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钟山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宋文篇名。苏轼作。宋刘克庄云:“坡公此记、议论,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夫水石相搏固有声,然非风无以发之。蒙叟之言曰:‘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虽大木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者,皆激谪叱吸叫嚎突咬’。况山下皆石穴,又大石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其受风不愈多乎?公夜舣舟,其所闻其噌吰者,又闻其铛鞳者,李似之侍郎云亦尝于此舣舟,止闻其吞吐者,疑水仙靳铛鞳之声私于坡公者。余谓蒙叟固云:‘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窃意李是夕适值风恬浪静耳。”(《后村先生大全集·坡公〈石钟山记〉》)明杨慎说:“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三苏文范》)罗洪先说:“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念菴罗先生文集》)清俞樾述彭雪琴语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铛鎝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久之,其中透露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宛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春在堂随笔》)吴楚材、吴调侯说:“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快目。”(《古文观止》)今人孙亚英说:“苏轼所记的石钟山情况究竟是否准确、全面,后人是有争议的。……他强调对任何事物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实地了解亲见亲闻为据的认真求实的精神,千古之下还是值得肯定,值得效法的。”(《古文鉴赏辞典》)赵齐平说:“有人说石钟山形似大钟,苏轼完全没有从以形得名上考虑,不免失之片面;而且夜间泛舟,没有在白天进行反复仔细的观察,又不免失之粗略。可见他也犯着‘臆断’的毛病。这种责难大约同样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所见既然是‘大石侧立千尺’的‘绝壁’,山势巉岩如 ‘猛兽奇鬼’,则石钟山之外形决非圆拱状。他在山下发现的既然是‘石穴罅’、大石空中而多窍’,则石钟山之内部决非悬顶虚腹,一如覆盖。‘山形似钟’云云,固可聊备一说,但不可据以轻易批评苏轼不知整体,浅尝辄止。至于‘暮夜月明’泛舟,恰恰是因为夜深人静,才便于谛听水上声音的发生、变化,而月夜潮生,回流激湍,更是观察空石‘与风水相吞吐’的大好时机。这正体现了苏轼的认真、刻苦、深入、细致。”(《介绍苏轼的〈石钟山记〉》)本文叙事,写景,说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层层推进,见解深刻。体现了宋代散文重议论说理的特点。


《石钟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石钟山记》

[原 文]

《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

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古之人不余欺(75)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84)者乃(85)以斧斤(86)考(87)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88)记之,盖(89)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释]

①《水经》: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记述江河的源流分布情况,相传为汉朝的桑钦(也有说是晋朝郭璞)所著,今已散佚不存。②彭蠡(lǐ):鄱阳湖的另一个名称。在江西省北部。③焉:语气助词,表示确定的语气。④郦元:即郦道元。古人为行文方便,在称呼知名人物时,有时略去一个字。郦道元是北魏范阳 (今河北省涿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遍游各地,根据亲身经历,对《水经》原文逐条详加注引,成《水经注》。⑤临:与……相接。⑥鼓:掀起。⑦相:单指一方。⑧搏:拍击。⑨是说:这种说法。是,这。⑩常:同“尝”,曾经。(11)今:如果。(12)钟磬(qìng):复词偏义,单指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石或玉制成。(13)虽:即使。(14)鸣:使……发出声音。“鸣”后的省略代词“之”。(15)而况:何况。(16)李渤:唐朝洛阳人,曾作过江州(现九江市)刺史,写了一篇《辨石钟山记》。(17)访:探访。(18)遗踪:遗迹,旧址。(19)扣:敲。(20)聆(líng):细听。(21)南声函胡: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含胡。函胡,含胡。另一种说法,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中、西、东、南、北五方相配。南音即徵声,北音即羽声。 (22)北音清越:指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脆响亮。越,高扬。(23)桴(fú):鼓槌。这里用如动词,指敲击。(24)腾:起,这里指传扬。(25)韵:这里指声音。(26)徐:缓慢。(27)尤:更加。(28)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定语后置。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声音。(29)所在:到处。(30)名:命名。(31)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32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33)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34)舟行:坐船走。舟,名词作状语,坐着船。(35)适:到……去。(36)临汝:今江西省临川县境内。(37)赴:赴任。(38)饶之德兴:饶州德兴县,今江西德兴 。(39)尉: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40)湖口:今江西湖口县。(41)硿硿(kōngkōng):象声词,形容斧击石的声音。(42)焉:相当于“然”,形容词或象声词词尾。(43)固:仍然。(44)莫:同“暮”,晚上。(45)独:特意。(46)侧:名词作状语,在两侧。(47)森然:阴森森地。(48)搏:扑,抓。(49)鹘(hú):隼(sǔn)鹰的一种。(50)磔磔(zézé):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51)咳且笑于山谷中:即“于山谷中咳且笑”,状语后置。(52)鹳(guàn)鹤:水鸟名,似鹤,颈和嘴比鹤长。(53)发于水上:即“于水上发”,状语后置。(54)噌吰(chēnghóng):象声词,形容洪亮的钟声。(55)钟鼓,复词偏义,单指“钟”。(56)则:原来。(57)罅(xià):裂缝。(58)浅深:复词偏义,单指“深”。深,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深度。(59)焉:于之。之,指石洞石缝。(60)涵淡:水波荡漾。(61)澎湃(péng pài):波冲浪激。(62)港:江河可通船只的支流。(63)中流:河中间。(64)相:这里单指“风水”一方。(65)窾坎(kuǎng kǎn):象声词,形容击物的声音。(66)镗鞳(tāng tà):象声词,形容钟鼓的声音。(67)向;刚才。(68)乐作:奏乐。(69)焉;相当于“然”的样子。(70)识(zhì):同“志”,记住的意思。(71)周景王:周朝国君。(72)无射;钟名,铸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年)。(73)魏庄子:名绛,谥号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74)歌钟,即古代的编钟。鲁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了一半赐给大夫魏绛。(75)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前。(76)臆断:主观猜测。(77)殆:大概。(78)士大夫:指做官的人。(79)终:始终,一直。(80)莫:没有可能,没有办法。(81)渔工:渔人。(82)水师:船工。(83)言:立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84)陋:见识短浅。(85)乃:竟然。(86)斧斤:都是斧头一类的工具。刃纵的叫“斧”,刃横的叫“斤”。(87)考:扣,敲。(88)是以:即“以是”。是,此。以,因。(89)盖:表肯定论断的句首语气词,有“乃(是)”,“原来(是)”的意思。

