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山路松声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山路松声图》
唐寅 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 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此诗中的女几山,并不是晋代张轨隐居的那座名山。那个女几山,在河南宜阳县西九十里,俗名石鸡山。唐寅所说的女几山,是在江南,他还有两首题画诗,说到这个女几山。 《题自画山水诗》七首之一写道: 仙杏柔条映小寰,柴门流水自潺湲。 心期写处无人到,梦里江南女几山。 他在《题画》四首之一中又写道: 女几山前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 心期此日来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 三首诗合读,可见女几山是江南一座环境幽静、风光秀美的山,是游赏、隐居的胜地,所以唐寅连做梦都忘不了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诗画来描绘它。 《山路松声图》是唐寅存世的一幅名作,为绢本设色立轴。图的主体部分是高山峻岭,上部峻岭几乎占据了画幅的二分之一,以细长线条的清劲皴法为主,间以勾斫和点斫笔法,使峻岭显得异常陡峭、劲硬。有一股悬泉飞瀑, 倾泻而下,其势壮观。岭头松树用梅花点,显得异常森秀。下部峻岭半为参天古柏所遮掩,最下一半巨石裸露,使人有壁立千仞之感。飞瀑泻至裸露的巨石处,又形成二迭激流,冲涧击石,最后汇入山涧,荡然平流。迭泉之间,悬崖之上,有一桥飞架,桥上画一隐者,正袖手悠然观赏山景,一小童抱琴侍立,仿佛正在侧耳倾听松声、泉声。山间小路曲折、幽深。右边以淡墨勾勒远峰数座,拓深了画境。 这首题画诗从山路(包括木桥)写起,然后引发出松声、泉声,将它作为描写的重点,以补图画无法传声之不足。 “松声偏解合泉声”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得极有情趣。其意是说,飒飒的松涛声偏偏能应和着轰轰的山泉声,显得美妙至极。诗的第三、四句方引出木桥上的隐者和小童,他们正悠闲地侧耳静听,仿佛从这松声泉韵中,顿悟出宇宙与人生的真谛,于是便觉得道气冲然而生。这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所说的“禅境”、 “禅意”。唐寅晚年学禅。禅宗强调木石有性,真如遍在,认为可以从一草一木中悟出禅理。因此,唐寅在这里,使内心世界与外在物象融为一体,让美的情感与美的景象松声泉韵结合而得到心灵的愉悦。 《题山路松声图》
唐寅 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 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评说】 本诗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山路松声图》题诗。 这幅画,是唐寅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今存,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 画家以高远法表现“连江叠巘”的江山景色,前景是一座木桥横跨溪谷之上,连接宛曲的山路,桥上有一位长者袖手观泉,一童子抱琴随侍,飞瀑三叠,在古松背后,依次跌落,时隐时现,逶迤长流,漱石鸣涧,发出清泠泉声。中景,三株凌云古松由左向右横伸,枝干交错,穿插掩映。后景则是正面迎来的峻山崇岭,衬远山淡影,山石画法,明显取法于李唐、刘松年,但又有自己的风格,在皴的基础上兼以水墨晕染,使峰峦奇峭中孕育着清润秀硬的独异面貌。 唐寅很会做诗,他的题诗直叩题面,首句写山路,次句写松声、泉声,写尽画题之意。这里的女儿山,不是晋代张轨隐居的地方,也不是李贺诗里描写的家乡的山。这座无名小山在江南,唐寅的诗里多次提到它,如《春游女儿山图轴》:“女儿山前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心期此日来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题自画山水》:“仙杏柔条映小寰,柴门流水自潺湲。心期写处无人到,梦里江南女儿山。”本诗的次句,唐六如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谡谡松涛懂得应和着清溪的水泉声,汇成美妙的天籁,回荡在女儿山崖间,令人神往。诗的第三句点到画中的人物身上,老人在小木桥上悠闲地侧耳静听,仿佛从松韵泉声中,因象悟道,领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诗人油然唱出“便觉冲然道气生”的诗句,收束全篇。唐寅晚年学佛学。画幅上钤有“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三方印章。可见诗中的“道气”,便是“禅意”、“禅境”。禅家强调万物有性,木、石、水、月,皆可照见禅心。画中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物象融为一体,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交合为强烈的审美感受,得到人生的顿悟和心灵的愉悦。题画诗使“安住禅悦”的理性意念形象化,启人心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