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陇头歌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陇头歌辞》

《陇头歌辞》

其一

陇头流水①,流离山下②。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③,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④。遥望秦川⑤,心肝断绝。

【注释】 ①陇头: 指陇山的顶上。陇山,又叫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沿伸于陕甘边界。②流离: 山水淋漓四下的样子。③欣城:未详。④幽咽:低微断续的流水声。⑤秦川:指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在今陕西省中部。

【赏析】 《陇头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亦有人认为是汉魏旧辞。共三首,既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可看作是组歌。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北齐、北周,北方一直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广大人民或因服役远征,或因战祸破坏,或因被迫迁徙,纷纷背井离乡,流亡失散,饱经丧乱之苦。于是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折杨柳枝歌》),那些抒写羁旅行役内容的民歌,便成为北朝乐府中最为撼人心魄的部分之一。这三首《陇头歌辞》在反映漂泊流浪者的痛苦上,尤其写得悲切动人。

第一首主要写游子飘泊旷野的凄苦。这个流浪者远离故乡,来到荒寂的西北高原,呈现在面前的景象十分壮奇:“陇头流水,流离山下。”陇山山势高峻盘曲,顶上有流水,据《三秦记》记载: “其坡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水’也。”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陇头水四散流淌山下的情景。眼前景色使歌者自然地产生了联想: “念我一身,飘然旷野。” 在他看来,这陇头流水淋漓四下的情况与自己远离故土四处飘荡的遭遇极为相似,所以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感念个人孑然一身,飘游到这空旷荒凉的山野中来的苦楚。两句诗八个字,可谓一字一泪,写得异常凄恻悲凉。

描写漂泊之地的苦寒是第二首的主要内容。“朝发欣城,暮写陇头。”“欣城” 在什么地方,现在不详,但由 “朝发”与 “暮宿”来看,游子走了一整天才走到,可见欣城离陇头一定不近。在如此之长的旅途上跋涉,加上沿途荒凉,地势屈曲,其艰苦的情形完全可以想见。而到了陇头住宿下来后又感到异常地冷: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天冷得不能张口说话,舌头快要卷缩到喉咙里去了。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是通过典型感受来写严寒的,如杜甫的诗句“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此处写寒冷也是用的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杜诗是写实,而这首民歌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因为事实上舌头不会冻得卷缩到喉咙里去,但唯其这样写,更显得寒冷感受的强烈,表现出民歌善于运用夸张的特点。这种符合艺术真实的夸张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动而具独创性的,既形象地写出了漂泊地的酷寒天气,又淋漓地抒发了游子的痛苦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他的悲凄之泪和着卷缩的舌头一起咽到了喉下。这样的写法,非漂游在荒寒陇头的流浪者不能道,具有身临其境的感人艺术效果。

第三首着重写游子思乡深情。开头两句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写景,并且仍然是写 “陇头流水”,相异之处是第一首写目见,描绘的是流水的视觉形象,此首是写耳闻,刻画流水的听觉形象。以 “鸣声幽咽” 来描写“陇头流水”,不仅生动而确切地揭示了流水声响的特点,而且带有漂泊者凄苦的感情色彩。陇头流水声传入耳中,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勾引起流浪者郁积于胸的悲愁,成为触发他思乡之情的催化剂。于是,感情的闸门被冲开,一发而不可收拾,凝铸成后面两句诗: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是游子的故乡,那里原为富庶繁华之地,在频繁的战争中迭遭破坏,人民被迫弃乡流离。所以当他登上陇头,置身于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时,不觉神驰万里而要遥望秦川了。想到自己离故乡是那么遥远,并且随着不定的飘游,将越走越远,或许再无还归之日,感到心肝都快要破碎断裂了。这里并没有重墨浓彩地加以铺叙渲染,只是勾勒了 “遥望秦川”的动人画面并用了带有夸张色彩的“心肝断绝”四个表情字眼,就把漂泊者思乡的痛苦深切传神地写出来了。

这三首抒写漂泊者悲苦与思乡之情的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怀乡的诗与宋词中描写 “游宦成羁旅”的词作相比,有同有异。同的是,它们都往往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以环境气氛烘托离愁乡思,富有意境美。所不同的是,这些民歌是时代动乱、人民遭难的产物,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开阔旷放的意境,刚健质朴的语言,率直而又略带蕴藉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雄悲凉的民歌风格;句式为四言,整齐简洁,短促有力,富于节奏感和均衡感,较好地表现了愁思悲慨,在《诗经》四言诗与曹操四言乐府之后,使四言诗又一次放出了异采。

