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鹊踏枝》(冯延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这首词写一个被丈夫冷落的女子的怨情。词中以女主人公的语气来诉说愁思,倍觉凄切。首句以“行云”比喻薄情的丈夫,寻思丈夫连日来究竟到哪里去了。行云飘浮无定,丈夫亦冶游不归,她的心多么酸楚!宋玉《高唐赋》谓楚襄王梦游高唐,会神女,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词中朝云、行雨亦暗切男女情事,怨丈夫在外放荡。二、三两句是怨他在外面寻欢作乐,忘了回家,也不知道春天都快过去了,把妻子一个人抛在家里。这个女子独对大好春光,春愁更长,怨恨更深。“百草千花”明是写春景,暗指妓女;“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她望着郊野路上的花草,思量着丈夫迷恋于沾花惹草,可不知道他究竟被哪家青楼女子迷住而忘返了。“香车”,指代丈夫游踪。暮春时节独守空房,这女子已够索寞烦恼了,何况丈夫又在外过放荡日子,其怨更浓,怪不得她要有所思,有所问了。 下片写她望夫不归的失望情状和心理活动。她独倚楼头,盼夫归而终于不见,于是悲从中来,泪眼盈盈,频频自语,怅然若失。“频独语”,传神地勾画出她的伤情和无所依托的被遗弃的神态。这时,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更触发了她的孤独感。她不禁问燕子: “在路上遇见过我的丈夫吗?”这发问含着她的希冀,她的痴心,更含着她心头的裂痛。明知燕子难于回答,她依然希望燕子能告诉她是否曾“陌上相逢”,这也只是在无可奈何的绝望中之一问,而丈夫的游踪依旧杳然无知。于是她更加心绪不宁,春愁如柳絮那样多。不断搅动着她那伤痛的心,频添了更深的怨情。倚楼望不见,问燕无消息,那么在梦中见见丈夫也可以得到些宽慰吧,谁知丈夫的踪影在悠悠梦境中也难以觅到,连这一点小小的希望也破灭了,这“梦里无寻处”不是更增加了许多痛苦吗? 此词连用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地表达了怨恨痛楚的情怀。从一般问“何处去”,到猜想“香车系在谁家树”,再问到燕,把女主人公的怨怅愁思不断推进加浓。最后一切问的结果都落空,而且“梦里无寻处”,其愁肠寸断的情状就分明可见了。至于说此词是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借女子遭弃作寄托,那也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形象含义的拓宽。由此词形象而言,似不必拘于政治含意来附会索解,词本身自有其艺术鉴赏的价值。 三词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延巳为人,专蔽嫉妒,又敢为大言,此词盖以排间异己者,其君之所以信而弗疑也。(张惠言《词选》) 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依依梦里无寻处”,呼应。(谭献《谭评词辨》卷一) 低回曲折,蔼乎其言,可以群,可以怨。情词悱恻。“双燕”二语,映首章。(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写闲情凄苦,或因夫妻分离,或因友朋远别,或因失恋相思,或因仕途失意,凡此种种有缘而发,在词中皆属常见。而这首词写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闲愁,表露那种迷离惝恍的主观感情世界的惆怅潜流,并无引起愁思的生活内容的特指性,因而给读者开拓了更广阔的想象境界。 生活中常有些自己都莫知所来的无端烦闷、愁苦,人们总是想竭力摆脱它。首句所谓“抛掷久”,即久抛掷,就是长期地、尽力地去寻求解脱。作者用“谁道”来诘问,包含着自己的感情体验,就是说这种闲情尽管你想努力抛掷它,但毕竟难于做到,谁又能真正摆脱得了呢?首句的发问是对能够抛掷的否定,为全词确定了感情基调,整首词就是表现这种闲情难于抛掷的苦闷。“每到春来”两句,正是以切身体验表明抛掷闲情之难。春天万物欣欣,可是我独愁苦,那美好的春景只使作者心头涌起莫名的惆怅。用“每”、“依旧”两词,足见惆怅年年如此,尝试抛掷闲情的努力皆属徒然。既然愁苦难以排解,那就在酒中消磨春光,来承受这伤情吧。“日日花前”两句就表现虽惆怅而无悔的心境。春浓花发,对花饮酒,是愁闷所致,亦是解闷之举。“常病酒”,足见其惆怅之浓。多饮酒,本欲解闷,谁知更伤怀,甚至导致“镜里朱颜瘦”。尽管如此,还是“不辞”,即不推辞、不反悔过这样日日花前饮酒的生活。这“不辞”,并非乐于如此,而是以洒脱之语出之,表达其只好如此、无可奈何之意。闲情剪不断,花酒难排遣,其受折磨之情深深郁积于心头,日日如此,更是不胜其苦。 下片首句借景寄情,承上片“每到春来”,具体描绘了春景。河畔青草,绵绵不绝,堤上绿柳,丝丝飘拂,都象征着闲情随着草发柳垂又滋生了,所以说又添了“新”愁。排解已属徒劳,于是不禁痛苦地发问,这“新愁”为什么“年年有”?这一发问,与开头“谁道”的设问是相承的,实际上年年“惆怅还依旧”。于解脱无望中问愁“何事年年有”,益见感情之凄苦迷茫。闲情欲抛不能,留下的只是独对苍茫的孑然一身,最后两句就写这种索寞孤凄的沉重的感情负荷。夜深人静,新月高挂林梢,词人独立于小桥之上,一任夜风拂袖,四周寂寂人定后,他却中宵不寐,看明月相照,陷入“新愁”已难于自拔了。深夜独立小桥,是愁苦所致,也是再次抛掷闲情的尝试,结果呢,在新月下还不是形影相吊?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形象在这万籁俱寂的氛围中便鲜明地突现了出来。整首词到此结束,而那种愁苦依然缠束着这“独立”之身,开头的“谁道”之问直贯至终,惆怅仍在延续,句虽结而闲情未了,余韵颇多。这种闲情无端而来,最难捉摸,而此词表现得那样形象,那样富于抒情个性,颇见艺术特色。在晚唐、五代词人中,冯延巳与温庭筠、韦庄鼎足而三,冯氏尤长于抒发主观情思,于此词可见一斑。 起得风流跌宕。“为问”二句映起笔。“独立”二语,仙境,梦境!断非凡笔也。(陈廷焯《云韶集》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