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论语》《孟子》词典︱前言 前言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积累了大量的典籍,这些典籍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必须研究这些典籍。 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和注释,远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汉代学者整理和注释的主要是先秦时代的典籍,重点则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也涉及诸子和其他典籍。 汉代学者整理典籍的方法大体不外是训诂、校勘等,而重点则是训诂。 因此,汉代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建立时期。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门学问又不断地在发展着、充实着、完善着。 考察一下历代学者的训诂实践,大体上可以分做两个方面:一是专书注释;二是词书编纂。 专书注释着重解释某个词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词书编纂则力图探求每个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亦即每个词的所有义项。 从训诂实践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两个方面常常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就词书的编纂而言,自两汉开始产生了一系列重要词书。 以义训为主的有《尔雅》;以形训为主的有《说文解字》;以声训为主的有《释名》。 这些词书在历史上均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在专书注释方面,汉魏六朝期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注本。 唐代初年陆德明将这些注释加以整理写成《经典释文》。 所收“经典”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共14部。 汇集了汉魏六朝230余家的训诂和音切,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专书注释,也有别于《尔雅》《说文》《释名》等词书,但也吸收与融会了专书注释和词书注释的方法。 因此,它的体例是介乎两者之间的。 注释的对象以词为主,兼收词组或短语,甚至句子。 有的学者将《经典释文》归入集释诸书文字训诂的字典,这是很有道理的。 跟《经典释文》相类的,在唐代还有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又称《大唐众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又称《大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以及辽代释希麟的《续一切经音义》。 这几部以注释佛典为主,因释义的需要,也兼收郑玄的《尚书注》《论语注》,贾逵、服虔的《春秋传注》,唐固的《国语注》,刘熙的《孟子注》等。 和《经典释文》一样,保存了许多久已散佚的注本的注释,是研究古代训诂以及古代典籍的宝贵资料。 降及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在《经典释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繁多的经、传、子、史各家注释加以汇集,编成《经籍纂诂》。 此书借鉴《佩文韵府》,按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部分做一百零六卷,将同韵同调的字、词分别汇集在一起,多音词则按不同读音,再分别归入相应的韵部,然后分列义项,按义项列举书证。 它的体例较《经典释文》严谨得多,进步得多。 因而这部书赢得当时训诂学大师王引之的高度评价,认为就其体例之严谨而言,能够做到“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就其作用与意义而言,则为“握六艺之钤键,廓九流之潭奥”(《经籍纂诂》序)。 这个评价虽不免有过誉之嫌,但《经籍纂诂》自问世以来,对古籍的阅读与训释以及对词书的编纂,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则是不容抹煞的事实。 传统训诂学以研究文献语言为中心,因而当代学者又称这门学问为语文学,也可以称之为文献语言学。 我们编纂的这套《先秦要籍词典》丛书就属于这一范围。 我国文献语言学,自两汉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算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了。 在这两千多年中,它在不断地发展、充实、提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前人的经验,根据时代的要求,将这门学科向前推进一步。 文献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变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探求这个规律,是文献语言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文献,范围十分广泛,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包括在内。 因此,研究古代文献语言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所必不可少的。 既然文献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那么,我们在研究文献语言的时候也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词汇的产生,词义的引申和演变,都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及其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只有将文献语言放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加以考察和研究,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探明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比较清楚地探明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探明词汇产生的历史以及词义引申和演变的历史,对注释和整理古籍是十分重要的,对词书的编纂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前代学者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来做。 专书词典以及断代词典的编写,在目前便是这样一项急需从事的重要工作。 自文献产生以来到今天,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与朝代。 每个时期与朝代都产生过大量的足以反映其时代语言面貌的作品和文献。 可以设想如果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文献编写成专书词典,然后在专书词典的基础上编写成不同时代的断代词典,这样,不但文献语言学的问题可以得到较为彻底的解决,同时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较为彻底的解决。 它的意义实在是重大而深远的。 先秦时代既是文献语言的早期阶段,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源头。 从研究语源学的角度,尤其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根源的角度看,编纂《先秦要籍词典》的意义则更为重大,更为深远。 当然,这项工作极为浩繁,极其艰巨,不但要经过许多学者,甚至要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奋斗,才可以完成。 《先秦要籍词典》丛书,就是根据上述认识和设想搞起来的。 《先秦要籍词典》丛书以专书为单位,将专书中的全部词语,按词立目,根据当时的使用情况区分义项,按照本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次序加以排列,每一义项下以其在专书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开列全部用例。 从义项的排列中力求理清词义的源流演变;从全部用例中力求反映出每个词在专书中使用情况的全貌,并以此为据,力求准确地划定每个词所有义项的义界。 不难看出,本系列词典不但可以为汉语语言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帮助,还可以为汉语语义学、词汇学、语源学以及词典编纂提供各种必须的语言资料和可靠根据。 同时,本词书还兼备引得的功能,可以为历史、文学史、哲学史等学科的研究者检索资料提供方便条件。 因而,本系列词典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 本词书的编纂是上述设想的实践和尝试,限于学力、人力,难免疏漏,敬希广大读者和海内方家多所指正,以匡不逮! 本丛书拟陆续分卷出版,分卷次序系依据编纂进度和经费情况而分先后,特为说明。 《先秦要籍词典》丛书酝酿筹备于1980年前后,正式启动于1985年。 先后已出版《诗经词典》(万祥祯编著,袁梅审订)、《老庄词典》(王世舜、韩慕君编著),以上主编董治安、副主编王世舜,《楚辞词典》(袁梅编著)、《〈论语〉〈孟子〉词典》(王世舜、韩慕君、王文清编著),以上主编王世舜。 上述词典均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另外《列子词典》(李廷安编著)、《商君书词典》(苗若素、吴世琪编著)、《春秋公羊传词典》(郭太安编著),主编王世舜,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诗经词典》《楚辞词典》,从先秦诗歌角度言,可自成系列;《〈论语〉〈孟子〉词典》《诗经词典》《春秋公羊传词典》,从儒家经典角度言,可自成系列;《老庄词典》《列子词典》,从道家经典角度言,可自成系列;《商君书词典》注释先秦法家重要典籍。 这样,儒、道、法三家都涉及到了。 《先秦要籍词典》丛书至此告一段落。 至于其他先秦典籍,由于工作量极为浩繁,实为力所不逮,只得暂付阙如,以待有志于此者续作。 本丛书是山东省古籍整理“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得到全国高校古委会、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的资助与指导,同时也得到聊城师范学院科研处,特别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热情的支持与帮助。 责任编辑朱晓晨同志在该丛书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付出大量的心血与劳动;另一位责任编辑孙光兴同志在本书审稿过程中,纠谬绳疏,匡益良多。学苑出版社也给以大力支持与帮助。谨此一并致谢!王世舜 |
☚ 《论语》《孟子》词典︱凡例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 ☛ 0000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