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甫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甫田》维莠骄骄②。野草茂盛一丛丛。 无思远人,远方人儿别想他, 劳心忉忉③。见不到他心伤痛。 无田甫田,主子大田别去耪, 维莠桀桀④。野草长得那么旺。 无思远人,远方人儿别想他, 劳心怛怛⑤。见不到他徒忧伤。 婉兮娈兮⑥,小小年纪多姣好, 总角丱兮⑦。两束头发像羊角。 未几见兮,不久倘能见到他, 突而弁兮⑧? 突然戴上成人帽。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田(dian):上田字,动词,治,引申为耕种。无田,无人耕种。下田字,名词,田地。甫,大也。甫田,大的田地。②维:其。莠(you):一种害苗的草。骄骄:借为“乔乔”,茂盛而高的样子。③忉(dao)忉:心里忧愁的样子。④桀桀:与“骄骄”义同。⑤怛(da)怛:犹忉忉,忧伤不安的样子。⑥婉:清秀。娈:年轻漂亮。⑦总角: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髻,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做总角。丱(guan):两髻左右相对竖起的样子。⑧突而:突然,忽然。弁(bian):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应戴冠。弁是冠的一种。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历代研究者对此诗有不同的看法。《诗序》:“《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正义》释曰:“所以刺之者,以襄公身无礼义,而求己有大功,不能自修其德,而求诸侯从己,有义而后功立,惟德可以求人。今襄公无礼义无德,诸侯必不从之,其志望大,徒使心劳,而公之所求者,非其道也。大夫以公求非其道,故作诗以刺之。是齐国可以为霸,但襄公无德,而不可求耳。”按照这种看法,在结构安排上,把上二章说成是“刺其求大功”,卒章被说成是“刺其不能修德”。对此,要提出异义。从“刺其求大功”来说,上二章的头两句还勉强可以与此凑合,可是“无思远人”这样的诗句,与“刺其求大功”,无论怎样说都找不到有什么瓜葛。另 一种说法是,此诗为文姜在齐,思念其子鲁庄公,归鲁相见后而作。鲁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即位时年十三。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始为成年,庄公尚未成年,与“突而弁兮”不合。《诗》云“突而弁兮”,则知其所思念之远人为由少年转入成年的男子。诗人与此男子有何关系则不可知。倘以诗之言外之意求之,则似为母远思其子,终得相见,热泪夺眶,喜极而作。如果附会为文姜与鲁庄公母子间事,当然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单以本诗末章来说,还可以说得过去。如果从全诗来看,则与母子相会事没有多少共同之处。现代研究者认为这诗是一个少女怀念少年,久不相见,及相见,对方已由小孩变为成年,感而作诗。前两章写他们在别离中想念的苦恼,末章写他们别后重逢时的欢喜。少女与少男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未交代清楚。如果仅仅是幼年相识,然后分离,其想念程度不可能达到“忉忉”“怛怛”这样的强烈。无论是幼年的朋友,或者是母子关系,都不大可能对“无田甫田”做出准确的解释。这首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应为青年夫妻。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尚未成年就举行婚礼,建立了小家庭,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可是婚后不久,这位还是个总角童子的小丈夫,竟被统治者戴上弁帽,当作成年,强行拉去当兵。一去多年,久不归里。“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垄亩无东西”,一个尚未成年的柔弱女子,如何能耕种大块土地。尽管她起早睡晚,拼命劳动,但田里的狗尾草仍然长得密密麻麻,越来越多的良田变荒地,出现了诗中所说的“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情况。