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赐萧瑀》 - 唐·李世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赐萧瑀》 - 唐·李世民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萧瑀〕唐初有威望的老臣。隋时为河池郡守,高祖入京师,自归高祖,受高祖亲宠。太宗继位初,瑀任尚书左仆射(二品)。太宗曾命人为开国有功之臣二十四人画像,悬于凌烟阁供瞻仰,萧瑀为其一。〔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二诗,其诗有“上帝板板”,“荡荡上帝”句。板板,反常之貌。荡荡,法度废坏之貌。二诗均为讥刺暴君无道,国家混乱。“板荡”后世专指社会动荡不安。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新唐书·萧瑀传》中得知,唐太宗在武德后期因功高不被他的哥哥和弟弟所容,高祖李渊也因太宗功高于其兄弟,而太宗当时还不是太子而为难。其兄弟与太宗矛盾甚锐。此时的老臣萧瑀不为厚利所诱,不为杀戮所威胁,一直站在太宗李世民一边。后来太宗平息了他的哥哥和弟弟对他的迫害阴谋,做了皇帝,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就为之感动,于是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有高屋建瓴之势,是一个大政治家,一代帝王,对社会、对人深层观察之后,从心中吐露出的对社会、对人的感想。思辨深熟,结论精辟。有大肯定,有大否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题材重大而严肃,思想厚重。“板荡”和“疾风知劲草”等典与成语的运用通俗自然,读起来朴素、简洁,没有晦涩、深曲的斧痕。作者不是把这首诗当作诗歌艺术上的精品奉献于世的,而是以诗论世、论人,因此这首诗继承了《诗经》中《雅》、《颂》的风格,有一定的庙堂色彩。 唐太宗作为一代帝王,以诗赐下臣的共三篇,尚有《赐房玄龄》、《赐魏征》。此三人都是太宗施政时的得力助手。由此得知,太宗写此诗时是相当谨慎的,并非随意之作,这诗中有太宗政治的需要和思考。该诗作为帝王与辅臣之间表达感情的介质,虽与加封的圣旨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也浸透出一股上下思想交流,平易如友的人情味。 《赐萧瑀》 - 唐·李世民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萧瑀〕唐初有威望的老臣。隋时为河池郡守,高祖入京师,自归高祖,受高祖亲宠。太宗继位初,瑀任尚书左仆射(二品)。太宗曾命人为开国有功之臣二十四人画像,悬于凌烟阁供瞻仰,萧瑀为其一。〔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二诗,其诗有“上帝板板”,“荡荡上帝”句。板板,反常之貌。荡荡,法度废坏之貌。二诗均为讥刺暴君无道,国家混乱。“板荡”后世专指社会动荡不安。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新唐书·萧瑀传》中得知,唐太宗在武德后期因功高不被他的哥哥和弟弟所容,高祖李渊也因太宗功高于其兄弟,而太宗当时还不是太子而为难。其兄弟与太宗矛盾甚锐。此时的老臣萧瑀不为厚利所诱,不为杀戮所威胁,一直站在太宗李世民一边。后来太宗平息了他的哥哥和弟弟对他的迫害阴谋,做了皇帝,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就为之感动,于是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有高屋建瓴之势,是一个大政治家,一代帝王,对社会、对人深层观察之后,从心中吐露出的对社会、对人的感想。思辨深熟,结论精辟。有大肯定,有大否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题材重大而严肃,思想厚重。“板荡”和“疾风知劲草”等典与成语的运用通俗自然,读起来朴素、简洁,没有晦涩、深曲的斧痕。作者不是把这首诗当作诗歌艺术上的精品奉献于世的,而是以诗论世、论人,因此这首诗继承了《诗经》中《雅》、《颂》的风格,有一定的庙堂色彩。 唐太宗作为一代帝王,以诗赐下臣的共三篇,尚有《赐房玄龄》、《赐魏征》。此三人都是太宗施政时的得力助手。由此得知,太宗写此诗时是相当谨慎的,并非随意之作,这诗中有太宗政治的需要和思考。该诗作为帝王与辅臣之间表达感情的介质,虽与加封的圣旨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也浸透出一股上下思想交流,平易如友的人情味。 《赐萧瑀》 - 唐·李世民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新、旧唐书《萧瑀传》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赐诗给萧瑀的事。李世民曾言,在唐高祖武德末年,高祖曾有废原立的太子,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打算,李世民遭到太子及兄弟元吉的嫉害,在这场复杂尖锐的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萧瑀能做到不为利动,不畏死迫,支持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事后赐诗给他。