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相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相思》

 词。纳兰性德作于约康熙二十一年(1682)。词中描绘了随康熙去关外的途中所见的景色,山水相叠,风雪交加,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全词低沉宛转,用词形象准确,直抒胸臆,不假雕饰,清人周之陵说: “标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长相思》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哀客在江西,寂寞自家知。尘土满面上,终日被人欺。 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双垂,遥望家乡长短,此是贫不归。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据王重民氏辑录的《敦煌曲子词集》所载,《长相思》共有三首,分别写客居江西“富不归”、 “贫不归”、 “死不归”,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从这三首歌词的内容来看,当系反映当时在外谋生的商旅,有的善作生意,经商发了大财,“尽日贪欢逐乐,此是富不归”。有的不善经营,损资折本,弄得穷愁潦倒、生活无着,求当雇工而不得,最后流落他乡或客死异域,这便是“贫不归”、 “死不归”。

此词首句点明经商地点是在江西,值得注意的是用“哀”字形容客商,起到了自伤身世的作用,同时也为全诗确立了哀叹伤嗟的感情基调。次句承接“哀”字,直叙客商的心境,客居在外,孤单一人,遇事找谁商量,心曲向谁诉说?这种难挨的孤独寂寞只有自己才了解。 “自家知”三字又恰恰是“寂寞”的注脚,意即连个说得上话的伴儿都没有。起首二句貌似平实,却包容着极其复杂深沉的感情内涵。三、四两句仍是写可“哀”的遭遇。“尘土满面上”,活画出风尘仆仆的旅人形象,从“满面尘土”可以想象衣衫的不整,面容的憔悴,以面部之点概述全身的情况。“终日被人欺”,是写由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经营不善,拮据褴褛,形同盲流,更被别人看不起,到处受到侮辱欺凌,这就更补足自哀可哀的内容。 “终日”也是以点概面的写法,以从早到晚的一天经历代表整个旅居在外的生活境遇。下面则用“朝朝”一词,说明每天清晨都是如此。 “立在市门西”,是指鹄立在集市门外。估计这位客商所携资本早已赔光,因而已无货可卖,这样也就失去了进入集市的资本,那为何还每天都早早地到市门西站立呢?当系希冀作为劳动力,有人雇用,以解决衣食问题,也就是暗示穷到把自己当做商品出售,但日复一日,希望渐成泡影,由于面黄肌瘦,缺乏体力,看来欲自售而不得,终日风吹日晒,自思自叹,只落得涕泪双垂而已。 “风吹泪□双垂”句,有脱文一处,据任二北氏旧编《敦煌曲校录》初拟补“点”字,后自认非是,遂取消。 “遥望家乡长短”极富语言的张力,当举目无亲,求告无门的濒临绝境之时,惟有靠思念家乡,靠意念中的远方亲人得到一丝的慰藉。 “长短”即“长长短短”,指各种情况。此句构成羁旅在外的商客在心灵深处的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他可以想起在家乡时的种种往事,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值得回味和留恋。当然也可以设想此时此刻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然而越想越伤心,越思越痛苦,何年何月才是重返故乡、亲人团聚之时啊! “长短”二字,蒋鸿礼《敦煌曲校议》引朱居易说校作“肠断”,描写思乡的悲痛,亦通。篇末一句语重心长,值得咀嚼,既然在外处境萧条,又思乡心切,为何不赶快设法还乡,那怕沿街一路乞讨,也可达到重返故乡的目的。噢,原来下不定归家的决心,其原因在于原来出门经商的目的没有达到,折腾半天,非但没有发财致富,反而穷愁潦倒,一贫如洗,此等光景,即使回到家中,也是无脸去见爹娘妻子,其内心的矛盾,忍受何等煎熬,全都不言自明可想而知了。

王重民先生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说:“唐末中原鼎沸,生灵涂炭,而词曲一科,反成熟于此时期。盖当时人民颠沛流离者多,益以寄其愁苦生活于文酒花妓,《花间》、《尊前》,已撷其菁英,惜乎此外则摈而不录也。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这段话对于敦煌曲子词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广博的社会内容,概括的十分精当。这首《长相思》当属边客游子之呻吟一类,使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面貌的某一侧影,哀客对自己内心的无限悲哀和生活痛苦的倾诉,无异是向社会发出的强烈控诉。

