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序2 - 位置: 首页/附录库/《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序2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金》《醒》《聊》”)是明清时期三部重要文学名著。其共同特点是:都是用山东方言写成的,而且写人叙事基本上都是用的口语土话,生活气息特别浓厚。用口语土话写的作品,生动形象,通俗朴实,但通俗不一定易懂。口语中的一些“土词”,往往非常少见,句中的语流音变也比较多,又多没有所谓“本字”可用,文字借用的现象相当普遍,用字也比较随意,从而给读者带来了麻烦。这三部名著都属于这种情况。“外地”读者看这几部书,就好像是雾里看花,有时甚至不知所云。山东的读者,虽然感到熟悉亲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词语也已不大懂得,有的句式也觉得不够顺畅,比较别扭。因此,为这三部名著编写专门语言词典,应当是所有读者包括研究者的共同需求。《金瓶梅词话》已有多部辞书出版,成绩斐然,另外两书则尚未见有关工具书问世。所幸,徐复岭教授所著《〈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已经完成,即可填补这项空白。 《金》《醒》《聊》三书之所以能够合编成一部语言词典,是因为三者有其相同、相似之处。从时间上说,三书写定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大抵不出十六世纪中后期至十八世纪初期。这一百余年,在汉语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只不过是近代汉语时期一个很短的时段,其语言有一定的共时性。从空间上说,《金瓶梅词话》主要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是鲁西北运河边上的临清、清河一带。《醒世姻缘传》的故事,首先发生在鲁西北的武城。武城与临清、清河搭界,历史上曾一度改名清河。故事的后续发展,转移到济南东边的章丘(即书中的绣江)明水一带。明水的东邻是淄川。淄川便是《聊斋俚曲集》的作者蒲松龄的家乡。笔者暂把章丘等地简称为“东片”,把临清等地叫做“西片”。现在山东方言的地图显示,东片说的是鲁中话,西片说的是鲁西话。东西两片相距不远,又是平原地带,所以两片的方言基本相同,也有些差异,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明清之际这两片的方言状态,也许大致如此。既然三书所用的都是当时的口语土话,这些话必定有活的方言作基础,这个基础大约就是东西两片当时的方言,所以也是大同小异。从社会背景来说,三书描写的主要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虽然有极少数官员,其职位也较低。总起来看,三书所写的社会状态,应当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其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相差不远。三书所用的口语土话应当属于同一种类别的社会方言。综上所述,将《金》《醒》《聊》三书的语言合编成一部词典,是有可靠依据的。 这部词典的作者是徐复岭教授。复岭君是我早年的学生,他的家乡是鲁西南的菏泽。菏泽旧时叫曹州府。曹州府辖区的北邻是鲁西北的东昌府,临清、武城都在东昌府的辖区之内。鲁西南与鲁西北不仅紧密相连,而且说的都是鲁西方言(当然内部略有差异)。复岭君生于菏泽,长于菏泽,大学毕业以后又长期在鲁西南的曲阜、济宁工作,鲁西方言就是他的“母语”,所以,他对《金》《醒》《聊》的口语土话非常熟悉。他又是研究《醒世姻缘传》的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版了考证该书作者和讨论该书语言问题的专著。复岭君应该是三书语言词典的最适合的编著者。 《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都是长达百回的长篇章回小说;《聊斋俚曲集》共收十五篇曲艺作品,其中多数都是分回分段的中等规模的曲艺脚本,另外还有《戏三出》,加起来,也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的规模。合此三书共编一部语言词典,任务之繁重可以想见。复岭君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锲而不舍,殚精竭虑,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完成了这部一百二三十万字的煌煌大作,着实值得大力点赞。 这部词典不但规模大,而且富含开拓精神。(1) 收词。全面汇集了三部著作里的方言词语,特别注意收录《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未收录或虽已收录但在某方面有待改进的词语,收词角度与众辞书不同。