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觅灯因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觅灯因话》
邵景詹 明初洪武年间,瞿佑模拟唐人传奇作《剪灯新话》,风靡一时,仿效的人很多,传奇体文言小说颇有复苏之势。《剪灯余话》、《觅灯因话》就是这些仿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 《觅灯因话》的作者邵景詹,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但该书有作者自撰《小引》,可知其别号为自好子,书斋名遥青阁,此书撰于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共2卷八篇。作者自己说是受《剪灯新话》的启发而作,取材于“耳闻目睹古今奇秘,……非幽冥果报之事,则至道名理之谈;怪而不欺,正而不腐,妍足以感,丑可以思”,对某些传奇小说“述遇合之奇而无补于正,逞文字之藻而不免于诬”的倾向,表示不满。本书命名为《觅灯因话》,是因为作者时常在夜晚熄灯之后,与朋友闲聊,所谈之事“深有动于其衷”,因而“呼童举火,与客择而录之”,“盖灯已灭而复举,阅《新话》而因及,皆一时之高兴,志其实也”。这里将故事来源、内容性质、创作动机都交代得比较清楚。 清同治年间出版《剪灯丛话》,收入《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但篇数已不足。日本有庆长、元和间刊刻的活字本,最为完备。诵芬室主据以翻刻,《觅灯因话》亦附刻于《剪灯丛话》中。周楞伽以诵芬室刊本为底本,对《剪灯新话》等三种进行了校注,《觅灯因话》就是其中的一种,附于卷末,使这本“世极罕见”的传奇小说集广泛流传于世。校注本于1957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重新修订,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次年出版。 作者以传统道德作为褒贬人物的标准,将“幽冥果报”作为劝惩手段。全书八篇,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都颇有特色。 首篇《桂迁梦感录》和末篇《丁县丞传》的思想倾向较为接近,都鞭笞了见利忘义之徒的丑恶灵魂。这类作品有一个基本模式: 一个不重信义的人对友人干了亏心事,虽一时得逞,但产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失常,甚至招致飞来横祸,因而忏悔自新,洗心革面,回归正常的心身状态,终于摆脱惩罚。 这类作品以《桂迁梦感录》 写得最细致、深刻。《丁县丞传》也写得真实生动,特别是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写得曲折有致,自然可信。丁某“家本富厚,性复豪爽”,因“好结交权势,不事生业,家颇凋零”。后来,他在旅途中结识一僧,互相仰慕,两人“道里既同,性格相似,遂相契合,因共一舟焉。饔飧之费,皆丞给之。昼则联席,夜则联榻,各罄所怀,披肝露胆,每恨相见之晚也。同舟月余,情好日笃”。很显然,作者并没有把丁某简单地写成坏人,他与僧人虽萍水相逢,但如何结成“披肝露胆”的挚友,也显得非常自然,似乎并非江湖骗子的虚情假意。只因僧人开囊相示,有银二百两,这才引起丁某的疑忌和谋财之念: ……丞心念:一入都城,费且不赀,彼之囊橐,非盗即奸。遂起劫财之谋,不顾杀身之怨矣。夜半风发,舟行如飞,僧起解溺,丞于暗中排之入水,急呼救人,已失故处。 这真是出乎意料的风波,却又在情理之中。在不长的故事情节中,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正是本篇艺术构思的一大特色。 丁某思想性格的发展是合乎逻辑的:丁某性格有豪爽的一面,但又不是真正的豪侠耿直之士,有喜欢结交京师权势的坏习气,且因“不事生业,家颇凋零”。与僧人结识过程中貌似豪爽大方,却掩盖着更深层的意念:进京尚乏费用,希冀能得意外横财。因此,当他一见到僧囊二百银子,就为之心动。 故事既曲折离奇,且以幻见真。丁某虽非豪侠耿直之士,但也并不是丧尽天良的盗贼。况且他初见僧人,“孤身骑行,神清气爽,虽寒风削骨,而精彩莹然,知其非常品也”。更何况结伴月余,颇有情谊,顿作伤天害理之事,内心愧疚,也是很自然的。