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二十二条军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作家海勒(1923—)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派小说的经典作品。小说主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某基地上一支美国空军中队内部的腐败现象。将军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下命令往往互相矛盾、莫名其妙;校官们为了邀功求升迁,不顾士兵死活,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飞行次数。尤其可恶的是,伙食管理员米洛竟办起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用飞机在国与国之间贩运食品牟取暴利。他一方面同自己的军队签订合同轰炸德军桥梁,另一方面又同德军签约炮打本国飞机,双方官兵血肉横飞,他自己则大发横财。面对着这个疯狂世界,主人公上尉轰炸员尤索林无法忍受,只好舍弃一切,逃往瑞典。 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充满对死的恐惧、对生的渴望的下级军官形象。他不能忍受空军中队的腐败现象,渴望离开战场平安地生活下去。他怀疑别人都想暗害他,怀疑整个世界都疯了,可是大家却反过来认为他是疯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他既然被认为是疯子,就可以停止飞行,但要求停止飞行又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能够提出申请的人就意味着他神智正常。另外,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满32架次的人可以不再执行任务,但尤索林飞满32架次时,定额却又一再增加。他恍然大悟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一个被执法者按照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从而置人于死地的圈套,是使他惶惶不可终日,求生愿望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小说借美国军队讽喻整个美国社会,借揭露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实质来抨击践踏人权、迫害百姓的资产阶级官僚体制。 《第二十二条军规》没有首尾相接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取超现实的荒诞笔法描写现实世界的荒唐,用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让幽默的笑声隐含着绝望和悲伤。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运用“反英雄”的写法,把主人公尤索林塑造成卑微猥琐、行为怪癖、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形象。 《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海勒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61年,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作者约瑟夫·海勒(1923—2000),1923年出生于犹太移民家庭。19岁加入美国空军,战后入纽约大学,主修文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他早期模仿海明威的风格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和《雪堡》被收辑在玛莎·弗利编选的《一九四九年最佳短篇小说集》中。《第二十二条军规》原定名为《第十八条军规》,后来考虑到与另一作家的作品名有重合之处而更为现名。写作这部小说占据了海勒6年时间,1961年小说在美国出版反应平平,整整一年只卖出3千多册。但小说在英国却一炮而红,名列畅销书榜首,进而带动美国本地读者重新认识该书。20世纪70年代,该书跻身于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备受青年读者的青睐。许多高等文科院校将之列入世界文学必读书目。海勒也成为世界级的重量作家。 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杨恝、程爱民、邹惠玲译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二战中美国一空军中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萨岛上。