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洲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洲曲》
《西洲曲》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作古辞。沈德潜的《古诗源》,又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民歌,后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这首民歌抒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设想的巧妙和手法的独特,使诗写得感情深挚,格调缠绵,音韵谐婉,曾被人誉为“言情之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此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换韵处往往辞意亦作变化推进。全诗顺序构成折梅寄远、采莲怀人、登楼望郎三个主要情节。 开头“忆梅下西洲”四句,交待地点、季节、人物和行为。“西洲”大约是男女主人公幽会的地方,从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句子看,很可能在武昌附近。 “梅”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许这一对男女就是在西洲的梅树下定情的,梅花成了他们纯洁爱情的见证。所以当过了一年梅花重又开放的时候,女子要忆梅而往西洲,折梅而寄江北,用以寄托对远方情人的怀念,并表达渴望他早日归来的心情。 “单衫”两句是说女子身穿杏红色单衫、双鬓像小乌鸦的颜色那样乌黑发亮,表面上只写其衣服发饰,实际把女子活泼秀美的神态音容都极生动地描绘出来了。由“折梅”和“单衫”看,其时当在春天。 “春女善怀”,美好的春光触发起女子对情人的相思,十分自然。这几句写得言近旨远,蕴藉委曲。 “西洲在何处”两句,进一步点明西洲的方位,并引出女子的住处。从女子所住的地方,划上两桨,过了桥就到西洲,两地相距很近。接着“日暮伯劳飞”两句描写女子住处附近的景色。伯劳是一种鸟,仲夏始鸣,好单栖,乌臼树亦夏季开花。这两句不仅表明季节已推移到仲夏,而且暗示出女子孤独凄清的环境。“树下即门前”四句写女子盼郎归来。先写女子的居处就在乌臼树下。后叙门中隐隐现出女主人公头戴翡翠镶嵌的首饰的身影,透露了她寂寞的心情。风吹乌臼树的声响,使她以为是情人归来的推门之声,可是打开门一看不是,由希望变为失望,只得出门去采红莲。以上几句细腻而含蓄地写出了女子当时情绪的跌宕起伏。由“采红莲”自然过渡到下诗写采莲怀人。 “采莲南塘秋”四句写女子采莲,进一步表现她对情人的思念。此处和下面的“莲”,既实指莲蓬,又谐“怜”的音,语含双关。 “采莲南塘秋”,点明采莲的季节是在早秋。 “莲花过人头”,描写采莲环境的幽深。 “低头弄莲子”的“莲子”,谐“怜子”的音,含有“爱你”的意思。 “弄”字,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女子一面把玩莲子,一面深深地陷入对情人回忆、怀念之中的神态。 “莲子青如水”的“青如水”,谐“清如水”,隐喻女主人公对男子爱情的纯洁。接下来“置莲怀袖中”四句由采莲过渡到仰望飞鸿。 “置莲怀袖中”,可见女子对爱情的珍惜。 “莲心彻底红”,表面上描写莲心的颜色,实际象征女子爱心的热烈和坚贞。以上从“采莲南塘秋”至此,运用民歌经常采取的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采莲、弄莲、怀莲几个阶段,把女主人公的相思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想郎郎不归,这时鸿雁飞过,于是抬头仰望天空,希冀能从鸿雁传来的书信中得到情人的讯息,对女子怀人的抒写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秋雁南飞,季节也转换成深秋了。 “鸿飞满西洲”四句开始转到写登楼望郎。尽管鸿雁飞满西洲,可是并没有捎来情人的书信,所以就“望郎上青楼”。这里的“青楼”是涂饰成青色的楼,指女子的居处。登高可以望远,在高楼却仍然望不见郎,可是还要整天在栏杆旁翘首远眺。 “尽日”言其望郎时间之长,足见对恋人的一往情深。“栏杆十二曲”四句继续写登楼望郎。 “栏杆”两句承上形容女子倚遍曲折的栏杆,望郎不至,只好垂下洁白如玉的双手,进一步极写她盼郎心切,情思绵绵的意态。为了更好地望郎,女子又卷起垂帘,而看到的却是高远莫测的天空和绿波摇荡的江水。诗里的“海水”指江水。 “天自高”的“自”字和“摇空绿”的“空”字下得十分精妙,它们写出了碧霄绿江徒然有辽阔空灵之美,并不能引起女子的关注,以此突出她望郎的专心和相思的深切,用字极富感情色彩。最后“海水梦悠悠”四句写望郎不见后的希望。 “海水梦悠悠”两句是说整日栏杆独凭,对情人的梦想怀念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无穷无尽,于是从我之愁思推想对方亦同自己一样,写法虚实结合,摇曳多姿。结尾又忽发奇想:“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如果知道我的心意,就把好梦吹到西洲,使我能在梦中与情人相会。以希冀幻想之辞表现其缱绻深情,收结得含蓄隽永,余意不尽。 这首诗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典型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缠绵委婉的特色。它不是单纯地抒情,而是抓住一些富有特征性的景象,隐隐地写出由早春到深秋的季节变化,无四季相思之形,但见四季相思之实,使诗歌不仅表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而且突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时间之长,相思程度之烈。它也不是静止地抒情,而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刻划执着地思念情人的女主人公形象,把情感动态化,所以表情达意既蕴藉深婉,又鲜明生动。该民歌思绪的发展富有跳跃性,而顶真和钩句法的运用则又给人以一气贯注的感觉。顶真指前一句句尾的词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如“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钩句指两句相连之处,采用相同事物的词语,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这样使全诗环环相扣,气势连贯,正如沈德潜评论这首民歌所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西洲曲》《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①,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②。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③,风吹乌臼树④。 【注释】 ①下: 落。西洲: 是与本诗男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相关的一个地方。②鸦雏色:像小乌鸦的颜色一样,乌黑发亮。③伯劳:鸟名,仲夏开始鸣叫。④乌臼树: 落叶乔木,夏季开花。⑤翠钿 (dian店):用翠玉镶嵌的首饰。⑥青楼:用青色涂饰的楼,古代女子居处的通称。 【诗大意】 想起西洲梅花快要凋谢,折一枝梅花寄给江北情人。身穿杏红色的单衫,双鬓油黑发亮。 西洲地在哪里?从桥头渡口划船前去。傍晚方才归来,伯劳高飞,风敲乌臼。 乌臼树就在门前,打扮停当向外张望,情人仍未归返,只好去采红莲。 在秋日的南塘采莲,莲株高过人头。低头抚弄莲子,莲子青青似水。 把莲子捧在怀中,爱怜之心似火。空怀相思情人不至,仰头凝望天上飞雁。 飞雁不传信来,徒自落满西洲,为望情人走上楼头。青楼虽高仍不得见,长天尽日倚栏游荡。 栏干曲曲折折,双手洁白如玉。卷起帘幔,只有高天广水相映摇漾。 江水辽阔难越,空有梦魂萦绕。两地悬隔同受相思煎熬。南风如知我意,就将梦吹到西洲,在那里做一次梦里相逢。 【赏析】 本篇《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称为古辞,是南朝民歌中少见的一首长篇抒情民歌。其中有些词语显得工巧,可能经过文人的润色。诗的中心是抒写一个女子对外出情人的相思。由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别致,写得意境迷离,声情摇曳,荡人情思,所以陈祚明称它是“言情之绝唱” ( 《采菽堂古诗选》)。 诗每四句为一节,一层层展示相思情怀的描写。开篇四句写折梅寄远。篇名为《西洲曲》,篇中也贯串西洲。如开端的“忆梅下西洲”,篇中的“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篇末的“吹梦到西洲”。西洲是与女主人公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大约就是在这里与情人发展了爱情关系的。西洲上的梅树尤有特殊的意义,说不定就是在梅树下与情人定情的。所以当她想到西洲梅花已开始凋谢,便折一枝梅花寄给羁留江北的情人,寄托自己的相思,折梅寄远的举动,使感情的抒发深沉蕴藉。寄梅的是什么人呢?用后二句补叙出主人公是一个妙龄女子。对于她只从穿着、发色上落笔,杏红单衫,油黑鬓发,让人们去想象她的美丽,用笔亦含蓄而富有暗示力量。