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杕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杕杜》有杕之杜,孤零零的赤棠, 有睆其实。枝头结满滚圆的果实。 王事靡盬,王事没有止息, 继嗣我日。要延续我孤独的时日。 日月阳止,光阴已临十月, 女心伤止,女子伤心之极, 征夫遑止。远征的人想已闲逸。 有杕之杜,孤零零的赤棠, 其叶萋萋。叶子正繁茂翠碧。 王事靡盬,王事没有止息, 我心伤悲。我心充满哀伤忧戚。 卉木萋止,草木还那么萋萋, 女心悲止,女子无限悲凄, 征夫归止。远征的人哪该可以归里。 陟彼北山,登上那北山山顶, 言采其杞。且去采摘枸杞。 王事靡盬,王事没有止息, 忧我父母。使我父母也忧愁不已。 檀车,檀木的役车已破, 四牡痯痯。拉车的四马已疲, 征夫不远。远征的人该归来在即。 匪载匪来,一辆辆车子没载着你回归, 忧心孔疚。我忧心忡忡痛苦难耐。 期逝不至,预定时间已过你仍没到, 而多为恤。我的忧郁如山如海。 卜筮偕止,求卜问筮结果一致, 会言近止,都说你回家指日可待, 征夫迩止。远征的人离乡已近就要归来。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歌,自《毛诗序》以来,古今没有什么异议。 诗分四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有杕之杜,有睆其实”两句即以“兴”起首,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以“兴”起的两句与后边的内容有着某种情绪的关联: 孤立的赤棠,象征着夫妻分处,彼此孤零;但孤立的赤棠尚能结出圆滚滚的果实,而分离的夫妻却不能尽其天性。故不能不睹物而兴感! 第三句以下,则赋叙其事: 由于王家之事没有止息,丈夫不能回家,我的孤独时日还要延续下去。现在已是十月,一年又将过去,作为妻子的我,怎不因之而忧伤!这四句是直叙心意,后一句则来一曲折,想象男方,现在应该是有空闲了,可以腾出身来回家了。前三句是分离的忧伤,后一句是空想会聚的希望。前后相衬,反映其盼望团聚之殷切。 “遑”有解为“忙”的,那么意义正好相反,征夫正在忙着,那么还不可能回家,则体现出主人公某种程度的失望与懊丧。怀念亲夫感情深沉则是相同的。 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相似,意义相近。前两句也是以“兴”起。第二句的“其叶萋萋”,第五句的“卉木萋止”,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靠近,则可理解为杜叶尚未黄落,草色青青尚在,颇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衣》)的珍惜年华之意。可是现在,王事没有结束,丈夫难以归来,眼看光阴虚度,青春浪掷,怎不悲伤!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离得稍远,则可理解为一年已经过去,四季周始,春天又已来到。杜叶又现萋萋,草木又呈葱翠,她自不免睹物兴情,忧思不绝。这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以乐景写哀,同一手法。愁人眼中,哀景能兴哀,乐景也能兴哀!所以末句“征夫归止”,并非一般的盼望,而是站在望夫石上问天的哀号: 征夫啊,归来罢! 第三章起改用赋体。开头两句写登北山、采枸杞。郑笺云:“杞非常菜也,而升北山而采之,托有事以望君子。”孔颖达疏云:“杞木本非食菜而升北山以采之者,是托有事以望汝也。”故此两句并非游离中心之句,而是深含怀亲望夫之情。 五、六、七三句,全为揣想之辞。“檀车”是檀木制作的役车,或者说是以檀木为轮的车。《魏风·伐檀》篇“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诸句可以印证。戍役时间那么久,想象所乘役车早已破旧,拉车的四马也已疲困,再也不能继续役作了。如以此为前提,则自然得出结论: 征夫回家的日子不远了。有人认为“”与“啴啴”同义,是车声。这似乎听到了征夫归途中的车轮滚动的轧轧声,疲惫四马艰难奔跑的特特声。它同样反映出女方忧思劳瘁的情貌,不过想象中彼此的距离要比前说更近了。 第四章仍用赋体。第一句两个“匪”,是为了音节的需要,实际作用一个就行,即“匪载来”(车子没有载着你回来)。这是前章“檀车”三句的转折,前章以为“不远”,而实际则朝盼暮望就是不见载着你的车子到来。这四字与后来唐宋词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同一意境。第二句则是前三章伤、悲、忧的心情的发展,伤得悲得忧得成了大病!第三句“期逝不至”是承应第一句“匪载匪来”,第四句“而多为恤”是承应第二句“忧心孔疚”。这四句集中写忧郁、失望。而五、六、七三句又是一次转折,在失望中又获得一丝亮意: 求卜问筮,卜筮结论一致,都说“近了”。这给失望枯干的心灵注入一丝滋润,“征夫迩止”,这是获得片时的安慰,寄希望于明天。 全诗感情真挚、深切,爱意专一恒久,体现古代妇女高尚的人格和纯洁的情爱。当然也反映出长期的戍役给下民带来的痛苦。 对此诗主诉者是谁,说法颇不一致。《毛序》说:“杕杜,劳还役也。”这是说全诗是戍役者的口吻,是男思女。不论是女思男还是男思女,在诠释时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如说女思男,则一、二、三章的“我”就没有男思女的解释来得直接。如说男思女,则“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的“女”又较别扭;而三、四两章以男方口吻去解释,更难圆其说。变通的办法是将写男的方面“继嗣我日”、“征夫遑止”等句作为女方的猜想,或者将写女的方面“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等句以及三、四两章当作男方的猜想去理解以求前后统一。但两者相较,似还以女思男较为通畅,而第三、四两章传统上亦从女思男角度去理解。 《诗经》·《杕杜》有杕之杜,路旁赤棠孤零零, 其叶湑湑。树叶倒是密密生。 独行踽踽。独自流浪好凄清。 岂无他人,难道路上没别人, 不如我同父。不如同父兄弟亲。 嗟行之人,叹息来往过路人, 胡不比焉?为何不与我亲近? 人无兄弟,兄弟不在无依靠, 胡不佽焉?为何不将我帮衬? 有杕之杜,路旁赤棠孤零零, 其叶菁菁。树叶倒是密又青。 独行睘睘。独自流浪多悲辛。 岂无他人,难道路上没别人, 不如我同姓。不如同姓兄弟亲。 嗟行之人,叹息来往过路人, 胡不比焉?为何不与我亲近? 人无兄弟,兄弟不在无依靠, 胡不佽焉?为何不将我帮衬?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我们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做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流连,忽而觉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 ‘牡曰棠,牝曰杜。’”那么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谁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呢?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都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象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 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多么需要救援,可有谁会来、有谁能来济助他呢?这真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