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贺新郎》 - 宋·张元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贺新郎》 - 宋·张元干宋·张元干 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这首词是寄给李纲的。李纲,字伯纪,曾任丞相,故词题为《寄李伯纪丞相》。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已被罢掉丞相而贬为洪州知州的李纲,得知宋金和议后,便上书朝廷,反对屈辱求和而主张抗战,因而再度被贬,寓居于福建长乐。正在福州寓居的张元干,写了这首词以表示对李纲的同情和声援。 常说登高可以望远,词人便拖着拐杖登上了高楼。这是在秋天的夜晚,他望到了北斗星垂挂在天,万顷沧波不见尽头,月光随烟波流浮,映照着为雾气所笼罩的水中小洲。这是个风吹凄清的夜晚,天上的浮云都被风扫尽了而风还不肯停休,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而无人在夜间放行,歇宿的大雁飞落了,藏进寒冷的芦苇丛的深处。词人啊,为什么顶风登楼?为什么深夜不寐?他想到李纲因主战而被贬,他想到祖国统一的愿望难以实现,在人们沉睡得鼾声如鼓的时候却不能成眠。登高远望,面对着祖国的山河而怅叹,怅叹自己身单影孤。于是,他呼唤着同样在抗战的李纲:此时除了您啊,还有谁伴我在醉中起舞?上片的写景抓住秋夜景物的特征,着意构出空旷、沉寂、萧索、凄清的氛围,用以为“空吊影”作有力的环境烘托。正是在人间皆睡我独醒的情况下,“谁伴我”的呼唤才得以脱口而出。 接着上片结句的呼唤,自然地引出了下片开头对国事的回顾。十年前,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兵进犯淮南东路的首府扬州,宋高宗不战南逃。十年过去了,收复失地的计划成了一场空梦。月光照着高楼,高处不胜寒。此景此情,词人想起祖国的分裂而生愁。然而,他怀有气吞骄横金兵的壮志,他心目中的李纲也是如此。他与主战的李纲共勉,要象腰斩楼兰王的傅介子一样,在抗金战斗中立功;他向主和的君臣进言,不要重复前代“和亲”的屈辱,再听到琵琶声中传出昔日王昭君的遗恨。可惜啊,用以抗战立功的宝剑,却无以为用,生了锈,蒙了尘,黯然无光。词人再次呼唤着李纲,给予品评,在国事堪忧的岁月里,形势是否允许躲在可游赏的苕溪,在那里安心垂钓?回答当然是:否!秋夜的风,还在不停地吹;登上高楼的词人,欲乘上浩荡的风而高高升腾。这里出现的“风浩荡”,并非突兀而至,上片早有“风不定”的铺垫。顶风登楼,这“风”是自然界的风,也喻指着风云变幻的形势。词人希望自己和李纲,在那社会动乱的年代里,成为搏击风云的人物。在词的最后,以凌云壮怀的倾吐而收束。 词是寄李纲的,是对李纲的同情和声援,也是词人自己主张抗战以实现统一这一壮志的抒发。词的最后虽有“欲飞举”的高呼,但前述却因忧国而沉郁。上片写景,景为凄清之景;景中有情,情为忧国之情。下片仍先为沉吟、悲诉,而后高呼,翻腾着一层层的思想波澜。就整篇看,格调是先抑后扬。词的布局谋篇,于前后照应也很得法。“风不定”与“风浩荡”的前后照应,即为一例。寄李纲,不断呼唤着李纲,下片直接写出“唤取谪仙”,而上片的“谁伴我”也是对李纲的呼唤,前呼后唤,既照应而又有变化。 《贺新郎》 - 宋·张元干宋·张元干 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神州〕本指中国,这里指为金兵所占的中原地区。〔故宫〕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的宫殿。〔离黍〕《诗经·黍离》篇中“彼黍离离”句的缩写。《黍离》一诗写的是,周王室东迁之后西周的故宫遍地是离离的禾黍,使人不禁产生了社会动乱之悲叹。〔底事〕何事。〔南浦〕语出屈原《九歌·河伯》诗中的“送美人兮南浦”。后来用以泛指送别的地方。〔斜河〕斜垂在天的银河。