从这四句看,梅花已谢,人着春装,当是冬末春初季节。 “西洲在何处”四句写旧地重游。由于西洲留给女主人公许多难忘的记忆,当情人不能归来时,她便从桥头渡口登舟,划船到西洲去独游旧处,回味咀嚼往事的甘美。大约留恋难返,直到日暮黄昏方才归来。伯劳仲夏始鸣,乌臼亦夏季开花,后两句落到伯劳、乌臼,既表明季节推移到仲夏,又点明主人的居处,以便过渡到下节。 “树下即门前”四句写门边待郎。女主人公的家即在乌臼树下。她时刻盼望情人归来,推开院门张望,走出大门遥观,始终不见情人身影,只好去采红莲。一股百无聊赖的心绪,直扑纸面。“红莲”即荷花,荷花盛开已是深夏季节。结末落到采红莲,既点明时令,又开启了下文的具体采莲描写。 “采莲南塘秋”四句以采摘莲子的活动细腻抒情。“采莲”指采莲子,下句的 “莲花”统称莲株,故说它高过人头。“莲”既指实际的莲,又用双关语义谐“怜”。“莲子”亦即 “怜子”,寓 “爱你”之意。所以女主人公对莲子表现出分外爱怜之情。她低头抚玩,又盛夸其青纯似水,可谓一往情深。莲子可采,时令已到秋季了。 “置莲怀袖中”四句由怀莲转至望雁传书。“莲心彻底红”是用双关谐音“怜心”即爱恋之心像火一样热烈。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长年思念,郎终不归,秋来大雁南飞,不禁把目光转向大雁,也许它能带来一封江北情人的书信吧? 鸿雁南飞,已是深秋季节了。 “鸿飞满西洲”四句写登楼望郎。鸿雁没有带来书信,空空飞过,落脚到西洲上。于是女主人公登上青楼,凭高远眺。青楼虽高,仍然望不到江北,不过整天在栏干之侧徒自徘徊罢了。一片痴情弥漫于字里行间。 “栏干十二曲”以下八句都是就登楼远眺生发。前四句写失望惆怅情绪。“栏干十二曲”二句大有十二曲栏干倚遍之味,哪一曲栏干上没有玉手抚扶的痕迹呢? 可是入目的无非高天广水。“卷帘天自高”二句,无限怅惘尽寓景语之中。由于江面辽阔,南人常有以海称江的。“摇空绿”三字极妙。天倒影于江中,又江天相连而上下一色,江涛起伏,好似青天也在随波荡漾。后四句写一心的希冀。“悠悠”双接海水与梦。海水悠悠,指江水遥隔,梦悠悠,指梦思不已,故下句说两地同愁,从而生出末两句的祝祷:南风如知我意,就将梦吹到西洲,在那里与情人做一次梦中同游。结得余味悠然。 这首诗中心是写闺人相思,但不取直抒胸臆的笔法,而是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相思行动表现出来,把相思生活情态化了,因此画面丰富多采,情景动人,表情蕴藉含蓄,委婉缠绵。此其一。诗中所写的相思并非一时一绪,实际是四季相思。虽写长年相思,却又不采取四季调一类格式,分明区划季节,重沓推进,而只是点染一些富有季节特征性的事物,潜移暗转,洒脱自然,增无限风情。此其二。诗中杂采一年中的相思情事,先后情事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自然的联系,而且往往有季节的跳跃,全是靠使用顶真格和勾句法连结成篇。所谓顶真格即上句句尾之字与下句句首之字相同,如 “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所谓勾句法,即两句相接的地方用同类事物的词语,如“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用这些修辞方法结构篇章,似断似连,意脉活脱,暗运隐呈情事的过脉,有一种迷离之美。此其三。第四,音韵流美。除了大量使用顶真格与勾句法增加了音节的流宕之外,全诗又平仄韵脚相间,换韵处亦即意脉转换处,使得全诗抑扬起伏,音韵铿锵。所以后来有人专门模拟此诗的音调作诗。 《西洲曲》《西洲曲》
乐府《杂曲歌辞》名。关于此诗的作者和时代,曾有不同的说法。《玉台新咏》以为江淹作。《乐府诗集》题作“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今人一般认为,此诗当为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关于此诗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甚高。明钟惺选《古诗归》,说它“声情摇曳而纡回”。清沈德潜《古诗源》,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陈胤倩《古诗选》,更称它“摇曳轻飏,六朝乐府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引)但这首诗的意思却不明显,学术界曾有不同的解释。或以为自始至“海水摇空绿”句是男人口气,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或以为全诗都是女子口吻,她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篇末希望自己的“梦云”被南风吹到情郎的住处。