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雨无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雨无正》不骏其德②。你的恩惠不经常。 降丧饥馑,降下饥荒和死亡, 斩伐四国③。天下人都被残伤。 旻天疾威,老天暴虐太不良, 弗虑弗图。不加考虑不思量。 舍彼有罪,有罪之人你放过, 既伏其辜。包庇恶行瞒罪状。 若无此罪,无罪之人真冤枉, 沦胥以铺④。相继受害遭祸殃。 周宗既灭,都城如果被攻破, 靡所止戾。想要栖身没地方。 正大夫离居,大臣高官都逃走, 莫知我勚⑤。有谁知我工作忙。 三事大夫,三公位高不尽职, 莫肯夙夜。不肯早晚辅君王。 邦君诸侯,各国诸侯也失职, 莫肯朝夕。不勤国事匡周邦。 庶曰式臧,总盼周王能变好, 覆出为恶。谁知反而更荒唐。 如何昊天! 老天这样怎么行! 辟言不信⑥。忠言逆耳王不听。 如彼行迈⑦,好比一个行路人, 则靡所臻⑧。毫无目的向前进。 凡百君子,百官群臣不管事, 各敬尔身。各自小心保自身。 胡不相畏,为何互相不尊重, 不畏于天? 甚至不知畏天命? 戎成不退⑨,敌人进犯今未退, 饥成不遂。饥荒严重兵将溃。 曾我暬御⑩,只我侍御亲近臣, 憯憯日瘁(11)。每天忧虑身憔悴。 凡百君子,百官群臣都闭口, 莫肯用讯。不肯进谏怕得罪。 听言则答,君王爱听顺耳话, 谮言则退。谁进忠言就斥退。 哀哉不能言,可悲有话不能讲, 匪舌是出,不是舌头生了疮, 维躬是瘁。是怕自己受损伤。 哿矣能言(12),能说会道就吃香, 巧言如流,花言巧语来开腔, 俾躬处休。高官厚禄如愿偿。 维曰于仕,别人劝我把官当, 孔棘且殆(13)。危险太大太紧张。 云不可使,要说坏事干不得, 得罪于天子。那就得罪了国王。 亦云可使,要说坏事可以做, 怨及朋友。朋友要骂丧天良。 谓尔迁于王都,劝你迁回王都吧, 曰予未有室家。推辞那里没有家。 鼠思泣血(14),苦口婆心再劝他, 无言不疾。对我切齿又咬牙。 昔尔出居,试问从前离王都, 谁从作尔室? 是谁帮你造官衙?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昊天:皇天。②骏:与“峻”同,经常之意。③斩伐:残害。疾威:暴虐。④沧胥:沦是沉沦,胥是普遍。⑤勚(yi):疲劳。⑥辟言:法言,合理的话。⑦行迈:行走。⑧臻:至。⑨戎:兵戎,战争。⑩曾:则,含“只有”意。(11)憯(can)憯:忧伤。瘁:病。(12)哿:嘉。(13)棘:急。(14)鼠思:忧思。泣血:饮泣而至流血。 [赏析] 这是一位侍御官讽刺周幽王昏庸、群臣误国的诗。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暴君,他宠爱褒姒,嬉戏烽火台,弄得国势日颓,民不聊生。居然要废太子宜臼(即东周平王),企图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这样申侯便勾结犬戎攻周,竟将周幽王杀死于骊山之下,自此西周灭亡。本诗是在西周灭亡前的政治腐败时期,一位头脑比较清醒的幽王近臣,痛感国事日非,而发出的歌吟。 诗中揭露了周幽王的暴政,面对国势危艰,而无救乱济困之力,只能“鼠思泣血”,直陈时弊,指斥暴君和奸佞误国,显示了大义凛然之概。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还有人认为是刺周厉王之作,亦有人认为是平王东迁后,大臣痛定思痛、惩创前事之辞。