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童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童年》《童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苏联]高尔基 背景搜索 高尔基 本书成书于1913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童年生活”部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辽逸翻译的《童年》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我(阿辽莎)4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和外祖母带我乘船去尼日尼投奔外祖父家。 外祖父长了个鹰鼻子,凶巴巴的。家里开了一个染坊,生活还算宽裕。两个舅舅因为闹分家,经常争吵、打骂。他们甚至还要分母亲的嫁妆。 染坊里真好玩,白布在里面不知怎样一弄,出来就成了五颜六色的,神奇极了。在表兄萨沙的怂恿下,我把家里过节用的白布染成了黑色,把外祖母吓得惊叫起来。她想帮我隐瞒,谁知萨沙还是向老爷子告了密。老爷子大动肝火,将告密的萨沙和作案的我都用木条狠狠打了一顿。 我自此越发敏感起来了,对周围的人和事开始倍加小心。 母亲是最可怜的,她在外祖父的眼中似乎更像一只害虫。对于家人的羞辱、欺凌,母亲忍无可忍,却又无可奈何。“若不是有你,我早就离开这个活地狱了!”她常说。难道,我是她真正的累赘? 一天,母亲真的走了。在这冰冷残酷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深深爱着我。她时时处处小心庇护着我,她的祷告让我相信有一个无限仁慈的上帝在关怀着人们的苦难。晚上,头发长长的外祖母总会给我讲童话和民间的故事,有趣极了。 日子慢慢过着。一天深夜,染坊突然起了大火。两个舅舅拼命争夺的核心财产——染坊,化成了灰烬。外祖父草草给他们分了家,另买了一处房子搬了出去。 后来又搬了一次家,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单独住了,院中的一些房子租给了别人。在房客中有个人称“好事情”的先生,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身上还老有股化学试剂的怪味。他经常闷在屋中捣弄一些瓶瓶罐罐,少言寡语,不和人交往。他对我却很和蔼,他劝我要好好学习写字,长大了把外祖母的故事记下来。不知为什么,外祖父和其他房客都不喜欢他,他们说他是魔鬼,于是把他撵走了。这帮混蛋! 母亲也不知在哪里和哪个男子生了个孩子,回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气极了。不久,母亲就和一破落的贵族子弟结了婚,带着我搬了过去。继父好赌,一场赌博中他竟把家产全输光了。正在此时,我开始了小学生活。 因为贫穷、衣服破旧,老师和同学常常嘲笑我。我憎恨这学校。一天黄昏,我看见继父用脚乱踢母亲,怒火中烧,遂操起一把水果刀拼命向他刺去。刀扎偏了,力气又小,暴怒的继父狠狠报复了我。 我被赶回了外祖父家里。此时的外祖父因为家道败落变得更加的吝啬,连喝茶放茶叶也要一片片地数。家里越来越穷,狠心的外祖父竟然把外祖母赶出了家门,让她自谋生路。我也开始到处拾破烂卖钱,有时也去偷些劈柴。在街头生活中,我结识了一帮穷哥们儿,开心极了。 但没过多久,母亲又带着吃奶的婴儿回到了外祖父家。继父丢掉了职位,抛下他们偷偷溜走了。受尽折磨的母亲大病了一场,离开了人间。安葬完母亲,外祖父对我说:“喂,阿辽莎,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去吧!”于是,我就到人间去了。 指名篇章 “我”发现“外祖母”的“上帝”很和蔼可亲。以下是一段儿童视角的成人故事的精彩描写。文中的“她”指外祖母。 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捎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给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胡萝卜。 “您真糊涂,我的好太太。”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 我想了又想,怎样才能给这个双下巴细眼睛的红发胖女人来一次更痛的打击。 《童年》电影剧照 我观察邻人们的内讧,知道他们互相报复的方法是:切掉猫尾巴,把狗给毒死,打死公鸡和母鸡,或者半夜偷偷地进到仇人的地窑里,把煤油倒入腌白菜和王瓜的木桶里,把桶里的克瓦斯放出来,——但是这些办法都不合我的意;需要想一个更惊人更厉害的方法。 我想到一个法子:我瞅酒馆女主人下地窑的时候,合上地窑的顶盖,锁上,我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就一溜烟地跑到厨房里,外祖母正在那里做饭。她没有马上明白我为什么高兴,但当她弄明白后,狠狠地朝我的屁股拍了几巴掌,把我拖到院子里,叫我到房顶上去找钥匙。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默默地把钥匙拿下来,躲到院子角落里看她释放被俘获的酒馆女主人,她们俩友善地一面走过院子,一面大笑。 “我叫你知道厉害,”酒馆女主人攥紧胖胖的拳头威吓我说,但她那看不见眼睛的胖面孔露出和蔼的笑意。外祖母揪住我的领子,把我拉到厨房里,问道: “你干吗要这样做?” “她拿胡萝卜打你嘛……” “你是为了我吗?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瞧我把你这块废料塞到炉底下喂老鼠,你就知道了!你算什么保护者啊,一个小泡泡儿,一戳就破!你看我告诉外祖父——他不打掉你一层皮才怪呢!到顶楼念书去吧……” 她整天不理我,到晚上,在没有祈祷以前,她在床沿上坐下,教训了我几句永志不忘的话: “阿辽莎,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帝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帝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 她沉默了一会儿,嗅了嗅鼻烟,眯缝起右眼,补充说: “是啊,谁犯了过错,大约连上帝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弄得清楚的。” “上帝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吗?”