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摩衍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摩衍那》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意译为“罗摩传”。其作者相传是跋弥(蚁垤),生平不详。当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书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共7篇,约2.4万颂(一颂两行,一行16个音节)。十车王的长子罗摩娶遮那竭王女儿悉多为妻。后十车王年老,决定由罗摩继承王位;但其小王妃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胁迫老王立自己之子婆罗多为太子,并把罗摩流放14年,十车王痛苦地应允后,不久即死去。罗摩被流放到森林后,悉多不幸被十首罗刹王罗波劫走。罗摩曾救援过猴国,后来他又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终于救出了悉多,杀死了罗波,复国团圆,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出现太平盛世。结局是全家在天堂重聚。史诗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罗摩的典型形象。它具有印度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四种因素: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人与魔之间)和风景(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色及山川、城堡、宫殿),其艺术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即使是次要人物,寥寥几笔,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认为是印度古代文学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罗摩衍那》《罗摩衍那》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印度古代史诗,相传为蚁垤所作。主要写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全诗分七篇:第一篇《童年篇》,古代拘萨罗国十车王有三妻,生四子,长子罗摩。毗提诃国悉多公主选婿大典,罗摩拉断神弓,得悉多为妻。第二篇《阿逾陀篇》,十车王年迈,小王后受侍女煽动,要求国王将罗摩流放山林14年,立她生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国王痛苦地接受后,不久便死去。第三篇《森林篇》,罗摩与弟弟罗什曼那、悉多在森林中过流放生活,十首罗刹王罗婆那用调虎离山计将悉多劫往楞伽城。第四篇《猴国篇》,罗摩和罗什曼那遇到猴王和神猴哈努曼。第五篇《美妙篇》,哈努曼越海到楞伽城见到悉多。第六篇《战斗篇》,罗摩兄弟在神猴帮助下打败罗刹(即妖魔)军,杀死罗婆那。罗摩流放期满,携妻回国复位。第七篇《后篇》,罗摩疑悉多在楞伽不贞,将她弃于恒河对岸。悉多生一对双生子。后悉多投入地母怀抱,罗摩兄弟升天,二子继位。 《罗摩衍那》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在罗摩除魔救妻的中心故事中穿插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罗摩与罗婆那的斗争是全书关键所在。主题是歌颂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刹帝利国王罗摩对奴隶主头子化身的婆罗门十首罗刹王罗婆那的胜利斗争。史诗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了印度封建社会初期的政治风貌,具有进步意义。史诗作者怀着强烈的爱憎之情,把十首罗刹王的后宫渲染为穷奢极欲的奴隶主的乐园,把十首罗刹王描绘成一个暴虐无道的奴隶主头子,又把他与罗刹结合为一,巧妙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人物凶残的反动本质,诗人为十首罗刹王安排注定灭亡的命运,这反映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愿望,也传递出受压迫受奴役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心声,表现出鲜明的人民性。 书中的罗摩既是忠臣孝子,又是贤夫益友,后来又成为明君圣主,是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完美”典型,是理想的英雄和国王。作者把这一人物置于内外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浓墨重彩,着力刻划,获得了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的艺术效果。当然,罗摩身上还有许多应当摈弃的糟粕,如宿命论、封建家长制、等级制和歧视妇女等。女主人公悉多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罗什曼那则是一个敢于斗争,公然反对宿命论,批判封建道德,富于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此外,神猴哈努曼、十首罗刹王等人物形象也都十分生动,表现了作者刻划人物的杰出能力。诗人在安排矛盾冲突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个故事在矛盾中展开,纵横交错,波澜迭起。诗人又长于写景和抒情,描绘种种自然风光,无不笔墨酣畅;抒发生离死别之情,尤其真挚感人。朴素淡雅的白描手法,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古代印度社会生活和斗争的雄伟画面。诗中瑰丽的想象,清新的比喻,令人美不胜收。史诗的艺术成就使之千百年来成为印度诗歌的典范,被称为“最初的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