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轲刺秦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轲刺秦王》
司马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1),而秦舞阳奉地图匣(2),以次进。至陛(3),秦舞阳色变振恐(4),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5),前谢曰(6): “北蕃蛮夷之鄙人(7),未尝见天子,故振慴(8)。愿大王少假借之(9),使得毕使于前(10)!”秦王谓轲曰: “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11),秦王发图(12),图穷而匕首见(1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4)。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15),袖绝(16)。拔剑,剑长,操其室(17)。时惶急,剑坚(18),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19)。群臣皆愕,卒起不意(20),尽失其度(21)。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2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23),非有诏召不得上(24)。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25)。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26)。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27)!”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2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29); 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30)。轲自知事不就(3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32):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3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4)。”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35)。 〔注释〕(1)奉: 捧。 樊於(wu)期: 秦将, 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函: 盒子。(2)秦舞阳: 燕国勇士。此行荆轲为正使,他是副使。地图: 指燕国南部的督亢的地图。(3)陛: 殿前的台阶。(4)振恐:振,作“动”解,引申有“战栗”之意; 恐,恐惧。(5)顾: 回看。(6)谢:谢罪。(7)北蕃: 北方的藩属。蛮夷: 自贬之词。鄙人: 粗野之人,指秦舞阳。(8)慴(zhe):害怕。(9)少: 稍微。假借:这里是宽容的意思。(10)毕使:完成使命。(11)奏: 进献。(12)发图: 把卷成一轴的地图张开。(13)穷: 尽。见: 同 “现” 。(14)揕(zhen):用刀剑等刺。(15)自引而起: 自己抽身站起。(16)绝:断。(17)操其室: 提住了剑鞘。(18)坚: 紧。(19)环: 环绕。(20)卒(cu): 同 “猝” ,仓促。(21)度: 常态。(22)尺寸之兵: 意思是指“任何武器” 。尺寸,极言微细。(23)郎中:宫廷的侍卫。陈: 排列。(24)诏: 君主的命令。(25)搏:搏斗。(26)侍医: 随侍在国君左右的医官。夏无且(ju): 人名。提(ti): 投击。(27)负剑: 背剑,把剑推到背上。(28)股:大腿。(29)引:举起。擿(zhi): 同“掷”。(30)被: 受。八创: 八处受伤。(31)不就: 不成功。(32)箕踞:伸开两脚坐在地上,形似簸箕,表示倨傲。(33)生劫:抓活的。(34)约契: 订立盟约,指迫使秦王答应退还诸侯的土地。(35)不怡(yi):不愉快。 〔鉴赏〕《荆轲刺秦王》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在荆轲身上倾注了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在这段选文里真实而曲折地再现了荆轲刺秦王的壮烈场面,赞扬了荆轲为反抗强秦不惜自我牺牲的侠义精神。选文分为四个层次。先写荆轲献图。咸阳宫内气氛庄严,秦王着朝服、设九宾,以最隆重的外交礼节迎接荆轲。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燕国督亢的地图,三拜九叩,依次而进。朝廷上下金鼓齐鸣,山呼万岁。秦王自然乐不可支,因为樊於期是他用“金千斤、邑万家”悬赏的叛将,督亢又是燕国南部肥沃富饶的地方。而今,全凭自己的赫赫威势,就令燕国派特使奉上,这是何等的威风!他正陶醉在胜利之中,哪里想到会风云突变,危在旦夕。这个场面对荆轲也非常有利,一切都照计划进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顿生不测风云。秦舞阳在秦王的台阶前“色变振恐”。秦舞阳原也是燕国的一名勇士,十三岁时就敢杀人,因此,被太子丹选为荆轲的副手。舞阳临战前的恐惧,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怀疑,群臣“怪之”。形势万分危急,不仅秦舞阳性命难保,更重要的是谋刺秦王的计划面临危机。危急关头,荆轲先是对秦舞阳回头一笑,这一笑,使紧张的气氛为之一转。接着,荆轲又沉着地上前一步,向秦王谢罪: “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这是解释舞阳色变振恐的原因,因为是下贱之人,没有见过天子,言下之意是天子的声威使舞阳见之而色变。这解释之中带有恭维,使秦王听之声声顺耳。然后又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舞阳手中捧着的可是富甲一方的宝图啊! 荆轲对秦王的心理早就了如指掌,三言两语就巧妙地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地图上来。秦王果然上当,不再深究舞阳的色变振恐,命荆轲献上图来。荆轲从容地从舞阳手中取过地图,顺利地献给了秦王。至此,危急的形势彻底缓解,事态又顺着荆轲的计划发展。面对如狼似虎的秦王,气象森严的咸阳宫,勇士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以其从容镇定随机应变,化凶为吉。两相对比,鲜明地表现了荆轲的勇敢机智。特别是一“笑”和一 “谢” 两个细节,更是充分地表现了荆轲临危不乱、大智大勇的英雄气度。 以上一段写献图,这是荆轲刺秦王的前奏,也是刺秦王的先决条件。下一段开始叙写荆轲刺秦王。只见秦王得意洋洋地打开地图,不料“图穷而匕首见” 。这把匕首太子丹用百金购得,并“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事情起于一瞬之间,秦王还没有反应过来,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表示时间的副词,“就” 的意思,暗含“立即”之义,可见荆轲动作敏捷。左手右手各有分工,可见荆轲沉着机灵,手脚麻利。一手抓秦王之袖,一手持匕首刺之,将天下至尊置于股掌之间,持刀相刺,足见其不畏强暴、舍生忘死。可惜,没有刺中。“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秦王这一惊非同小可,立即抽身直跳起来,竟将衣袖扯断,从荆轲之手逃脱。秦王立即拔剑还击,然而,由于“惶急” ,加之剑长,剑鞘又套得紧,一下子不可能从腰间拔出来。荆轲一刺未中并不罢休,紧紧追逐秦王不放,秦王只好“环柱而走” 。