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钦差大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果戈理(1809—1852)的戏剧代表作。剧本描写外省一个小县城里发生的一幕丑剧。市长斯克伏慈尼克得知有位大官员受命沙皇前来暗访的消息,他赶紧召集下属各部门的官员商量对策。这伙平日贪污纳贿、作恶多端的官僚,在惶恐中把一位路过的纨袴子弟赫列斯塔科夫误作钦差大臣,闹出不少笑话。市长一伙以上宾之礼待他,邀他参观慈善医院,在他面前唯唯诺诺、惴惴不安;把他装腔作势的举止当作大臣的威严,对他漏洞百出的吹牛也信以为真。市长还“斗胆”请他搬出简陋的旅店住进自己的高级官邸。市长夫人和小姐都争着向他献媚,假大臣就势向小姐求婚。市长受宠若惊,也万分快意,庆幸自己不仅可以渡过难关,还能很快迁升。正当市长得意忘形,部下众口恭贺的时候,宪兵报告真正的钦差大臣来到,要求赶快前去参见。这伙贪官污吏一个个呆若木鸡。

剧本中心人物是市长一伙和赫列斯塔科夫。市长是贪官污吏的典型。他为人圆滑、欺上瞒下,并且为自己的奸诈本领而得意。市长的下属是其同类,他们玩忽职守、庸碌愚顽、寡廉鲜耻。这些形象暴露了沙皇制度下官场的黑暗。赫列斯塔科夫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虽是个普通的十二品文官,却沾染了京城官吏的一切恶习:吹牛撒谎、贪图享受、刚愎自傲。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是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剧本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和反动,确切地指出了沙皇政府反人民的本质,客观上唤起人民反抗沙皇反动统治,促进19世纪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剧本在误会和巧合中展开戏剧冲突,采用集中概括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形形色色的沙俄官僚典型;充分挖掘事件中的笑料,贪官们会见“大臣”前的惊慌,见到“大臣”的丑态,发现受骗后的呆相,都用幽默的语言表现,加强讽刺效果。赫尔岑称剧本是“俄国官僚的病理解剖学教程”。别林斯基称之为“艺术性喜剧的最高范本”。


《钦差大臣》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

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19世纪前叶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描述了外省某小城传出了钦差大臣微服察访的消息,引起了偷盗国库、谄上骄下的市长和官员们的惊慌。他们误将输光了钱躲在旅馆中的纨袴子弟赫烈斯达可夫当作了钦差大人。市长把他接到家中,盛情款待。众官员们也纷纷向他行贿讨好。起初受宠若惊的赫烈斯达可夫此时也来者不拒,得意忘形,并向市长夫人调情,和市长女儿订了婚。不料,赫烈斯达可夫给朋友的一封信被邮政局长偷看了,信中对这一“妙事”的叙述,使市长及官员们叫苦不迭——他们曾骗过了三个省长,此次竟上了一个花花公子的当。就在他们互相指责、埋怨之时,真的钦差大臣来到小城,市长和官员呆若木鸡。全剧以假钦差的出现开幕,以真钦差的到来告终,是整个俄国官僚界的缩影。作者为剧本的题词“自己的脸丑,为什么要怨镜子”。阐明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836年该剧在彼得堡首演,其紧凑的情节,犀利的讽刺引起轰动。赫尔岑称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钦差大臣》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50年海燕书店出版了芳信译的《钦差大臣》,1953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耿济之译的《巡按使及其他》,1963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果戈里小说戏剧选》(满涛译)中亦收录此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