于是精神错乱,疑神疑鬼,出现离奇的幻觉,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写照。后来,有僧人登门治病,说坠水僧人原不曾死,丁某于惶愧中面陈负心的歉疚之情,且将当日所劫之财加厚利奉还,“僧负囊而去,丞亦安心焉”。文虽尽而余韵无穷。 《孙恭人传》、《贞烈墓记》、《翠娥语录》和《唐义士传》等篇从不同角度赞扬某种难能可贵的美德,描写平凡人做出极不平凡的感人事迹。虽然小说中掺杂着某些神秘化的色彩,但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力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觅灯因话》中写平凡人的美德的作品以《贞烈墓记》最为出色。陶宗仪《辍耕录》卷12载有此文,但作为笔记,文字较简略。邵景詹据以润饰加工,写成传奇小说,叙事虽不如唐传奇委婉曼丽,但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颇见匠心:郭雉真与旗卒少年结发,情深义重。因郭氏姿色甚丽,本卫千夫长李奇遂起觊觎之心。李奇将旗卒派遣到八十里外的岗楼戍守,乘郭氏独居,每日百计调戏,经半年之久,“郭氏毅然莫犯”。后来,旗卒被李奇陷害入狱,“罪该死,桎于囹圄中”,李奇想方设法,阴谋尽快处死旗卒。在这种困境中,郭氏坚贞自重,不仅使垂诞欲滴的李奇无可施其计,那些看中她美色的恶少年与吏胥、皂隶辈也都不敢侵犯。作者采用层层推进的艺术手法,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尖端,从而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美。 《卧法师入定录》是篇批判纵欲亡身的作品,描写铁生之妻狄氏与胡绥通奸,愚弄、欺骗丈夫铁生,几置铁生于死地。卧法师入定,见南北二斗,昭示“福善祸淫”之理,知铁生可不死,胡生纵淫作恶,“不受报于人间,则受罪于阴世”。后果如其所示。这故事经凌濛初改写为拟话本,收入《初刻拍案惊奇》,名《乔兑换胡子宣淫 显报施卧师入定》。虽然题材相同,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的文体意趣不同,前者文字雅洁,描写纵欲的文字含蓄委婉;后者迎合市民审美趣味,文字粗俗,描写淫秽情节过于浅露。前者虽然也掺杂有唯心主义宿命观,但却包含着不少朴素的生活辩证法思想;后者借卧法师之口宣扬因果报应,舍弃了许多合理因素,并且将报应作更具体的描写,堕入庸俗恶趣。 在《觅灯因话》中,还有一篇很出色的作品,就是《姚公子传》。这篇小说写官宦世家子弟姚公子浪荡骄奢,挥霍无度,以致产业败尽,穷愁潦倒。后来在艰难的生活中悔悟,浪子回头。《姚公子传》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它与《李娃传》、《玉堂春落难逢夫》、《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等作品中写浪子回头、登上仕途、夫荣妻贵的艺术构思不同,荣阳生、王景隆、曹可成等都因嫖妓而荡尽钱财,陷入困境,否极泰来的关键是多情妓女的帮助。姚公子则“父拜尚书,妻亦宦族”,他把巨万家业败尽,不是嫖妓,而是“自倚富强,不事生产,酷好射猎,交游匪人”。像他这样游猎无度、挥金如土,终于败尽家业、沦为乞儿奴仆的纨绔子弟,在旧时代更具有典型意义。 作者紧紧扣住姚公子豪奢阔绰、恣意挥霍的性格特征,围绕“游猎无度,赏赐无算”的中心事件,着意描写他的败家过程。作者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典型的事例极写姚公子之豪奢挥霍:数十百市井无赖少年,成了他门下的食客随从,“或挥千金,使易骏马;或倾百斛,使买良弓”;恣意游猎戏耍,甚至“秉烛夜围而无厌,或浃旬长往而忘归。至若蹂躏稼穑,毁伤柴木,则必估值而倍酬之”。数年之间,“囊空橐罄,止有世业存焉”。在诸无赖少年的怂恿下,竟以田地产业作为赏赐,“所至辄立卖券为赏”,只令公子押字。甚至荒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群少年乃镂版刷印,备载由语及图籍年月,后附七言八句诗一首……每日晨出,先印数十本,临时则填注数目而已。”如此挥霍,“不逾数年,产业荡尽,先人之丘垅不守,妻子之居室无存”。 