(参见北京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此诗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诗的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对所爱男子的相思之情。诗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渲染得十分深挚绵邈,委婉动人。(一)它以四句一解的章法为基础,用钩接的句法把上下章紧连起来,给人以匀称、连贯、和谐、完整的美感,加强了全诗回环缠绵的抒情气氛;(二)它精心选择、描写最能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以表现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如用伯劳鸟表现她的孤单感;用莲花、莲子表现她对爱情的期待等,把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得分外含蓄、深挚;(三)它以季节的改换为线索,层层推进,深入揭示女主人公深情美好的内心,细腻描绘出女主人公美丽动人形象;(四)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显得含蓄蕴藉。而音调的优美流畅,想象的新奇别致,更使诗歌声情摇曳,语语动人。 《西洲曲》西洲曲
在歌唱青春恋情的六朝民歌中,《西洲曲》以其情调的婉转缠绵、表现手法的曲折回环而为人们吟诵不绝,具有扣人心弦的永久魅力。 这首诗的作者问题,历来有不同说法。陈朝徐陵《玉台新咏》编属江淹名下,但宋本不载;清沈德潜《古诗源》题作梁武帝作品,但题下又注“一作晋辞”。从诗中表露感情的纯真、以及浓郁的江南水乡生活气息来看,《西洲曲》可能原是民间歌辞,后来经过文人的修饰,所以词句工巧,语言洗炼。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二《杂曲歌辞》收作“古辞”,不无根据。就诗中所描绘的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产生地域当是江南水乡。从五言四句为基本形式的晋代子夜歌开始,发展到《西洲曲》的联接八个五言四句,无疑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新进展,推测这首诗产生于齐梁时代的说法较为近实。 诗中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全诗是一位年轻女子的口吻;娓娓诉说自己怀念情郎的深挚之情,生动美好,如同一曲宛转迷人的情歌。《西洲曲》所以产生令人心醉神摇的效果,首先就在于描写女子内心感情的活动细腻入微。一开始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二句,就从忆梅而欲下西洲,折梅而要寄江北,引人深思,诱人联想:梅花的西洲当是她与情人欢晤的所在,西洲的梅花正是定情的见证。忆梅,就是忆人;寄梅,也就是寄情。《诗经·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屈原的《九歌·湘君》: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 《湘夫人》: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山鬼》: “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采赠花草以结恩情,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陆凯折梅寄赠范晔就是人们熟知的事例。梅花吐露了春天的气息,长期感情压抑的女子也因此而怦然心动,引起内心感情的动荡,重新唤起青春恋情的思念和追求。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子成熟时呈现的红色,鲜嫩秀美;雏鸦的羽毛、乌亮闪光。身着杏红色的单衫,梳理乌亮的鬓发,色彩鲜明,衬示出苗条的身材,艳丽的容颜,焕发出青春的光芒。为了追回那难忘的恋情,她着意修饰,精心打扮,内心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相会在何时?相逢在何处?说划桨荡舟才能到达,表明分隔双方的还有流水茫茫,道阻且长。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截断青年男女互通情愫的又何止是流水!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时已黄昏,是机会已经失去,西洲没有去成,惯于单栖的伯劳鸟往来穿飞,急于寻找归宿之处,这与失落爱情而凄惶不安的女子何其相似!