《陇头歌辞》对后代影响深远。“心悲异方乐,断肠陇头歌” (王褒《渡河北》)。陇头流水成了后来诗人抒写漂泊者羁旅之慨和思乡之愁的习用题材与典故了。


《陇头歌辞》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歌辞》

陇头歌辞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歌”,本是汉代横吹曲之一。这三首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梁鼓角横吹曲”。明、清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其风格和一般的北朝民歌不大相同,怀疑系汉、魏旧辞。但从其内容和情调来看,把它们看成北朝时期的汉族民歌亦无不可。

北朝长期处于兵荒马乱、诸族混战的局面。战争,给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有的战死沙场,抛尸荒原,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其四),就是这种惨状的真实写照。有的被迫离开本土,转徙道路,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紫骝马歌》其二),正是成群结队、四散逃亡的流民之歌。有的则被掳掠,沦为奴隶,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役。这三首《陇头歌辞》大概就是被俘远徙的内地汉人所发出的悲苦之吟,其绝望的情绪显然不象一般的羁旅行役之词。

这三首民歌虽然主题相同,感情一致,但内容各有所侧重。

第一首侧重感叹漂泊不定的遭遇。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陇头,即陇山的顶上。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三秦记》曰: “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陇山顶上的流水,四散飞溅,向山下飘去,面对此景,很自然地就联想起自己“飘然旷野”的生涯,不正象这四散飞溅的陇头流水吗?一个“念”字,由景及情,承上启下,使全篇融为一体。 “飘然”二字,与“流离”相映,突出了身不由己、漂泊不定的惨状。 “旷野”二字,概括了原野的空阔与荒凉,是对孑然一身的极好衬托。“飘然旷野”的倒不一定是孤零零的一身,由于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同行者再多,也难免要生孤独之感了。身边没有亲朋故友的人,在这茫茫的荒野里飘荡,这人与物的鲜明对比,更增添了无所依傍的凄凉之情。

第二首侧重状写陇头的严寒,借以突出旅途的艰辛。陇山地处黄土高原,海拔一千多公尺,属高寒地带,新来乍到的秦川客自然就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奇寒感觉了。表现严寒,一般都借助于形象的描绘,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容易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从《诗经》的“雨雪霏霏”,到毛泽东同志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方面的名句可说俯拾即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更是把北国的严寒描写得淋漓尽致,诸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于直接状写人的寒冷感觉的诗句却不多见,因为这种方法易流于抽象、一般化,难以翻新。象“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风头如刀面如割”之类就要算是难得的佳句了。这首民歌恰好走了这条险径。本诗的作者大概并没有想到这是在作诗,所以没有丝毫雕琢,没有任何渲染,他只是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如实地记下来罢了。而这首诗的妙处也正在这里。“寒不能语,舌卷入喉。”短短八个字,没有飞沙走石的狂风,没有漫天飞舞的大雪,也没有切肌刺骨的坚冰,但却使人如置冰窖,冷彻肺腑。也许有人觉得这八个字过于夸张,超出常理。其实不然。笔者是南方人,初到寒冷的北国,的确产生过类似的感觉,张嘴说话时,凛冽的寒风乘势而入,似乎麻木的舌头也会随之卷入咽喉。可惜我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字眼来表达这种感觉。待我读到“舌卷入喉”四个字时,不禁拍案叫绝。没有深切的感受决然写不出这样的奇语。

第三首是直接抒写怀乡之情。其章法与第一首大体相同。不过第一首是见景生情,借景抒情,这一首可说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了。听到陇头流水如泣如诉的呜咽声,就好象听到了远方亲人的哭泣,怎能不引起“遥望秦川”的渴望呢?古诗云: “悲歌可以当语,远望可以当归。”悲歌固然可以当语,远望又怎能当归呢?那只不过是一句望梅止渴、聊以自慰的愁苦之言罢了。遥望故乡,远隔千里,云海茫茫,又怎能得见?甚至想到生还故处都难以实现,又怎能不肝肠寸断?“心肝断绝”,包含着多少悲和愤,血和泪!诗人的泪水与陇头的流水融为一体,汇成江河,滚滚滔滔,千年不息。难怪唐代的于溃和罗隐要不约而同地唱出“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鲍溶也要发出“陇头水,千古不堪闻”的感叹了。这首诗可说是极直捷又极含蓄。直捷者,感情的脉络历历可见;含蓄者,感情的跳跃并未点明,心底的活动始终隐含着,而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陇头歌辞》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歌辞》