[译 文]

《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与深潭相接,微风掀起波浪,湖水拍击石岸,(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鸣响)。这个说法,人们曾经有所怀疑。如果把钟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直到唐朝李渤才探寻它的遗迹,(他)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击石头后仔细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发出铿铿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呀,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那一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同时大儿子苏迈将要赴任去做饶州的德兴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有机会观察那名叫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和尚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给我听),(果然)发出硿硿声,我仍然只是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特意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陡峭的绝壁下面。巨大的山崖在两旁直立,高达千尺,像凶猛的野兽古怪的恶鬼,阴森森地(好像)要扑过来抓人;而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受惊飞起,在云层里磔磔地叫着;又有像是老年人在山谷中又咳又笑的,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我正心惊肉跳,想要回去,忽然有一种很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噌吰,像钟似的敲个不停。船上的人非常惊恐。(我)慢慢地察看(发出声音的地方),原来山下都是石窟和裂缝,不知道它的深度,微小的波浪涌到洞隙里,荡漾冲击,就发出这种声音。船转到两山中间,将要进入支流的入口处,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把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小窟窿,它们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就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和刚才听到的噌吰声相应和。好像乐曲在演奏—样。(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古籍的记载吗?“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编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对于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猜测判断它的有还是没有,行吗?郦道元所见到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记载得不详细;士大夫们一直不愿意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陡峭的石壁下面(去考察),所以没人能了解(真实情况);而渔人、船工即使知道,却不能记载下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而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去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了解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为了叹惜郦道元(记事)简略和讥笑李渤的(见识)浅薄。

[鉴 赏]

本文以记游为题,内容也以描写山水为主,但此游的旨趣却在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考证,并以此为切入点,阐发凡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哲理。

全文思路围绕石钟山命名之谜逐层展开:第一段,围绕石钟山命名引出两桩疑案,是为设疑。第二段记叙探明真相的过程,是为破疑。第三段分析石钟疑案形成的原因,是为析疑。一个“疑”字贯穿全篇,是全篇文眼。不论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全都围绕它着墨,所以文章写得很集中,结构显得很紧凑。

文章用字讲究分寸,极为准确传神。如对郦道元的说法,只说“人常疑之”,因为“郦元所见,殆与余同”,只不过“言之不详”,故作者为其“简”而叹惜。对李渤的说法,却说“余尤疑之”,由“人”而“余”,由“疑”而“尤疑”,这是因为李渤“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以斧击石便“自以为得之矣”,故作者因其“陋”而讥笑。