主张西周诗者,清人方玉润作了有力的辩驳:“此诗不惟非东迁后诗,且西京未破之作,故望诸臣迁归王都。若西京已破,王室东迁,则勤王又自有人,岂待暬御相招?且其立言,别是一番建功立业气象,断不作‘鼠思泣血’等语。曰‘周宗既灭’者,周之宗室远去绝迹,不来相依耳,非宗周王国为人所灭也。”(《诗经原始》)主张东周诗者,立论根据是“周宗既灭”、“谓尔迁于王都”等语。其实是误解了这二句的含义。若说周已灭了,那么东周也是周,它还存在,不能说灭。“既”可作“即”解,当是即使之意的假设之词。再说“迁”字,在此可解为“还”意。胡承珙在《毛诗后笺》中说:“盖迁者移徙之名,其先自王都而出固可谓之迁,其自他处而还亦可谓之迁。《曲礼》坐而迁屦。注云,迁或为还。是迁与还字亦通也。”基于上述对“既”与“迁”二字的理解,可确认此诗为西周作品。它不是作于厉王时代,而为幽王将亡时所作。本诗题目与内容完全无关,而《诗序》说:“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说是政令多如雨,因而不得人心,似乎亦有道理。朱熹《诗集传》引刘安世的话说:“尝读《韩诗》,有《雨无极》篇………其诗之文,则比《毛诗》篇首多‘雨无其极,伤我稼穑’八字。”此说妥否,姑录以备考。 全诗共七章。 第一章,是借言天降饥馑而以刺幽王。古代人敬天思想至为严重,所以诗歌从“浩浩昊天”写起,说它是变化无常,不能保持经常的恩德。有时甚至“降丧饥馑”,使得天下的人都受其残害。笔触写的是天,实则是影射人间,直刺暴虐无道的周幽王。接着就诉说其“旻天疾威,弗虑弗图”的罪衍。对人民的威虐暴戾,就是犯罪,而不考虑改过自新,更其罪上加罪。特别不能容忍的是,经常颠倒黑白,有罪的人被轻易放过,并包庇他们的罪状;无罪的人遭冤社,居然受刑陷入囹圄而受尽苦难。“若无此罪,沦胥以铺”,是喊出了人民的共同呼声。先写社会乱形,以见天心之不平。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周幽王倒行逆施,罪大恶极,国家已濒于全面崩溃的边缘,那些有德者自当痛心疾首,而忧思难忘的。文字不以意趣新妙见长,只是惊呼不平而令人深思。 第二章,是痛斥“邦君诸侯”的逃避自全。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人民流离无以安处。那些“正大夫离居”,而不顾别人的死活。至于三事大夫虽在朝未走,但不肯日夜工作为国效劳。封邦之君,封畿之侯,更是“莫肯朝夕”为国分忧。周幽王面对国之危难,应该拿出治国良策,从此变得好一些而从善如流,谁知他变本加厉,反而更为荒唐,继续残暴为恶。天怒人怨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周幽王仍不思改而为善,乃复出为恶而不悛,那些大小诸臣更是逃之夭夭,各保其身,无人考虑匡国之计。正如清人方玉润所写的那样:“历数诸臣离心,匡国无人。时势如斯,庶几君心悔悟,乃更为恶。”(《诗经原始》)这样一来国家覆亡的命运,已是无法挽回,真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厦将倾,一切都趋于毁灭。 第三章,是揭露“凡百君子”的作恶多端。国家将亡,必有妖孽。那些诸臣贼子,在国家将亡之际,更是肆无忌惮地危害人民。他们不畏法度,逃避自保,实亦为恶而无惮忌。诗笔仍从问天开始,质问“如何昊天! 辟言不信?”不信法规之言,怎能做出好事来呢? 作者明知故问,给人造成许多悬想。既然昊天不听法度之言言,国家必无归宿。