲伤愁苦。 “有人独倚晚妆楼”,点明望景生愁之人。这一句是理解整首曲子的关键,可谓“曲眼”,统领全曲。这一句联上前两句,是倒叙笔法。倒叙是制词曲惯用的手法,既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形式呆板,又能突出主题,符合韵律的需要。古代词人写女子倚楼望归,名句有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冯延已的“泪眼倚楼频独语”(《鹊踏枝》)。温词突出倚楼女子的期盼,盼望江上归帆;冯词描述倚楼女子心中的疑虑和盼归的急切心情;此曲却是描写倚楼女子无望的期待,这种愁苦可以说是摧心断肠的折磨。那“独”字和“晚”字之中,隐含着思妇多少愁苦,又是多么深切地思念啊! “楼外柳,眉叶不禁秋”,思妇的愁苦,简直是难以承受了。作者由写远望转而写近看,只见楼外的弱柳,经不起秋风的吹打,柳叶纷纷下落。从思妇望景角度说,她看到弱柳叶落,触景生情,感叹自己的命运,犹如秋风下的弱柳落叶,必然产生身世之感;从作者拟人手法上说,写弱柳眉叶不禁秋,无疑是寓含思妇经不过愁思的折磨,如此人柳融为一体,不即不离,可谓制曲词的高超手段。古代诗人多以柳形容情意绵绵的女子,如白居易的“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韦庄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此曲翻为新样,但以柳叶喻人眉的手法却是一样的。 《太和正音谱》云:“周德清之词如玉笛横秋。”此首《秋思》确有横秋金玉之声。无论从韵律上,还是从曲辞章法上,都可以说是“百锤千炼,无懈可击”(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全曲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思妇眼中之景,见景生情,然后点出望景之人和处所,最后以喻人的近景结束,“愁”字贯注全篇。通篇曲辞韵律和谐,感情凝重,含意深婉,犹如词中小令,玲珑精萃,一字移动不得。 〔中吕〕阳春曲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妳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阳春曲,曲牌名,属南曲北吕宫,又名《春喜来》和《惜春芳》。本曲共有六首,都是写男女欢爱的。这一首是其中最好的一首,写一个少女对爱情的执着而热烈的追求。 这首曲子一开始就用诗人所处的时代人们所常有的人生体验,对男女间的爱情生活作出了一个肯定性的概括:“从来好事天生俭。”好事,这里特指婚姻和爱情。俭,这里指受约束而不自由。全句意思是说,好事多磨,从来如此。在整个封建时代,婚姻从来就不以当事人自己的意愿为转移,而总是要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常常要以生命为代价。即使个别在婚姻爱情上侥幸遂愿的男女青年,也并不认为幸福的婚姻爱情是人类生活的必然,而往往归之于天命。曲中抒情女主人公对婚姻爱情问题的认识自然也不会超出时代。但从她体认到“好事”从来多“俭”来看,又说明她在婚姻爱情问题上,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不抱什么幻想,对可能出现和发生的不利情况,早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句“自古瓜儿苦后甜”,这也是一句积淀着千百年来人生经验的比喻之辞。抒情女主人公把它用以比喻自己婚姻爱情问题,一方面说明她对争得美满婚姻和爱情幸福很有信心;另一方面,又正说明她对面临的种种不利情况,诸如家长的阻挠,来自社会上传统势力的压力等等,不仅无所畏惧,而且还准备与之斗争,以力争有个美好的结局。在封建时代,她居然能够认识到经过严酷的考验而开放的爱情之花、结出的爱情之果,才是最美丽、最香甜的,这就更其可贵。三、四两句“妳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这是对开首一句的具体解释。妳娘,即亲娘(妳,同“奶”)。拘钳,即限制、管束。这两句说明“俭”即限制抒情女主人公自由和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无视她个人意愿的正是她的母亲。母亲的“催逼紧拘钳”,非常“严”。而“严”,不只是严格、严厉,而是严酷,故前著“甚是”一语。尽管抒情女主人公未必能意识到实际上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在残酷地“拘钳”她,让她感到现实的压迫却是事实。这里,诗人虽然没有把“催逼”抒情女主人公的具体内容直接写出来,但完全可以想见,不是逼她断绝同她喜欢的男子的关系,就是逼她嫁给她不喜欢的男子。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其实质都是不准许她自由恋爱,不准许她在婚姻爱情问题有自己的意愿。在这里,实际已接触到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婚姻制度的反动本质,它宁可牺牲当事人的幸福,也要维护“父母之命”的权威。所以,这两句所写,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控诉! 结句“越间阻越情忺”,是抒情女人公面对“妳娘催逼紧拘钳”这样一个严酷现实所持的态度。情忺(xian先),指与心爱的人情投意合,倾心相爱(忺:高兴,乐意)。曲终见意,这一句实乃全曲的点睛之笔,是抒情女主人公决心冲决封建礼教罗网的誓言,是对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热烈追求,是对“妳娘”从中“间阻”的坚决反抗! 她要一如既往地爱自己所爱。而且,压迫越大,反抗越烈;越是从中阻拦,就越和自己心爱的人要好。这,恐怕是“催逼紧拘钳”的“妳娘”所未曾料到的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史上象这种压迫越大而反抗越烈的事并不少见,虽然反抗的方式往往不尽相同。汉代的卓文君寡居以后,爱上了“家徒四壁立”的成都穷才子司马相如,她的父亲——蜀中巨富卓王孙硬是不准他们相爱,横加干涉,百般阻挠,却反而促使她采取了更坚决、更果敢的行动,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司马相如。这一句的妙处不单单在于又一次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史上压迫越大而反抗往往越烈这样一个事实,还在于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声若闻,心志若掬,仿佛使我们亲眼看到了这位勇敢追求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姑娘。 这首曲无论从思想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都是很成功的。在元代散曲中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很多,但大都着重于情意的缠绵悱恻,或写相思之苦,或叙离别之恨,或抒幽居之怒,或描相聚之欢,而象这种描写大胆追求自由婚姻和爱情幸福并在客观上有着反封建意义的作品,则极为少见。在艺术上,这首散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鲜明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她在追求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上,不仅勇敢大胆,而且还很有心路,很有韧性。而这个形象的刻画,又不借助于人物外在表现的勾勒和描绘,而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前两句通过通俗而明了的议论性话语写人物对婚姻爱情问题的看法,中间两句补叙人物所面临的处境,最后点明题旨,戛然而止,所以结构也很有致。全曲格调明朗而泼辣,颇有民歌的艺术情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