荆轲的壮举,把咸阳宫内的群臣吓得魂飞魄散。作者用 “群臣皆愕” 、“尽失其度”八个字,活脱脱地画出了这群酒囊饭袋,在突起事变面前一个个呆若木鸡、惊慌失措的丑态。接着,作者抽出笔墨,交代了荆轲如入无人之境、朝廷上下竟然束手无策的原因: “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近君者无兵器,执兵器者又不近君,即使手中有兵器,无诏令不论情况如何紧急也不能上殿。秦王制法本为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结果作茧自缚,真正遇到不测,却兵在眼前救不得,岂不是绝妙的讽刺。群臣惶急之余,一个个手忙脚乱。蜂拥而上七手八脚地“共搏” 者有之,用所捧药囊投击者有之,在殿下高声叫嚷“王负剑”者有之。咸阳宫内乱成了一锅粥,作者却能够条理清晰地一一写来。朝廷上下的惊恐万状,有力地烘托了荆轲的形象。由于一刺未中,形势对荆轲越来越不利。在左右的提醒下,秦王把剑鞘推到背上,把剑拔了出来。于是,用剑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被废,不能再追逐秦王,当然也无法再接近秦王行刺。但是,他决不束手待毙,毅然高高举起匕首,用尽全身的力量向秦王狠狠地掷去。可惜,这二刺又不中,雪亮的匕首高高地钉在咸阳宫铜柱之上。《战国策》里本只有“中柱”二字,司马迁加了一个“铜” 字。有人认为,“中铜柱” 太夸张了,因此,将“铜”改为“桐”。于是,在《史记》不同的版本里“中铜柱” 、“中桐柱”二说并行。“中铜柱”成为荆轲的一个壮举,成为荆轲勇猛无畏精神的见证。荆轲二刺又不中,而且丢了匕首,秦王长剑在握,加上秦臣群起而攻之,形势对荆轲更加不利。“秦王复击剑,轲被八创。”秦王先断其左边的大腿,继而又砍伤他八处,表现出报复时的十倍的仇恨,百倍的疯狂,充分暴露了凶残狠毒的本质。“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里通过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完成了对荆轲形象塑造的最后一笔,集中表现了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精神。难怪左右杀死荆轲后,秦王仍然心惊肉跳惶惶不安,“不怡者良久”。 司马迁怀着对荆轲十分赞赏的心情,通过荆轲献图、一刺秦王、二刺秦王、视死如归四个层次的叙写,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咸阳宫里发生的一幕壮烈的悲剧,细致地刻画了舍生取义的刺客荆轲的形象。荆轲的形象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荆轲是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的刺客。他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足够的认识,他知道“此国之大事也” ,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燕国的生死存亡。他对“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危险性也有清醒的预见。易水送别时,荆轲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说明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次,“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先是田光以死相激,他才勉强去见太子丹。后来太子丹竟疑他改悔,逼他上路,令其大为不快。但是,既与太子约定,也就舍生忘死去办,即使赴汤蹈火,依然义无反顾。第三,不但有勇而且有谋。他反抗强暴,勇敢顽强,敢笑敢骂,临危不惧,宁死不屈,敢于刀刃相见。同时,他又沉着机警,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逢凶化吉。这三个特征说明荆轲并非为知己卖命的有勇无谋的一介莽夫,尽管他也使用了毫不足取的普通刺客的个人冒险手段,但是他与普通的刺客相比,具有明显的高下之别。荆轲是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正如太史公所说: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 (《刺客列传》)他反抗强暴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司马迁写荆轲全靠“实录” ,决不虚构夸张。本篇史实主要据《战国策》,除此而外,司马迁还亲自调查了曾与夏无且交游的具知其事的公孙季功、董生等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互相参照验证,纠正了一些流传的妄说。实录精神还表现为纯客观的叙述,作者把主观感情灌注在字里行间,而不直接发一句议论。荆轲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正是通过荆轲的 “笑” 、“谢” 、“揕” 、“逐” 、“擿” 、“骂”等具体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再如:选文中三次用 “惶急”一词,写秦王和群臣的忙乱,用 “不知所为”写秦王的失魂落魄,用 “皆愕”写群臣呆若木鸡,用 “尽失其度” 写群臣仓皇失措,无不传神精到,在客观叙述中明显地带有讥刺。 “荆轲刺秦王” ,事情本身就很惊险,再加之这一切全发生在极短的时间之中,更有秦舞阳见虎而色变在前,荆轲两刺不中在后,真是危机四伏,险象丛生。作者却从容不迫,按事情先后顺序一一道来,逼真地再现了这个紧张而又壮烈的场面。在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之际,作者巧妙地运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腾出手来写群臣的反映,接着又插叙秦法,写完群臣又回到环柱而走,既讲清了事实,又注意到文章的起伏跌宕。 作者还善于调节语言的节奏以适应文章表达的需要。“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这段话婉曲而悠长,不但使秦王听之顺耳,而且也表现了荆轲的坦然沉着。“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一段用词简练,语句短促,令人感到形势的紧迫性,并且透过这急促的语句也不难看出秦王的惊慌失措。 在历代统治者眼里,荆轲与所有的游侠、刺客都是扰乱社会的暴徒。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时说: “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而司马迁却专设《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对他们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倍加赞赏,特别是在本篇中,运用众多的艺术表现手法,精心刻画了“磊落殊不伦”的荆轲的形象,热情歌颂荆轲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精神,表现了司马迁深刻的人民性思想。 字数:4831 陆志平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328-334页.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散文篇名。选自《战国策·燕策三》。题目是后人所加。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人言合殊。北宋苏洵在其《六国论》中非议荆轲之行道:“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南宋鲍彪《战国策注》说:“太子丹不忍一朝之愤,轻亡其国,其谋悖矣。