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雁门太守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摧毁。这句形容敌 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险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 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 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燕(yān)脂:即胭脂,深红色。夜紫:长城附近 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 北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霜重鼓寒:寒霜降下,战鼓声沉闷而不响 亮。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为战国燕昭王所 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提携:手中提着,拿着。玉 龙:指宝剑,这里代指剑。

【大意】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 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 成,夕阳下显现出浓重的紫色。红旗半卷,军队悄悄地临近易水;寒霜降 下,鼓声低沉不很响亮。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 他血战到死!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04页.


《雁门太守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陇暮风恒急,关塞霜自浓。

枥马夜方饲,边衣秋未重。

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

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

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

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

单于如未系,终夜慕前踪。

《雁门太守行》,乐府古曲名,现存最早的《雁门太守行》是歌讴古“洛阳令”的。所谓“洛阳令”,名王涣,任洛阳令期间,治绩卓异,属境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官吏不敢贪枉。往昔,百姓持米到洛阳,总是被差吏侵渔一半;王涣治下,其弊尽除。元兴元年,王涣病卒,民思其德,遂歌之。这就是今传最早的《雁门太守行》。《乐府题解》说: “按古歌,历数涣本末,与传同。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也就是说,为什么称“雁门太守”, “雁门太守”本来指谁,已不可考了。后世梁朝萧纲、唐朝李贺、张祜等拟乐府作,均系据题为之,《雁门太守行》遂成为写北方边塞生活的一个古题。

梁简文帝萧纲的《雁门太守行》,仅仅80字,却有声有色地记叙了一场边塞的大战,讴歌了边陲将士的高尚的精神操守和志向。

本诗起句,发兴高远,点染了悲凉的环境,烘托了大战前的紧张氛围,为正文展开铺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画面。

“陇暮风恒急,关塞霜自浓”。交代了地点,陇;时间,暮昏时分;描写了景貌:关塞、风急、霜浓。寥寥几字,画面空阔、单调,但在这种单调中,恰恰使人感受到塞外的旷远、萧索、凄凉。作者善于提炼景观特色,去表现塞外的浓郁的地方色彩。 “关”、 “风”、 “霜”三样,即特色之三笔,抓住了这些特色,也就抓住了塞外景观的神采,关塞、风急、霜浓,用字不多,却深得神似之美。气韵生动,确有写意国画的那种感觉。作者为什么要写塞外景观?这里,有发兴的作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是为了引出后文,展开后文。象“关塞”,总是给人一种朦胧的战争氛围。 “风急”、 “霜浓”也朦胧地暗示着形势的紧张。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不是也唱过“风声紧,雨意浓”吗,那其实是一种融情入景之唱,写的是景,却折射着冲突形势的紧张。《雁门太守行》起句正类于此。它不仅点染了雄浑凄凉的景观,也烘托了大战前的紧张。因此,起句之兴,高远悲壮,为全文定下情感的基调。

擅长描写战争,也是本诗一大特色。

《左传》写战争,总是从战争准备写起,继而叙战争经过,后述结局,本末完整,且写战争准备阶段,就能暗示出双方胜负的结果。《雁门太守行》一诗,亦长于此道。

先写战争准备: “枥马夜方饲,边衣秋未重。”写夜秣战马,将士披甲的情况, “边衣未重”,也折射着昂扬的士气。这里已经暗示了这场有准备的仗,是要打赢的。

接着写战争经过: “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用十个字写一场恶战的经过,不能说不是难事,但作者交代得清清楚楚,表现了高度的概括能力。“潜师”,高度概括了偷袭行军的全过程; “夜”、“晓”交代了战斗经历的漫长时间; “接战”、 “摧锋”,概括了鏖战的全过程。纵观这两句十个字,无一字不重要,无一字不精当,无一字不圆满。高超的概括能力,也是作家炼句、炼意的结果。

写战争结局: “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传统的战争结局描写,多着眼于战场上的景象: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作者一反归谱,凭借“悲笳”写出敌人失败的痛苦,借“高旗”写出了我方将士的欢欣鼓舞。 “悲笳”与“高旗”的对比,把战争结局的胜负,点染得更加鲜明。