作者写实手法的深刻性,还在于以犀利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姚公子产业荡尽后所见到的世态人情:“向日少年,皆华衣鲜食,肥马高车,出遇公子,渐不相识。诸尝匍匐迎谒道旁者,气概反加其上,见公子饥寒,掉臂不顾,且相与目晒之。”正所谓世情知冷暖,人面逐高低。 读《姚公子传》会令人发出含泪的笑。姚公子到了穷极之时,竟将妻子卖掉,随后又将自己卖身为奴。苟延残喘毫无人格尊严地活着,比冻馁而死更可悲。如此结局,比败家子回头、重振旧业、夫妻荣贵的老套要更切合生活实际,因而也更为深刻。 《觅灯因话》在语言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朴素而雅洁,不假雕饰,朴实无华,它虽是文言小说,但文不甚深,朴素而不粗俗。《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中的有些作品,由于穿插诗词韵语过多,严重地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是艺术上的一大缺陷。而《觅灯因话》除《唐义士传》等个别篇目以外,基本上避免了这一点。 《觅灯因话》觅灯因话 明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集。两卷八篇。题“遥青阁纂录”。作者邵景詹,号自好子,生平事迹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剪灯丛话》合刊本;清同治《剪灯丛话》合刊本;民国董康诵芬室《剪灯丛话》合刊本,藏国家图书馆。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剪灯新话(外二种)》排印董康诵芬室刊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刊本。 清刊本《觅灯因话》小引书影 清刊本《觅灯因话》正文书影 桂迁梦感录 元朝大德年间,江苏吴县施济,家境富裕,喜游山水,年四十而无子。一次偶遇少年时同学桂迁,知其因做生意亏损,一贫如洗,即用二十锭金子替他还了债,又将前村十亩田和数十株桑枣供他养家。第二年,桂迁在地里挖出一藏白金,本想归还施济,却被妻子阻止,于是昧了良心,瞒了此事,偷偷在浙江会稽置了家产。十年后,施济亡故,而其子刚三岁。桂迁乘机搬到会稽。后来,施家因子幼妻弱,渐渐贫困,母子到会稽寻桂迁求助。不想桂迁忘恩负义,施家母子多次上门求见,都受到冷遇。施母郁病而死。再说桂迁听信一个姓刘的话,被他先后骗走五千金锭。刘自己买了官,钱却不肯还。桂迁一怒之下,买了匕首,准备刺杀刘。当夜做梦,见到施济,自己一家都成犬形,争食粪便。醒后深感悔悟,弃了匕首,赶到吴县,厚葬施济夫妇,并将女儿嫁给施子。不久,姓刘的因为贪赃而陷狱。 姚公子传 浙东有个姚公子,父亲是尚书,妻家也是宦族,家产百万。姚公子自倚富强,不事生产,酷好射猎,罗致了上百个市井无赖少年,配备骏马良弓,整天逐犬放鹰,四处伐狐击兔。几年后,钱财散尽,只剩地产了,于是就用地产为赏。有人为了得到姚家肥饶之产,就贿赂他身边这帮无赖少年,想办法让姚公子受其酒食,临别,无赖少年中一人执笔,一人计算,一人查籍,写成赠券,由姚公子签字;后干脆刻版印刷,写明事由及田地的图形、数量,到时填填数目就可以了。不过几年,产业荡尽,那些捞足油水的无赖少年也都作鸟兽散。最后,姚公子只得先卖妻,其岳父设计叫人假装厚聘接走姚妻;后又卖自己,又是其岳父叫人收他。由于吃不了砍柴舂谷之苦,姚公子干了几天就逃走,落得与乞丐为伍。后来只得到妻子家中当门役,但一直不知其妻未嫁,也没有再见妻子一面,老死于斗室。 孙恭人传 安徽和县有个姓孙的民家女,红巾起义时,父母相继沦亡,十三岁流转到凤阳,托在郜家。孙与郜家的女儿亲如姐妹。住了五年,郜女嫁给花云,孙跟从。当时,花云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东征西战,没有功夫顾家,而郜与孙形影相依,亲爱愈笃。花云到太平县任职,带了家室。敌军陈友谅乘暴雨涨水,攻破太平,花云战死。当时,郜氏生子才三岁,郜将儿子托付给孙,自己投水殉夫。孙抱了小孩逃跑,途中用刀划面并割了头发,杂处在乞丐群中。到了九江,遇一渔翁,收留了他们。渔翁无子,想夺其子,孙弃了行李抱儿逃走;又遇溃退敌军,孙抱儿跃入水中,靠一根断木漂流进芦苇小沙洲,困了七天七夜。幸而有一个叫雷文的救了他们,送他们到朱元璋住的地方。朱元璋封孙为恭人,享年八十余,富贵没世。 