同时这位女主人公思夫心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思念越来越激烈,“劳心忉忉”、“劳心怛怛”,达到“箭穿心”、“心如焚”的地步。此诗上二章运用的是重叠格式,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中间换了几个字。这两章开头一句,都是“无田甫田”,第二句末分别为“骄骄”和“桀桀”,意思相同,这两句说明这家没有男劳动力,田里一片荒凉景象。第三句都是“无思远人”,第四句末分别为意思相同的“忉忉”和“怛怛”。这里用的是正言反说的手法。本来思念无法休止,却说不再思念,可是越是说不再思念,思念得越强烈,因为征人未回,怎能不再思念。有些研究者认为上二章是讲离别之苦,末章是讲相见之欢。如果是这样,这首诗应该按时间顺序写出事情的过程,应为带有抒情意味的叙事诗,运用赋法,而此诗三章都用比法,着重在抒情。再从结构上来说,如果前为离别苦,后为相见欢,应安排四章,前后各两章,才能相称。现在写离别苦为两章,写相见欢为一章,前后不太相称。还值得一提的是,从离别苦到相见欢,研究者没有讲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本诗的主题,应为怀念征人,对不义战争表示愤恨 由于不义战争,使自己的亲人远离家乡,造成自己长年相思,田园荒芜,心力交瘁,内心的痛苦已到了无法排遣的境地。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的情况下,只好托之于梦境,让自己日夜思念的征人形象在梦中出现,离家多年的征人在梦中意外归来,夫妻二人对面不相识,妻子在惊愕之后终于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发现对方已由童年变成成年,长得高高大大,既年轻又漂亮,真是个英俊的青年。寥寥数语,把征人回来与亲人见面的情景和他们欢乐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末章同样是运用了正言反说的手法,梦中相见越欢,越是表现现实中无法摆脱的苦,梦中相见越易,越是表现现实中征人无法归来,从而以更激愤的情绪对不义战争发出控诉。由此可见,怀念征人,对不义战争表示愤恨的主题,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全诗。 《甫田》无田甫田,(一) 莫想耕那大块的田, 维莠骄骄。(二) 那野草长得一片连。 无思远人,莫怀念那远方的人, 劳心忉忉。(三) 想得你心头真烦闷。 无田甫田,莫想耕那大块的田, 维莠桀桀。(四) 那野草长得密密连。 无思远人,莫怀念那远方的人, 劳心怛怛。(五) 想得你心头真愁闷。 婉兮娈兮,(六) 伶俐呀,娇小呀, 总角丱兮! 小辫儿扎得角一般呀! 未几见兮,几时没有看见他, 突而弁兮! (七) 突然戴上冠儿啦! 注 释 (一)毛亨:“甫,大也。” 孔颖达:“上田谓垦耕,下田谓土地。” (二)朱熹:“莠,害苗之草也。……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 (三)毛亨:“忉忉,忧劳也。” (四)毛亨:“桀桀,犹骄骄也。” (五)毛亨:“怛怛,犹忉忉也。” (六)朱熹:“婉娈,少好貌。丱,两角貌。” (七)毛亨:“弁,冠也。” 注 音 莠you有 忉qao刀 怛da达 丱guan惯 弁bian卞 《甫田》岁取十千。年年岁岁获万千。 我取其陈②,我从仓中取陈谷, 食我农人。散给农夫养家口, 自古有年③。自古丰年不可数。 今适南亩,如今南亩来督耕, 或耘或耔④,农夫锄草又培土, 黍稷薿薿⑤。黍稷茂盛迎风舞。 攸介攸止⑥,稍事休息心欢畅, 烝我髦士⑦。慰劳俊士多辛苦。 以我齐明⑧,我的谷物堆满盆, 与我牺羊⑨,纯色羔羊再献呈, 以社以方⑩。祭祀土地四方神。 我田既臧(11),田里庄稼渐渐长, 农夫之庆(12)。有功农夫受奖赏。 琴瑟击鼓,击鼓奏瑟琴声扬, 以御田祖(13),迎接田祖手脚忙, 以祈甘雨,为求甘霖从天降, 以介我稷黍(14),使我稷黍密又壮, 以穀我士女(15)。供养男女多吉祥。 曾孙来止(16),曾孙一人走在前, 以其妇子,老婆儿子跟后边, 馌彼南亩(17)。送饭来到大田间。 田畯至喜(18),农官欣喜用酒食, 攘其左右(19),让开左右众随员, 尝其旨否(20)。尝尝滋味鲜不鲜。 禾易长亩(21),遍地庄稼勤治理, 终善且有。满眼茂盛望丰年。 曾孙不怒,曾孙馈食劝农罢, 农夫克敏(22)。人人劳作齐奋勉。 