夫以二夫行劫刺于大国,出于仓卒不意,或幸以中,而欲从容质责,使悉反侵地,取契以归,此岂持匕首之所可待?鞠武初谋似矣,太子不用,不能力争,妾妇之明也。数士之死,燕国之亡,皆武实为之。荆轲之事,甚似曹刿,其所不可者,刿发愤于一朝,而轲蓄谋于积岁。且白衣祖送者系路,其不漏露而先败,抑已幸矣。轲不足道也。”南宋朱熹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然于此可以见秦政之无道,燕丹之浅谋,而天下之势已至于此,虽圣贤复生,亦未知其何以安之也。”(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补正》引)然肯定荆轲者亦历代皆有。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晋左思《咏史·其六》诗云:“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渭若停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赞扬了荆轲慷慨高歌、睥睨四海的精神。晋陶渊明《咏荆轲》诗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荆轲反抗强暴、廷刺秦王的壮举进行热情的歌颂,对他的失败表示深深的惋惜。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之意,抒发了送别友人时抑郁难申的悲痛。清龚自珍更赞扬荆轲有“江湖侠骨”(《舟中读陶诗》)。今人刘忆萱《战国策选讲》说:“荆轲刺秦王,不能把它单纯地理解做荆轲为太子丹个人报私仇,它实际反映了战国之末反抗暴秦侵略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肯定的。文章激昂悲壮,淋漓酣畅,是一篇出色的史传文学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皆围绕一个“刺”而展开。从“刺”的缘起到“刺”的准备,再到廷“刺”秦王,直至荆轲被斩,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通过对话、议论和神态表情的具体描写,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和场面,描绘出特定的环境,以衬托、突出人物性格。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①,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②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③曰:“秦兵旦暮④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⑥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⑦太子言,臣愿得谒⑧之。今行而无信⑨,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⑩,秦王购(11)之金千斤,邑(12)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3)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4)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15)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6)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7)。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18)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9)见臣。臣左手把(20)其袖,而右手揕(21)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22)陵(23)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4)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25)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26)樊於期之首,函(27)封之(2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29)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30)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31)视。乃令秦武阳为副(3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3),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34)者,竖子(35)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36)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37)辞决(38)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39)祖(40),取道(41)。高渐离(42)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43)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44),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45)。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46)物,厚遗(47)秦王宠臣中庶子(48)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49)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50)诸侯之列,给(51)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52)。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53)以闻大王。唯(54)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55)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56)。至陛(57)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58)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59)假借(60)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61)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62)而起,绝(63)袖。拔剑,剑长,操其室(64)。时恐急,剑坚(65),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6)柱而走。群臣惊愕,卒(67)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8);诸郎中(69)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70)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71)! 