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满江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满江红》《满江红》
岳飞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①。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②,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④。 【注释】 ①潇潇:骤急的雨势。②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京师和中原沦陷,金兵掳徽宗、钦宗北去的奇耻大辱。③贺兰山: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词中指被金人所据的地方。④天阙:指皇宫。 【词大意】 怒发上冲冠,凭栏处,狂风骤雨停歇。抬头远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回顾往昔,三十多年,所建功业,犹如尘土;转战南北,八千里路,披星戴月。莫随意虚掷年华,轻易换来满头白发,空自悲切。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掳的奇耻大辱,至今未雪;做臣子的山河破碎之恨,何时消灭? 时刻准备驾战车,攻占敌人巢穴。我壮志凌云: 饥,吃敌人肉;渴,饮敌人血。一定要消灭敌人,收复失地,功成名就,朝拜皇帝的宫阙。 【赏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敌寇的切齿仇恨及抗金雪耻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与必胜信念,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此篇写于靖康耻以后,南宋刚刚建立之时。在宋高宗任用下,岳飞以恢复北方失地为己任,时刻不忘收拾旧山河。全词音调激越,风格豪迈悲壮,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它常常发挥着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作用。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上阕抒写作者渴望及时建立功业的伟大抱负。开头三句形声并茂,情景交融。写词人倚栏望见天穹下风狂雨骤,一会儿虽慢慢停歇了,但在一片风雨凄迷中,好像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下呻吟呼号,这怎不令人极度悲愤,怒发冲冠呢?“怒发冲冠”四个字勾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一开章,就为全词定下了激越的调子。 “抬望眼”三句继续写词人的激愤之情。“抬望眼”是“抬眼望”的倒文。词人抬头远望,似乎看到中原大好河山尘烟滚滚,父老兄弟沦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怎不使他对着长空大声呼啸,抒发自己奋发激昂的胸怀呢! 岳飞是抗金名将,他所抒发的“壮怀”是有丰富的内容的。下面分几层来写壮烈的情怀。其一,回顾往昔战斗的岁月,激励自己继续奋斗。“三十功名尘与土”,写自己虽已三十而立之年,建立了一些功业,但与收复大业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里表现了词人伟大的抱负与谦逊精神。他常在嘉赏时再三申明: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宋史·岳飞传》)“八千里路云和月”极写战场广阔、战斗生活的艰苦,虽然他常率兵转战千里,披星戴月,然而将军并不畏惧艰苦的战斗生活,更不满足已取得的功绩,于是在上阕结句道: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战斗的誓言,表达了决不虚掷年华,渴望早日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这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是自勉之辞,亦是对广大抗敌人民的鼓舞与鞭策。陈廷焯云:“ ‘莫等闲’ 二语,当为千古箴铭。” ( 《白雨斋词话》) 过片之后,词人具体地写出了抗敌雪耻的坚强意志和夺取胜利的必胜信念。 开头四句以短促的句式一口气道出了词人的忧愤——国耻未雪,臣恨难灭。这是抒发 “壮怀”的第二点。他念念不忘国耻,又以反诘句式,表达出自己忠国忠君忠民的思想感情。 “壮怀” 的第三点,就是消灭敌人收复失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写自己要驾战车直捣敌人巢穴,这里表现了歼灭敌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则突出地表达了对金统治者侵扰罪行的切齿之恨。“壮志”与 “笑谈”是相互为文的,其中均包括 “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此处既表达了 “壮志” 的内容——彻底消灭敌人,同时也表现了蔑视强敌的乐观主义精神。 结句是 “壮怀” 的第四点,也是抗金名将的最高理想——收复失地,一统河山,功成名就,朝拜皇帝。这里表现了他重整山河的伟大气魄与坚强意志,这在当时的一派和议声中,的确是金石掷地铿锵有声的。 本词风格悲壮豪迈,词人以那朴实粗犷的语言及一些夸张的修辞方法,为我们勾出了铮铮硬骨的英雄形像。全词押仄声韵,很好地表达了悲愤激越的情感。 《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①,时闻杰出。良玉勋名襟上泪②,云英事业心头血③。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④。 自由香,常思熬⑤。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⑥,繁华莫但夸衣玦⑦。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注释】 ①蛾眉:指女子。②良玉:指秦良玉,明末忠州 (今四州忠县)人。