曾孙之稼,曾孙粮堆高又长, 如茨如梁(23)。恰似屋顶和桥梁。 曾孙之庾(24),曾孙粮囤露天放, 如坻如京(25)。沙洲高丘比得上。 乃求千斯仓,快建千座大粮仓, 乃求万斯箱(26)。快造万数大车厢。 黍稷稻粱,装满黍稷装稻粱, 农夫之庆。农夫得赏喜洋洋。 报以介福(27),全靠神灵降大福, 万寿无疆! 曾孙长寿永无疆! [注释] ①倬:大。甫田:广 大之田。②陈:旧谷。③有年:丰年。④耔(zi):给禾根培土。⑤嶷(ni)嶷:茂盛的样子。⑥攸:乃。介:停息。⑦烝(zheng):进,在此有召之前来予以慰问之意。髦士:俊秀之士,此指聪明能干的农民。⑧齐(zi)明:即粢盛,盛在祭器内用于祭祀的谷物。⑨牺羊:用作祭祀的纯色之羊。⑩社:土地神。方:四方之神(11)臧:善。(12)庆:奖赏。(13)御:迎。田祖:农神。(14)介:长大。(15)穀:赡养。(16)曾孙:主祭者.即 上文的“我”——督耕、祭祀的王者。此诗前二章用第一人称叙述,后二章则改为第三人称。止:语气词。(17)馌(ye):送饭给田中耕作者。(18)田畯:周代农官。喜:通“”,酒食。(19)“攘”:古“让”字。左右:指田畯的随员。(20)旨:味美。(21)易:治理。(22)克:能。敏:奋勉。(23)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24)庾:露天的粮囤。(25)坻(chi):水中高也。京:高丘。(26)箱:车厢。(27)介:大。 [赏析] 这是一首周王朝的农事诗,它主要写了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两个方面:祭神求福和馌礼劝农。 周王朝以农立国。为了祈求丰收,统治者不惜遍祭诸神:一年耕种之始,便以丰盛的谷物和纯色的羔羊来祭祀四方之神和土地之神,以表虔诚不欺之心;庄稼渐长之际,又用热烈繁复的音乐场面来雩祭求雨,迎接先农之神的降临,以示急切盼望之情;及至丰收之日,还将全部成功归之于神灵的保佑,以明不忘恩德之意。诗歌历言全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祭祀,客观上说明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仍受制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他们还没有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只能通过祭祀来感动神灵,向冥冥中的自然界的主宰祈求福佑,获得丰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统治者祈求丰收的手段,除了祭祀,还有馌礼。所谓馌礼,是指始耕之际,统治者带着妻子亲自到田间给农夫送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诗中的“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写的就是这件事,它始于周先公居豳之时,延续到西周成康之际。馌礼的出现,表明周王朝的统治者在依靠神的力量的同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人的因素的重要。联系到诗中关于“烝我髦士”、“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曾孙不怒,农夫克敏”的描写,并将其和 一味尚鬼的殷人习俗加以对照,就可以理解到,从殷到周,宗教思想的确有了一种明显的进化,正如《礼记·表记》所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附带提及一点,此诗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结构上,也表现了这种“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诗人于首章写王者巡视田间,督耕求获,三章意承首章,写王者举行馌礼,馈食劝农;二章写祭祀诸神,祈求丰年,四章意承 二章,写丰收之际,功归神佑。全诗四章,注重人事与祈求神助依次交叉写来,双方平分秋色,诗人用心的深细,也正于此处见得。 《甫田》倬彼甫田,(一) 开朗啊!那大块的田, 岁取十千。(二) 一年收获万呀千。 我取其陈,(三) 我来拿出那陈粮, 食我农人,给我的农人饱肚肠, 自古有年,(四) 年年都是大丰年。 今适南亩,(五) 今岁我视察南边的田, 或耘或耔,(六) 有人在锄草,有人在施肥, 黍稷薿薿。