有针对性的描写,是这篇文字的一大特点。为了强调要做到目见耳闻,就要敢冒风险,就要有勇气“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为此,作者着力地描写夜泊绝壁的恐怖气氛:侧立的大石如猛兽奇鬼的怪影,各种令人心动欲还的怪声,不要说是苏轼,就连当地经验丰富的舟人都为此“大恐”。短短几十字就营造出使人心惊胆战的效果,为说明探求真理不可畏难的道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字数:4406

[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自《苏东坡全集》。作者苏轼,请参看《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及作品简介”。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pó)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之北的叫下钟山。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 六月由黄州团练副使调赴汝州,途中送长子苏迈至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了这篇著名的游记。
明清时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否定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经今人考察,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才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苏轼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石钟山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1),有石钟山焉(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3),微风鼓浪,水石相搏(4),声如洪钟(5)。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7),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8),南声函胡(9),北音清越(10),枹止响腾(11),余韵徐歇(12),自以为得之矣(13)。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14),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5)?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1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18),送之至湖口(19),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20); 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21);而山上栖鹘(22),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23),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24),或曰: “此鹳鹤也(25)。”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26),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7),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28)。舟回至两山间(29),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30),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31)。与向之噌吰者相应(32),如乐作焉(33)。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34);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5)。古之人不余欺也(36)!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37),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38),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39),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40),自以为得其实(4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彭蠡(li): 即今鄱阳湖,在江西省北部。(2)石钟山:在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山包括两部分,一在县城之南,叫“上钟山” ,一在县城之北,叫 “下钟山” ,皆高五六百尺,周围十里左右。(3)郦元: 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4)搏: 撞击。(5)洪钟: 大钟。钟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6)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7)李渤: 唐代洛阳人,唐宪宗元和年间作江州刺史时曾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作过解释。(8)聆: 听。(9)南声: 南面石头的声音。函胡: 浊重模糊。(10)北音: 北边石头的声音。清越: 清脆响亮。(11)枹(fu): 鼓槌。腾: 飞扬。枹止响腾:鼓槌停击,声响不绝。(12)徐歇: 慢慢地消失。(13)得之: 找到了答案。(14)铿(keng)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声。(15)何哉: 为什么呢? (16)元丰: 宋神宗年号。元丰七年; 即公元1084年。六月丁丑: 即夏历六月初九日。(17)齐安: 今湖北省黄冈县。适:往。临汝: 今河南省临汝县。(18)赴: 上任。饶: 饶州,州治在今江西省波阳县。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县,宋代隶属饶州。尉: 县尉,宋代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19)湖口: 今江西省湖口县。(20)硿硿(kong):敲击石头的响声。(21)森然: 阴森恐怖的样子。搏: 扑击。(22)栖: 栖宿。鹘(hu):一种凶猛的鸟类。栖鹘: 栖巢的鹘。(23)磔磔(zhe): 形容猛禽的叫声。(24)欬: 同“咳” 。(25)鹳(guan)鹤: 一种与鹤相似的涉禽,毛灰白色,无丹顶。(26)噌(cheng)吰(hong): 形容声音的宏亮。(27)罅(xia): 裂缝。石穴罅: 石头间的洞穴。(28)涵澹: 水波动荡的样子。澎湃:巨浪冲击的声音。为此: 形成这种声音。(29)两山; 指上钟山与下钟山。(30)空中: 里面是空的。窍: 窟窿。(31)窾(kuan)坎: 击物声。镗鞳(tang ta): 钟鼓的声音。(32)向之: 先前的。相应: 互相应和。(33)乐作: 音乐的演奏。(34)周景王: 名贵(前544—前520在位)。无射(yi): 钟名,周景王二十四年铸成。(35)魏庄子: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歌钟: 古乐器名,即编钟。据《左传》记载: 晋侯曾把郑人送来的歌钟一半赐给魏绛。(36)不余欺:即“不欺余” 。(37)臆断: 主观判断。(38)殆:大概。(39)水师: 船夫。(40)陋者: 浅薄的人,指李渤。斧斤; 斧头之类的工具。考: 敲。(41)得其实:探索到它的真相。

