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满江红》 - 宋·辛弃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满江红》 - 宋·辛弃疾
宋·辛弃疾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李正之提刑〕李大正,字正之。曾两度任坑冶提点,掌管开矿铸钱等职司,常驻信州(今江西上饶,是当时主要产铜区),与辛弃疾有交往。提刑,提点刑狱官的简称,是朝廷派往地方监察司法的官。〔绣衣〕汉武帝于侍御史中置“绣衣直指”,着绣衣以示尊宠,派往地方打击奸猾,处理重大案件。〔铜鞮陌〕铜鞮,即钢蹄,犹言“铁蹄”指兵马。陌,市中街道。这里指的是襄阳一带。 这首词是淳熙十一年(1184)冬天送友人李大正入蜀所作。辛弃疾一生交游广泛,结识的朋友很多,李大正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莫逆友好。李大正要去与金人相邻的利州路担任要职了,作者借送行的词来赞颂他们之间纯真的友情,抒发他们共同的政治抱负。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友人将去的地方,“蜀道登天”,友人即将去四川,那里的道路十分艰难。在为友人饯行的时候,再看看自己,“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作者已进入多病的中年了,与亲友分别,更加依依不舍。作者送友时引起了伤感,暗示自己中年了仍很不得志。辛弃疾的词作事事感慨,时时感慨,在这里送别友人时,也必然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处境。词中的情绪低沉了,但作者并没有一直伤感下去,而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友人。“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作者盼望友人此去能象诸葛亮上表一样惊破敌胆,能学习司马相如,安抚巴蜀的百姓。作者对友人寄予很大的希望,寄语殷殷,亲切感人。而且作者完全相信友人能够建功立业,“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下阕的开头,承上送别之意,以劝慰之语收束惜别之情。“儿女泪,君休滴”,劝友人不要学那痴情儿女,一到分别就热泪涟涟。接着,作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抒情境界,以对友人旅途状况的设想,表达自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友人此次去的沿途,既见到庐山山色,也见到赤壁岸边的江浪,还见到古城襄阳的月色,“要新诗准备”,作者希望友人能用妙笔写出新的诗篇——充满爱国深情的诗篇。词的最后,呼应词的开头,当梅花盛开,万里雪深的时候,作者与友人将会互相回忆友谊,互相深深地怀念。“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这是写景之语,也是抒情之语,豪迈,隽永,富有浓郁的诗意。此处已一扫伤感之意,充满昂奋之情。 这首词多处用典,处处用得贴切,典故与当地风光结合得十分紧密。因送李正之入蜀,所以用了“诸葛表”、“相如檄”。诸葛亮的出师表,旨在北定中原;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旨在安抚蜀民,这正是作者希望友人提刑入蜀后应注意的两件大事,而这两个典故,都与蜀地有关。李正之入蜀,要途经“荆楚路”,所以用了“赤壁矶头”,“铜鞮陌上”。一是指周瑜破曹事,地点在赤壁,一是指肖衍平乱事,出兵在襄阳,这正是作者希望友人提刑入蜀以后要效法周瑜、肖衍为抗金立功,而这两个典故,又都与荆楚路有关。以上四个典故的妙用,反映了作者写词技巧的高超。 《满江红》 - 宋·辛弃疾
宋·辛弃疾 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辛弃疾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送厚卿赴衡州》,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是《饯郑衡州席上再赋》。 郑厚卿将赴衡州做官,在饯行的酒席上连作两首词送他,要做到各有特点,相当困难的。辛弃疾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克服了这些困难,因而两首词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 先看《水调歌头》: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庭春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这首词从写衡州形胜入手,期望郑厚卿到达衡州之后振兴文化,发展农桑,富民益国,大展经纶;直至结尾,才稍露惜别之意。雄词健句,络绎笔端,一气舒卷,波澜壮阔,不失辛词豪放风格的本色。 有这么一首好词送行,已经够朋友了。还要“再赋”一首《满江红》,又有什么必要呢? 读这首《满江红》,看得出作者与郑厚卿交情颇深,饯别的场面拖得很久。先作《水调歌头》,从“仁者赠人以言”的角度加以勉励,这自然是必要的;但伤心人别有怀抱,送别之际,仍须一吐,因而又作了这首词。 送别的作品太多,在平庸作家的笔下,很容易落入陈套。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却角度新颖,构想奇特。试读全词,除结句而外,压根儿不提饯行,自然也未写离绪,而是着重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伤春的深沉慨叹。及至与结句拍合,则以前所写的一切皆与离别相关;而寓意深广,又远远超出送别的范围。 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引起严重后果。这真是惊人之笔。“荼”又作“酴醿”,春末夏初开花,故苏轼《酴醿花菩萨泉》诗有“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之句;而珍惜春天的人,也感叹“开到荼?春事了”。辛弃疾一开口劝人“莫折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留住“春色”,这当然是痴心梦想。然而心愈痴而情愈真,也愈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这正是文学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的特点。 开端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因而接着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冯延巳《醉桃源》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柳如眉。”可见“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而同摘青梅之后,又见牡丹盛开、榆荚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如今已繁华都歇,只剩几朵荼?了!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声声,那“一分春色”,看来也是留不住的。“鹈”在初夏鸣。《离骚》云:“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张先《千秋岁》云:“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姜夔《琵琶仙》云:“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端遥相呼应。 上片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这是可“恨”的。下片写物换星移,“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我”不用说更加老了,又该“恨”谁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属对精工,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他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辛弃疾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以上所写,全未涉及饯别。结尾却突然调转笔锋,写了这样两句:“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悬念和疑问。 全词从着意留春写到风吹雨打,留春不住。跟着时节的交换,花残柳老,人亦头白似雪。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而只是“因离别”;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辛弃疾力主抗金,提出过一整套抗金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虽蒿目时艰,却一筹莫展。他先作《水调歌头》,鼓励郑厚卿有所作为,又深感朝政败坏,权奸误国,金兵侵略日益猖獗,而自己又报国无门,蹉跎白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如何能够实现!于是在百感丛生之时又写了这首《满江红》,把“春去”与“离别”挽合起来,比兴并用,寄慨遥深,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虽“愁”亦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平淡,而内涵愈益深广。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摸鱼儿》,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头,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正可与此词并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