(七) 黍米高粱密密的一大片。 攸介攸止,(八) 长了庄稼,收了庄稼, 烝我髦士。(九) 管田的人呀把它来上献。 以我齐明,(十) 盛起了我的黍米高粱, 与我牺羊,(十一) 还有我的牛和羊, 以社以方。(十二) 用来祭社神、用来祭四方。 我田既臧,(十三) 我们的田地都已弄好了, 农夫之庆。(十四) 农夫们呀喜洋洋。 琴瑟击鼓,(十五) 弹琴瑟,擂起鼓, 以御田祖,(十六) 我们大伙儿来迎田祖, 以祈甘雨,(十七) 求呀,求得那好雨, 以介我稷黍,求呀,长好我们的稷和黍, 以榖我士女。(十八) 求呀,保佑我们的男男女女。 曾孙来止,(十九) 曾孙到这儿来了, 以其妇子,碰上那农妇和孩子, 馌彼南亩。他们是送饭到南边的田。 田至喜, 管田的人呀多欢喜, 攘其左右,(二十) 提起袖儿伸出手, 尝其旨否。尝尝那饭菜的好否。 禾易长亩,(二十一) 满田的庄稼在婀娜, 终善且有。(二十二) 长得好呀长得多。 曾孙不怒,曾孙他也不督促, 农夫克敏。(二十三) 农夫们干得好又速。 曾孙之稼,(二十四) 曾孙田里的庄稼, 如茨如梁。象屋顶,象拱桥。 曾孙之庾,(二十五) 曾孙场上的庄稼, 如坻如京。象沙堆,象高丘。 乃求千斯仓,要准备千把个谷仓, 乃求万斯箱。要准备万把个车厢。 黍稷稻粱,黍呀稷呀稻和粱, 农夫之庆。农夫们呀喜洋洋。 报以介福,(二十六) 得到了大大的福气,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注 释 (一)马瑞辰:“《说文》:‘倬,大也。’圃、甫,古通用。甫田为大田,则倬宜为大貌,而《传》训明貌者,倬兼明、大二义。” (二)毛亨:“十千,言多也。” 陈奂:“十千为万,故云言多也。” (三)朱熹:“我,食禄主祭之人也。陈,旧粟也。农人,私百亩而养公田者也。” (四)朱熹:“有年,丰年也。” (五)黄焯:“今者,当谓今岁。适南亩,曾孙劝农适南亩也。” (六)毛亨:“耘,除草也。耔,雝本也。” (七)朱熹:“薿薿,茂盛貌。” (八)王先谦:“黄山云:介当读如陈奂说,介,大也。言长大其黍稷。止,至也。至于得谷也。田畯,以农夫之俊者为之。三章田畯之畯,《释文》本又作俊。是《传》以俊训髦,即以髦士为田畯之官。农夫献新,田畯致之。故《传》治田得谷,髦士以进,连言是一事矣。” (九)毛亨:“烝,进。髦,俊也。” (十)毛亨:“器实曰齐,在器曰盛。” 马瑞辰:“按《说文》:‘齍,黍稷在器’,所以祀者。盛黍稷在器,所以祀者也。义与毛《传》同。诗作齐者,齍之渻借。明者,盛之假借, 古明与盛同义。” (十一)陈奂:“牺谓牛。《閟宫》享以騂牺。《传》‘牺,纯也。’騂牺皆牛之色,因之谓牛为騂,亦为牺也。《大田》来方禋祀,以其騂黑。《传》:‘騂,牛也。’是祭祀用牛矣。” (十二)毛亨:“社,后土也。方,迎四方气于郊也。” 郑玄:“秋祭社与四方,为五谷成熟,报其功也。” (十三)郑玄:“藏,善也。” (十四)朱熹:“庆,福。” (十五)郑玄:“《周礼》曰: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 (十六)郑玄:“御,迎也。” 孔颖达:“以神农始造田,谓之田祖。” (十七)朱熹:“又作乐以祭田祖而祈雨,庶有以大其黍稷,而养其民人也。” (十八)朱熹:“榖,养也。又曰,善也。” (十九)朱熹:“曾孙之来,适见农夫之妇子来馌耘者。” (二十)顾广誉:“苏氏谓田畯取其……馈而尝之以知其旨否。” 戴震:“按攘,援袂出臂也。左右者,谓手耳出臂,而取以尝之。” (二十一)马瑞辰:“按易与移一声之转。《说文》:移,禾相倚移也。倚移读若阿那,为禾盛之貌,亦单称移。……此诗禾易,当为禾移之假借,谓禾蕃竟亩也。” 毛亨:“长亩,竟亩也。” (二十二)朱熹:“有,多。” (二十三)毛亨:“敏,疾也。” 陈奂:“言农夫能疾除其田,则曾孙不怒也。不怒者,不待趋其耕耨。” (二十四)严粲:“未刈之禾曰稼。其稼在田,由高处视之,则稼在下,而见其密,故如屋茅。由平处视之,则稼在上,而见其高,故如桥梁。若使高处见其疏,平处见其低,则禾薄收矣。” 朱熹:“茨,屋盖,言其密比也。” (二十五)严粲:“露积之禾曰庾。其庾在野,随意堆积,有平而高者,如水中高地之坻。有卓绝而高者,如高丘之京。始言稼,则未刈也。继言庾,则已刈而未入仓也。于是求千仓以贮之,求万车厢以载之。” (二十六)戴震:“孔冲远云:报者,自神之辞,明求神而得报,其说近是。报犹答耳。凡祭祀乐章,末皆缀以颂祷之辞,不以上文为义。” 注 音 倬zhuo拙 食si嗣 耘yun云 耔zi子 薿ni你 齐zi兹 御ya迓 馌ye叶 畯jun俊 攘rang瓤 坻chi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