贞烈墓记 天台县郭老,五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女儿,名雉真。郭氏聪慧有色,略通书数,十七岁嫁给一个旗卒。二十三岁那年,因丈夫生病,郭氏到土地庙祈祷,被丈夫的上司军官李奇见到,心向慕之。于是把郭的丈夫调至离县八十里的杨村。郭氏独居,李就天天去她家,百般挑逗,郭氏凛然莫犯。经半年,夫归。一天,李又来调戏,丈夫大怒持刀而出。李脱走后告官,县官判郭的丈夫死刑,押进大牢。郭氏带着一子一女,闭门纺织,艰难度日。有个姓叶的狱卒,也看中郭氏,想以情感动她,就特别照顾其夫,其夫感激入骨。一天,叶让郭氏夫妻相见,其夫说:“我死有日,这个叶押狱性格温柔善良,没有妻子,你就嫁给他吧。”郭氏哭着回家,将两个儿女送了人,买了酒菜与丈夫道别后,走到仙人渡溪水中,危坐而死,水激而冲不倒。观者如潮,惊动了官府,官府打捞尸体时发现怀中有一张纸,上面写了李军官之逼,丈夫之冤。最终李抵罪而郭夫被释,子女也赎回。朝廷表彰其墓为“贞烈郭氏之墓”。 翠娥语录 扬州名妓李翠娥,通诗书,善议论,虽然身为官妓,却不肯轻易见人。时陆居仁任扬州总管,一天以官召见翠娥,问她学过什么,说是《史记》、《汉书》。让她以庭前梅树为题赋诗,翠娥口占一首:“粲粲梅花树,盈盈似玉人。甘心对冰雪,不爱艳阳春。”谈到两晋人物,翠娥滔滔不绝,见解独特。陆总管很敬重她。问她为什么不择士人嫁之,翠娥说:现在的人鄙俗不堪,拿妻妾当狎客。配女良家,还免不了被淫亵;娶娼为媳,谁肯给予尊严。与其出嫁被人淫亵,宁可自守独居而死。于是陆总管派人护送翠娥回去。不久,翠娥请求当道姑,陆总管深嘉其志,提笔写了一道告示给她。翠娥从此进了洞真观,终老而死。 唐义士传 会稽山阴人唐珏,家贫,准备到杭州去谋一个教书的职位,路上遇到天长寺守坟的和尚福闻。福闻是去找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献寺图的。这个杨总统势焰显赫,贪得无厌,尤好挖人坟墓而盗取财宝。从寺图上看,寺侧有魏王的墓,唐珏知道魏冢难保,就极力劝阻福闻,福闻不听。当年十二月,杨总统带了一批劳役到萧山,发掘宋朝帝后的陵墓。唐听说此事,痛不欲生,变卖家具,到处借贷,得白银一百多两,熔成一百多个小银牌,系在腰里,扮为乞丐从杭州到绍兴,一路上拾取挖墓被弃的白骨,遇到有人发现追问,就用银牌赂之。半个月后,在永阜陵见到原来守陵的罗铣,结为同志,一起拾遗骸,分别装进木盒,裹上黄绢,写明某陵某陵,埋在地下。后来,杨总统下令把陵骨和牛马杂骨放在一起,筑了一座镇南塔压在下面。不久,这件事流传到京城,元世祖忽必烈大怒,杨被捕死在牢中,凶党百余,皆被杖死。福闻逃脱,被百姓所杀。唐珏的事渐渐传开了,震动吴越一带。有人把唐推荐给在会稽做官的袁俊斋,给袁的儿子当教师,袁很敬重唐,为唐娶了妻,还配给公田。 卧法师入定录 汉口地方的民俗,女人好游。贵第大家,竞以美色相尚,一得娇艳,惟恐人不知。每逢灯夕花晨,士女欢聚,臂接肩摩,回来还竞相谈论,品评高下。丈夫得知也引以为荣,自夸独得美妻。此风元朝愈加盛行。当时有个铁生,娶妻狄氏,美冠一城。城里还有个叫胡绥的,妻子也很出名,仅次于狄氏。铁生曾对狄氏说,我如果能与胡绥之妻相通,死了也甘心。铁、胡经常往来,不料狄氏反而与胡绥勾搭成奸。有一次铁生卧病在床,胡绥装扮成鬼吓得他半死。家里请来卧法师,入定后过时不起,一直到黄昏才醒,说是刚才遇见了铁生的先祖,又被引见南北二仙,听了一番阴阳报应、惜寿惜福的道理。大家听了都很惊奇。不到一年,胡绥患不治之症活活痛死。 丁县丞传 明朝宣德年间,有个姓丁的县丞,在没有做官前,家境已凋零。有一天因事要去河北,途中大雪纷飞,路途泥泞,没有一个行人。忽然后面来了一个和尚,两人正好同路,性格又相投,就合雇了一只船,白天黑夜披肝露胆,相见恨晚。船行一个多月,再过一二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丁偶然见到和尚随身带着二百两银子,一念之差,乘和尚黑夜在船边小便时,把和尚推下了水。事后很懊悔,很歉疚,一年以后精神消耗,眼力昏花,睁眼闭眼都是和尚的形影,病情日重,便对儿子说:我要死了,你要记住我的教训,做人不能有亏心的念头。十六岁的儿子很孝顺,到关帝庙去哭拜,愿以身替代,接连几天叩头出血不已。一天,那个堕水的和尚来了,原来他识水性,并没有死,前几天宿在安徽采石的关帝庙,梦中听到神在说丁生已悔,其子又孝,急往救之,所以兼程赶来。丁连本加利把钱还给和尚,从此安心病愈。后来做了三任县官,都以清官出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