在艺术形式上,此词已分上下两片,上片由五言四句组成,下片则为七、六、六、五字数不等的四句组成。从中可见当时艺人为了适宜演唱,依照乐曲的节拍而试填长短句的歌词。当然由于初创时期,还没有完全定形化,可以看成是由诗向词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至于“长相思”这个词牌名目,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就可找到同调的词作,可见这个词牌在唐代已很流行。

从这首词的语言上看,估计是出于人民群众之手,当然也不排除经过文人的加工润饰。就全词而论,可谓信口信手,出语自然,但其所表现所蕴涵的感情又是十分真实、十分丰富的。


《长相思》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长相思:词牌名。榆关:即古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那畔:那边。千帐:言营帐之多。帐,军营的帐篷。更:古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小时。聒:烦扰。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故园:故乡。

【大意】山长水远,我护驾赴辽东巡视,千军万马一路向榆关外进发。入夜,营帐中燃起灯火,宏伟壮观。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扰碎我思念家乡的心,让人无法入睡。家乡怎么没有这样扰人的声音呢?

字数:255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10页.

名诗《长相思》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①汴水: 即汴河,其故道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②泗水:即泗河,其故道经宿迁、泗阳而入淮河。③瓜州:在江苏邗江县南,为运河入长江处。

【词大意】 汴水南流,泗水南流,流入淮河一起奔向瓜州渡口。吴山座座如难解的忧愁。怀思难收,怅恨久久,这痛苦的心情只有到重逢时才能罢休。在明朗的月光下独守空楼。

【赏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前后,诗人任苏州刺史期间。诗人在苏州任上,除了处理日常公务、游览名胜古迹外,还很喜欢邀妓设宴,和同僚好友们一道欣赏吴地的民间词曲。这首词很可能是受吴地词曲影响,模拟歌妓情词或代为歌妓而写作的。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寄托情怀,同时为下阕的抒情渲染背景,烘托气氛。用流水比拟忧愁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象征手法,而诗人在此除了表现这一层含义外,还别有所指,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身处江南,盼望着北游的亲人归来,心中自会有一种汴水、泗水都在南流入江,而北去的游子却不能归来的悲伤和感慨。因而感到满眼青山皆是愁,触景生情,感伤难已。

词的下阕承接上阕,抒发了主人公难言的怀念、期待之情。思绪绵绵,懊恨不止,何时方能停止这种痛苦的心情呢?那只有等到亲人归来,重温旧情的时候了。诗人用直率明白的语言,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迫切盼望亲人归来的焦急不安的心情,使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写景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写景。上阕本是写景,却以“吴山点点愁”收结,以有形有影的山写无形无影的愁,生动形象,使读者悟到所有的景色描写不过是感情的流动。下阙本是抒情,卒章却突起“月明人倚楼”一句,以静的画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不平静的心态,写出了一种凄清哀惋的韵致。这种写法,富于变化,波澜迭起,景因情生,情由景出,回环往复,动静交错,形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的情调及表现手法受当时民间词曲的影响较大,是唐代中期文人模拟民间词曲的代表作。而它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征又为后来的词人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为婉约派词人继承和发展,以致于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还引起了一些讨论。从而可见这首词在早期词的发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长相思》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长相思

晨有行路客,依依造门端。

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

时我有同栖,结宦游邯郸。

将不异客子,分饥复共寒。

烦君尺帛书,寸心从此殚。

遣妾长憔悴,岂复歌笑颜?

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

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

一见愿道意,君门已九关。

虞卿弃相印,担簦为同欢。

闺阴欲早霜,何事空盘桓?