作者举例说道:“如彼行迈,则靡所臻。”意即像行路之人,没有归宿就永远没有止境。诗人进而问那些自称国之干城的“凡百君子”,何以在国家将亡之际,不思挽狂澜于既倒,只是“各敬尔身”,实质是犯罪,而为恶不敬其身。他们不知互相畏敬,更是不守法度,不畏于天神。宋人朱熹曾深沉地问道:“凡百君子,岂可以王之为恶而不敬其身哉?不敬尔身,不相畏也。不相畏,不畏天也。”(《诗集传》) 第四章,是自表己心的独深忧虑。兵连祸结,年复一年,根本不会消退。灾荒饥馑,日甚一日,无法立即停止。达官贵人,逃难保身,只有我暬御之人,眼看满目疮痍的现实,怎么也不能平静,而“憯憯日瘁”。他悲天悯人,独深其虑,愈见国之无人支撑。然而“凡百君子”,更是“莫肯用讯”。此等现象,举朝皆是,国家不亡,更待何时! 兵寇已作,王之为恶不减,饥馑已成,王之迁善不遂;凡百君子,不肯诤谰。国王还是喜听谀词,逆耳忠言总是被斥退。但是“曾我暬御”的忧国忧民,手无实权,想作中流砥柱亦是枉然,只能“憯憯日瘁”而已。“其意若曰,王虽不善,而君臣之义,岂可以若是恝(无愁貌)乎。”(《诗集传》) 第五章,是批评能言佞臣的巧言如流。承接上段,国王闭目塞听,百官“莫肯用讯”,使人有口难言。此段开笔就写:“哀哉不能言”,不是口拙舌笨,而是忧虑重重,致使“维躬是瘁”。此处实是明言苦衷,以表心迹。自己有口不能言,只好“百无聊赖以诗鸣”,写成这样千古不朽的诗篇。此相反,那些巧言佞臣,则是投国王所好,说尽人间好话。他们巧言惑听,因而高官厚禄,官上加官,享受无穷。忠者不能言,言者不必忠,鼓舌奸佞,乘虚而入,迎合暴君,而窃取利禄,实为乱世之害。朱熹叹息道:“盖乱世昏主,恶忠直而好谀佞类如此,诗人所以深叹之也。”(《诗集传》) 第六章,是说明在朝诸臣的进退有咎。此段“又代在朝诸臣自解,言出仕之难,进退有咎”(陈子展《诗经直解》)。前段从不能言说到能言,此段又从不可使说到可使,两段语势相似,语意深沉,使人不觉雷同之感。开头说大家都认为当官可解除国之忧愁,其实国难当头之际,是不可思议的。若“云不可使”,便要“得罪于天子”。因为他是昏君,总是要胡作非为。假如你说坏事亦“可使”,那么就会“怨及朋友”,受到各个方面的责难。 第七章,是诘责离居诸臣的不思报国。那些离居诸臣,在混乱稍定之时,又不肯迁回王都,其理由是“曰予未有室家”。至于忧思泣血去劝慰还都,重振王室朝纲,他们会嫉恨于心,无言而不疾首。诗人不禁发问:“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即是说,你们这些当官的,从前离家逃走时,又有谁跟从你们去造房屋的呢?没有造屋,也狼狈鼠蹿,拚命逃跑;战事甫定,又用无家可归为借口,其实是不值一驳的。实际是惊魂未定,惧患之深,而不敢迅速返都共匡君失,所谓无家者,实非其真情。方玉润说得好:“末更望诸臣之来共匡君失,因诘责之,使穷于辞而无所遁,乃作诗本意。”(《诗经原始》)。只用寥寥几笔,归结出创作意图,确为精妙之笔 本诗寓精深于质朴,从细笔见本色,给人以深切的历史感和婉丽的诗情美,其艺术创造手法,自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一,起语宏壮,收句陡峭。诗的开头蕴藉宏壮,意深境远。既有天庭,也有下界,昊天浩荡,哀鸿遍野,一幅岁饥民乱的图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诗的结语,戛然而止。