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燕歌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燕歌行》燕歌行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曲名。在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一般表明乐曲声调的地方特点。后来乐曲声调失传,作者则用以歌咏该地的风土。燕为古代北方边地,故此曲多写征夫、怨妇的离别之情。曹丕共作两首,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为最早的《燕歌行》。其中以本诗最为著名,被公认是诗人的代表作。 诗一开始,便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索、冷峭的深秋图。那是以萧瑟的秋风为构图中心的景观——天气在秋风中变冷,草木在秋风中凋零,晶莹的白露也在秋风中凝结成霜。这几种典型的景象,均以变化而见其衰飒。正是它们陪衬和暗示着思妇急剧变化的心境。接着,以燕子、天鹅等侯鸟的匆匆南归点染其间,又给这幅深秋图增添了凄清的氛围。而它却直接带出了诗的主人公。思妇从候鸟的知归联想到丈夫的客游不返,故尔倍加思念。这是感时物以起兴。短短四句,便以萧疏的秋色与绵绵愁绪的自然重合,表现出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接下二句,诗人跳脱常法,不是直抒肝肠欲断的思念,而是转实为虚,故意从对面写来。他替思妇设想自己丈夫,此刻正因“恋故乡”而含恨不已。这种假想的实为思念自己的“思归”,以移情的方式巧妙表达出对丈夫的思念。继而又以此为据,以疑惑不解的口吻指责丈夫在异地的“淹留”,使自己的思念显得愈加炽烈。诗人恰恰是借助想象中的两颗心的撞击,翻起了诗情的巨大波澜。 正因为这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如决堤之水,故以下五句笔锋再转,虚而实,直接描绘其忧思之状。先是神态描写,说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只得独守空房,饱尝孤苦;一当思念丈夫就烦忧陡起,却又不敢忘记他,因此忧思不断,情不自禁地落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泪水竟打湿了她的衣裳。一个“守”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与忠贞。一个“敢”字,突出了女子的无限爱恋——她没有勇气失去丈夫这个唯一的精神支柱。在这里“敢”字比“能”字有更多的主动趋向。 一个“沾”字,把女子无法遏制的相思忧伤之情推到了高潮,以至达到非排遣不可的地步。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动态描写。她取琴弄弦,借以消愁,却不自觉弹出节奏短促、音响低微的清商曲调,无法弹出舒缓平和的歌曲。这琴声与女子内心的悲绪多么合拍!因此只能是愈弹愈悲,愁怨倍增,使得她只好又停止了弹奏。这两句所写的动作十分简练,而着重于对琴声的渲染。但我们从女子如泣如诉的琴声里,仿佛能想见她时而叹息,时而凝思的情景,从而体味出她心中无法排遣的哀伤。 诗的最末四句,以情寓景,沟通天上人间,表现思妇忧怨的无限伸延。 “明月”二句既是写景又不单纯是写景。首先,它以美妙静谧的氛围与思妇动荡不宁的心绪构成强烈的反差,皎洁的光波与烦乱的思潮造成鲜明的对比美。其次,它艺术地表现了伴随思妇哀伤的时间的推移,由前述的“守空房”,至“照我床”再至“星汉西流”,不仅写了时间的流动,同时写了它的漫长与沉重,这又与思妇的忧怨相谐调。再则,它引出了牛女命运的幽思遐想。被天河所隔的牵牛、织女二星在民间传说中的命运,与思妇的命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很自然会勾起她的联想与自况。但思妇的质疑似有更深的意思。她问二星为何偏把没有桥梁作为相见的限制,其实是自怜尚无他们平时能“遥相望”的福分。可谓反传说之意而用之,说明人间的男女怨旷更有甚于天界,使全诗的主题得到升华。末四句的取景,与诗的开头一样,具有典型意义,这给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某种规范。 这首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所称道。它几乎调动了以往所有的表现手法来为抒情服务。全诗以赋为主,兼有比、兴,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不多,但它的叙事和写景都渗透着思妇委婉动人的情愫,突出表现为情与景的交融和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本诗笔触细腻,注意从多角度来展开描写。思妇的活动仅限于闺房,但诗人却从闺房之外写起,通过闺房又写到天上,形成大跨度的描写弧线,其中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近有远,也有从对面写来,灵活多变,这就把本来较为单纯的易于写滞、写浮的情事,写得波澜迭起,掩抑徘徊。本诗的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则有助于把思妇的心潮抒发得淋漓尽致。由于此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因而它在我国诗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燕歌行》燕歌行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欢?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 留连顾怀不能存。 曹丕共作两首《燕歌行》,此其二。它的主题与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相似,写的仍是一位女子对久居远方的夫君的思念,而且具有同样强烈、纯真的感情。