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谋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谋攻》

春秋·孙武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11)。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2),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13)而非战(14)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15)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6)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17)之辅(18)也,辅周(19)则国必强,辅隙(20)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21)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22)军。不知三军(23)之事,而同(24)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25)胜。

故知胜(26)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全国:指使敌国整个地降服。

②破国:这里指用武力攻破敌国。

③上兵:最好的战略方针。

④伐谋:伐敌之谋,即打破敌方的计谋。

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交,这里指外交。

⑥攻城:即以城堡为作战目标,《孙子兵法》认为这是下策。

⑦修橹:制造大盾。橹,盾牌。

⑧辒(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10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⑨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⑩距(yīn):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通“堙”,土山。

(11)已:结束。

(12)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13)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

(14)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

(15)全:万全。这里指用万全的谋略。

(16)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17)国:指国君。

(18)辅: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19)周:周到,周全。

(20)隙:裂缝,漏洞,缺陷。

(21)患:危害,贻害。

(22)縻(mí)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羁縻,束缚。

(23)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24)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

(25)引:引导,导致。

(26)知胜:预知胜利。

【译文】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士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整个队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用计谋打败敌人,其次是用外交的方法打败敌人,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打敌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大盾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攻城,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用谋略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得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

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规律。

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字数:2310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35-238页.

古代文学作品《谋攻》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谋攻》

《谋攻》

散文篇名。选自《孙子兵法》。春秋孙武作。“谋攻”,就是用谋略战胜敌人。今人邓泽宗等《武经七书注译》说:“本篇主要论述作战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识众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将能而君不御’。最后归结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至理名言。”今人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主要论述‘全胜’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和条件。核心是一个‘全’字。……所谓全胜的计谋,就是本篇中所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中的‘不战’、‘非战’都是指不与敌人直接交战,而不是放弃武器,反对战争。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武对战争所希图达到的最理想境界。”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此篇论述了谋攻的重要性,分析了谋攻的战略原则和战术运用,强调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战略的绝对主动和在实力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迫使敌人全部降服、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主张,揭示了知彼知己是谋攻的基础。这一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盛评道:“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全文紧扣谋攻这个中心.分层论述谋攻的战略原则,战术方法,国君、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以及谋攻的基础——知彼知己。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观点明确,更有说服力。大量使用排比、判断句式,语言简劲斩截.峻洁严明,气势饱满,决无游移不决之辞和冗长拖沓之风,是古代军事论文的杰作。


《谋攻》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谋攻》

孙子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1);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3);不战而屈人之兵(4),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5),其次伐交(6),其次伐兵(7),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8),具器械(9),三月而后成; 距闉(10),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1),杀士三分之一(12),而城不拔者(13),此攻之灾也(1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15);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16)。必以全争于天下(17),故兵不顿而利可全(18),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9),五则攻之,倍则分之(20);敌则能战之(21),少则能逃之(22),不若则能避之(23)。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24)

夫将者(25),国之辅也(26)。辅周则国必强(27),辅隙则国必弱(28)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9):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30);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31)。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32),则军士惑矣(33)。不知三军之权(34) ,而同三军之任(35)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36),是谓乱军引胜(37)

