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观书》 - 明·于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观书》 - 明·于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

于谦,这个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意为诗,而又成为卓然自立的诗人,这与他的勤奋读书不无关系。这首七律从多方面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吟咏读书的诗作,在古典文学中每见。但若借助于联想,自然流露真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这就需要诗人另辟蹊径。善读书者对书总有缘分,诗的首联就从这里落笔。但诗人写法奇特,他不是借助于铺排和渲染,而是把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交。“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每”字,极力写出与书须臾不可离的深厚缘分,朝朝夕夕,寝食起卧,相伴相随,忧乐与共。那怕是:赋诗畅饮,弹琴论政,对床夜话,倾吐真情,总是如此。这里以“多情”与“相亲”,赋予书卷人格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笔势活泼而多趣,把诗题具体、形象化了。

中间两联,具体铺叙与“书卷”“相亲”。诗人感受奇特,与一般人习常的体会和感受不同,而是向深处挖掘,从思想、精神诸方面,进行艺术概括,赋予新意。先用夸张的手法以一眼“直下”三千字,说读书速度之快,兴趣之浓。以胸中无尘,形容诗人全副心神沉入书海,以此淘滤心志,净化灵魂,道出了诗人书山攀登中的深切体会,非个中人难以道此。这是诗人胸襟的袒露。诗人常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冰霜历尽心不移”(《北风吹》)。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古代文化长期涵养的结果。在表达方式上,诗人极力避开抽象的概括,采用形象描述的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高度浓缩的画面,令人咀嚼玩味。“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诗意,对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境界,作了生动描述。这里前后两句,互为因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而光景日新的境界,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诗人笔下的“书卷”,犹如汩汩“活水源流”,喷涌不止,翻滚不息,随处流淌,任你汲取,给人力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诗人笔下的“书卷”,又犹如轻拂的东风,使花红柳绿,风景日新。这两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末联笔势轻转,对“金鞍玉勒寻芳客”者,微加嘲讽。在他看来,服饰华贵的纨袴公子,衣冠楚楚,内心空虚,整日寻花问柳,留连光景,无所事事,哪能领略诗人书房情趣。反衬出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与首句的“相亲”遥相呼应。

本作由“观书”而生发,但诗人笔势并未停留在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之类的泛泛叙述上。而是纵横诗笔,发挥奇想,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诸手法,将自己与书卷“相亲”之情缕缕道出,真实地记述了其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心态,写来激情微露,形神俱出,使抽象的内在感情具体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观书》 - 明·于谦 - 可可诗词网

《观书》 - 明·于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

于谦,这个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意为诗,而又成为卓然自立的诗人,这与他的勤奋读书不无关系。这首七律从多方面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吟咏读书的诗作,在古典文学中每见。但若借助于联想,自然流露真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这就需要诗人另辟蹊径。善读书者对书总有缘分,诗的首联就从这里落笔。但诗人写法奇特,他不是借助于铺排和渲染,而是把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交。“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每”字,极力写出与书须臾不可离的深厚缘分,朝朝夕夕,寝食起卧,相伴相随,忧乐与共。那怕是:赋诗畅饮,弹琴论政,对床夜话,倾吐真情,总是如此。这里以“多情”与“相亲”,赋予书卷人格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笔势活泼而多趣,把诗题具体、形象化了。

中间两联,具体铺叙与“书卷”“相亲”。诗人感受奇特,与一般人习常的体会和感受不同,而是向深处挖掘,从思想、精神诸方面,进行艺术概括,赋予新意。先用夸张的手法以一眼“直下”三千字,说读书速度之快,兴趣之浓。以胸中无尘,形容诗人全副心神沉入书海,以此淘滤心志,净化灵魂,道出了诗人书山攀登中的深切体会,非个中人难以道此。这是诗人胸襟的袒露。诗人常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冰霜历尽心不移”(《北风吹》)。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古代文化长期涵养的结果。在表达方式上,诗人极力避开抽象的概括,采用形象描述的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高度浓缩的画面,令人咀嚼玩味。“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诗意,对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境界,作了生动描述。这里前后两句,互为因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而光景日新的境界,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诗人笔下的“书卷”,犹如汩汩“活水源流”,喷涌不止,翻滚不息,随处流淌,任你汲取,给人力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诗人笔下的“书卷”,又犹如轻拂的东风,使花红柳绿,风景日新。这两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末联笔势轻转,对“金鞍玉勒寻芳客”者,微加嘲讽。在他看来,服饰华贵的纨袴公子,衣冠楚楚,内心空虚,整日寻花问柳,留连光景,无所事事,哪能领略诗人书房情趣。反衬出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与首句的“相亲”遥相呼应。

本作由“观书”而生发,但诗人笔势并未停留在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之类的泛泛叙述上。而是纵横诗笔,发挥奇想,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诸手法,将自己与书卷“相亲”之情缕缕道出,真实地记述了其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心态,写来激情微露,形神俱出,使抽象的内在感情具体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观书》 - 明·于谦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观书》 - 明·于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头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的作者于谦(1398—1457),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明军惨败,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在现在河北怀来县东)被俘,瓦剌(蒙古族的一支)兵锋甚锐,北京上下惊慌失措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严正驳斥了迁都避敌的错误意见,设法调兵遣将保卫首都,并进而一再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终于迫使敌人讲和,将朱祁镇放还。虽然在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冤杀,但朱祁镇死后,他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就不得不为于谦昭雪,肯定了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的功绩。