六句,三十字,写战争全过程,可算是“短”了,短,正是含蓄的外在形式,短常常和丰富是联系在一起的。明代茶陵派领袖李东阳曾说: “《大风歌》止三句, 《易水歌》止二句,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 《弹铗歌》止一句,亦自含悲饮恨之意。”本诗亦深得含蓄之美,具文约意繁之长。象一个“夜”字,一个“晓”字,在这漫长的“接战”、 “摧锋”的黑夜里,在风急、霜浓的背景衬映下,该赋予我们多少联翩的想象,你能不感到这战争画面的雄浑、悲壮。

善于塑造人物,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刻画人物,作者没有写人物的外貌,而重在写人物的精神。 “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抒写了一个戍边将士的无私的高尚志向:不谋封赏,矢志清白,勤劳敬业,不愿邀功。定远侯班超,邑千户,显赫一时。 “宁期定远封”, 以反诘形式,表现了对封侯之荣的轻视。不慕封侯之赏,那么将士们追求的是什么呢? “单于如未系,终夜慕前踪。”这里也点出一个“慕”字, “慕”在报国边陲。诗人通过“非须”、 “宁期”与所“慕”的两面对比,表现了将士守士献身的精神,塑造了爱国将士的高尚的形象,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作者遣词寓意深远。他决没有把自己的对手简单化,他没有把对方写成“败兵”,而是写成“哀兵”。 “悲笳动胡塞”,这是多么沉深的失败的哀痛。 “哀兵”同“败兵”不同, “哀兵”在军事上是一种可怕的战斗力量。《史记》引楚故南公的话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因为楚人哀痛至深。兵法上说: “哀兵必胜”。 《老子》六十九章说: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按, “宝”指身体)。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因此,这场胜利给人留下的仍是忧虑忡忡,作者寓意是绝不能轻敌。敌人也决不是酒囊饭袋之属。作者用了“摧锋”一词, “锋”,写出了敌手的不能低估的战斗力,可以想见敌手的顽强、慓悍,当然,这些也反衬了战争的艰苦激烈程度和我军将士的英勇。赋予这首诗以非常丰富的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雁门太守行》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诗歌篇名。唐李贺作。《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古辞备述洛阳令王涣德政之美,而不及雁门太守事,梁简文帝之作,始言边城征战之思,李贺所拟,盖祖其意。明杨升庵《外集》:“李贺《雁门太守行》首句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摭言》谓贺以诗卷谒韩退之,韩暑卧方倦,欲使阍人辞之。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宋王介甫云:‘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两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集》:“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此言初出兵之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半捲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写冒寒将战之景。未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旧解以‘黑云压城城欲摧’,为孤城将破之兆;‘鼓声不起’为士气衰败之征。吴正子谓其颇似败后之作,皆非也。至王安石讥其言不相副,方黑云之盛如此,安得有向日之甲光?尤非是。秋天风景倏阴倏晴,瞬息万变。方见愁云凝密有似霖雨欲来,俄而裂开数尺,日光透漏矣。此象何岁无之?何处无之?而漫不之觉。吹瘢索垢以讥议前人,必因众人皆以为佳,而顾反訾之以为矫异耳。即此一节,安石生平之拗可概见矣。”今人叶葱奇《李贺诗集》:“首二句说黑云高压城上,城象立刻就要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日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三四两句中,‘角声满天’,是说日间的鏖战;‘燕脂夜紫’,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退去的光景。五六两句是形容撤退时,军旗半捲,鼓声不扬。结尾两句是表明寸土必争、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今人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描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十分具体而动人的人物形象。……末二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正反映作者幻想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统治者赏识的‘英雄无主’的悲哀。由于他把见危授命、临难捐躯的义勇行为,归之于个人的感恩图报,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此诗是李贺仿乐府旧题,反映中唐边塞生活的名作。诗中塑造了边塞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寄寓了诗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首句写景记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次句写城内守军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映甲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铺写阴寒凄切的战地气氛。深秋萧瑟,角声呜咽;晚霞夕照,血凝大地。五六句写驰援部队的行动。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攻其不备”。“临易水”既点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驰援部队一迫近敌营,便击鼓进军,无奈夜寒霜重,战鼓不响,将士们面临困难而毫不气馁。七八句直抒大义凛然、勇赴国难的壮怀。全诗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语言简洁,色彩浓烈,巧用典故,既点明了主题,又增强了诗的概括性和形象性。清沈德潜盛赞说:“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诗别裁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