〔鉴赏〕《石钟山记》一文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移任汝州途中,游湖口石钟山时所作。这是一篇以论说为主而兼具描叙之长的游记,有清晰透辟的说理,也有对探胜过程的叙述和对景物的生动描写。围绕着石钟山山名的由来,介绍郦道元和李渤的看法,点出别人和自己对二者的说法都有怀疑,从而引起夜游石钟山,探知究竟的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亲身亲闻,纠正和补充了李渤、郦道元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与此同时,对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调查研究、轻率下结论的主观臆断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叹其简,笑其陋,以这一中心论点,交代了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说理透辟,文笔流畅,把记游和说理结合得非常好。尤其月夜泛舟,夜游石钟山一段,语言峭崛,境界幽深,情景交融,富于艺术感染力,至今脍炙人口。读了这篇文章,不但能从优美、生动、简练的文字中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读后掩卷,还能得出某种人生哲理的启示,由小喻大,可以使读者产生不少联想。一篇短小玲珑的文章,其内涵却是不小的。

苏轼所记的石钟山情况究竟是否准确、全面,后人是有争议的。如晚清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卷七)中,就曾作过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湖口钟山有二,即上钟山和下钟山,东坡所游并作记的只是下钟山。俞樾认为上钟山和下钟山都各有洞,洞中可容数百人,山形如覆置的钟,故名石钟山。他说: “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时,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尽管这种说法也许比较更为合理,但是,在苏轼那个时代,他所作的探究,还只是创始。至于他强调对任何事物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实地了解亲见亲闻为据的认真求实的精神,千古之下还是值得肯定,值得效法的。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看写作技法的特色:

首尾两段,叙事而兼说理,没有作什么具体描绘,不过却也看出意境中层次井然,以逻辑清疏擅长。第一段,分两层写出了郦道元和李渤两人结论之所由来,说明他们也是做了调查研究的。另一方面,又说明自己对郦、李二说抱存疑态度,言之有故,使读者感到情通理顺。郦道元认为: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初看起来,似已言之成理。但东坡不敢轻信,所以提出了自己由推理得出的疑问: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这一反诘,多么鞭辟入里! 第二层介绍李渤的看法,李渤不但曾“访其遗踪”,而且还扣石聆声,仔细听了声响的区别和徐歇的余韵,“自以为得之矣” 。然而习惯于深思细究的东坡,仍然提出了问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一层一层地铺写,不但写出了一层比一层更为深入的推理,引人思索,同时,通过这些叙述,也在读者心目中油然树起了一个探索不已、务实求真的学者形象。文章结尾一段,是东坡经过实地考察、推理,从而得出的饱含哲理性的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显然认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全篇主题所在。更值得敬佩的,东坡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唯一探知究竟的人。他说: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这话虽出自东坡公推测,然而也还是颇有实事求是精神的。

全篇中艺术性最强、最值得玩味的,是东坡与苏迈乘月夜、泛小舟,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这一段可以说写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缓有急,波澜起伏。写舟行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加上夜宿崖上的猛禽,被小舟惊起,怪叫于山谷与云霄之间,渲染成一幅阴森恐怖、寒气袭人的图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悚然怵然。水声、钟鼓声、禽鸟鸣叫声,文中数次出现,竟无一雷同处。如写水,“大声发于水上”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 ,大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一一选择了准确而生动的词语,状写了石和水种种不同的情况。这一段里两次写鸟声,也各用了不同的笔法: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第一次是先点出鸟名“鹘”,然后描绘它的鸣叫声“磔磔”。第二次是先写声音,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然后才交代是鹳鹤。两次写钟声,也是如此。一次用“噌吰” ,一次用“窾坎镗鞳” 。这种灵活多变的笔法,不呆板,不滞涩,使读者兴味盎然,也可见出东坡驾驭语言的卓越技巧。

景中有人在。这是宋元文人写意画的传统,也是文人兼画家的东坡的擅长。本文中,他有层次地写出了自己和舟人的感受与心情,如怎样看到令人生畏的怪石,怎样听到令人毛发直竖的鸟声。东坡说: “余方心动欲还” ,读者既同作者一样感到了紧张,但也深恐妙文至此而止,不得其究竟。这是一次波澜。继而“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 ,这是又一次紧张心情的出现,直到东坡和舟人坚持前行,气氛才又转为松弛。最后,终于找到了结果,原来在处于港口的中流,有一块可坐百人而中空多窍的大石,石窍与水相吞吐而发声,与远处“噌吰” 之声相应,“如乐作焉。”

最后东坡笑谓苏迈的一段话,让人联想起了稼轩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勤的追寻,到底达到了目的。读者的心神,追随着苏轼的笔端,似乎也分享到了苏轼父子的快乐。