士兵们对荣誉、对“为祖国而战”这些口号已十分麻木,每完成一次飞行任务,他们就尽情玩乐,以庆幸自己又一次死里逃生。 轰炸手约塞连上尉的精神快要崩溃了。他一心只想逃避飞行,保存性命。对于投弹是否命中目标他毫不关心,只求投完了事。一次,他为了延迟执行轰炸任务,在食堂的饭菜里掺了药,使大伙儿都患腹泻,无法飞行。约塞连还经常谎称有病,逃进医院躲避飞行。最让他心烦的是他总觉得中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老故意找他的碴。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再飞行,但你是否可以停止飞行的最终决定权又掌握在司令官手中,换句话说,司令官可以任意增加飞行次数,这样一来,停止飞行不过是痴心妄想。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如果你能提申请,显然就没发疯,因此,你还是不能停止飞行。 一次,约塞连完成飞行任务后去罗马玩乐,认识了妓女荷西安娜。约塞连看到她身上有美国人留下的伤疤,顿起怜悯,提议娶她为妻。荷西安娜拒绝了,因为她认为只有疯子才会娶一个妓女。 在执行又一次飞行任务时,与约塞连同机的一个飞行员被打死,溅了约塞连一身血。他发誓从此不穿衣服,这让长官们十分尴尬。 一天,约塞连擅自飞往罗马,只见美丽古老的罗马已被炸成废墟。约塞连被押送回岛后,上司们考虑到他是个棘手的人物,决定不惩罚他,并准备送他回国,条件是约塞连回国后要在媒体宣传他们的英勇功绩。约塞连答应了。不料他一步出房间就被一妓女刺伤,送进了医院。官方谎称约瑟连是因拦阻纳粹刺客暗杀长官而受的伤。在医院里,约塞连向牧师希普曼坦白了一切。最后,约塞连在牧师与丹比少校的帮助下,逃到了中立国瑞典。 卡思卡特上校圆滑自负,把手下的飞行员当成晋升的阶梯,多次增加飞行次数,以为自己升级铺平道路。他宣布仍活着的丹尼卡医生死了,并把丹尼卡医生的死作为增加飞行次数的借口。与上校同出一口气的科恩中校申明一旦医生出现,立即就地火化,因为医生已经是个死人了。在所有的人中,卡思卡特最恨约塞连,最信任食堂管理员米洛。 米洛是食堂管理员,表面老实,实际最会阿谀奉承。卡思卡特上校规定每个中队派一架飞机一名飞行员随米洛去各地采购新鲜食品。米洛利用这个机会,四处贩卖投机,大发横财,成立了“迈一明水果土产联营公司”,宣称中队的人都占有公司股份,以怂恿别人为他服务。作为商人,米洛与各方都做生意,甚至把石油等军需品卖给德军。米洛同德军签合同,合同规定德军每击落一架美机就付米洛一万美元。同时米洛又与美军签合同,合同规定米洛要帮美军炸毁德军桥梁。这样一来,两方就能保持势均力敌,米洛则坐收渔利。为了安全飞抵各地做生意,米洛还在飞机上涂上纳粹标志。总之,米洛的行事原则就是:只要有生意可做,要价再高也行;只要能获得最大利润,冒再大的风险也值。米洛凭生意成了大人物,他是巴勒莫城的市长,马尔它岛的总督,巴格达的哈里发,大马士革的教长,阿拉伯的酋长,甚至被一些落后地区的人奉为神灵。 随军牧师希普曼在军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军队的经历使他对自己的信仰丧失信心。哈里德将军发现他思想不纯,扬言要枪毙他。卡思卡特上校拒绝他减少飞行次数的请求,让他十分沮丧。他一心只想与妻子团聚,过平安的生活。他的良心使他鼓起勇气帮助约塞连逃到希望之乡瑞典。 这是一部人物画廊式的作品,没有主要线索,统率它的是无处不在的“二十二条军规”。作者说在这个小岛上,各种各样的怪事还在不断发生着。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39章“不朽之城”。约塞连擅自搭机飞到罗马,罗马已被炸得满目疮痍。他和妓院老妇人的对话在荒谬中透出无限凄凉。“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概念在谈话中也得到较明白的阐释,此处是理解全书的一个要点,同时也很能代表黑色幽默的风格。 “这总得有个理由,”约塞连固执地说,他用一只拳头使劲捶着另一只手掌,“他们总不能就这么闯进来把所有的人都赶出去吧。” “没有理由,”老太婆呜咽道,“没有理由。” “那他们有什么权利这么做?” “第二十二条军规。” “什么?”约塞连惊恐万状,一下子愣住了,他感到自己浑身上下针扎般地疼痛,“你刚才说什么?” “第二十二条军规。”老太婆晃着脑袋又说了一遍,“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有权利做任何事情,我们不能阻止他们。” “你到底在讲些什么?”约塞连困惑不解,怒气冲冲地朝她喊叫道,“你怎么知道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底是谁告诉你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 “是那些戴着硬邦邦的白帽子、拿着棍子的大兵。姑娘们在哭泣。‘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她们问。那些兵一边说没做错什么,一边用棍子尖把她们往门外推。