在那场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兄弟间最终以兵戎相见,造成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在舆论上很被动,赖萧瑀在高祖面前为他说话,由高祖发布命令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变被动为主动。虽事隔多年,李世民仍念念不忘。 诗的大意说:当大风来临时,才能了解到什么草最坚强;当政局动荡不安时,才能识别真正诚信无私的臣子。诗句里的“板”“荡”本是《诗经·大雅》中的篇名,旧说这两首诗都是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世往往用作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不安的典故。 两句诗从两个方面来赞美萧瑀的高风亮节,能在危难之时,在尖锐斗争的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砥柱中流。第一句以自然现象为喻,草是柔弱的象征,草随风偃仆,《论语》中就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话,抓住了草的随风倒的特点,何况是处于大风疾吹之下的草呢。而今竟有坚强的草,不畏大风挺拔不偃,充分显示出这草的不同凡俗、卓然不群。因为这一形象对比强烈,十分恰当地比喻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的人,所以经常被用来赞美具有坚强性格、刚毅不屈的人,《后汉书·王霸传》和《宋书·顾恺之传》都记载以这一诗句称颂之事,可见这句诗具有非凡的生命力。第二句则运用典故,以古喻今。两句诗从两个角度集中对萧瑀进行赞美,突出萧瑀“守道耿介”“社稷臣”的形象。 在危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立场。“勇夫安知义”,匹夫之勇的人哪里懂得“义”。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智者必怀仁”,明智的人必然懂得对人亲善和爱。两句合义为只有仁义兼具的人才会智勇双全。李世民认为萧瑀“诚臣”,是疾风中的“劲草”,就在于他智勇兼备,仁义同有。这就向人昭示,要能经受考验,还在于人内在的思想品质。 《赐萧瑀》 - 唐·李世民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新、旧唐书《萧瑀传》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赐诗给萧瑀的事。李世民曾言,在唐高祖武德末年,高祖曾有废原立的太子,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打算,李世民遭到太子及兄弟元吉的嫉害,在这场复杂尖锐的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萧瑀能做到不为利动,不畏死迫,支持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事后赐诗给他。在那场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兄弟间最终以兵戎相见,造成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在舆论上很被动,赖萧瑀在高祖面前为他说话,由高祖发布命令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变被动为主动。虽事隔多年,李世民仍念念不忘。 诗的大意说:当大风来临时,才能了解到什么草最坚强;当政局动荡不安时,才能识别真正诚信无私的臣子。诗句里的“板”“荡”本是《诗经·大雅》中的篇名,旧说这两首诗都是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世往往用作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不安的典故。 两句诗从两个方面来赞美萧瑀的高风亮节,能在危难之时,在尖锐斗争的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砥柱中流。第一句以自然现象为喻,草是柔弱的象征,草随风偃仆,《论语》中就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话,抓住了草的随风倒的特点,何况是处于大风疾吹之下的草呢。而今竟有坚强的草,不畏大风挺拔不偃,充分显示出这草的不同凡俗、卓然不群。因为这一形象对比强烈,十分恰当地比喻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的人,所以经常被用来赞美具有坚强性格、刚毅不屈的人,《后汉书·王霸传》和《宋书·顾恺之传》都记载以这一诗句称颂之事,可见这句诗具有非凡的生命力。第二句则运用典故,以古喻今。两句诗从两个角度集中对萧瑀进行赞美,突出萧瑀“守道耿介”“社稷臣”的形象。 在危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立场。“勇夫安知义”,匹夫之勇的人哪里懂得“义”。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智者必怀仁”,明智的人必然懂得对人亲善和爱。两句合义为只有仁义兼具的人才会智勇双全。李世民认为萧瑀“诚臣”,是疾风中的“劲草”,就在于他智勇兼备,仁义同有。这就向人昭示,要能经受考验,还在于人内在的思想品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