《长相思》属《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吴迈远此篇拟为闺中少妇的口吻,托客寄书与远游在外的丈夫,诉说其长年独居,思亲情深的痛苦以及盼夫早归的急切心情。

首四句诗人故作曲折,逆锋入笔,先不从正面描写思妇的形象,反倒从欲托寄书的客人写起。诗人准确地把握着游子的特征,短短四句,就将一位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的游子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首句中的“行路客”就是过路客,并不能显示出客人的身份, 前面冠以“晨”字,便点出了远道行人的特征。次句“依依”是愁思貌。游子久客在外,一旦归来,思乡之情反比平日更为急切,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忧思忡忡的表情。首两句从早行及面部表情刻画来客的游子形象,但尚不能完全肯定。 “人马风尘色”一句从总体上更典型地概括来客的形象,才使来客的游子身份确定无疑。人与马都是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已疲惫不堪、形容憔悴,满带着久经风尘的痕迹,使人一望即知是久离家乡、远游在外的游子形象。

“时我”以下四句,写思妇见到来客的风尘疲惫之状,立即想到自己远游从宦的丈夫。 “同栖”指其丈夫。 “结宦”指结交从仕。两句说其丈夫因欲广交友朋、寻求入仕作官的途径而远游邯郸。丈夫在外,久客异乡,其忍饥受寒、憔悴落寞之状,思乡怀归之愁苦,一定与此来客相同。自己虽不能随身前往,但在家中时时悬念,亦如分受其饥寒痛苦。因来客游子的辛苦形状已在前面写尽,其丈夫在外的情景也借以表现出来,此处便不须从正面描绘其丈夫在外情景,不仅避免了笔意的重复,并且也符合思妇当时触景怀思以及拟想悬猜的实际心理活动。

“烦君”以下八句,是思妇请客带书并同来客诉说,自丈夫走后自己孤身独处的冷落情形。实际上也是寄给丈夫书中内容的一部分。尺帛寸心,寄托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深厚情谊和盼夫早归的急切心情。接着,诗人抓着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构成思妇相思的典型环境。通过典型环境的渲染,从更深的层次上表现出思妇相思的痛苦。 “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不仅道出与丈夫离别之久,而且也象征着思妇相思痛苦之深。思妇所居的庭院中,香草嘉树,春花秋兰,应有尽有,本来于良辰美景,足以赏心悦目,但丈夫不在,独处凄凉,尽管草绿花红,在思妇看来也都如霜凋寒侵一般,不能引人兴发,反而更添悲痛。春不举袖,秋不观赏,都是由于触景伤情,才表现出来的反常举动。

在思妇看来,造成其独处凄凉的直接原因,自然是丈夫的“结宦”远游。对此问题,思妇有着与丈夫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白头吟》)苟能如此,何必非从宦不可呢?倒不如早日归来团聚的好。这就是思妇对来客倾诉了自己的凄凉苦况之后,又请他特别关照,要求他向丈夫当面陈述自己的意见。 “君门已九关”,是说君主九重之门已尽关闭,无法亲近,要想借此实现从宦之志,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为了要彻底断绝丈夫的从宦欲望。接着又援引古人为证,进一步证明自己意见的正确,希望丈夫能够听从自己。 “虞卿弃相印,担簦为同欢。”据《史记·虞卿列传》载:战国时,虞卿曾仕赵孝王为上卿,后因救魏齐而抛弃相位离开赵国。“簦”,即有柄的笠,担簦比喻贫贱生活,思妇向丈夫强调,虞卿为朋友尚能抛弃相位,甘居贫贱,何况我们是恩爱夫妻,难道还不能不去求宦为官,归来厮守一处吗?眼看又将岁暮,为什么还要徘徊他乡,留恋不归呢?其实,书中将此意见已写清楚,要来客再面陈丈夫,纯是思妇此念太强,不觉又要叮咛,且有强调之意。从此处不仅可以看出思妇盼望其丈夫早归的迫不及待的心情,结构上也显得笔意曲折,章法多变,正如张玉穀《古诗赏析》所评: “将勿用进取,勿事结交,望归本意,反托客子面陈,非书中竟未及也,反复叮咛,事理如此方真,章法如此方曲。”