‘那你们为什么把我们赶出去呢?’姑娘们问。‘第二十二条军规,’那些兵说。他们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是什么意思,第二十二条军规?什么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他们没有给你看看第二十二条军规吗?”约塞连问。他恼火地跺着脚走来走去,“你们就没有叫他们念一念吗?” “他们没有必要给我们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老太婆回答道,“法律说,他们没有必要这么做。” “什么法律说他们没有必要这么做?” “第二十二条军规。” “唉,真该死!”约塞连恶狠狠地嚷道,“我敢打赌,它根本就不存在。”他停住步,闷闷不乐地环顾了一下房间,“那个老头在哪儿?” “不在了,”老太婆悲伤地说。 “不在了?” “死了,”老太婆对他说。她极为悲哀地点点头,又把手掌朝着自己的脑袋挥了挥,“这里面有什么东西破裂了。一分钟前他还活着,一分钟后他就死了。” “但他不可能死!”约塞连叫道。他很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他当然知道那是真的,知道那是合乎逻辑的,是符合事实的:这个老头和大多数人走的是一条路。 (选自《第二十二条军规》,杨恝、程爱民、邹惠玲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呆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 在成功是惟一美德这样一个世界里,他已自认失败。 阅读指导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黑色幽默”指把悲剧性的东西置于一种近乎喜剧的氛围之中,对此加以冷嘲热讽,以一种反讽性的不协调音和情景来反衬社会和人类存在的荒谬性这一严肃主题。因此,“黑色幽默”有时也叫“死亡幽默”、“变态幽默”或“绞刑架下的幽默”。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最具“黑色幽默”性质的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概念。它似乎统管一切、无所不包,处处适用。它有无数条规定,每条规定相互矛盾、相互补充,环环相扣,组成一个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具有无限伸缩性的圆。它就像一只无形的上帝之手,牢牢地把所有人的命运控制在手中,可怕、荒谬且又难以捉摸。尽管小说以战争时期为背景,但它真正的主题却是当代的。是一部“和平时代的书。”作者海勒曾悲愤地说:“像‘二十二条军规’这样的苛酷法令存在于特殊时期尚还可理解,在和平时代它仍存在,这才是最可恐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无所不在的异己约束力,表明人生存其中的环境,无非是一张无法挣脱的罗网。” 《第二十二条军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心线索或核心人物,全书共42章,每章关注一个人物,组成庞大的人物画廊。有的人物会反复出现,但前后事件往往没有必然的关联,有的人物只是昙花一现,便再无踪影。而统治着这个巨大的人物网的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些分散的人都受控于它。诺曼·海勒在谈及该书结构时就曾精辟地说:“该书可任意抽去100页,也不会影响全书的效果。” 书中的主要人物约塞连与米洛都是现代性小说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约塞连一方面敢奋起反抗上司和现存的不合理秩序,另一方面却贪生怕死,一心想当逃兵;他有着比大部分人更清醒的意识,但这只使他对一切都发生怀疑,丧失信仰能力。米洛呢,他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在其他地方,又是高高在上的市长、总督或受人膜拜的神灵。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样的现代性小说中,已不可能产生色彩鲜明的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在异己力量的挤压下,人们不过都是苟且活着的毫无英雄气概的小人物而已。 这部小说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随着其影响的深入,“第二十二条军规”已进入美国日常语汇,表示人们生存中所面临的“无法摆脱的困境”或“难以逾越的障碍”。1995年,该书出版了续集《终止时刻》。书中的约瑟连尽管年纪已大,但仍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反英雄”。 阅读建议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品,叙述了很多看似不合情理,仔细推究却富含哲理的场景,需要读者仔细体会。