故知胜有五(38):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39); 上下同欲者胜(40); 以虞待不虞者胜(41);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4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3)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44);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1)全: 完整地降服。破: 以武力击破或歼灭。(2)军、旅、卒、伍: 古代军队编制; 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五百人为一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3)非善之善: 虽好而不是最好。(4)屈:使之屈服,收降。(5)上兵: 最高明的用兵之法。伐谋: 粉碎敌人的计谋,使敌人的作战计划瓦解。(6)伐交: 破坏、瓦解敌方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外援。按,春秋战国时的战争,常是敌对双方各以外交手段联结与国,彼此声援,因此使敌方孤立,是当时战争的重要策略。(7)伐兵: 攻破敌方的武装力量。兵: 武器,引申为武装,军队。(8)修: 制造,装备。橹: 大盾,攻城护身用。轒辒(fen wen): 四轮战车,蒙以坚固的皮革,为古代车战时攻城所用。(9)具: 装备齐全。器械: 指云梯、檑木等攻城的器具。(10)距闉: 登上土阜。距: 公鸡脚爪,引申为脚趾,又引申为攀登。闉(yin): 通堙,堆土成山阜,用以侦视城内或踞以攻城。(11)将: 泛指指挥攻城的将领。不胜(sheng): 不能忍耐,抑制不住。蚁附: 密集的兵士附城而上。(12)杀士:牺牲士卒。(13)拔:攻克,拿下。(14)灾: 坏结果,害处。(15)非战: 不依靠武力拼搏。(16)非久: 迅速解决,不旷日持久。(17)全: 指全国、全军等不战而屈人之谋。争于天下: 争胜于天下,与敌国较量中取胜。(18)顿:有拖延时日、困顿、受挫诸义。(19)十: 十倍于敌方的兵力。下“五” :五倍。(20)倍: 较敌方的兵力多一倍。分: 分散敌方兵力,割裂敌势。(21)敌: 敌我兵力相等。(22)逃: 退却,不与敌人接战。(23)不若: 兵力不如敌方。避: 隐蔽,免受攻击。(24)小敌: 力量弱小的一方。坚: 固执,不量力而硬拼。大敌:力量强大的一方。擒:俘虏,歼灭。(25)夫(fu),发语词,有“故凡”的意思。将,这里指一国的统帅。(26)国: 兼指国家和国君。辅: 辅佐,推行国政的支持者。(27)周:周详,严密。(28)隙: 疏失,有漏洞。(29)患于军: (因不晓军事)使军事力量受到损害。(30)谓之: 命令它。(31)縻军: 束缚了军队的手足,使军队不能随形势的变化而进退。(32)同三军之政: 干预三军的内部事务。三军:泛指全军。古代诸侯国建上、中、下(或称左、中、右)三军。(33)惑: 思想混乱,不知所措。(34)权: 权变,计谋。(35)任: 安排人员,指挥军队。(36)诸侯之难(nan): 诸侯敌国乘隙进犯。难: 敌对,怨仇。(37)乱军: 使军队发生混乱。致: 招引。胜: 强敌。(38)知:预料,判知。(39)众寡之用: 敌我大小强弱不等时的用兵之法(40)上下同欲: 君臣将士意志统一,齐心合德。欲: 愿望。(41)虞:料度,准备。不虞: 即没有远见,缺乏准备。(42)能: 有指挥才能,善于用兵。御: 驾驭,这里指牵制,管得太死。(43)殆: 危险,困乏。(44)一胜一负: 胜败参半,或胜或败都有可能。

〔鉴赏〕《孙子》或全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军事学经典性著作。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虽然今昔的战争已大不相同,但此书所阐述的用兵作战的原则依然有效,仍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奉为圭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子》原有八十二篇,并有图九卷,但后世所传的只有十三篇。从现存的十三篇中,可以看到对于军事和政治、经济、外交、自然条件等相互关系的全面论述; 既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对于军事战略的阐述,也有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论述战术、战法的运用。其方法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军事,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有广泛的启示作用。

本篇是今存十三篇中的第三篇,以论述策划进攻的战略战术原则为中心,提出要“全”不要“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最高境界;分析各种进攻方法的利弊;指出进攻中敌我兵力不同时的战术原则;并从君臣两方陈述了致胜的条件,要求为将者“辅周” ,为君者不妨碍为将者独立指挥权的必要;最后归结出判知胜败的原则,而以 “知彼知己”为要旨所归。全篇逻辑严密,有高度的理论说服力。

从行文来说,全文多用排偶句,既简练有力,又反复开阖,每段都有结语,极顿挫之妙。各段均用“故”字作领,多样中见统一,结构上也有其特点。因此,本篇虽是议论文,但对驾驭文字,立意谋篇方面,却有美学上的价值。

字数:2513
何满子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1-144页.