通过奇巧的构思,开辟诗中的新境界,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它的内容虽只写相思之情,却不简单直说,而是假设闺中思妇请托外游返乡的客人,带书与自己游宦在外的丈夫。由于开头设想新奇,以后的内容就可生发出无数波澜曲折来。既是托客带书,自然要有主客的对话,思妇凄凉独处的痛苦都可以在对话中交待,不但显得真实自然,而且还可避免诗人直接代妇立言,使人感到乏味。全诗的篇幅不长,却能使读者感到曲折回旋,波澜起伏,都是由诗人的奇巧构思决定的。

这首诗还注意创造诗中的典型环境,通过具体环境的渲染,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人物感情。这首诗采用叙述性的抒情语言,使全诗在情节上分出层次,又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突出了思妇在感情上的复杂性。 “檐隐干霜树,庭枯十载兰。”不但象征思妇与丈夫离别已久,思妇独居时痛苦甚深,同时,也表现出了思妇忠于丈夫的贞操坚定不移。思妇的许多复杂感情,都通过这十个字所刻画出的典型环境充分表现出来。

此外,这首诗在语言上简而能尽意,秾而不腻,剪裁繁简得当,都能表现出诗人的经营苦心。 “人马风尘色”,仅仅五个字就准确地勾勒出游子的形象。“檐隐千霜树”四句颇富文采,而又绝无轻靡之弊。写来客风尘之状而略其丈夫;写自己而不写丈夫的相思之苦,都是意在避免重复。而后半部分大段重复书中内容,则是旨在有意采用另一种方式强化思妇的感情。这些特色无疑都增添了诗的感染力量。


《长相思》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

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

帐中起,窗前咽。

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

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

《长相思》,乐府篇名。内容多系思念远方亲人,歌吟心中之惆怅、怨憾,表达着真挚深厚的友情或爱情。古诗多用“长相思”三字,如《文选·古诗十九首》“长言长相思”、 “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之句即是。南朝梁朝张率以此三字为诗句发端,陈后主、徐陵、江总等亦仿其制,李白也有仿作。于是《长相思》就成了乐府篇名。

徐陵这二首《长相思》是抒写闺怨的。作者通过一个女子对远戍边陲的夫君的殷切思念,既表现了在阻隔中更显其忠贞的爱情,也委婉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委婉含蓄,是徐陵诗歌的一大特点,他的诗句曲折地表达着“肠一日而九回”的少妇的烦恼。

第一首,起句, “长相思”,暗写夫妻久违。 “望归难”,虽“望”至切而绝难有归返之期,又暗写“长相思”亦无终了之期。“传闻奉诏戍皋兰”: “传闻”,并非“确讯”,含蓄指出郎君并不是从家中出征皋兰,而是自戍地又奉诏转徒戍守皋兰。这正如《诗经·小雅·采薇》诗句意: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征人转徒边陲,戍无定处,因此无从寄书家人陈其戍所,故诗曰: “传闻”,由此可见战事紧急。战事紧急,而愈发“望归难”, “望归难”而益发“长相思”。诗句意境如回文之锦,回旋往复,萦绕缠绵,表现着少妇难以排解的情怀。诗句不直写战事紧急,却借“传闻”转戍,从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战事的频繁,委婉地写出少妇的担心与烦恼。

第二首,作者特别选择了“梦”的角度。 “梦里恒啼悲不泄”。泄,减少。即使在美丽的春夜,在睡意沉沉的梦中,也总是为相思所苦。 “梦里恒啼”,那么,在清醒的白昼时节呢?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作者对这些意境只字未提,读者却可以通过想象感觉出来,意境含蓄曲折。诗句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爱情忠贞的少妇形象。

作者善于描摹女主人公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能作到“质以传真”, “质以传神”。如: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这是诗中少妇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世界的语言。 “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在她寂寞的孤芳自怜之中,这位憔悴消瘦了的多情少妇,自然生发了“教郎恣意怜”的向往,可是“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呢?生动地把闺中春怨的情思描摹出来。徐陵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并没有强以自己的文采去矫饰少妇的内心独白,而是出乡曲委巷之语,切合少妇身份,于贴切之中真情毕现。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他又说: “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见章学诚《古文十弊》)徐陵的“记人之言”,酷肖其人, “适如其人”,真正作到了质以传真,给人以生动的生活气息和美感。