于谦在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当然是个读书人。但他在历史上是以能干的地方官吏和敢于担当的大臣、统师著称的,所以他的读书就很有不同于一般读书人之处。这在《观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在科举时代,不少人将书当作敲门砖。只要敲开了做官的大门,就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而于谦却将书看作多情的老友,不问是早晨还是夜晚,也不问是愉快还是忧愁的时候,都和书相亲。这一点就不同凡俗。和一些人相比,于谦的仕途算是顺利的,但也有过不愉快的时候,如他曾因受到朱祁镇宠任的宦官振的怀疑,坐过牢,降过职。看来这类忧患都没有影响他读书的热情。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既写他读书的勤奋,也写他智力的过人;而“胸次全无一点尘”,更写出他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猎取声誉,而是将重点放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上。从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重任、立了大功毫不居功的表现中,从他反对提升自己的儿子于冕一事中,从他被冤杀后朱祁镇对他“死无余赀”的承认中,都可看出他这句诗确实不是装点门面的空话、大话。

颈联“活水源头随处满”,语出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之一),“东风花柳逐时新”语本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朱熹是南宋集大成的理学家,他的学说在明朝被确立为儒家的正宗,于谦下笔时引用朱诗是很自然的。考虑到于谦是干练的政治家而不是迂腐的学究,他诗中的“活水源头”“东风花柳”可以理解为既包括书本,也包括实际。“随处满”“逐时新”表达了他对人格不断完善,认识不断深化的喜悦。这两句是于谦读书经验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说明读书加实践,必能改善素质,产生新知。只要看于谦在巡抚河南山西时“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明史·于谦传》),只要看于谦在指挥明军抵御瓦剌、保卫北京的时候,改革原来京兵的体制,创立团营,就会相信他的确寻访“活水源头”,满眼“东风花柳”,获得了“随处满”,致力于“逐时新”。

尾联用“金鞍玉勒寻芳客”来代指寻欢作乐的富贵中人。这类人沉溺于物质享受,当然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与益处,不相信书斋中别有春光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觉得,于谦能成为后人景仰的民族英雄,是得力于平日读书之功的。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观书》 - 明·于谦 - 可可诗词网

《观书》 - 明·于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头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的作者于谦(1398—1457),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明军惨败,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在现在河北怀来县东)被俘,瓦剌(蒙古族的一支)兵锋甚锐,北京上下惊慌失措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严正驳斥了迁都避敌的错误意见,设法调兵遣将保卫首都,并进而一再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终于迫使敌人讲和,将朱祁镇放还。虽然在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冤杀,但朱祁镇死后,他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就不得不为于谦昭雪,肯定了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的功绩。

于谦在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当然是个读书人。但他在历史上是以能干的地方官吏和敢于担当的大臣、统师著称的,所以他的读书就很有不同于一般读书人之处。这在《观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在科举时代,不少人将书当作敲门砖。只要敲开了做官的大门,就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而于谦却将书看作多情的老友,不问是早晨还是夜晚,也不问是愉快还是忧愁的时候,都和书相亲。这一点就不同凡俗。和一些人相比,于谦的仕途算是顺利的,但也有过不愉快的时候,如他曾因受到朱祁镇宠任的宦官振的怀疑,坐过牢,降过职。看来这类忧患都没有影响他读书的热情。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既写他读书的勤奋,也写他智力的过人;而“胸次全无一点尘”,更写出他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猎取声誉,而是将重点放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上。从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重任、立了大功毫不居功的表现中,从他反对提升自己的儿子于冕一事中,从他被冤杀后朱祁镇对他“死无余赀”的承认中,都可看出他这句诗确实不是装点门面的空话、大话。

颈联“活水源头随处满”,语出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之一),“东风花柳逐时新”语本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朱熹是南宋集大成的理学家,他的学说在明朝被确立为儒家的正宗,于谦下笔时引用朱诗是很自然的。考虑到于谦是干练的政治家而不是迂腐的学究,他诗中的“活水源头”“东风花柳”可以理解为既包括书本,也包括实际。“随处满”“逐时新”表达了他对人格不断完善,认识不断深化的喜悦。这两句是于谦读书经验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说明读书加实践,必能改善素质,产生新知。只要看于谦在巡抚河南山西时“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明史·于谦传》),只要看于谦在指挥明军抵御瓦剌、保卫北京的时候,改革原来京兵的体制,创立团营,就会相信他的确寻访“活水源头”,满眼“东风花柳”,获得了“随处满”,致力于“逐时新”。

尾联用“金鞍玉勒寻芳客”来代指寻欢作乐的富贵中人。这类人沉溺于物质享受,当然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与益处,不相信书斋中别有春光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觉得,于谦能成为后人景仰的民族英雄,是得力于平日读书之功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