分析到此,这篇短文似乎应该结束了,但笔者仍想指出一点: 东坡的务实精神,不只表现在《石钟山记》这一篇中,而且是他一贯的主张。东坡在其文论中曾多次强调要对生活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践。例如他在《送参寥师诗》中说: “阅世走人间” 。在《上曾丞相书》中说: “尽自然之理,而断乎其中。”这都是他一贯主张务实精神的表现。

读东坡的《石钟山记》,除欣赏其文笔的艺术性之外,对他的“操觚”从不“率尔” 、致知格物从不敢掉以轻心,当也能深得教益。

字数:4228
孙亚英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27-1031页.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石钟山记》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11)。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12),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13)。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4),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①《水经》: 书名,共三卷。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书籍。这部书提纲挈领地记载了我国137条河流的分布情况。其作者,或是汉代桑钦,或是晋代郭璞,或是三国时某人所作。彭蠡(li): 即今江西省鄱阳湖。彭蠡之口,鄱阳湖水北流至江西湖口县旁注入长江,湖口县即以此得名,亦即彭蠡之口。石钟山: 位于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峭壁悬崖临水耸立,崖下洞穴遍布,因水石相击,发出如钟之声,故名石钟山。石钟山分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两山相距数百米,以下石钟山中名气最大。②郦 (li)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好学博览,遍访北方,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其《水经注》一书,文笔深峭,描写生动,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③磬(qing): 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④李渤:字浚之,唐代洛阳 (今河南洛阳市) 人。曾做过江洲 (今江西九江) 刺史,寻访过石钟山,并撰写《辨石钟山记》。函胡: 厚重而模糊。清越: 清亮而高扬。枹 (fu): 鼓槌。⑤铿 (keng)然: 声音响亮有力。⑥元丰: 宋神宗赵顼年号。齐安: 当时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临汝: 当时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迈: 苏迈,苏轼的大儿子,字伯达。饶: 当时的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德兴: 今江西德兴县。尉: 县尉,县的副长官。湖口: 今江西湖口县。⑦硿硿 (kongkong): 石块撞击的声音。⑧鹘 (hu): 又名隼,是一种凶猛的鸟。磔磔 (zhezhe): 形容凶猛鸟类的鸣声。⑨鹳 (guan): 一种与鹤相似的鸟,也像鹭,顶部不红,颈与咀很长。⑩噌吰 (chenghong): 形容钟鼓宏亮的声音。(11)涵澹(handan): 水动荡的样子。(12)两山: 石钟山为南北两座山,南面叫上石钟山,北面叫下石钟山。窍 (qiao):窟窿。窾 (kuan)坎: 击物的声音。镗鞳 (tangta): 敲钟击鼓的声音。(13)周景王: 姓姬名贵,东周时代的王,景是他死后的谥号。无射: 钟名。此钟铸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 (前521)。《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 “天王将铸无射。” 魏庄子: 名绛,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死后号谥庄。《左传·鲁襄公十一年》载: 郑人以歌钟和其它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大夫魏绛。歌钟: 钟名,古代的一种乐器。(14)陋者: 知识浅薄的人。此处指李渤。斧斤: 斧头。刃纵的叫斧,刃横的叫斤。

【译文】 《水经》说: “鄱阳湖的出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起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如像大钟。这个说法,人们时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两种打击乐器放到水中,纵然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鸣叫啊,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寻访它过去留下的踪迹。在潭上找到一对岩石,敲打岩石细听它的声音,南面的一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面的一块声音清亮而高扬,鼓槌停止了,音响还腾跃,和谐悦耳的余音才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得到石钟山命名的缘故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岩石的铿锵的声响,到处都是这样,可是这座山惟独用 “钟” 来命名,是什么缘故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长子苏迈将要赴饶州府的德兴县任县尉,我就送他到了湖口,因此能够有机会去看看所说的石钟山了。寺庙的和尚叫一个小和尚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打,石头发出硿硿的声音,我本来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夜里,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了小船,到悬崖峭壁的下面。只见大石头倾侧地站立着,有一千多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阴森森的好像要抓人。在山上栖息的鹘鸟,听见人的声音也惊吓得飞了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声音像老人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发笑一样,有人说: 这是鹳鹤啊! 我心里正有些惊恐,想要返回,可是有大的声音从水面上发出来,噌噌地响着,好像敲钟击鼓,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大惊。我慢慢地考察这种声音,原来山下都是些石头窟窿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浅深,微小的波浪冲入进去,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响声,就造成这种声音。小船回转到两座山的中间,刚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挡立在流水中间,上面可以坐一百来人,当中是空的,并且有许多窟窿,同风浪互相吞吐,发出击物和敲钟打鼓的声音,这些声音跟刚才听到的钟鼓宏亮的声音互相应和着,好像演奏音乐那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吗?钟鼓宏亮的声音,正像周景王的无射钟啊! 击物和敲钟打鼓的声音,正像魏庄子的歌钟啊!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们啊!”