没有拖泥带水的赘述,未留余音杳杳的尾声,只是陡起一问:“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便突然收束。不丢余笔,却激人深思,确定是“收语陡峭,特有机锋耳”(陈子展《诗经直解》)。其二,言极沉痛,笔亦斩绝。诗中感叹宗室绝迹,无人救恶,作者于乱作无人止,民生无人遂之际,只有“鼠思泣血”,而言无所不痛。他立场坚定,态度激烈,直言不讳指责昏主,痛斥诸臣。其言“曾我暬御,憯憯日瘁;凡百君子,莫肯用讯”,正是鲜明对照,而“无言不疾”,寄托了作者的遥深之慨。其三,对比合说,明白晓畅。诗的笔锋所及,尽是用比照方法,写出是非之态。天与人,罪与冤,利与害,“邦君诸侯”与“曾我暬御”,不能言与能言,不可使与可使,等等,都是从对比中明白易晓地表现出来的,沉郁的情思流于笔底,读者合而观之,自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雨无正》浩浩昊天,(一) 苍天广大茫茫, 不骏其德。(二) 恩德不能久长。 降丧饥馑,(三) 降下动乱灾荒, 斩伐四国。戕害天下四方。 旻天疾威,(四) 老天暴虐疯狂, 弗虑弗图。(五) 不考虑、不思量。 舍彼有罪,(六) 除开那有罪的, 既伏其辜;(七) 遭到他杀戮外; 若此无罪,还有那无罪的, 沦胥以铺。(八) 也受牵连被害。 周宗既灭,(九) 周京已经破灭, 靡所止戾。(十) 哪儿可以落脚。 正大夫离居,(十一) 大长官离开了职位, 莫知我勚。(十二) 谁人知我劳累。 三事大夫,(十三) 大大小小官儿, 莫肯夙夜。谁来早晚效劳。 邦君诸侯,各个国君诸侯, 莫肯朝夕。谁肯早晚上朝。 庶曰:式臧,(十四) 都说:王该用用贤良, 覆出为恶。却反而作恶更加猖狂。 如何昊天,怎么办呀老天, 辟言不信。(十五) 正经话你不信。 如彼行迈,(十六) 象那路人远行, 则靡所臻。(十七) 就没有个止境。 凡百君子,(十八) 百多大人先生, 各敬尔身。各人保重自身。 胡不相畏,为啥互不惧怕, 不畏于天。居然不怕老天。 戎成不退,(十九) 战事没有罢退, 饥成不遂。饥饿没法逃避。 曾我暬御,(二十) 我呀这个侍臣, 憯憯日瘁。(二十一) 愁得一天天憔悴。 凡百君子,百多大人先生, 莫肯用讯。谁肯来说真话。 听言则答。(二十二) 奉承话,他就回答。 谮言则退。批评话,他就告退。 哀哉不能言,可痛呀,有话不能讲, 匪舌是出,(二十三) 不是舌头生疮, 维躬是瘁。只是身该遭殃。 哿矣能言,(二十四) 可乐呀,会说会讲, 巧言如流,好话就象那流水淌, 俾躬处休。使自身安居高位上。 维曰于仕,(二十五) 说来走进官场, 孔棘且殆。(二十六) 多荆棘,近危亡。 云不可使,(二十七) 说不要做那事, 得罪于天子。就得罪了天子。 亦云可使,要说能做那事, 怨及朋友。朋友恨我不止。 谓尔迁于王都,(二十八) 叫你搬回到京都, 曰:“予未有室家”。你说:“我没房住。” 鼠思泣血,(二十九) 暗里愁,泪出血, 无言不疾。(三十) 没话不遭人嫉妒。 昔尔出居,从前你出外流亡, 谁从作尔室? 谁呀,随你去造住房? 注 释 (一)朱熹:“浩浩,广大也。昊亦广大之意。” (二)陈奂:“骏,长。……骏同峻,长犹常也。不长其德,犹云不恒其德耳。” (三)毛亨:“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 严粲:“乃降丧乱饥馑,以斩伐天下也。” (四)朱熹:“疾威,犹暴虐也。” (五)郑玄:“虑、图,皆谋也。” (六)毛亨:“舍,除。” (七)焦循:“审《传》、《笺》之义,当读彼有罪既伏其辜七字为一贯。