(2) 释义。综合使用下定义、作说明、以词解词等多种释义方法进行诠释,有的还追溯词源,分析理据,既解释词汇意义,又说明语法功能,还标注词类,详细具体,全面周到。还特别注意与山东各县市以及全国各地的方言词语进行比较,更是独树一帜。(3) 例证。选例恰当而丰富,书证一般都能起到印证词义、体现用法之作用。(4) 聚合书写形式各不相同的异形词,比较其异同,进行集中编排,互相印证,触类旁通。全书内容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突出,功力独到,实用性强,实为研读《金》《醒》《聊》三书的津梁,方言研究的财富,近代汉语词典中的佳作。 这部词典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扫除《金》《醒》《聊》三书中的语言障碍,帮助读者更加准确真切地理解三书的内容。由于收词丰富,诠释又详细周到,词典中所蕴含的能量已远远超出三书的范围,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发挥积极的作用。诸如《水浒全传》《西游记》等明清小说的某些词语问题,就可以通过这部词典加以解决。元曲原本是搬演给一般百姓观看的戏曲脚本,其用语特别重视口语化。元代前期的元曲作家,大多数是京、冀、鲁、豫北方话地区的文人名士,其中大都人最多,山东人也不少。山东元曲作家中,济南府有武汉臣等5位名家,东平府更有高文秀等6人之多。他们编的元曲中,都使用了较多的属于北方话的山东西部的方言口语,其中有些仍然保留在《金》《醒》《聊》三部作品之中,并被这部三书语言词典收列,所以,这部词典当然是元曲释词的重要参考。《汉语大词典》是我国最大的权威性语文工具书。三书语言词典中有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依然可以对《汉语大词典》有所订补。今举一例,以见一斑。 “合气”是元明戏曲、小说中的一个口语词。如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杜蕊娘]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不争你们和他合气,惹的孟三姐不轻,只说你们挤撮他的小厮。”《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狄希陈又故意与调羹合气,捻他起身。”“合气”已由《汉语大词典》立目,释义是“怄气;赌气”,“合”的音读是hé。此词在现代鲁西话中仍然使用着,意思是“怄气;斗气”(没有赌气的意思),“合”的音读是ɡé,与《汉语大词典》不同。三书语言词典也收列了这个词,音义皆依鲁西话。“合”读ɡé是历史音变的结果。如《西游记》第二六回:“正是呢!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去了,所以阁气。”“阁气”与“合气”相同,二者是同词异写,“阁”与“合”同音,声母都是“ɡ”。这两个字都是古入声字,声母都属“见”类,入派三声以后,声母未变,仍然是“ɡ”;其声调,鲁西话转为阴平,普通话归阳平。根据这些情况,《汉语大词典》就可以对“合气”的音读进行订正,释义中的“赌气”也应进一步考察。三书语言词典有许多资料,都是传统字书、韵书或其他语文工具书所未载入的,其特殊价值就在这里。 这部词典所收录的,主要是《金》《醒》《聊》里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词语,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或常用词义则基本不收。这三部作品都是用近代白话写成的,当时的口语词语和现代常用词语颇难分清,收与不收,常有两可的情况。比如:拟声词比较单纯,一般不需要解释,但是拟声词也有方言性,同一种声音,不同的方言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三书词典适当收列拟声词理所当然,不过那些仅只描摹声音而无别的意义或用法的,也宜略加控制。关于用例问题。一个义项最好选取几条不同情况的用例,以增强释义的可信度。力求少用孤例,孤例难以比较归纳词义,证明力弱。还要注意用例语句的长短。用例语句的长短应以明义(即显示被释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度。语句过长是累赘,语句过短则义不明,义不明则难奏效。在例句的选取、加工方面,这部词典仍有改进的空间。 动口容易动手难,以上所云,仅供参考。相信此书问世以后,定能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老夫翘首,以待佳音。刘俊一 2015年夏,时年91岁 |
☚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序1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编委会 ☛ 0000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