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听到,就凭主观猜测来断定它的有或者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他说得不详细; 士大夫始终不肯在夜晚把小船停泊在悬崖峭壁的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知道石钟的真相,渔夫、船夫虽然知道这种情况,但是不能说清楚,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石钟山得名的缘故啊! 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于是拿着斧头去敲敲打打来寻找石钟山得名的缘故,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实情况。我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又耻笑李渤的浅陋啊!

【鉴赏】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探究过程,说明要了解事物真相,必须要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切不可轻信传说和主观臆断。全文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说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命名的解说以及作者对其解说的质疑; 第二段,叙说作者和他的大儿子苏迈乘船夜游,亲自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的情景; 第三段,对前人那种单凭主观想象、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进行评述,指出实地考察,寻根究底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是记叙、议论和写景相结合。第一段,对郦道元、李渤两种不同的说法和根据提出质疑,并含有说理论断,暗示了作者的看法;第二段,把理性分析与形象描绘完全融合起来,说明水石相击、振荡作声的道理。在描述实地考察见到的情况时,又写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使写景和说理巧妙地结合一体; 第三段,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直接议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慨叹郦道元的简略,耻笑李渤的浅陋。这三大自然段是议从记发,记从议起,融情入景,景中生情,前呼后应,承转有致,结构严谨,笔意轻灵,文情酣畅,既有感染力,又富有说服力。尤其是在描写怪石、禽叫、涛音、石声时,都惟妙惟肖,使人如身临其境。

字数:3238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71-474页.

《石钟山记》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自以为得之(16)矣。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27)之德兴(28)(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舟人(46)大恐(47)。徐(48)(49)(50)(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58)(59)(60)也。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70)。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

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此世所以(85)不传也。而陋者(86)(87)以斧斤(88)(89)击而求之(90),自以为得其实(91)。余是以(92)记之,盖(93)(94)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水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记述水道河系的专著。相传是汉人桑钦撰,有人认为是晋人郭璞所著。也有人认为该书创自东汉,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叫《水经注》。

②彭蠡(lǐ):即鄱阳湖,在今江西北部。

③焉:兼词,于此。

④郦元:《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的省称,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⑤“下临”四句:当引自《水经注》,但不见于今本,苏轼所看到的是此书未残本。临,对着。鼓,振动。搏,击,拍。洪钟,大钟,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⑥是说:这种说法。

⑦以:把。

⑧磬(qì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后来寺庙里,拜神时用来敲击的一种铁或铜制的器物,也叫磬。

⑨置水中:省略句,即“置于水中”。

⑩虽:即使。

(11)鸣:使动用法,使……鸣。

(12)李渤:洛阳人。唐宪宗时做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著有《辨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作过解释。

(13)访:探寻。

(14)遗踪:旧址,指石钟山所在地。

(15)“扣而”五句:这是李渤《辨石钟山记》中的话。扣,敲。北音,原作“北声”。聆,细听。函胡,同“含糊”,声音浑厚、模糊。清越,清脆、响亮。桴(fú),鼓槌。响腾,声响飞扬。响,声音。腾,传播。余韵徐歇,余音缓缓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歇,止。

(16)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7)尤:更加。

(18)铿(kēng)然:形容声音洪亮。

(19)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20)名:取名,命名。

(2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公元1084年农历六月初九。元丰,北宋神宗的年号。

(22)齐安:旧郡名,今湖北黄冈。

(23)舟:名词作状语,乘船。

(24)适:往。

(25)临汝:今河南临汝。

(26)赴:赴任,就职。

(27)饶:饶州,州治在今江西鄱阳。

(28)德兴:饶州属县,今江西德兴。

(29)尉:县尉。

(30)湖口:今江西湖口,位于鄱阳湖与长江连接处。

(31)因:因而。

(32)所谓石钟者:叫它做“石钟”的山。

(33)小童:这里指未成年的杂役。

(34)硿(kōng)硿焉:形容敲击石块发出的声音。硿硿,拟声词。焉,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的声音”。

