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重别周尚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重别周尚书》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周尚书,即周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时任左户部尚书。入陈后,累官尚书右仆射。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至北周迎接被俘的陈宗室陈顼(公元569年立为宣帝),天嘉三年自周南归,庾信以诗赠别。因先已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所以这里题作“重别”。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好象不是描写如何“送别”,而是抒发送别前后的感慨,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庾信原是南朝旧臣,深得梁元帝的信任,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长期羁縻于北周,不得南归。故每见秋雁南飞,南使回归,总不免由艳羡而生自悲之心,深慨人生不由己,不如雁之自由。雁之北往,尚可南归;人之滞留,想望故国,望眼欲穿,而终不得返。清人沈德潜于《古诗源》中评点此诗,说:“从子山(庾信之字)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据考,庾信并没有到过阳关,这里以“阳关”代长安,是为了强调自己羁留长安,离乡万里,难以返回,有如置身于阳关之外一般。诗人说,他滞留在长安,要想返回故国,那道路竟有万里之遥,所以象是在阳关之外一样,看不到一个人南归。 “不见一人归”,也只是一种强调和夸张,只是诗人一时间的感觉,并不是从来不曾有人南归。诗歌写的是诗人的主观印象,不一定是客观事实;但是强调南归之人极为罕见,南归之事十分不易,又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有人提出问题,说: “不见一人归”,这“一人”指的是谁?指自己呢,还是指别人?其实,这“一人”从根本上说是子虚乌有的,前面的“不见”明确地作了否定,南归者“不见一人”,所以谁也无从指代,既无从指代自己,也无从指代旁人;剩下的当然就是思归而不可得的人了,这当然不只是“一人”,所以在这个范围中既包括了他人,又包括了诗人自己。笔者认为,诗歌原有的弹性,应当让它保留下来,不必去落实这里的那“一人”是谁,胶柱鼓瑟,不免乏味,不如灵活一点为好。 “不见一人归”,是全篇的诗眼和中心,全诗都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比如一棵树,主干是重要的,但只有主干而没有枝叶,还是显示不了生命的活力;一首诗歌只有中心,而缺乏表情的形象,同样没有生命力。本诗围绕“不见一人归”这个中心点,前有“阳关万里道”作铺垫,后有“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作为引伸和展开,使短短的小诗,血肉饱满,就象枝叶蓬生的小树一样显得生气勃勃了。“唯有”作为“不见”的补充,唯有雁在“南向飞”,自然也就“不见一人归”故园的了;以雁来同人作比较,雁还春来秋往, 来去自由,人却思归故国而不得,不能有雁那样的自由。诗人在翘首故国,眼看“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的情景之下,忽然景由情生,那秋雁南飞的景象,被“不见一人归”的怅惘情感所触发和推动,忽然从记忆中活跃起来,并经过加工、铸造,而成为“不见一人归”的情感形象,栩栩如生,十分动人。作者想望故国,望断南飞之雁,由对秋雁的艳羡而转向伤己,顾影自怜。多少时间都“不见一人归”,而今“唯有”周尚书能象秋雁南归一般返回故土,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可是自己却无由得此幸运,不用说是更增添了许多惆怅。但“秋雁南飞”的一幕,不一定是实景,所谓“景由情生”,是可以经由时间上的跳跃,而把记忆中的形象调动起来,作为现实情景的必要补充和引伸的。 《重别周尚书》《重别周尚书》
庾信 阳关万里道①,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②,秋来南向飞。 【注释】 ①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汉朝时地属边陲,出关则为西域诸国。这里代指异国。②河:指黄河。 【诗大意】 遥远的阳关道路上,不见有一个人返归故乡。只有黄河岸边的大雁啊,一到秋天便飞回南方。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春正月,是庾信在长安送别周弘正时所作。因为同时还作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别周尚书弘正》诗,所以这里题作“重别”。 周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时为左民尚书、散骑常侍,庾信其时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二人同在江陵做官。江陵陷落时,弘正遁围而出,东归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敬帝。庾信此时正出使西魏,羁留北方。天嘉元年(560),周、陈和亲,周弘正来长安迎接安成王陈顼(xu旭,即后来的陈宣帝),与在北周的庾信重叙旧谊。庾信留北以来,念念不忘故国乡关,现在得见故人,内心良多感慨。在周弘正回南之际,他心潮奔涌,再也扼制不住感情的闸门,绵绵乡思迸泻笔端。 诗的前半云:“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这里的“一人”,不是说自江陵沦陷,献俘长安以来,尚无一人能够回归南朝,而是庾信夫子自道,说他自 己欲归不能。至于“阳关”,这里无疑是代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亦非实指其地,而是用其典故。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将班超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率军赴西域,至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始得回到洛阳,前后在西域31年。永元十二年,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遂上疏请归,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庾信因为久羁北地,置身“胡马哀吟,羌笛凄啭”的环境中,自不免常常想到“久在绝域”的班超,也不免时时有“生入玉门关”的渴望。如他在《拟咏怀》中说:“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清仉璠注:“伤己本无谋习,而出使不归,玉门生入,不可得也。”这几句话正道出了庾信当时的心态,恰好可以作为“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的脚注。 诗的后半云:“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自出使西魏留北之日起,到写诗送别周弘正的时候,他在北方已经生活了将近10年。在“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拟咏怀》)的居住环境中,他的南归之念势必早已和黄河上南飞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了,春来秋去,大雁一年中要有两度牵动他的心。现在他送周弘正南旋,又不禁想到南飞的秋雁。大雁是来去自由的,周弘正也是来去自由的,唯独自己为人事羁绊,南归无望,他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哀怨和怅恨啊! 读到“唯有”二字,他的恨恨之声依稀就在耳际了。 这首诗只有20个字,极其短小,但写来有情有景,有今事有古典,蕴含十分丰富。就情景说,缘南归之情而写南飞之景,自然入画,情景交融。虽说此次送别的时间并不是秋雁南飞的季节,但读者与作者在感情的交流上不觉得有任何隔碍。再就事典说,今日庾信羁留长安,远离乡关,亦如昔日班超“久在绝域”,其愿望也在于能否“生入玉门关”,这里以“阳关万里”隐喻思乡之情,今事古典妙合无隙,这大概就是清人沈德潜评点庾诗所说的“造语能新,使事无迹”(《古诗源》卷十四)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