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论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语》

《论语》

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唐李善注《文选·辩命论》引《傅子》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之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据此,则知“论语”之“论”为论纂之意,“语”即语言之意,合之即谓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之意;“论语”之名在纂辑成书时已有,非后人所加。此为一说。又,汉刘熙《释名·释典》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依刘熙所释,则《论语》以其有伦理之语而得名。宋邢昺兼采班固、刘熙二说,进一步发挥道:“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纶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此又一说。又,元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说:“《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者,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此又一说。今多数学者认为,三说之中以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述为较妥。刘熙、邢昺以音训为主,多牵强附会;何异孙属主观臆测,失之偏颇。关于作者和编著年代:汉刘向《别录》谓《论语》皆孔子弟子记录所闻之善言;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谓“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汉赵岐《孟子题辞》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此但泛言《论语》为孔门弟子所记撰者。唐陆德明《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仲弓、子夏等所撰定”;宋邢昺《论语注疏》引郑玄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唐柳宗元《论语辨》说:“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然则有子何以称子?曰:孔子之殁也,诸弟子以有子为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今所记独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者为之尔。或曰: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宋朱熹《论语序说》引程子(颐)说:“《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自汉以来,言《论语》撰人者,约有上述三说。今多数学者认为,《论语》当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关于编著的年代,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论语编纂年代考》谓在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卒年)至四○○年(子思卒年)之间。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年,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此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传本有《齐论语》、《古论语》、《鲁论语》,前二者今亡佚,现在流传的是《鲁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标题均取每篇每一章中的二字或三字,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质朴简练,自然无华,富有哲理,呈现出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某些篇章,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对话由于是现实生活的结晶,因而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耐人寻绎。对它的注释,著名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论语》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论语》

《论语》

记录春秋时孔子言行的典籍,其中也包括孔子弟子的言论。由孔子弟子记录而成。孔子名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大师。该书共包括学而为政、八侑、里仁、公治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等20篇。体裁为语录体,每篇中包括不相连属的若干小段,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包括立身行世,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政治思想、哲学等各个方面。但文字篇幅较为简略扼要。秦始皇对百家学说予以严禁,独采法家思想《论语》一书也在被禁之列。但西汉时此书列为传,宋以后列为经,一向为学者的初学必读书目,流传很广,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影响。书成于战国初期。西汉所传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孔壁所出《古论语》21篇、三种不同的本子。东汉末郑玄就《鲁论语》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注,流传较广,成为后世的定本。古今注释《论语》的人很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有民国间上海涵芬楼据日本正平刻本影印本,日本天保八年(1837)津藩有造馆刻本等;南朝皇侃《论语义疏》,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北宋邢昺《论语注疏》,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与《孝经注疏》合刊本;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有1906年、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24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等。此外,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有《诸子集成》本,1957年中华书局据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重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点校《十三经清人注疏》本;近人程树德《论语集解》,有1943年国立华北编译馆铅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点校《新编诸子集成》本;杨树达《论语疏证》,有1955年科学出版社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树达文集》本;杨伯峻《论语译注》,有1962年、1980年中华书局本;南怀瑾《论语别裁》,有香港华安出版社本等,也都是目前较好和较为流行的注本。


古词语“《论语》”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论语》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望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汉书·艺文志》


 然则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采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也。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宋·邢昺《论语序·疏》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於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义,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隋书·经籍志》


 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宋史·道学·程颐传》


 “四子”,六经之阶梯。(四子即四书——引者注)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五


 盖唐以前,经师授受,各守专门。虽经文亦不能画一,无论注文。固不必以此改彼,亦不必以彼改此。今仍从“今本”录之,所以各存其旧也。昺疏,《宋志》作十卷;今本二十卷,盖后人依《论语》篇第析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附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论语》


 【评】《论语》于群经中极为重要,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为研究儒家学说的权威性根据。唐宝应二年(763)杨绾奏请代宗(李豫)将《论语》《孟子》《孝经》三部书列入为“经”;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为“四书”,定为童蒙入塾必读之课本,延续七百多年,《论语》的价值及影响更得张扬。

《论语》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论语》

 语录体散文集。是孔丘(前551—前479)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片断记录。是研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的思想的主要资料。作者已不可考,历来学者推测是孔丘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现存20篇。在我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部较为集中地记录一个人言行的散文著作,语言精炼,含意深刻,体现出一种雍容和雅、迂徐含蓄的艺术风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