(35)固:副词,本来。这里引申为“自然”。

(36)莫:同“暮”,晚上。

(37)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38)搏人:抓人。搏,击,这里是“抓”。

(39)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一种鹰类猛禽。

(40)磔(zhé)磔:鸟叫声,这里用作动词。

(41)且:表并列,相当于“边”。

(42)鹳(guàn)鹤:形状像鹤而顶部不红的一种水鸟。

(43)心动:心惊。

(44)噌吰(chēng 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45)绝:止。

(46)舟人:船夫。

(47)大恐:十分惊恐。

(48)徐:慢。

(49)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连词。

(50)察:细看。

(51)之:代发声之处。

(52)则:同“乃”,表对上句的解释,原来是。

(53)罅(xià):缝隙,裂缝。

(54)浅深:偏义复词,义在“深”。

(55)焉:兼词,于之。

(56)涵澹:水流动荡的样子。

(57)澎湃:波浪撞击的声音。

(58)而:因而。

(59)为:形成。

(60)此:指噌吰之声。

(61)两山:指上钟山和下钟山。

(62)港口:支流入口处,与今义不同。

(63)当:正好处于。

(64)中流:河流中间。

(65)窍:窟窿。

(66)吞吐:吸进吐出。

(67)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前二字为击物声,后二字为钟鼓声。

(68)向:先前。

(69)乐作:音乐奏起。作,起,这里是“演奏”的意思。

(70)焉:语助词。

(71)因:于是,因而。

(72)识:识别,辨别。

(73)周景王:东周国君。

(74)无射(yì):钟名,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铸成,见《国语·周语》。

(75)魏庄子:名绛,春秋时晋国大夫。

(76)歌钟:编钟,由若干音调不同的钟组成的一种乐器。《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侯把郑国送的编钟等乐器半数分赠魏庄子。

(77)古之人:指郦道元。

(78)不余欺:宾语前置,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

(79)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80)臆断:凭主观猜测下结论。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

(81)其:代“事”。

(82)殆(dài):大概,恐怕。

(83)渔工水师:渔夫船工。

(84)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85)所以:……的原因。

(86)陋者:指见闻有限、知识浅薄的人。

(87)乃:副词,竟然。

(88)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89)考:敲,击。

(90)之: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91)实:指事情的真相。

(92)是以:即“以是”,因此。

(93)盖:连词,表示下一句说的是上一句的原因。

(94)叹:叹惜。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浑厚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初九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自然就觉得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独自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像老头子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像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支流入口处,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辨得出这种声音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用钟命名的缘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既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更笑话李渤见识的浅陋。

字数:4190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62-567页.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石钟山记》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枹 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 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 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 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① 南声函胡: 南边那块石头声音浑厚重浊。北音清越: 北边那块石头声音清脆悠扬。 ② 枹(fú 浮): 同桴,木制的鼓槌。 ③ 齐安: 旧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④ 空空: 象声词,击石声。下文噌吰(chēng hóng 撑洪)为厚重深沉的钟声。窾(kuǎn 款)坎为击物声。镗鞳(tāng tà 汤踏)为钟鼓声。 ⑤ 涵澹澎湃: 波浪汹涌激荡的样子。 ⑥ 无射(yì 亦): 我国古代律吕名,六律之一。这里指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这年春周景王铸钟,律中无射。 ⑦ 魏庄子: 即魏绛,谥庄子,晋大夫。《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国送歌钟等乐器与晋悼公,悼公分一半赐给魏绛。

元丰七年(1084)正月,神宗出手札命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移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三月文书到,四月离黄州,计划走水路经长江、淮河入洛赴任所,先至江西,游庐山,五月至筠州(今江西高安)别其弟子由(时监筠州盐酒税),六月送长子迈赴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县尉任,途经湖口,游石钟山,写了这篇游记。文中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对前人记载提出质疑,第二段夜游石钟山,通过实践对问题求证,第三段得出结论。为突出主题,作者不先写游山,开头即引述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不同说法。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一部较有条理地记述古代中国河流水系的地理著作,旧说为汉人桑钦所著,但今传本中有许多汉以后的地名,清人王鸣盛以为非一人一时之作,较为合理。郦道元为它作注,写成《水经注》。彭蠡即鄱阳湖,在今江西北部。石钟山有南北二山,南名上钟山,在湖口县城西,滨鄱阳湖;北名下钟山,在湖口城东,临大江。文中所引《水经》文字及郦道元的注,系从李渤《辨石钟山记》转引,今本《水经注》均佚去。李渤,字濬之,唐贞元中隐居庐山,号白鹿先生。《辨石钟山记》收在《文苑英华》卷八三三及《全唐文》卷七一二,文末署明作于唐德宗贞元戊寅(十四年,798),文宗大和元年(827)吴文干将其刻石于湖口,苏轼所见即此,石刻今已不存。郦道元认为石钟山的得名是因为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否定了郦道元的说法,他亲临其地考察,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敲击时发出铿锵的金石之声,认为这就是山名石钟的缘故。作者对二说都有怀疑,但并没有立刻作出判断。这段文字极简洁,特别是对前人说法的辨驳,虽只三言两语,却极生动。