我吃惊地问道。她轻轻地、悲哀地回答道: “他要是什么都能知道,大约有很多事情人们就不会做了。他老人家从天上向人间、向我们大家看了又看,有时会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我的人们啊,我的亲爱的人们啊!噢啊,我是怎样可怜你们啊!’” 她自己也哭了,带着满脸的泪痕,到墙角祈祷去了。 从那时起,她的上帝对于我更亲近更可理解了。 (选自《童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阅读指导 苦难和奋斗是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题。高尔基的作品,无疑是这类文学的典型代表。所不同的是,《童年》是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的生活自传的“童年部分”,它是一个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斗士的人重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结果”。当然,很多童话以至少年小说都是成年作家写的,但《童年》显然和它们不同,它绝不是一本儿童读物,“儿童视角”之于《童年》只是一个技术手段问题,它所展现的并不是儿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图画。高尔基通过童年阿辽莎告诉我们的,是19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生活及思想的真实:庸俗、自私、无聊、无奈、虔诚、怀疑、亵渎和无尽的困难,以及这一切灰色当中不时闪烁的爱的火花。 和现代派小说惯用的“儿童视角”不同,“阿辽莎视角”没有统领全书,而只是在某些细节才起作用。通篇来看,“童年阿辽莎”是由成年的“我”来回忆叙述的。因此,《童年》根本上是一部传统小说,用的依然是全知全能视角,少有现代派小说的痕迹。从阅读经验来看,该小说似乎是把一些小市民的故事压缩编织进一个少年的经历里,而各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却很少,缺乏艺术的有机性、完整性。这一点,高尔基自己也有察觉。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他写道:“我个人觉得,书写得不成功,有点乱,缺少内在的协调。读起来,觉得太急于交代,所以许多地方描写粗糙,不完全,语言不够精练。” 高尔基小说《我的大学》电影剧照 但这并不是说《童年》不是一本优秀小说,由于成功运用了典型概括等艺术手法,由于以童年之心再现市民庸俗生活的庸俗、苦难,小说具有异常强烈的感染力,能使任何一个经过苦难的仁慈心灵唏嘘不止。不算长的篇幅内,出场人物众多,却大都个性鲜明,“外祖母”的形象、“母亲”的形象,甚至于凶恶、冷酷的“外祖父”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不失真实和丰满。在性格的生动性、完整性上,《童年》较后来的一些概念小说要高出千百倍。它能让人读后为“好人遭厄运”鸣不平,也会因“恶人”(如“外祖父”)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复杂而顿生怜悯。 阅读建议 “外祖母”形象是全书的亮点,祖孙情深感人至深,读者可仔细体会作者细节刻画的技巧。能联系其他的“儿童视角”小说来进行比较阅读,会有更多收获。 《童年》《童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 高尔基 高 尔 基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当过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师,曾流浪各地,阅历丰富。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905年与列宁会面,思想受到很大影响。次年出版代表作《母亲》,对俄国革命起到积极的鼓动宣传作用,这部小说被誉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范之作。1913年从意大利回国后,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1917年开始发表系列政论《不合时宜的思想》,反映革命过程中的阴暗面。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描述了自己童年遭遇丧父和母亲改嫁之后的悲惨生活,通过外祖母和外祖父这一对个性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刻画,反映了旧俄国下层社会的人情世态。小说生动细腻地展现了一个孩童的心理成长过程。 阿辽沙3岁失去父亲,母亲瓦尔瓦拉和外祖母阿库琳娜·伊万诺夫娜带着他来到外祖父卡什林家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曾在伏尔加河上拉纤,后来开染坊成为小业主。阿辽沙到来时,外祖父的家业已开始衰落。外祖父因此也变得更加吝啬、贪婪、专横和残暴。阿辽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而和善慈祥的外祖母却成为阿辽沙一生中最爱戴、最知心的人。外祖母那无私的爱滋润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阿辽沙在这个家庭所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嫉恨和仇视,浓厚的仇恨毒害着子嗣们。外祖父的两个儿子米哈伊尔和雅可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辽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外祖父怂恿养子茨冈到集市上偷东西。有一天,阿辽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外祖父为这事打得他失去了知觉,他因此大病一场。