状眼前之景,寓深远之意,是本诗又一特色。 “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既是眼前之景,又寄寓着少妇的向往和不平。她向往着“良人罢远征”后的“聚”、 “结”,但又怨伤着命运的乖悖,柳絮之聚,游丝之结,衬出了“人不如柳絮、游丝”的感喟。既然“王事靡盬”,征战不已,那么恩爱夫妻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呢? “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写出了相见无期的痛苦。 “洛阳花”,牡丹别称,极写少妇光彩艳丽之貌, “陇头雪”,状银发满鬓之姿,以夫妻所在两地的景致,巧妙地暗寓年华的流逝,大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情怀。这些景物的描绘,也部分地注释了“帐中起,窗前咽”的少妇,辗转不寐的缘由。透过少妇的悲苦,也曲折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作者善于运用典故,使诗句语言简练而又内涵丰满。如皋兰、龙城、雁门,均系虚指,只用来借指边陲军争要塞。这三处都是古战场,古要塞,有过恶战的历史经历,借用这三处地名,是为了表现军事情势的紧张。皋兰,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与匈奴大战皋兰山下;龙城,匈奴于每年五月在此大合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汉武帝时,卫青曾远征龙城,获首虏七百级;雁门关自古为戍守重地,号称山西三关之一。这三个地名,给人很多恶战的联想,可以见仁见智地感到少妇的夫君是在蹈死生之地,可以理解少妇的担心与悬望之情。特别应指出的是,这三个典故,在当时可以被视为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常识,因此,它同用“冷典”不同,用典而不失通俗,这是很值得称道的。


名诗《长相思》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榆关:即山海关。那畔:那边。②聒(guo国):声音吵闹。

【词大意】 走了一程山路,又走一程水路,身向山海关那边行进。夜深时,那成千座行军帐篷都亮着灯。该休息了,可是整夜风雪号叫不停,吵得我睡不成觉,思乡梦也做不成。我的家园里可没有这种使人厌烦的风雪声。

【赏析】 这是纳兰性德的一首小令,历来为人称道。康熙二十年(1681)清王朝平定了尚之信、耿精忠、吴三桂的“三藩之乱”,次年旧历二月下旬,康熙率勋戚大臣东巡关外,赴盛京 (今辽宁沈阳) 祭告祖陵,宣扬胜利。此行为清王朝国势鼎盛时期的一次壮举。纳兰性德为康熙侍卫,亦参加东巡,途中作此小令。但词中索寞清冷哀怨的情怀颇与此行气氛不合,历来引起种种猜测。

上片叙事写景。“山一程,水一程”,“一程”二字叠用,暗示行军的漫长征途只在“跋山”、“涉水”中重复。词人对山水景物全无意绪,峰回路转、多姿多采的山水在词人眼中只不过是“一程”又“一程”的无尽单调寂寞的重复。下一句 “身向榆关那畔行”的“身”是兼指行军大队与置身于大队中的词人两者而言。在词人看来,祭告祖陵、宣扬武功、扈从大队随驾而行,似乎并不那么意气风发,而只是机械地行进。以此暗示词人的 “心”对此十分漠然。从后文知道,词人的 “心” 眷恋着的是故园。白天每前进一程,只不过使他晚上在梦中寻找的故园更远一程而已。结句“夜深千帐灯”是写大队人马晚上宿营的情景。王国维很欣赏这一句,认为近乎描绘了 “千古壮观” 的景象。( 《人间词话》卷五十一) 如果不是孤立地而是放在全词中来看,应该说这只显示了康熙大帝扈从部队之众与威武整肃的气象,从而衬托出了词人索寞枯寂的意兴。

