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礼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礼记》

《礼记》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制度的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七十子后学”在传授礼学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仪礼》的解说材料,称之为“记”,后经汉代儒生的编选,形成《礼记》。《礼记》各篇写作年代不一,其中多为战国时人所作,少数成于秦汉之际。

《礼记》原有两种版本。据郑玄《六艺论》:一是汉儒戴德传《礼》八十五篇,后人称为《大戴礼记》;二是其侄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后人称为《小戴礼记》,也就是后世通行的《礼记》。戴圣,字次君,梁 (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一起学礼于后苍(西汉东海人),汉宣帝(前9l—前49)时为博士。东汉后期,大戴本已不流行,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为之作注,遂并为经。《礼记》至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经”之一,为士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礼记》内容驳杂,体例也不一致,有论有释有记,其中有的部分如《檀弓》等,杂记战国及前代的逸闻故事,言近旨远,生动形象,有一定文学价值,对研究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以及儒家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礼记》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礼记注疏》(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是最通行的注本。


古代文学作品《礼记》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礼记》

《礼记》

书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又说:“《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清《四库全书总目·礼记正义》说:“《隋书·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近人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说:“《十三经》虽为经部一大丛书,而其地位高下各不相同。《易》、《诗》、《书》经也。《三礼》中之《周礼》《仪礼》,亦经也。《礼记》则是‘记’,非‘经’。《礼记》本有二部,一为戴德所辑,谓之《大戴礼记》,凡八十五篇;一为德从兄子圣所辑,谓之《小戴礼记》,凡四十九篇。今存《十三经》中者,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已仅存北周卢辨所注之三十九篇矣。……然则戴圣所据以选辑四十九篇之《记》,又何人所撰耶?魏张揖《上广雅表》曰:‘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始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似《礼记》始撰次于叔孙通。然张揖以前,初无此说也。《汉书·景十三王传》,记河间献王所得古书,鲁恭王坏孔子宅壁所得古书,均有《礼记》。《六艺论》亦曰:‘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礼》百三十一篇,《周礼》六篇。”叔孙通尝仕于高祖时,为汉定制度礼仪。如《礼记》果为通所撰次,何至散于民间、藏于孔壁? 《汉志》‘《记》百三十一篇’之下,班固自注曰:‘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则亦未能明指其撰著之人矣。‘七十子后学者’之范围极广,可上自战国,下至西汉,则著作撰次,或非成于一人之手耳。今就四十九篇考之,《中庸》、《坊记》、《表记》、《缁衣》四篇,沈约谓皆取《子思子》。……《礼记》各篇,大都采自他书,要为周秦间作品,撰辑或始自叔孙通,后来亦必有所增损,而其为四十九篇之定本,则似在戴圣时也。”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该书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至秦汉间的儒者著述的,内容十分庞杂,主要记录了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见解。该书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以及战国至汉初的学术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礼记》的本子有两种:一是西汉戴德所辑录传授的,凡八十五篇,后人称作《大戴礼记》;一是戴圣辑录传授的,共存四十九篇,称作《小戴礼记》。现在通行的《礼记》,即戴圣辑录的四十九篇。该书有些篇章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片断,比较简洁生动;语言警策精省,如“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孤陋寡闻”、“差若豪牦,缪以千里”等总结社会生活的言论,已成为启人心智的成语和格言。有东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的《礼记注疏》通行于世。


《礼记》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礼记》

《礼记》

包括《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两种。西汉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从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的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后人称戴德所辑选本为《大戴礼记》,又称《大戴礼》、《大戴记》;称戴圣所辑选本为《小戴礼记》,又称《小戴礼》、《小戴记》;简称《礼记》。《大戴礼记》共85篇,传为删削古礼204篇而成。今本残缺,只存第39至42篇、第46至60篇、第62至81篇,第73篇系重出,共39篇。其中《哀公问于孔子》、《礼察》、《曾子大孝》、《投壶》等篇与《小戴礼记》略同。《劝学》篇取自《荀子》,《保傅》篇取自《贾谊》。比较重要的为《礼三本》等篇。《小戴礼记》共49篇,传为删削古礼85篇而成。其中《中庸》为孔伋(子思)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月令》为吕不韦所作,《王制》为汉文帝时博士所作,其余各篇大致类此,但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具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内容包括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大戴礼记》的注本有北周卢辩《大戴礼记注》、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等。《大戴礼记解诂》有1983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十三经清人注疏》之一。《小戴礼记》的注本有东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的《礼记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此外有宋卫湜《礼记集说》,采辑郑玄以来的各家异说;元陈浩澔《礼记集注》,采用朱熹的见解,是明代的流行版本,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本影印本。清代有朱彬《礼记训纂》、孔希旦《礼记集解》等。《礼记集解》在郑玄、孔颖达注疏基础上,博采宋元以来各家之说,不仅对字句进行诠释,而且对典章、名物、制度详加考证,还对宋代理学有所阐发,是目前较好的注本,有198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十三经清人注疏》之一。此外,王梦鸥有《礼记今注今译》,198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高明有《大戴礼记今注今译》,有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版影印本,可参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