但此诗的主人公可能是位少妇,她的感情没有前诗主人公的深沉,却有自己的奔放;没有前诗主人公的细腻,却有自己的跌宕。如果说前诗主人公的举态多属于内向型的女子,那么此诗主人公的举态则多属于外向型的女子——她是在忧怨与甜美的汇流中,冲动得难以自禁,急切得忘乎所以。适应这种特点,本诗主要不是用情景交融和比兴的方法,而是用直抒和动作描写来宣泄女主人公的内心积郁的。与此同时,随着她感情节奏的加快,本诗的结构也比前诗更为紧密。 诗的首句开章明义,直抒忧怨。以往日分别的轻率与今日重逢的艰难形成对比,透出离别后留恋、悔恨、思念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心态。接下三句具体描绘以思念为核心的哀伤。路途漫长是相见困难之由,音书有去无回则是哀伤之本。既思念夫君又说“未敢言”,是怕触动内心的痛处,恰说明积郁之深。既怕触动心事,却要遥寄音书,不过是寻求心态平衡。这种正常的希冀竟得不到满足,那哀伤自然会更加浓重。以下九句,便是以少妇对哀伤的自我排解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她万般愁苦的情状,进一步展示她跌宕而丰富的情思。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展诗清歌(独歌而无管弦伴奏)排忧。首先, “雨”(此处作动词用)、 “毁”二字,夸张绘出少妇的愁容。眼泪象雨水浇面,并使之凋残。这里突出她泪流之猛之盛以及经时之长,可见其伤心程度更有胜于“沾衣裳”。接着用一反诘句抒发极欲自我排忧的胸臆,试图再次寻求心态平衡。她聊以自我宽慰的特殊选择,是铺开诗篇来独自歌唱。这一举动的确勾起了她对往事的甜美回忆。但当她意识到欢乐已成过去时,更大的悲哀竟使得她“摧肺肝”。这里以乐与哀的交汇、转化,表现了少妇情感中新的跌宕。后五句写漫步庭院排忧。由“乐往哀来”,很自然过渡到夜不能寐。这里已没有“明月皎皎”那种暂时的寂静,有的只是伏在枕上的辗转反侧。极度的不安和烦躁逼使她为寻求心态平衡作最后的努力。 “披”、 “出”、“步”三个连续的动词,将她大幅度的动作和激动不已的心态融为一体,生动表现出强烈而急促的感情节奏。接下是她在庭院中举目仰观星月隐现于云层。这个迷惘的举态表现她痛定后的空寂情怀,以及时空的缓缓推移。她的心态似乎已取得暂时的平衡。然而,此刻鸧鸟(似鹭鸶,青苍或灰色)报晓的啼声却不绝于耳,令人哀怜;这又重新勾起了她眷恋丈夫之情,陷入不堪回首的惆怅之中。少妇的烦忧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排解不尽了。 全诗的情节要比《燕歌行》其一丰富和曲折得多,女主人公感情的跨度也要大得多。诗人随着少妇感情的起伏变化逐次展开情节,以直抒提纲挈领,以跳跃性的动作反映和衬托跳跃的感情,同时注意景致、音响与动作的谐调一致。这就使读者能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感染,跟着诗情的跌宕而翻起感情的浪花,取得心随神移的功效。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②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③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⑤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⑥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⑨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⑩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3) 【注释】①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这里指奚、契丹的侵扰。②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③摐(chuāng):通“撞”,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在隋唐榆林(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东三十里。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曲折。碣石:山名。④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紧急文书。瀚海:大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⑤极:穷尽,到……尽头。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⑥腓(féi):指枯萎。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⑦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⑧玉箸:玉制筷子,喻思妇的眼泪。⑨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以北。⑩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11)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12)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13)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大意】汉时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榆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蜒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古的狼山。