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闲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 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 雨来春草一番多。

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达到高潮。司马光不满新法,但暂时又无力抗拒,于是从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坐享俸给,全无所掌”(《乞西京留台状》)的闲散职务,经营小筑,专意著书。本诗即写这一时期的生活情景。

诗题曰“闲居”,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面却不是优游闲散,而是内外交困;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首句谈到过去与自己持同一政见的老朋友,都纷纷随风转舵,投靠了新贵,与自己断绝了过从往来。次句慨叹昔日宾客盈门的盛况不再复来,如今门庭冷落到了真可以安置罗网捕捉鸟雀的地步。作者将自己在洛中的田庄名之曰“独乐园”,说明诗中描写的景况并非虚构。朋友如此冷淡,自己如此孤立,作者自然郁郁寡欢,衣冠也慵散不整。谁料家僮们又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庭院不打扫,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的春光都淹没殆尽。这便是三四句描写的图景。

此诗内容与题目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人情世态竟如此炎凉,“故人”僮仆皆如此势利,实在令人心寒齿冷!作者退居洛阳十五年,本是迫于形势;绝口不论时事,更非心甘情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忘怀国事。诗中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就流露出他对新法及其提倡、执行者的不满;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他希图重返京师,剪除“野草”,整顿朝纲。然而,革新派得到神宗的支持,恰如时当仲春,天降霖雨,遍地野草蓬蓬勃勃。作者只好望“草”兴叹,借诗遣怀了。

这首诗自然朴质,明白如话。前三句带有议论,直抒胸臆,不假藻饰。末句以景作结。全诗虽仅四句,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平易中有深致,浅显中见沉郁,显示了司马光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


《闲居》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闲居》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才刚刚悟到些微此诗的韵味,邻居的音响便“哐哐”大作,直欲穿墙破壁,情绪马上被扫荡一空。由此而想到佛家的“默”,看来,凡人间不得“默”境,便也难得诗境。显忠闲居为默,得诗便也创造默境。默境而生禅心。个中三昧,无言而自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很真切地体会到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显忠这位寒岩老客,悠闲朴雅的生活。

显忠常住越州石佛寺。宋时越州即今浙江省绍兴市。石佛寺一名灵鹫禅院,在绍兴市西北20公里的下方桥镇。四周湖水环绕,小山罗列,竹影婆娑,气候温润。这样的环境正可事佛和闲居,也正是这首诗所描写的情形。且看他闲居的环境:在茂密的竹林中,有诗僧亲手用茅草搭就的小屋。小屋倚山而建,那山石似从地下生出一般,山根裸露,苍苔犹在,石边竹下气象,入心皆是清拔之韵。透过竹茎稀疏之处,又可见到山前村落。自甘竹里而不羡竹外,闻人间烟火而不染蔬笋之气,可谓闲居到家了。

前两句是悠闲而居的自然环境,后两句则表现了悠闲而居的心境。闲而无事,便去睡觉,睡而尽日,且无人打扰,一层深似一层闲到极至。于此不足,诗僧又有意无意地补上了一笔:“自有春风为扫门。”闲眠而无人造访,只有春风在外轻拂着、忙碌着,为的是给这山石下、竹丛里的主人来打扫房门。此一句反常合道,天趣十足。它不仅具静中有动的效果,而且不经意地打破了人与自然的间隔,将人之性情平实地融入天之情趣中,使人与自然构成一致的表现。既是诗意,也是禅境,是诗人的境界,也是禅宗的境界。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说此语本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又引宋王质《夜坐起赠范西叔何子方》诗:“青荧一点无人到,赖有西风为掩门。”有云:“‘东风开门’,‘西风掩门’,相映成趣,岂所谓‘反仿’欤。”正是这种浑然的 “扫门”之天趣,构成了禅诗的无迹之功,可谓“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在欣赏者,虽很难以思虑分析的径路,析说出这诗句的妙处,但却能以直感的方式,领悟出其诗句的佳美。

前边曾说佛家讲究“默”。隋朝创立三论宗的嘉禅大师把“默”字解释为“言而无言,无言而言”;声音大,但说不出其所以然; 说不出其所以然都充满声音。默是自然的本来面目。默同语并不对立,默中可以自由地使用语和默的相对性,更可以体会再进一步的空灵境界。若能贯通语和默的对立,即可看到禅心。就象真理,本不必多加说明,否则便会成为空洞的东西。释迦时代著名的维摩居士所说的 “一默如雷”就是这个道理。显忠闲居得默境,他可尽日长眠,不求人到,但自有春风为其扫门,心与自然在无语中获得灵犀一点。默默与天语,默默与天行,竹丛里,石根边,也自可见性成佛。

显忠此诗,曾颇得后人喜爱,甚至你争我夺。据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载:“贺方回《定林寺》诗: ‘破冰泉脉漱篱根,坏衲遥疑挂树猿。腊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 荆公见之,大加称赏。僧显忠《闲居》诗云: ‘竹里编茅倚石根,……’ 荆公亦常诵不去口。二诗风味甚似,然方回虽名手,犹未逮僧诗之清绝也。”正是因为王安石的 “大加称赏”,此诗便被编入这位半山老人的 《临川先生文集》及《王荆文公诗笺注》 中,题为 《竹里》,甚至还入到 《全唐诗》李涉卷中,也是题为 《竹里》。幸亏当时人编撰的 《苕溪渔隐丛话》、《竹庄诗话》及《诗人玉屑》并引《洪驹父诗话》证明,才使后人确信为显忠诗。否则,本就存诗几首的显忠,无论怎样超脱,恐怕也绝难心平气和。看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该谁的就是谁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