下片也写景物,但以表现词人内心情感活动为主。“风一更,雪一更”,这是承接上片 “夜深” 而来。词人在帐幕中躺下听到一更一更的风雪怒吼,可见彻夜未眠,“聒碎乡心梦不成”。“梦不成”写词人的苦恼,这苦恼的根源乃在于无法在梦中享受那家园生活的温馨。结句 “故园无此声”说明词人对眼下单调乏味的军旅生活的厌倦。词人内心无时无刻不萦系着对宁静的故园之思,那里有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天地,有他个人的胸襟、怀抱、兴趣和追求。

“帝王侍卫”的显赫身份和权势荣华在别人也许是垂涎三尺、梦寐求之的,而纳兰性德对此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疏远和厌倦的情绪。本来军旅戎马、塞北风雪的生活充满了昂扬、激越、奋发的阳刚之美,但作者笔下反映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景象。这只能从政治与个性这两点上去追索原因。清初统治阶级上层政治斗争激烈复杂,皇亲国戚之间派系林立,为权力的再分配而明争暗斗,使纳兰性德“惴惴有临履之忧”(严绳孙语),他力图脱开这权力争夺的角斗场而远祸全身。就他的个性而言,虽然生在贵胄之家,有“帝王侍卫”的高官,但却偏偏性喜金石书画、诗赋文艺,追求书斋文士的生活。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说过:“鄙性爱闲,近苦鹿鹿,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慧男子锦心绣肠。仆本疏庸,那能堪此。”这就是造成他作品中悲秋幽怨、哀感顽艳的风格的根本原因。


《长相思》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长相思

长相思,久别离。

新燕参差条可结。

壶关远,雁书绝。

对云恒忆阵,看花复愁雪。

犹有望归心,流黄未剪截。

在汉魏南北朝的乐府诗中,有不少题作《长相思》的歌辞。这首《长相思》,为南朝萧淳作。诗中表现的,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新燕又飞来了,双双对对地在屋檐下翩翩超舞;

柳丝又新绿了,枝枝条条在春风中亲昵相缠;

可是,远在壶关(古关名,即山西黎城县东北的东阳关,因山势险狭如壶口而得名)的亲人,不仅见不到他归来的影儿,连音信也长久地断绝了。

真是想煞人也么哥,念煞人也么哥!

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抒情主人公(思妇)推到了这样一个处处都能牵动“春思”的氛围中。这一氛围的存在,无疑是强化了相思的浓度。

当人们的情感到了最强烈的时候,常常以不加修饰的、最直白的语言出之,如呼天叫娘似的。首句“长相思,久别离”也就是这类呼天叫娘之语。看似平淡、直白,却饱含着最强烈的相思情感。如换作别种花梢而婉丽的语言,反不能传达出思妇那种恋夫情切的心态。

也正是因为抒情主人公处在这么一种情切的心态中,所以——

当她抬头望天上的云朵,就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天上的云彩所构成的正是她丈夫打仗的图象——因此,她常常望着云彩发呆(“对云恒忆阵”);

当她低头看园中的花朵,又产生出一种幻觉——仿佛这些花朵都变作了北地的白雪——因此,她又经常对着花而为丈夫忧心起来(“看花复愁雪”);

她思念丈夫的心情,有时还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一边织黄绢(流黄),一边思念出了神,连黄绢已经织成了,自己还不知晓(“犹有望归心,流黄未剪截”)。

应当说,这首诗最可珍贵的,就是对于思妇的心态描写。而尤为难得的,是这些描写都那么简洁、质朴而又自然,似乎一切都是在无意追求之中得之,没有矫揉造作痕迹。这大概也是许多乐府诗歌的可爱之处吧。


名诗《长相思》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①汴水: 即汴河,其故道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②泗水:即泗河,其故道经宿迁、泗阳而入淮河。③瓜州:在江苏邗江县南,为运河入长江处。