能骑射,通词翰。丈夫马千乘死后,代领宣抚使职务。曾率军北上抗御后金(清)兵。也曾率军对抗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后病死。③云英: 明末女子沈云英,萧山 (今河南内乡县)人。能征战,工书法,通经史。她父亲和张献忠农民军作战阵亡后,她夺回父尸,守住城池,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明亡后隐居不出。④摩挲 (suo梭):抚弄。龙吟: 剑鸣声。 ⑤熬 (ruo若):点燃、 焚烧。 ⑥振拔:振兴提高。 ⑦衣玦(jue决): 衣裙首饰。⑧弓鞋: 旧时缠足女子所穿的鞋子。无为: 即 “无谓”,没有意思。 【词大意】 在茫茫人世间,问有几个杰出刚直的男子敢于对抗或有志改造这污浊的社会?算来还是只有在女子队里,时常听说有杰出人物。如明末秦良玉能文能武,代领军职率兵作战,北上对抗清兵;明末女子沈云英也是文武双全,在父亲战死后,带兵守住城池。想起她们,我就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愤流泪,心头流血。我借酒浇愁,醉中抚弄着长剑,听到长剑发出呜咽悲鸣声。 我常想,自由的香火,应该点燃起来,国恨家仇,要赶快洗雪。我劝我们广大妇女,要各自努力,振奋我们整个民族达到安定繁华,而不是夸耀个人有豪华漂亮的衣裙首饰。就眼前来说罢,女子缠足穿三寸弓鞋,就太没有意思,应该马上改革! 【赏析】 这首词写作时间不详,但从词中号召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提倡妇女解放的思想来看,应作于1904年以后,因为这期间秋瑾留日以后同“兴中会”有所接触。 词的上片叙述妇女的见识与能力决不比男子差,下片叙述今日妇女奋起的具体任务。 词以设问开头,以雄视千古的气魄审视过去,启发读者共同回顾反思:“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词人的意思是说,男子与女子相比,倒是女子更要比男子强。猛一看似乎觉得这个结论有点偏激。但我们须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处于受歧视、受压迫的地位,秋瑾这两句话是对几千年来歧视妇女的传统世俗偏见的大胆挑战和否定。紧接着词人举出具体例子作证: “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秦良玉公开抗击清兵,沈云英在明亡后隐居不出,秋瑾认为这两个女子具有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为普天下广大女子的政治军事才能被压制而痛心:眼中流泪,心中流血。当然,秋瑾赞扬的秦良玉、沈云英都对抗过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秋瑾在当时可能认识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思想局限。但秋瑾主要着眼于她们 “抗清” 与“明亡后隐居”这两点,这对辛亥时期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志士是极有吸引力的。我们既要看到其不足,又不要苛求古人。结尾说: “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是指词人性豪爽喜饮酒,在醉中抚摩长剑,只听长剑作龙吟一般呜咽,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鸣,隐喻自己和妇女们被压制,革命力量不能发挥。 下片是说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具体步骤。“自由香, 常思熬; 家国恨,何时雪?”这里是说要点燃起自由的香火,表明词人已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口号。“家国恨,何时雪”,指推翻清朝统治。“何时”二字,体现词人的急切心情。“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吾侪”就是“我们”,词人提出远大的革命目标,奉劝妇女同胞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努力,来促进革命的实现。下面两句 “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是说妇女的解放不只是个人自身的解放,而是同全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振兴中华要考虑使全民族达到繁荣安定,不是夸耀个人有漂亮的衣裙首饰。结尾两句 “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是说妇女解放要从眼前做起,从我做起,如摧残广大妇女的缠足陋习就要马上改革。 这首词粗看似乎有收束乏力之感,实际全篇是由远及近,由古及今,将远大的革命目标同具体步骤结合起来写的,并不是前紧后松。全词的情调高昂奋激而又苍凉悲壮, 语言锤炼也很见功力:“自由香,常思熬; 家国恨,何时雪?”把新名词引入诗词非常自然;“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互文对举,很有感染力; “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袂”更像是掷地有声、精警有力的格言。 《满江红》 词。秋瑾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词中描述了诗人在北京中秋之日因见菊花盛开而引起的爱国情感。词中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身为蛾眉而不能报国的心情,抒发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雄心壮志。全词豪迈而沉郁,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直抒胸臆,不假雕饰。 《满江红》《满江红》
