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作者时年39岁。陶渊明于隆安三年(399年)第二次出仕,在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手下做幕僚。他发现桓玄野心勃勃,企图弑君篡位,自己济志的壮怀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隆安五年(401年),渊明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守丧,此诗即作于守丧期间。从诗句可知作者就是这一年开始躬耕的。所谓怀古田舍,即是在田舍中怀古。第一首怀荷蓧丈人,第二首怀长沮、桀溺,他们都是古代隐居力耕的先贤。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怀念,表现了上述由出仕到归隐的思想变化,流露出倦于游宦的心情,歌颂了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怀古实为言志。

先说第一首。“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是以躬耕并非始志发端。二句表面上是说早就听说南亩是块好田园,但多少年来一直未能去那里躬耕。而原因何在呢?没有直说。实际上作者早年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是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欢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经过一段仕宦生活之后,他深感要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实在太难了。而象孔子、颜回那样深于忧道、不屑耕稼、甘于贫困自己也做不到。所以说“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屡空,贫困之意,见《论语·先进》:“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春兴,指春天起而耕作。岂自免,是说犹有饥馁之累,不可避免地要务农耕作。用一“免”字把始志非耕、而如今又以耕稼自乐其中的委曲暗逗出来,耐人寻味。

以下紧承“春兴”,以主要篇幅写实践陇亩的喜悦心情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想,亦即“怀古”的主要内容。 “夙晨装吾驾, 启涂情已缅。”二句说一大清早就整治好自己的车马,一踏上春天田间的道路,思想感情就禁不住奔放驰骋,产生了很多超远的联想。缅, 藐远。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写春天野外的美好景物:鸟儿欢快地鸣叫,似乎是在尽情地抒发新春季节里的欣悦之情。轻妙的风阵阵吹拂,送来了未尽的和意。二句准确地捕捉住初春时节的景物特点,又流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得巧丽天然。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二句亦状初春景物,却从另一角度着笔:寒草长满了田间的小路,在这少有人事交往的地方,觉得远离世俗社会,清新宁静,产生了一种解脱之感。由此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古代的荷蓧丈人: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他就是这样悠然自得而不再返回那世俗社会中去。植杖翁一事, 见《论语·微子》中的记载: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边,遇见一位用木杖挑着锄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 “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回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着把木杖置于一边锄草去了。后来子路将此事告诉孔子,孔子说: “隐者也。”最后二句由怀古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认识: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意谓就钦羡荷蓧丈人隐居这件事,自己对事理的认识比起那些通达有见识的人,深感惭愧。因为这样做只能保全自己一身,岂不是太短浅了吗?正面的道理却用曲笔,从反面说。魏晋之际一般士大夫都以与世俗浮沉为通达,而贱守节。渊明不愿如此,宁肯躬耕陇亩自食其力。所以说愧对那些通识之人。所保句,暗用《后汉书·逸民传》中庞公的典故: “庞公者,刘表就候之,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妻子耘于前。”黄文焕评这首诗的结尾; “‘保’ 字总括通首,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自谦自负,两映生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再说第二首。构思和第一首相同,也是从躬耕非始志开篇: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四句说孔老夫子曾有遗训: “君子只忧愁治世之道不得行,不为自己生活贫困而忧愁。”但是,孔子的这个遗训是高远难及的。因此,转而下决心长期躬耕。孔子的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以下十句展开叙写从事农耕的情况: “秉耒欢时务, 解颜劝农人。”说手拿农具高高兴兴地去干及时应做的农活,笑语欢容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二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野外景色:平旷的田野上有远风吹拂而过,茁壮嫩绿的麦苗一派生机盎然。此二句实为神到之笔。据元代陈秀明编《东坡诗话录》:苏轼在学士院有一次将此二句大书小楷、行草七八张,掷纸太息曰:“好!好!”前人有的说好在“良”字,有的说好在“交”字和“亦”字,这些字诚然是下得非常准确而传神的。但这二句之所以使读者获得美感,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一两个字下得好,而在于作者内心具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真情实感,一走进辽阔的田野,眼前呈现平畴、良苗、远风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心感于物而动,遂使客观景物披上了作者主观的色彩;而主观的心理活动,又找到了鲜明的形象加以寄托。这样,在心物感应的基础上,一时兴到,构成了物我情融的艺术意境,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信息,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二句遂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是说虽然还不能预计这一年的收成如何,但就是眼前的这些景象也足以使人欣喜了。

“耕种有时息,行人无问津。”二句用了《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作者以长沮、桀溺自况,说在劳动休息之时,并没有象孔子那样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打听渡口。 “行者无问津”句无异于说世无君子,一句骂倒一世世俗之人,深沉的感慨都在言外。 “日入相与归, 壶浆劳近邻。”由“秉耒欢时务”至此写出了一天劳动时间的推移。已是夕阳西下时分了,和农民们结伴荷耒而归,回到家里提上一壶酒和邻翁相对而饮。结二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道出了一篇之旨:结束了一天辛勤而愉快的劳动生活,吟咏着诗歌关上柴门。在这里,作者所掩的恐不止是柴门,更深层的意思是断绝了和世俗社会的联系,聊且做一个长沮、桀溺那样的自食其力的农民吧!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代诗歌影响极大。唐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直接受他的影响。王维虽也写出了大自然幽静恬适之美,但和陶诗相比,多写闲情逸致,呈现出虚无冷寂的风格。元好问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中评陶诗说: “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陶诗比王诗确乎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他那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他的“胸中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