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题子瞻枯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题子瞻枯木》

黄庭坚

折冲儒墨阵堂堂, 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 故作老木蟠风霜。

元祐三年(1088),庭坚在史局任著作佐郎。春天,苏轼知贡举(主管考试),庭坚做他的属官。苏轼这年曾在酺池寺壁画了小山枯木,庭坚作《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诗,苏轼又作枯木,庭坚题了这首诗。

任渊注:“第一句元作‘文章日月与争光’,后改焉。”为什么改?可能是因为“文章日月与争光”指苏轼是大作家,与《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之二“海内文章非画师”指苏轼是大作家,意思有些重复,所以改了。开头说:“折冲儒墨阵堂堂”,折冲,本义是折坏敌方的战车,即打退敌人的进攻,这里是斟酌调停的意思。说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书入颜杨鸿雁行”,苏轼的书法可跟唐朝颜真卿和后周的杨凝式相比。《晋书·王羲之传》:“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书犹当雁行也。”雁飞成行,指并列。这里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家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

后两句说,“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任渊注:“此两句元作‘笔端放浪有江海,临深枯木饱风霜。’”为什么改?因为他的《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之一说:“白发千丈濯沧浪。”“濯沧浪”跟“有江海”意思相近,所以改了。《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这里指苏轼胸中原来有一种高尚的境界,所以画出老树蟠曲,迎接风霜。这里有以画喻人的意思。老树经过多年风霜的打击,造成蟠曲,正与苏轼历经政敌攻击而其节愈劲相似。这幅枯木,是他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自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缘故。这首诗的构思特点是,不光写“老木蟠风霜”,还写出了苏轼的为人,写出了他的“折冲儒墨”,写出了他的“胸中丘壑”。


《题子瞻枯木》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题子瞻枯木》

黄庭坚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注释】

①折冲:本意为外交谈判,引申为调和不同学说的矛盾。②颜、杨:颜,指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杨;指杨凝式,五代著名书法家。鸿雁行:相次而行,如大雁飞行时的行列,语出虞和《论书表》:“羲之书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评说】

本诗选自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五、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四。

苏轼善画枯木。米芾论曰:“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画史》)汤垕也说:“枯木奇石,时有新意。”(《画鉴》)今存的传说为他画的《木石图》,犹可见其画风。黄庭坚从他的《枯木图》里,看到苏轼沈郁的胸臆,不凡的气概,深广的蓄养,便写下这首充满赞美之情的题诗。

这首诗以议论开端,以议论承转,结句才扣到《枯木图》上,通篇阐发绘画艺术和学养有密切关系的画理,是我国绘画史上艺术家必须注重修养的一篇名作。首句“折冲儒墨”,是说苏轼是一位大学者,他的学识能够调停儒学与墨学的斗争。儒学与墨学是两种对立的学说,《墨子》有《非儒》篇,《荀子》则说“儒者使人两得之也,墨者使人两失之也。”这里,山谷以点代面,用“儒”、“墨”泛指诸子百家,称赞苏轼饱学经文、熟谙诸子,游心于各种学派间,具有广博的学识,并不是说他只懂儒墨之学。次句赞颂苏轼书法艺术精深,与颜真卿、杨凝式不相上下。苏轼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鉴赏评论家,他擅长行书、楷书,师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笔墨丰腴圆润,浑厚爽朗,以气韵见胜,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可见,黄庭坚的诗句,绝非虚语。正因为苏轼具有深广的学识和坚实的艺术根底,他才能“胸中元自有丘壑”。胸中丘壑,不单纯是山川、树木等自然物象的积淀,也指深思熟虑的艺术构思以及画家吞吐山川的雄浑气概。苏轼胸中盘郁着雄奇的气概,所以他下笔“故作老木蟠风霜”,画出盘曲虬屈的、拒风雨傲霜雪的枯木形象。结句,既是上面三句议论的总结,也回应画面具象,具体描绘了枯木的形象。

黄庭坚题写的这首诗,用形象语言阐发了一个绘画艺术的理论问题,即艺术家的修养问题,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更容易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它的理论价值,给后代画家以深刻的启示。


《题子瞻枯木》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题子瞻枯木》

黄庭坚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苏轼善画枯木,汤垕说他: “枯木奇石, 时有新意。”(《画鉴》)黄庭坚从他的枯木图里,在他那“蟠风霜” 的枯木画像里,看到了苏轼沉郁的胸臆,不凡的气概, 深广的蓄养,便写下这首题画诗,阐发了画艺与学养的密切关系,成为我国画史上艺术家注重修养的形象化的至理名言。

诗以议论开端,仍以议论承转,通篇阐述画理,到尾句才扣到枯木图上。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是说苏轼是个大学者,他的学识能够调停儒学和墨学, 在学术界是“堂堂之阵”。折冲,本意为外交谈判,引申为调和不同学说的矛盾。《荀子》云: “儒者使人两得之也,墨者使人两失之也。”《孟子·尽心下》: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墨子》有《非儒》篇。可见儒学和墨学是两种对立的学说,苏轼却能调停它们,足见他学识的深广。这里,诗人以点代面,用“儒墨”泛指苏轼饱学经史,精熟诸子,游心于各种学派间,具有广博的学识,并非说他只懂儒学和墨学。次句“书入颜杨鸿雁行”,是说苏轼书艺精深,能与颜杨不相上下。雁行,相次而行,如大雁飞行时的行列,虞和《论书表》:“羲之书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颜,颜真卿,唐代杰出书法家;杨,杨凝式,五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评论家,他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下笔丰腴跌宕,沈著痛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共称“宋四大家”。一个画家必须有深厚的书法基础与丰富的艺术素养,能继承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方能借古开今,继承创新,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因为苏轼有了上述的学识与艺术的根底,他才能“胸中元自有丘壑”。胸中丘壑,指生活积累和艺术孕育,即山川树木等自然景物的表象积累,深思熟虑的艺术构思和形象酝酿以及画家吞吐山川的雄浑气概。苏轼胸中盘郁着雄奇之概,所以他下笔“故作老木蟠风霜”,画出盘曲虬屈的拒风傲霜的枯木。米芾《画史》评苏轼画枯木,说: “子瞻画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这段话,可以和苏轼画、山谷诗相印证。

黄庭坚题苏轼枯木图诗,提出了一个绘画理论,也即是艺术家的修养问题。这和历代画论家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就提到过: “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郭若虚也说: “依仁游艺,探颐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图书见闻志》)南宋赵希鹄说: “殊不知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此岂贱者之事哉?” (《洞天清录·古画辨》)历代画论家所论的画家修养,涵盖面较广,既包含画家个人的品格修养、胸怀襟抱,又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文艺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理论水平,也要求画家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增长见闻,饱览前代书法、绘画优秀艺术作品,多方面地吸取艺术营养。黄庭坚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用绝句诗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艺术见解,是一种形象化的画论,言简意赅,更容易深入人心,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给历代画家乃至当代画家以深刻的启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