《谋攻》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谋攻》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 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 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 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 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 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 之事,而同 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 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 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 者胜;上下同欲 者胜;以虞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 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 ① 全国为上: 使敌人举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下同。 ② 破国: 使敌国残破,也可译为“击破敌国”。破,使动用法。下同。 ③ 军: 与下面的旅、卒、伍同为当时军队编制的单位。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五百人为一旅,一百人为一卒,五人为一伍。 ④ 上兵: 上等的用兵(指挥战争)策略。伐谋: 在策略上攻破敌人。伐交: 在外交上攻破敌人(阻止敌国与别国的联合)。伐兵: 在武装力量上攻破敌人。 ⑤ 修: 制造。橹: 进攻时用来掩护身体的大盾牌。轒辒(fén wēn 坟温): 攻城用的四轮车,用大木制成,上盖生牛皮,里面可装十人。 ⑥ 具: 准备。器械: 指攻城用的器械。 ⑦ 距闉(yīn 因): 用人工堆成高出城墙的土垒,以察看城中情况,居高临下射杀城中敌人。闉,积土为山。 ⑧ 蚁附之: 像蚂蚁一样,爬墙进攻。 ⑨ 杀士: 使(自己的)士卒被杀。 ⑩ 久: 旷日持久。 ⑪ 全: 即开头“全国”的“全”。这句是说,一定要用使敌人举国完整地降服的策略争胜于天下。 ⑫ 顿: 劳顿,疲敝。 ⑬ 十则围之: 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 ⑭ 分之: 分为二军,使其腹背受攻。 ⑮ 敌: 相等。⑯ 逃: 退却坚守。 ⑰ 不若: 指力量不如敌军。避: 引兵走避。 ⑱ 小敌: 指两军对阵力量弱小的一方。坚: 固守。这两句是说,弱小的军队消极固守,就会成为强大的军队的俘虏。 ⑲ 辅: 辅佐。周: 周到。隙: 有缺陷。 ⑳ 患于军: 对军队有害。 ㉑ 谓: 叫,命令。之: 代词,指军队。 ㉒ 縻军: 束缚住军队。 ㉓ 三军: 周代的制度规定,天子建六军,诸侯大国建三军,分上、中、下,或左、中、右,后来,“三军”成为诸侯国军队的通称。 ㉔ 同: 参与,干涉。 ㉕ 权: 指挥三军的权谋、权变。 ㉖ 任: 任用人材。 ㉗ 诸侯之难: 邻国诸侯乘隙入侵造成的祸难。 ㉘ 乱军引胜: 扰乱自己的军队,失去可能得到的胜利。引,夺去。 ㉙ 知胜: 预见胜利。 ㉚ 识众寡之用: 懂得兵多怎么用,兵少怎么用。 ㉛ 上下同欲: 军队上下同心同德。 ㉜ 虞:预料,事先谋画,做好准备。㉝ 御: 驾御,牵制。 ㉞ 殆: 危险。 ㉟ 一胜一负: 胜负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本文是《孙子》十三篇中的第三篇。题为“谋攻”,意思是在计谋上攻破敌人。孙武认为在局部战役中不顾条件地硬拼硬打并非上策,强调要采取全局性的战略方针,“以全争于天下”,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而使自己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富有政治远见的。

全文依次论述了几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不甚相干,但实际上却都紧扣中心。一、二两段首先说明总的战略原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伐谋”(从谋略上攻破敌人),是“兵不顿而利可全”(军队不疲敝而胜利又可以完全取得)。而“谋攻之法”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种战略原则的基础上的。接着第三段阐明了集中优势兵力力求全歼敌人的思想,这是“谋攻”的原则在战斗中的具体运用。第四、五段说明将帅的作用,特别强调将帅指挥权的相对独立性(这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是非常必要的),主张国君不应加以牵制,横加干涉,这是实施“谋攻”原则的重要保证。第六、七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己”,这是实施“谋攻”原则的必备前提。可见全文围绕“谋攻”来展开论述,结构相当紧密。

文章的逻辑结构还表现在段与段之间意义上的关联。尤其是后两段,既是谈“知胜”之道有五,也是对上文的照应和概括。如第一点“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是对第一、二段的概括;第二点“识众寡之用者胜”是对第三段的概括;第三、五点“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是对第四、五段的概括;第四点“以虞待不虞者胜”,强调一个“虞”字,即要求有预见,有准备,有谋略,则是点题之笔,紧扣中心论题。而要做到有预见,有准备,有谋略,必须熟知敌我,最后一段归结到“知彼知己”上,可说是画龙点睛,紧紧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

本文的逻辑力量还表现在对事物能作细致的分析。如分析用兵的战略原则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之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用兵的战术原则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又提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有三,“知胜”之道有五,等等。这些分析大体是当时军事斗争客观规律的反映。从概念的分类来说,也表现了当时的思维日趋缜密。这在军事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文中不少话睿智警策,给人启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成了军事上的千古名言,被称之为“科学的真理”(毛泽东《论持久战》)。

字数:2505
张葆全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