黯淡的黄昏色调,高大浓密的树影,晚风吹动乌桕树的簌簌响声,加上一两声伯劳鸟凄凉的鸣叫,弥漫着浓重的寂寞气氛,巧妙地衬染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心情。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紧承上面的鸟树描写,进一步写由树到门,再由门到人,场景递连、变换;人物的出现,也是先露出女子头上用碧玉镶嵌的翠钿,然后才显出全身。以小小的一扇门为中心,门前、门中,开门、出门,通过空间的移转,人物行动的变化,生动地反映出女主人公的等待、期望、焦急的复杂心理状态。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莲,也就是怜;莲,一称“芙蓉”,暗喻夫容。采莲、寻莲、置莲,其实就是追求爱情。初秋的莲花高出人头,亭亭摇曳。绿衣红颜,令人眷恋。莲子青青如水,它是即将成熟的标志,虽然现在充满了苦涩,但未来也许是甜蜜的。纯真、热烈的多情女子的心,多么象嫩嫩的莲心,永远是那样鲜红透亮!可情郎的心能这样吗?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欄干头。”古代传说鸿雁传书,秋天,鸿雁南飞,江南的女子,盼望鸿雁能捎来江北情郎的音信。然而,鸿雁成群地聚集于西洲之上,却只见飞雁不见人,只能登楼远望,虽然望而不见,但仍不忍离开,整天徘徊于欄干边上,写尽盼望、等待之情。从春秋(实即四季)相思过渡到“尽日”的日夜相思,引发以下一大段文字。 “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对“尽日”句是补充描写,字面上不写倚欄眺远,却以玉手垂欄的局部特写映现出女子的身影姿态;不明言倚欄时间之久,而只以十二曲的欄干曲折悠长加以衬示,含意深细。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夜晚之时,依旧卷帘遥望,只见秋空高远,如同大海一样的宽广,在心情摇漾不定的女子眼中,海水般的秋夜天空似乎也在摇晃。而相思梦也如海水般的秋夜天空一样的寥廓、空远、漂渺、茫茫无边,悠悠无尽。尽管“郎不至”,也望不见,痴情的女子仍无怨恨,却设想情郎也在为相思而愁苦!因而她祝愿: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色彩缤纷的西洲恋情,使她魂牵梦萦,现实的分隔无法相聚,只能“忆梅”、 “弄莲”,其实这种空忆、抚念也是梦,只有梦才是自由的,甜蜜的,反过来表明,现在的拘禁森严,才逼使人追求缥缈的梦。 这首诗所以使人心醉神摇,还在于诗中水乡风光的出色烘染。“两桨桥头渡”的江边,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的村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江南画面, “鸿飞满西洲”的水国秋光,把那杏红单衫、鸦雏双鬓的江南少女的形象衬映得分外出色。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更是一幅着色绝妙的江楼夜望图:一角是卷帘人凭窗伫立的剪影,而弥漫于大半画面的则是茫茫江水,渺渺霜天,在夜色的笼罩下融为一色,绿绿的,寥廓、空渺、广远,煞似大海,但毕竟不是真的海,所以绿也就成了“空绿”。为什么会摇,也许是帘子的摇曳,也许是江水的摇荡,更也许是女子心魂的摇漾,所以无水亦有摇晃之感,她的相思梦也如海水一样的悠悠、茫茫、空灵、渺远,缠绵的爱情融和着人生的惆怅,令人沉醉,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通篇采用接字钩句,形成连锁式结构,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和韵律感。钟惺《古诗归》说这首诗“声情摇曳而纡回”。沈德潜《古诗源》则称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全诗四句一组,其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为二句一转韵,其余都是四句一转韵。再加上诗的首尾和中间,四次点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 “吹梦到西洲”,更使全诗贯串成一个整体。诗中多处使用接字钩句,如“风吹乌桕树”句下,紧接以“树下即门前”的“树下”接住上句,同时用“门前”钩起下面的“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三句,等等。尽管全诗形式上似是几首五言绝句组成,但这种连锁式结构使全诗一气呵成,连绵不绝,流畅自然。在南朝民歌中,《西洲曲》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