其 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陇头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亦有人认为是汉魏旧辞。共三首,既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可看作是组歌。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北齐、北周,北方一直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广大人民或因服役远征,或因被迫迁徙,或因战祸破坏,纷纷背井离乡,流亡失散,饱经丧乱之苦。于是“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枝歌》),那些抒写羁旅行役内容的民歌,便成为北朝乐府中最为撼人心魄的部分之一。这三首《陇头歌辞》在反映漂泊流浪者的痛苦上,尤其写得悲切动人。

第一首主要写游子飘泊旷野的凄苦。这个流浪者远离故乡,来到荒寂的西北高原,眼前所见到的景象十分奇特壮伟:“陇头流水,流离山下。”“陇头”,指陇山的顶上。陇山,又叫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界,山势高峻,上有流水。 “流离”,山水淋漓四下的样子。据《三秦记》记载:“其坡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这两句诗十分形象地描写出陇头水四散流淌山下的情景。眼中景使歌者产生了联想:“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在飘泊的游子看来,这陇头流水淋漓四下的情况与自己远离故土四处飘荡的遭遇极为相似,所以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感念个人孑然一身,飘游到这空旷荒凉的山野中来的苦楚。两句诗八个字,可谓一字一泪,写得异常凄恻悲凉。

全首四句诗,前两句着重写景,但“流离山下”的景象显然移入了游子的主观感情,故又是融情入景,景中有情;后两句着重抒情,但“飘然旷野”的情语中呈现出流散羁旅的景象,所以又是融景于情,情中有景。写景与抒情之间,景中有情与情中有景之间,靠一“念”字相连,谱成了一曲情景兼胜,富有意境美的漂泊者之歌。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第二首主要写漂泊之地的苦寒。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欣城”在什么地方,现在不详。但由“朝发”与“暮宿”来看,游子走了一整天才走到,可见欣城离陇头一定不近。在如此长的旅途上跋涉,加上沿路荒凉,地势屈曲,其艰难的情形完全可以想见。到了陇头住宿下来后又怎么样呢?他还感到异常地冷。“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天冷得不能张口说话,舌头快要卷缩到喉咙里去了。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是通过人的典型感受来写严寒的,如杜甫的诗句“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此处写寒冷也是用的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杜诗是写真,而这首民歌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因为事实上舌头不会冻得卷缩到喉咙里去,但唯其这样写,更显得寒冷感受的强烈,表现出民歌善于运用夸张的特点。这种符合艺术真实的夸张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动而具独创性的,既形象地写出了漂泊地的酷寒天气,又淋漓地抒发了游子的痛苦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他的悲凄之泪和着卷缩的舌头一起咽到了喉下。这样的写法,非漂游在荒寒陇头的流浪者不能道,具有身临其境的感人艺术效果。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第三首着重写游子思乡深情。开头两句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写景,并且仍然是写“陇头流水”,相异之处是第一首写目见,描绘的是流水的视觉形象,此首是写耳闻,刻划流水的听觉形象。“幽咽”,低微断续的流水声。以“鸣声幽咽”来描写“陇头流水”,不仅形象而确切地揭示了流水的声响,而且带有漂泊者的感情色彩。陇头流水声传入耳中,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勾引起流浪者郁积于胸的悲苦,成为触发他思乡之情的催化剂。于是,感情的闸门被冲开,—发而不可收拾,凝铸成后面两句诗:“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指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在今陕西省中部,是游子的故乡。那里原为富庶繁华之地,在频繁的战争中迭遭破坏,人民被迫弃乡流离。所以当登上陇头,置身于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不觉神驰万里,要远望秦川了。想到自己离故乡是那么遥远,并且随着不定的飘游,将越走越远,或许再无还归之日,感到心肝都快要破散断裂了。这里并没有重墨浓彩地加以铺叙渲染,只是勾勒了“遥望秦川”的动人画面与用了带有夸张色彩的“心肝断绝”四个表情字眼,就把漂泊者思乡的痛苦深切传神地写出来了。全诗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情与景妙合无垠,形与神和谐结合的特点同样十分明显。

这三首抒写漂泊者悲苦与思乡之情的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怀乡的诗与宋词中描写“游宦成羁旅”的词作有所不同。它们是时代动乱、人民遭难的产物,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开阔旷放的意境,刚健质朴的语言,直率而又蕴藉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雄悲凉的民歌风格。句式为四言,整齐简质,短促有力,富于节奏感和均衡感,较好地表现了愁思悲慨,在《诗经》四言民歌与曹操四言乐府之后,使四言诗又一次放出了异采。

《陇头歌辞》对后代影响深远。“心悲异方乐,断肠陇头歌”(王褒《渡河北》),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于濆《陇头水》)。陇头流水成了后来诗人抒写漂泊者羁旅之慨、思乡之愁的习用题材与典故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