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72),乃引(73)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74)八创(75)。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76)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77)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注释】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②略:掠夺,夺取。 ③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 ④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⑤易水:在今河北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长侍:长久侍奉。 ⑦微:假如没有。 ⑧谒:说明,陈述。 ⑨信:凭信之物。 ⑩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11)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12)邑:封地。 (13)督亢:今河北易县、霸州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4)说:同“悦”,喜欢,高兴。 (15)更:改变。 (16)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7)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18)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19)善:副词,好好地。 (20)把:握,抓住。 (21)揕(zhèn):刺。 (22)见:被。 (23)陵:侵犯,欺侮。 (24)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条胳膊,握住手腕,走进一步。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25)拊(fǔ)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26)盛(chéng):安放。 (27)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装。 (28)之:代樊於期的头。 (29)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30)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31)忤(wǔ)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32)为副:做助手。 (33)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 (34)反:同“返”。 (35)竖子:没用的人,对人的蔑称。 (36)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 (37)请:表示客气,请允许我。 (38)辞决:辞别。 (39)既:时间副词,表已然。 (40)祖:动词,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41)取道:上路。取,上。 (42)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被杀。 (43)变徵(zhǐ):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44)瞋(chēn)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45)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去意坚决。 (46)币:礼品。 (47)遗(wèi):赠送。 (48)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49)振怖:惧怕。振,通“震”。 (50)比:并,齐。 (51)给:供给。 (52)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53)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 (54)唯:“希望”的意思。 (55)奉:两手捧着,表示恭敬。 (56)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7)陛(bì):殿前的台阶。 (58)顾:回头看。 (59)少:稍微。 (60)假借:这里指宽容,原谅。 (61)发:打开。 (62)引:退避。 (63)绝:断。 (64)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65)剑坚:剑插得紧。 (66)还:通“环”,环绕。 (67)卒(cù):通“猝”,突然。 (68)尺兵:指尺寸之兵器,言兵器之小。 (69)郎中:宫廷的侍卫。 (70)提(dǐ):掷击。 (71)负剑:把剑往背后推(以便拔剑)。 (72)废:残废,伤残倒地。 (73)引:举起。 (74)被:受。 (75)创(chuāng):伤。 (76)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7)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的全部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同您讲了。现在行动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优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用它试着刺人,鲜血沾湿衣缕,没有人不立刻死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派遣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音调,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缴纳赋税,只求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见识浅薄的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顺势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退避着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刚刚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能够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促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往背后推! 大王把剑往背后推!”秦王于是拔出剑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击刺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字数:5795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83-291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