小说第11章“布莱克上尉”、第39章“不朽之城”等特别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可作细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 海 勒 约瑟夫·海勒,1923年生,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曾在飞行大队当过轰炸员,二次大战后上大学。毕业后做广告员,其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第二十二条军规》。1974年《出了毛病》问世后专门从事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三部长篇小说《象戈尔德那样好》。其作品被称为“绝望的喜剧”,对于死亡既恐惧又嘲弄。 《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年问世,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作品,通过战争这一极端的环境,深刻揭示了存在的荒诞和随意性,以轻快而又沉重的笔调勾画种种变了形的人相。 仅仅是肝有点疼,但还算不上是肝炎。这样,256飞行战斗中队的轰炸手尤索林就可以长期住在医院,不必上战场去送死。其实他的肝早就不疼了。尤索林惟一的愿望就是活下去,他不愿为那些家伙卖命。 中队长卡思卡特上校是个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的家伙,他为自己36岁能当上上校并指挥一个中队而自鸣得意,又为自己36岁还当不上将军而灰心丧气。为了升官,他任意增加轰炸飞行的次数,对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漠不关心。佩克姆将军认为炸弹集中轰炸时拍出来的照片十分好看,卡思卡特就命令部下这样做,以此讨好将军。他自己也可借机会将照片登在报上扩大个人影响。部下对他无比怨恨,希望他哪一天飞机失事,或干脆一枪打死他。你不打死他,他就会无限制增加飞行次数,直至你在德军的炮火中丧命。 谢司科普夫少尉是个“检阅狂”。为了在检阅中获胜,他绞尽脑汁,改进操练的办法,甚至考虑把每列的12个人钉在一根长长的木条上,好使他们行进时步调一致。他又设想用铜丝把士兵们的双手捆住,这样走起路来手就不会乱甩。在家里,他用老婆做试验,老婆满怀希望地问:“光着身子走吗?”这让少尉既尴尬又恼怒。功夫不负苦心人,谢司科普夫终于在检阅中获得锦旗,当场被提升为中尉,以后又荣升为将军,被誉为“军事天才”。 迈洛尽管才27岁,只是一个伙食管理员,但他几乎垄断了世界市场,操纵着战争的胜负。他起先借为食堂采购的名义调用飞机做投机买卖,这样既把大家的钱赚进自己的腰包,又能把伙食办得叫每个人满意。迈洛办了个伙食联营机构,把每个人都拉进来。后来又发展成规模宏大的跨国公司,连敌对的德国也来入股。迈洛认为战争也应该由个人来承包。他一面和美军签订合同,包炸德军桥梁,轰炸费由美军负担,外加百分之六的利润;一面又和德军签合同,包打美国飞机,费用由德军负担,利润也是百分之6。这样仗也打了,钱也赚了。双方交战国的飞机多数换成跨国公司的徽号,联营做生意。迈洛在国际上成了头面人物,他当上了巴勒莫的市长、马尔他的总督、奥兰的王储、巴格达的哈里发和阿拉伯的酋长。在非洲的丛林深处,各处都有迈洛的巨大雕像。有一次他把埃及市场上所的原棉统统买下,结果无法脱手,濒临破产。可他灵机一动,调美国飞机把美军自己的驻地炸了个稀巴烂,这样就可从德国方面获取大量酬金。这笔钱不仅赔偿了美军的损失,还使自己的生意绝处逢生。 对于这场战争,尤索林彻底丧失信心。他说:“我抬头看见的是人们拼命捞钱,看不见上帝,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拼命捞钱。”每次执行战斗任务都草草了事,根本不管炸弹投在何处。其实他们飞行次数早就满了,可以不再执行任务。但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可以不执行任务,但是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自己意识到飞机危险请求停飞就意味着他神志清醒不是疯子。这条军规是一个任意摆弄人的圈套。尤索林被逼无奈,只好公然拒绝起飞,坚决要求回国。上级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有个条件,就是要尤索林答应把他当作英雄送回国,并说是五角大楼为了鼓舞士气和对外宣传而召他回国。只要他同意,就可提为少校,还叫人为他撰写英雄事迹,宣传他崇高的献身精神。否则,就送他上军事法庭。尤索林一时软弱竟同意了这笔交易,事后他发觉这是一笔卑鄙肮脏的交易,是和卡思卡特们同流合污,欺骗自己的弟兄,骗他们去执行更多的任务,直到一个个被德国的炮火击落,于是他决心放弃这笔交易。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往了瑞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