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水》《秋水》
散文篇名。选自《庄子·外篇》。以首句前二字名篇。战国庄周作。一说是庄周门徒或后学所作。晋郭象《庄子注》说:“穷百川之量而县于河,河县于海,海县于天地,则各有量也。此发辞气者,有似乎观大可以明小,寻其意则不然。夫世之所患者,不夷也,故体大者怏然谓小者为无余,质小者块然谓大者为至足,是以上下夸跂,俯仰自失,此乃生民之所惑也。惑者求正,正之者莫若先极其差而因其所谓。所谓大者至足也,故秋毫无以累乎天地矣。所谓小者无余也,故天地无以过乎秋毫矣;然后惑者有由而反,各知其极,物安其分,逍遥者用其本步而游乎自得之场矣。此庄子之所以发德音也。若如惑者之说,转以小大相倾,则相倾者无穷矣。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视小而以自为多,将奔驰于胜负之竟而助天民之矜夸,岂达乎庄生之旨哉!”唐成玄英《庄子注疏》说:“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阴气猛盛,多致霖雨,故秋时而水至也。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黄河,通流盈满,其水甚大,涯岸旷阔,洲渚迢遥,遂使隔水远看,不辨牛之与马也。河伯,河神也,姓冯名夷,华阴潼堤乡人,得水仙之道。河既旷大,故欣然欢喜,谓天下荣华盛美,尽在己身。……若,海神也。河伯沿流东行,至于大海,聊复顾眄,不见水之端涯,方始回族面目,高视海若,仍慨然发叹,托之野语……海若知河伯之狭劣,举三物以譬之。夫坎井之蛙,闻大海无风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为拘于虚域也。夏生之虫,至秋便死,闻玄冬之时,水结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时也。曲见之士,偏执之人,闻说虚通至道,绝圣弃智,大豪末而小泰山,寿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为束缚于名教故也。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为大,其义亦然。河伯驾水乘流,超于崖涘之表,适逢海若,仍于瀚海之中,详观大壑之无穷,方鄙小河之陋劣,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语大理之虚通也。……夫愚智夭寿,穷通荣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唯当谨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者也。”清王夫之《庄子解》说:“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推言天地万物初无定质,无定情,扩其识量而会通之,则皆无可据,而不足以撄吾心之宁矣。”今人张默生说:“此篇,乃假设河伯与海若的问答,依次渐近于道。层层逼近,毫无躐等,为道之梯。或当如是。第一次问答,是破其门户之成见。第二次问答,是破其大小之成见。第三次问答则破其精粗有无之成见。第四次问答,是破其是非贵贱之成见。第五次问答,是显其自化之迹。第六次问答,是明其大道之用。第七次问答,是别其天人之分,终之以顺天而反真。分论以下,或用‘寓言’,或用‘重言’,以证实其主张。”(《先秦诸子文选》)关于“惠子相梁”的故事,唐成玄英《庄子注疏》说:“惠施恐庄子夺己,故整旅扬兵;庄子因往见之,为其设譬。夫凤是南方之鸟,来仪应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溟海不停,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凡猥之鸢,偶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吓凤凰。譬惠施滞溺荣华,心贪国相,岂知庄子清高,无情争夺。”清王夫之《庄子解》说:“曳尾涂中,期以远害而已。视梁国如腐鼠,岂直梁国为腐鼠哉?五帝所连,三王所争,仁人所忧,任士所劳,亦犹是也。困于小者不知大,慕于贵者不知贱。量止于此,则知尽于此,以自大自贵而吓人。以故灭命,以得徇名者之愚,必至于此。”今人曹础基《庄子浅注》说:“写庄子辞相,甚至把相位比作腐鼠,表现了作者对权欲的厌恶。说明‘无以得徇名。’”关于“濠梁之辩”的故事,晋郭象《庄子注》说:“寻惠子之本言云:非鱼则无缘相知耳。今子非我也,而云‘汝安知鱼乐’者,是知我之非鱼也。苟知我之非鱼,则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鱼然后知鱼也。故循子安之云,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复问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岂待入水哉!天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处,阴阳不能回其业,故以陆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乐,未足称妙耳。”唐成玄英《庄子注疏》说:“夫鱼游于水,鸟栖于陆,各率其性,物皆逍遥。而庄子善达物情所以,故知鱼乐也……惠子云‘子非鱼安知鱼乐’者,足明惠子非庄子,而知庄子之不知鱼也。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亦何妨我非鱼而知鱼,知鱼而叹鱼?夫物性不同,水陆殊致,而达其理者体其情,是以濠上彷徨,知鱼之适乐;鉴照群品,岂入水哉!故寄庄、惠之二贤,以标议论之大体也。”今人朱宏达说:“知鱼故事的原意是表达庄子渴望自由,意欲打破物我界限,以追求超然物外的快乐境界。”(《古文鉴赏大辞典》)此篇的主旨是论述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作者从万物齐一的原理出发,论说为人应听天由命,一切都不应该强求,尤其不应争名夺位,才能任随自然,忘却得失胜负,获得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即篇中所说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应该指出,作者在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多样性方面,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有启发作用的;但他归根结底还是把超脱于物质世界的道作为认识一切的主导思想,因而得出了无须作为的消极结论。