〔对床夜语〕白居易《招张司业》诗中的“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的化用。同宿夜谈,表现了友情之深。〔雁不到〕传书的鸿雁也飞不到。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雁飞到此便不再南飞。新州在衡阳之南,故说“雁不到”。〔恩怨相尔汝〕语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意为儿女之间相互诉说你我的恩怨私情。〔大白〕酒杯名。〔金缕〕即《金缕曲》,《贺新郎》的别名。 这首词是为胡铨送行时写下的。胡铨,字邦衡,原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反对和议,上疏请斩秦桧等三人头,触犯了宋高宗,被贬为福州签判。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被贬四年的胡铨,又被除名勒停,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干,不顾个人安危而为胡铨送行,并写下了这首词。事后,张元干也遭到了除名的重罚。可见,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多么为主和派所不容了。 作为送别词,却不从送别始。因为词人与胡铨都志在收复中原,所以,由中原引出话题。对中原失地的思念之深,致使词人魂牵梦绕。一个“绕”字,表达出对中原失地的难以忘怀。而中原失地如今又成何面貌了呢?那荒凉、凄惨的景象,在梦中出现了。昔日繁华的汴京,已布满金兵的营垒,秋风中传出阵阵号角声,故宫则是遍地的禾黍。这能不使人怅叹吗?紧接着怅叹,便是即景发问。撑天柱一般的昆仑山突然倾倒了,闹得天塌地陷,黄河水在九州大地上乱流,横行于中原的金兵,象聚集在千村万落中的狐兔一样窜来窜去。这是为什么啊?虽是发问,但不用回答。中原的丢失,不就如昆仑山倾倒一般吗?而造成如此局面,不就因主和派的不战南逃吗?当朝的皇帝,又作何想呢? 杜甫的一首诗中曾写道:“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里添上“从来”二字,以说明从古至今皆如此。不是吗?宋高宗想不想收复中原谁能去问?抗战志士报国无门,一腔悲愤难以诉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铨因主战而被放逐到遥远的岭南。一个“更”字,吐露了比难以诉说还深一层的愁苦。至此,才点明送别。 下片的前四句,写了送别时的情景。在夏末的一个夜晚,河边的垂柳在凉风中摇曳,暑气将尽。看那天空,明朗的银河斜垂着,星星寥落,月光淡淡,片片白云悠悠飘飞过去。送别饯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天破晓了,即将分离。于是,词人想到胡铨要去万里之外的地方,同宿夜谈的往事禁不住闪现出来。今与昔,分离和团聚,两相对照,更加重了难舍难分的气氛。况且胡铨去的地方是雁都不到之处,就是写好了书信又有谁给传送呢。远隔万里连音信也不能通的境况,使情深谊长的友人更为之愁苦。而词人却能转愁苦为奋起,与胡铨共勉。“目尽青天”,既描画出仰首高空的神态,又透露了放眼天下的胸怀。他要胡铨和自己一样,放眼天下,关注着祖国的当今和往古。虽不忍分离,但不能在分离时象儿女之间相互诉说你我的恩怨私情。相互诉说的是共同的志向,那就是要国家的统一。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已在前述,至此就不再明说。而是以“举大白,听《金缕》”作结,将愁苦的分离化为壮别,在畅饮酣歌中散发出抑塞磊落之气。 这首词是张元干的压卷之作,也是送别词的名篇。词中既为中原的沦陷而怅叹,又为君相的昏聩而怨怼,也为胡铨的被逐而深表同情,更为共同志向的不能实现而愤慨。有论理,有抒情,有问疑,有直呼,抑塞磊落,气势沉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