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里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是辋川风景点之一,大概是修建在竹林中的房舍。这首诗描写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他独自一人坐于竹林之中,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长啸”,长而清脆的啸声。“啸”,撮口发出的声音,是古时的一种口技。三、四句说,没有什么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他的身上,给予他深情的慰藉。 这首诗也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首句写静境,次句写动境,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而愈见动中之静。与 《鹿柴》、《栾家濑》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着意写景,而是侧重写人,而且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把外物——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结合起来,渲染一颗与空寂之境为伴的空寂之心,这颗心虽空寂,却并不颓唐感伤,而富于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特别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联,不仅照应首句的“独坐幽篁”,而且将“人不知”与 “明月照”对比,再用一个拟人的含情的“来”字,写出了诗人与明月相亲相爱、肝胆相照的关系,以大自然的殷勤,反衬出人世的冷漠,使人感到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合为一。作为佛教徒的诗人王维,于此也就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 “禅悦”之境。而我们从诗中也领悟到一个美好的哲理——要摆脱尘忧俗虑,达到禅宗所推扬的“无念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净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寻求。这两句诗,语言自然、浅易,而意蕴深奇,可以说是妙绝天成的佳句。 日本汉诗学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 “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 中的 “起坐弹鸣琴” 句意。他们还认为: 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诗中表现了王维对阮籍、陶潜的仰慕,结句还暗示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很可能诗人从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静的乐趣,一直坐到日暮圆月升空以后。全诗二十个字,描绘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天地。(参见〔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这些意见,也值得参考。 《竹里馆》(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幽篁:幽静的竹林。 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七首,在诗中是“古绝”,是诗人在心灵澄净,与竹林、月光所具有的清幽景色相应的情况下而命笔成篇的。诗中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写人物活动。短短四句,抒发了安闲自得之情,并使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在语言上,则是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鉴赏 这首小诗共四句。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琴,一会仰天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很深的竹林里,只有皎洁的月亮与我相伴。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是赖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特质相一致所形成的——月夜幽林之景空明而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而自得,外景与内情极好地融为一体,风格美与意境美恰到好处地相辅相成,使全诗既显得妙手天成,又是匠心独运。 鉴赏要点 [1]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景。 [3]意境优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