文征明 拂拭残碑①,敕飞字②,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③,可怜事去言难赎④。最无端⑤:堪恨又堪悲,风波狱⑥。岂不念,疆圻蹙⑦;岂不念,徽钦辱⑧,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⑨、一桧亦何能,逢其欲⑩。 【注释】 ①残碑:指宋高宗赐岳飞手诏石刻碑。这首词即为题该碑之作。②敕(chi翅) 飞字:指石碑上所刻宋高宗写给岳飞的诏书。敕,皇帝的诏令,这里名词用作动词。飞,指岳飞。③合: 应当、应该。④言难赎:指诏书上高宗依重岳飞的言辞并不能抵消岳飞惨死的冤屈。赎,抵消、弥补。⑤无端: 没有来由、无缘无故。⑥风波狱:指岳飞父子被杀害在杭州大理寺的风波亭。⑦疆圻 (qi其)蹙 (cu促): 疆土日益缩小。圻,地界。蹙,收缩。⑧徽钦辱: 北宋靖康二年 (1127年),金人攻破汴梁,掳掠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囚于五国城中。⑨区区:微不足道的意思。⑩逢其欲: 逢迎他的心念,其,指宋高宗。 【词大意】 拂拭尘埃,残碑字迹模糊,依稀可读。可叹当初,宋高宗赵构对岳飞何等依重,最后迫害又何等残酷。难道说功高盖世就应该无故冤死?可怜事过境迁后那虚假的言辞仍难以抵消忠魂的冤屈。最可恨又可悲的是,风波亭的冤狱竟是那样的无缘无故。 难道说他不念国土半残,难道说他不念靖康大耻,不,他真正挂念的是徽钦二宗返回之后,他自己的皇帝宝座是否还能坐成。善良的人们不要再谈论南渡的错误,当年他怕的就是中原得到恢复。可笑小小的秦桧又有何能耐,不过是迎合了宋高宗的心意罢了。 【赏析】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纵横议论的咏史词。作者文征明因睹“宋高宗赐岳武穆手诏石刻”,对岳飞功高而受戮的悲惨遭遇引起强烈的感忿;并敏锐地从宋高宗赵构对待岳飞前倚后酷的不同态度中发现问题,借词寄慨,发表自己精辟、独特的见解。 词的上片以悲恨的口吻叙述岳飞在南宋王朝的遭遇与被诬冤害的结局。开头三句写诗人拂拭残碑,感慨万端,那依稀可读的字迹记载着宋高宗奖赐岳飞的手诏,也勾起诗人对这位爱国英雄生平遭遇的联想。接下来是感慨的具体内容。诗人先抓住高宗赵构对岳飞态度的反复变化进行指责:“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最后控诉这种态度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最无端”,“风波狱”。而中间劈空加入“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寡恩少情的愤怒、对岳飞功高身死的激愤。据《宋史》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在南渡初期,由于稳定政权的需要,高宗赵构对岳飞还是相当依重的,绍兴三年(1133年),他把从江州到江陵的沿江防务交给岳飞负责,并在绍兴四年(1134年)的诏书中说:“卿有忧国忧君之心”,“卿义勇之气,震怒无前”,对岳飞的忠勇表示赞许。然而,当小朝庭在临安稳定下来,偏安之局已经形成,他便实行投降路线,迫害打击抗战派将领。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在偃城大破金兀术主力,收复了郑州、洛阳,眼看就要将金人势力逐出黄河以南,高宗却下令要岳飞班师回朝,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杀于风波亭中。文征明正是从这些令人痛心欲碎的历史事实中,总结出“功高身合死”这一封建社会中残酷的政治规律,并用 “事去言难赎”的指控,将高宗赵构置于千古罪人的行列。即使如此,诗人也难以消除 “堪恨又堪悲”的心情,因为岳飞之死,带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巨大损失,就在岳飞死后第二年,宋金两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南宋将淮河以北国土割让金国,世世子孙俯首称臣,因而诗人“堪恨”,恨的是忠良被害,中原陆沉,诗人 “堪悲”,悲的是奸佞得势,百姓涂炭! 词的下片以锋利的笔触、辛辣的语言,剥去了赵构势尊位高的皇帝伪装,揭露出他卑劣的灵魂。“岂不念,疆圻蹙; 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以设问的句式,排比的修辞方法,层层深入,气势逼人,活画出赵构为维护个人权势而置国家民族利益和人伦道德、父子亲情于不顾的丑恶嘴脸。接着,诗人一鼓作气,在“千载”两句中奉告世人不要再无为地指责南渡之错,而应该看到偏安江南本来就是赵构不可告人的隐私和别有企图的本意。正因为如此,他才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力主恢复中原、迎回二帝的岳飞狠下毒手。这些精采的议论鞭辟入里,打中了投降派头子赵构的要害,也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由于封建思想的局限,人们仅仅从忠奸之辨出发,把奸相秦桧当作杀害岳飞的凶手,而宋高宗赵构似乎只是一个受秦桧蒙骗的愚人。针对这种庸腐的认识,诗人在全词的最后一句中明确指出小小的秦桧推行投降路线杀害岳飞不过是逢迎了高宗的心意罢了,真正残害岳飞的元凶正是宋高宗赵构。这是一个公正的、石破天惊的历史结论,是对封建正统思想和皇权至尊观念的蔑视与挑战。敢于进行这种挑战的人,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和非凡的才识,也具有过人的胆量与气魄。 文征明的这首 《满江红》 以卓越的史论蜚声明代词坛,与此相关联,诗人一扫平日旖旎娟秀的词格,向南宋辛派词人学习,以散文入词,以议论入词,质朴的语言饱含着激昂的情感,夹叙夹议,明指直陈,大声疾呼,显示了豪放雄浑的风格。 《满江红》 词。萨都刺作。题目是《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衰败荒凉,熔铸了刘禹锡两首七绝的意境,说明了金陵的沧桑变化;下片即景抒情,面对“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而有感于历史上陈朝灭亡的事实,抚今思昔,表现了对元王朝衰落的悲伤。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不著痕迹,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真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