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采用“寓言”、“重言”作为论证的根据,在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的故事中寄寓玄奥的哲理,是此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用河神望洋兴叹的寓言,说明人在无边广阔的宇宙中所知的有限;用夔、蚿、蛇等物之相爱慕的寓言,申明不要用人事去毁灭天然的道理;用孔子被围于匡一事,申明穷通不能由人,勿以造作毁灭性命的道理;用庄子辞相的故事,申明不要因追求世俗之名而牺牲天然本性之意等,无不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因而言近旨远,仪态万方,汪洋辟阖,耐人寻味。其次,想象奇幻,意境渺远;描绘细密入微,行文曲折尽致,语言或恣肆雄放,或犀利简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惠子相梁”一段,此喻精当,讽刺深刻,语言幽默而辛辣;“濠梁之辩”一段,充分表现了庄子敏捷的思路,睿智的谈锋,使文章洋溢着机趣横生的思辨力量和浓郁的抒情色彩,具有移情益智的作用。今人张默生赞其“层次分明,思想高妙,若以文章的艺术而论,堪称谓全书冠军”(《先秦诸子文选》),诚不为过誉。 《秋水》 散文。庄周的门人或后学作。见《庄子·外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阐发了道家学派的万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始终无故”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文中通过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说明一切有限大都是无限大的一部分,含有辩证因素。文中还通过鸱鸟害怕“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抢它的腐鼠的故事,刻画了统治者唯恐失去权势的丑态。整篇文章运用故事中的对话和比喻说理,形象生动,行文流畅而有气势,是《庄子》中的代表作。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海若,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无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从河中的小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着看,因距离远,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涘,水边。两涘,两岸。渚,水中小洲。崖,高的河岸。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端〕尽头。 ⑥〔旋〕旋转,掉转。 ⑦〔望洋〕仰视或远视的样子。“望洋而叹”后来成为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的成语。 ⑧〔野语〕俗语,谚语。 ⑨〔闻道百〕听到一些道理。闻道,领会某种道理。百,这里用“以定数代不定数”的方法表示“比较多”,还达不到“千”,也不到“万”的程度。 ⑩〔我之谓〕即“谓我”。宾语“我”前置。 (11)〔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仲尼,孔子的字。闻,知识。 (12)〔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认为伯夷的仁义轻。伯夷,殷末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伯夷的弟弟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结果他和叔齐一起逃到周。他们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是臣弑君,就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了。 (13)〔睹〕看。 (14)〔殆(dài)〕危险,失败。 (15)〔见〕被。 (16)〔大方之家〕大道之家。见多识广,明白大道理的人。 (17)〔拘〕限制。 (18)〔虚〕通“墟”,处所。 (19)〔笃于时〕被时间所限定。笃,限制。 (20)〔曲士〕乡曲之士,生活在穷乡僻壤因而孤陋寡闻、缺少见识的人。 (21)〔束〕约束,局限。 (22)〔丑〕浅薄。 (23)〔尾闾〕相传是海底泄水之处。 (24)〔过〕超过。 (25)〔不可为量数〕不能用数量来计算。 (26)〔自多〕自负,自满。意动用法。 (27)〔自以〕自知。 (28)〔比形〕具形。 (29)〔存〕存在(这样的想法)。 (30)〔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称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31)〔礨空(lěikǒng)〕蚁穴。空,通“孔”。 (32)〔大泽〕旷野。 (33)〔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34)〔稊(tí)米〕形容细小的米粒状物。梯,一种稗类的草,结实如小米。 (35)〔太仓〕大粮仓。 (36)〔号物之数谓之万〕用“万物”来称事物种类和数量之多。号,称号,称呼。 (37)〔卒九州〕整个九州之内。卒,尽。 (38)〔豪末〕毫毛的末梢。豪,通“毫”,动物身上的毫毛。 (39)〔连〕连续,指五帝禅让的事。 (40)〔三王之所争〕三王,指夏禹之子启、商汤及周武王。三人都是弑君而自立者。(按,《韩非子》、《战国策》及《楚辞·天问》都说禹禅位于益,启杀益而夺其位。)“所争”与上文“所连”,下文“所扰”、“所劳”的对象,都是指天下而言。 (41)〔仁人〕有德行的人。 (42)〔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43)〔此〕代指上文的“豪末”。 (44)〔以为名〕为了求得名声。 【译文】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 伯夷以让天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字数:3009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6-24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