【词大意】 汴水南流,泗水南流,流入淮河一起奔向瓜州渡口。吴山座座如难解的忧愁。怀思难收,怅恨久久,这痛苦的心情只有到重逢时才能罢休。在明朗的月光下独守空楼。

【赏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前后,诗人任苏州刺史期间。诗人在苏州任上,除了处理日常公务、游览名胜古迹外,还很喜欢邀妓设宴,和同僚好友们一道欣赏吴地的民间词曲。这首词很可能是受吴地词曲影响,模拟歌妓情词或代为歌妓而写作的。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寄托情怀,同时为下阕的抒情渲染背景,烘托气氛。用流水比拟忧愁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象征手法,而诗人在此除了表现这一层含义外,还别有所指,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身处江南,盼望着北游的亲人归来,心中自会有一种汴水、泗水都在南流入江,而北去的游子却不能归来的悲伤和感慨。因而感到满眼青山皆是愁,触景生情,感伤难已。

词的下阕承接上阕,抒发了主人公难言的怀念、期待之情。思绪绵绵,懊恨不止,何时方能停止这种痛苦的心情呢?那只有等到亲人归来,重温旧情的时候了。诗人用直率明白的语言,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迫切盼望亲人归来的焦急不安的心情,使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写景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写景。上阕本是写景,却以“吴山点点愁”收结,以有形有影的山写无形无影的愁,生动形象,使读者悟到所有的景色描写不过是感情的流动。下阙本是抒情,卒章却突起“月明人倚楼”一句,以静的画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不平静的心态,写出了一种凄清哀惋的韵致。这种写法,富于变化,波澜迭起,景因情生,情由景出,回环往复,动静交错,形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的情调及表现手法受当时民间词曲的影响较大,是唐代中期文人模拟民间词曲的代表作。而它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征又为后来的词人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为婉约派词人继承和发展,以致于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还引起了一些讨论。从而可见这首词在早期词的发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长相思》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相思》

青青呀早起末面朝东,嗳嗳呀,眼泪汪汪落在胸。

别人呀相思末想到手,嗳嗳呀,奴的相思一场空。

隔河又隔重,断桥路不通,嗳嗳呀,若要相思在梦中。

青青呀早起来面朝南,嗳嗳呀,眼泪汪汪未曾干。

别人呀相思末想到念,嗳嗳呀,奴的相思心更酸。

怎能心不贪,又如月半含,嗳嗳呀,若要相思梦中欢。

青青呀早起末面朝西,嗳嗳呀,眼泪汪汪惨凄凄。

别人呀相思末想到心,嗳嗳呀,奴的相思一派虚。

昏昏又迷迷,又不是孤凄,嗳嗳呀,若要相思渺渺兮。

青青呀早起末面朝北,嗳嗳呀,眼泪汪汪何时乐?

别人呀相思末想到身,嗳嗳呀,奴的相思一场哭。

只唱凄凉曲,何时能结局?嗳嗳呀,若要相思梦中宿。

——清·无名氏辑《时调小曲丛钞·倒板浆调》

这组情歌以早晨起床面朝东、南、西、北,总是“眼泪汪汪”为开头,把妇女的相思之苦写得颇为凄楚动人。

“面朝东”,主要是写“奴的相思一场空”。之所以“一场空”,原因就在于客观环境不许可她与情人往来,“隔河又隔重,断桥路不通”,使她的相思只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面朝南”,主要是写“奴的相思心更酸。”为什么“心更酸”呢?因为别人的相思“想到念”,即只有一刹那的极短时间,而她的相思只是出于“心贪”, “又如月半含”,羞羞答答,这就必然造成她“心更酸”的痛苦。

“面朝西”,主要是写“奴的相思一派虚”,即一片空虚,没有特定的具体对象。这样的相思,自然只能陷入“昏昏又迷迷”的境地。

“面朝北”,主要是写“奴的相思一场哭”。因为她的相思是出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是注定可望而不可及的,其结果,只能是陷于痛哭、悲伤之中。

在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未出嫁的闺女,被剥夺了与男子接触、交往的权利,没有爱情的自由和条件,这是造成“奴的相思一场空”、“心更酸”、 “一派虚”、 “一场哭”的根本原因。在那个封建专制时代,妇女别说没有起码的人权,即连“相思”,也只能“在梦中”,只能“梦中欢”、 “梦中宿”,这该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酸、愤恨的黑暗时代啊!因此,它虽然是一组情歌,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足以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黑暗,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自由和幸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