从此阿辽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阿辽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他而离开这个家庭。母亲的变化使阿辽沙感到心情十分沉痛。母亲再婚时,阿辽沙觉得心中就像有样东西严严地合上,紧紧地关闭了。母亲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贫困和疾病使她丧失了原来的美丽,而且对阿辽沙也常常冷酷而不公平。母亲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的。起先她还热心地教阿辽沙认字读诗,但由于生活的折磨,渐渐变得漫不经心,爱发脾气,愁眉不展。阿辽沙对周围的一切几乎失去了兴趣,他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阿辽沙度过了一个夏天之后,感到自己恢复并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 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夜晚,雅可甫弹着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起民间舞来,好像奇迹一般恢复了青春。这一切都使阿辽沙感到,欢乐和忧愁令人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些人里面,给阿辽沙影响最深的是外祖母。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她讲的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他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外祖父的上帝则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罪恶而惩罚人。 阿辽沙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局限在外祖父的家庭里,他还接受了外界的一些影响。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后,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辽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在阿辽沙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辽沙的反感。 阿辽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到歧视和刁难。于是,在阿辽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也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为了糊口,他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生活虽苦,他却感受到友谊和同情。但是这也招到学校的非议。 阿辽沙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母亲经受不住贫病的折磨,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阿辽沙。阿辽沙给母亲送葬之后,便到人间去谋生。 《童年》《童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瓦扬—古久里(1892—1937)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以细腻亲切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法国儿童的典型形象,也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公保尔出身于一个较富裕的艺术家庭,父母都是很重感情的歌唱家,对天资聪慧的独生子保尔十分宠爱,关怀备至。由于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保尔从小就酷爱音乐、绘画和诗歌。上中学后,他品学兼优,文科成绩出类拔萃,运动场上生龙活虎。他性格坚强,敏思好动,富于正义感。对于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他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所能想象的方式进行反抗。中学毕业时,他已成为一个体魄健康、多才多艺的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地寻找指引自己前进的理论,直至成为一名反法西斯斗争的坚强战士。 小说是根据作者未完成的遗稿发表的。体裁介于回忆录与小说之间,题材一半是自传,一半是虚构的故事。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保尔从活泼可爱的稚童逐步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高中生的全过程:小主人公如何咿呀学语,练习弹钢琴;如何随父母去比利牛斯山度假,在那里发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如何因顽皮骂一个农妇是“土包子”被塞了满嘴粪土,使他第一次懂得种田人的力量;如何不堪一个年龄比他大、父母当官的同学的欺侮而奋起还击,把这个无赖狠揍了一顿;如何热爱文学艺术,和几个同学自办刊物介绍莎士比亚……作者童年的这些经历,特别是他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为他日后在文学上做出惊人的建树、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小说画面变幻多采,引人入胜;故事可分可合,衔接自然,加上语言朴素,文字简炼,使得作者那颗纯真的童心跃然纸上,亲切动人的小保尔形象呼之欲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