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字数:1324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7-68页. 《燕歌行》 诗歌。曹丕作。共两首,写的都是妇女思念远方丈夫时的心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无休止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风格清丽宛转,音节和谐流畅。通篇七言,句句叶韵,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燕歌行》《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①,何为淹留寄他方②?贱妾茕茕守空房③,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④。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⑤,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⑥? 【注释】 ①慊慊(qian欠): 哀怨不满的样子。②淹留: 久留。③茕茕 (qiong穷):孤独的样子。④清商:乐调名,音节短促低微。⑤星汉: 银河。夜未央: 夜未尽,指夜深时分。⑥尔: 此指 “你们”,即牵牛织女。何辜:何故。河梁: 桥。 【诗大意】 风声萧瑟,天气寒冷,草木凋残,白露为霜。群燕回归故土,大雁飞向温暧的南方。此时最思念客游在外的丈夫,悲痛得肝肠都要断裂了。他这时恐怕也在思念故乡吧,那为什么还迟迟不归呢?我孤苦地独守空房,对你的思恋每时每刻不敢忘怀。不知不觉泪水已打湿了衣裳,便想要借助弹琴歌唱来消遣忧伤。但是只能发出短促低微的声音,不能弹出舒缓平和的曲调。但见月光皎洁,照我床帏。银河西流,更深人静,唯有牵牛、织女二星隔河相望,你们为什么不能天天相聚,不就是因为银河上没有桥吗? 【赏析】 《燕歌行》 是一首乐府诗,属 《相和歌辞·平调曲》。曹丕的《燕歌行》 共二首,这是第一首。汉末魏初,燕 (今北京一带) 地是与鲜卑政权接界的北方边境,偏远严寒,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 多用来抒写离情,悯怀征人戍卒。曹丕这首诗写一妇人怀念行役不归的丈夫,满腹苦痛,无处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曹丕身为贵家子弟而写这样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可以看出他对乐府民歌的爱好和刻意仿效。 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这首诗共有七解,也就是七个章节。一解“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点明节令正值深秋,正是所谓“感时物以起兴”。二解“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以鸟喻人,引出妇人对游子的思念。三解“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以己之思念推度游子情怀,认为他也一定是想早日归来的,“何为”云云,并非不知其中原因,而是要表达企盼的急切。这一解收束上文,故作曲势,先把妇人渐趋浓烈的哀伤推向 “他方”,为下文直抒胸臆渲染感情氛围。 四解以下正写妇人情怀。“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二句,极言空闺念远的愁闷,不说“不能忘”,而说“不敢忘”,更可见其愤激之情。五解“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上句描摹妇人思极而悲、泪湿衣衫的外在形貌,下句刻画内心的情感波澜,意欲借琴消愁,竟不能弹奏平和舒缓的曲调,而短促低微的音乐之音又适足加重了 内心的苦痛。六解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承上“清商” 而喻之为 “短歌微吟”,“不能长” 者,并非尽出于曲调限制,主要还因为心潮无法平静。“明月”句自《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化出,暗含“忧愁不能寐”的意思。七解“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仰望秋夜的星空,由银河而看到牵牛、织女二星,想到牛女夫妇每年只有7月7日可以相会一次,不禁大抱不平。从妇人对牛女命运的不平和同情,我们恰可感受到她对自己夫妇离绝处境的忧愤。 这首诗总叙怀人之苦,但前三解曲说彼方,后四解直写己方,通篇成曲展之势。细心的读者可能已注意到,诗的结尾并没有归结到怀念游子上去,这该如何理解呢?清人张玉谷分析说:“ ‘贱妾’五句,方就己边正写望归无聊情事,文势一展。末四,补写夜景也。然就双星限河遥望,为之代惜何辜。以赋寓比,阕然收住,竟不兜转怀人本旨,而彼己恰已双收,用笔如化。” (《古诗赏析》卷八)这就是说,在一曲一展之间,诗人唯有赋陈眼前景物而又能贴切双方心境,才能将彼方和己方双双收住。曹丕做到了这一点,因而说他运笔有出神入化之妙。 这首《燕歌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只因为它写得好,主要还是因为它是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在此之前,诗歌中虽有过七言句式,却未曾脱离楚调的影响。相传汉武帝与群臣联句而成七言《柏梁台诗》,但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一千多年前,萧子显撰《南齐书·文学传论》已断言:“魏文之华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显然以曹丕为七言诗鼻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