若曰除有罪伏辜者不论外,而无罪之人亦为彼有罪者所牵率若编入于罪。……惟有罪者戮,无罪者亦株连而戮,所谓威也。笺云以刑罚威恐天下而不虑不图,正谓滥于用刑。” (八)马瑞辰:“铺者,痡之假借。当从《韩诗》作痡,训为病。” (九)郑玄:“周宗,镐京也。” (十)毛亨:“戾,定也。” 何楷:“戾,《说文》:‘身曲戾也。’字从犬出户下。徐锴云:犬善出卑户,会意。此二句乃设为未然之语。言假若宗周既灭,则吾辈为臣子者,将托身何所?” (十一)郑玄:“正,长也。” 严粲:“正大夫,六官之长也。” (十二)毛亨:“勩,劳也。” (十三)朱熹:“三事,三公也。大夫,六卿及中下大夫也。” 何楷:“自正大夫离居之后,六官之属,无肯夙夜勤王事者。” (十四)朱熹:“臧,善。覆,反也。” 严粲:“庶几曰:王今改过用善,乃反出而为恶,威虐愈甚也。” (十五)毛亨:“辟,法也。” 郑玄:“为法度之言,而不信也。” (十六)严粲:“《释文》曰:‘迈,远行也。’” (十七)朱熹:“臻,至也。……则如彼行往而无所底至也。” (十八)郑玄:“谓众在位者,各敬慎女之身,正君臣之礼。何为上下不相畏乎?上下不相畏,是不畏于天。” (十九)毛亨:“戎,兵。” 于省吾《诗义解结》:“饥成不遂之遂,应读作堕。……《荀子·王制》称:小事殆乎遂,废易遂亡。王念孙《读书杂志》并读遂为坠。这是对的。不遂即不坠。退与坠互文同义。《释名·释言语》谓:‘退,坠也。’此诗是说:战事已成,而不罢退,饥馑已成,而不消失。意谓遭时多难,人祸与天灾并重。” (二十)严粲:“曾,则也。” 朱熹:“暬御,近侍也。《国语》曰:‘居寝有暬御之箴。盖如汉侍中之官也。’” (二十一)朱熹:“憯憯,忧貌。” 陈奂:“《传》皆训瘁为病。《尔雅》:‘顇,病也。’《释文》或作悴。《说文》:‘悴,忧也’。顇,顦顇也。疒部无瘁字。” (二十二)马瑞辰:“瑞辰按《说文》:‘从,相听也。’《广雅》:‘听,从也。’……段玉裁曰:听犹顺也。听有顺从之义。听言对谮言而言,正谓顺从之言。《广韵》:‘谮,毁也。’毁,犹谤也。古以谏言为诽谤,故尧有诽謗之木。谮言,即谏言也。诗承上莫肯用讯,讯读如谇。《韩诗》:‘谇,谏也。’言凡百君子所以莫肯直谏,盖以王好顺从而恶谏谮。闻听从之言,则答而进之。闻谮毁之言,则退而不答。” (二十三)马瑞辰:“朱彬谓出当读为屈与绌,方与上下文相贯。今按《说文》:‘㽾,病也。’出当即㽾之渻借,言匪舌是病,惟躬是病也。” (二十四)朱熹:“哿,可也。” 严粲:“可矣小人之能言者,巧佞之言,如水之流,无所凝滞。使其身处于安乐之地,积顺生爱也。” (二十五)毛亨:“于,往也。” (二十六)何楷:“言人皆曰,往仕耳,殊不知仕途甚多荆棘,动辄遭刺,且有凶危也。” (二十七)严粲:“正直者谓之不可使,将得罪于天子,谀佞者,谓之可使,又见怨于责善之友。” (二十八)马瑞辰:“按《广雅》:‘谓,使也。’谓尔迁于王都,即使尔迁于王都也。据下言昔尔出居,则迁,即使其还居王都耳。” (二十九)严粲:“王氏曰:‘鼠思,幽思也。’” 马瑞辰:“按《说苑·权谋篇》曰:‘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是泣而泪尽,真有流血者。因通言泣之甚者为泣血。” (三十)吴闿生:“无所言而不见疾。” 注 音 昊hao号 馑jin觐 旻min民 辜gu估 铺pu痡 勩yi义 迈mai卖 臻zhen真 暬xie泄 憯can惨哿ge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