引述郦、李的说法全用议论。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意见,却不是直说,而是用叙事笔调,以游石钟山的事实本身,自然表达出来;游山的具体描写,就是作者对此山得名的解释。这二者融为一体,正是此文最大的特色,也是它的成功之处。这样写,不仅使作者的意见显得真实可信,还使文章富有变化。如果仍用议论,那就只能写出一篇纯粹的考证文章,失去了游记的意趣。

游石钟山,重点在写山的得名的由来。作者之所以选择在莫(暮)夜去游览,也是因为夜里环境宁静,更容易体察到细微的声音。文中也写了环境景物,但这种描写是为了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和突出主题。文中写了奇石、栖鹘、鹳鹤,突出了“夜”和“静”。用“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形容夜里壁立千尺的巨石的狰狞可怖,用“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写鸣叫的鹳鹤,比喻都极生动,读来使人有毛骨悚然之感;栖鹘闻人声而惊飞,深山中鹳鹤的鸣声清晰可辨,也正见出月夜的寂静。这种寂静可怖的气氛,使得作者“心动欲还”,然而正在此时,却忽闻“大声发于水上”,这样可以更加使人感到惊喜和诧异;而环境越寂静,越能显出石钟山钟声的洪亮。这就从人的心理和音响效果两个方面,突出石钟山钟声的作用。两处钟声,一处由声响而及地形,一处由地形而及声响,不仅描绘出石钟山下都是巨大的石头洞穴和裂缝的特殊地形构造,道出了风浪与山石孔洞冲撞激荡而发声的原理,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由来,还在月夜寂静的水面上,突然发出一阵绝妙的钟鼓齐鸣曲,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那结构奇特的石钟山,听到了那奇异的钟鼓声。结末引周景王和魏庄子的古钟来比拟,既点明石钟山发出的声音有如洪钟,同时也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说: “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清王文濡辑《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六引)分析是精当的。这一节没有一句议论,全用形象的描绘,把问题的答案揭示出来,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

游山,本来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作者却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肯定要犯错误。“目见耳闻”讲的就是实地调查。它虽然是从游山这件小事总结出来,却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仅是正面经验的总结,同时还包含着李渤和作者自己的反面教训在内,因而很有说服力。李渤虽然也作了现场调查但很不深入,便轻率否定了郦道元水石相搏而发大声的说法,所以犯了错误。作者在没有调查之前,也对郦道元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而且还举出了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论证,如果他不调查,便“臆断其有无”,同样要犯与李渤相同的错误。正因为作者没有“臆断”,作了进一步的调查,才发觉“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并用自己的“目见耳闻”,补充了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内容。文章还告诉我们,这种调查还必须是认真细致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调查绝对不行;要探求真理,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有时甚至还要冒些风险。李渤虽然“访其遗踪”,但因为他只在潭上转了转,没有到潭下去看一看,因而凭叩石发声便认为得到了“石钟”的实际,这只能是错误的结论。苏轼因为月夜去潭下作了细致的考察,才把问题的本质弄清。末尾深深慨叹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这个道理常常被人忽视,明白说出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避免主观臆断的错误。这段文字不仅强化了本文的现实意义,还带有浓厚的抒情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使人警醒感叹。

除了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这个特点之外,行文富于曲折变化,也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例如引述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本来是极枯燥的内容,作者加上两个辨驳,即顿见精彩。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对郦道元,是以人之疑引出己之疑,而己之疑又是以比喻来表达。李渤本来是在纠正郦说,作者引述时,特别加一句“自以为得之矣”,紧接着陡然一转——“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着一“尤”字,说它较郦说更不可信;驳李全用议论,一针见血,也不同于对郦之用比喻。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敲击所谓“石钟”,用“空空焉”形容敲出之声,又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驳,矛头直指到三百年前得双石“扣而聆之”的李渤;而且,此节插在游山之前,也使文章平添波澜。至于对两处水石之声的描写绝不雷同,前面已经提到,更是传神的绝妙笔墨。总之,此文所记之事、所讨论的问题虽极平常,但通篇几句一折,有些地方一句一转,极起伏变化之致,如江流云涌,仪态万方。

字数:3647
王思宇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