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姑苏台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姑苏台记》
宋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1),欲访姑苏台未果(2)。丙子五月廿四日(3),雨后,自胥江(4)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5),妇子满田塍(6),泥滓被体(7),桔槔与歌声相答(8),其劳苦殊甚。 迤𨓦过横塘(9),群峰翠色欲滴(10)。未至木渎二里许(11),由别港过两小桥(12),遂抵台下。 山高尚不敌虎丘(13),望之仅一荒阜耳(14)。舍舟乘竹舆(15),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16),竹树森蔚(17),稻畦相错如绣(18)。山腰小赤壁(19),水石颇幽(20),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穉松丛棘(21),薝卜点缀其间如残雪(22),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23),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24),褰衣贾勇(25),如猿猱腾踏而上(26)。陟其巅(27),黄沙平衍(28),南北十余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29)。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30)。今皆无有,独见震泽, 掀天陷日(31), 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㵿淼中(32)。 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33),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34)。而霸业销沉(35),美人黄土(36),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37)。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38)。僧贫而无世法(39),酌泉烹茗(40)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噉(41),仍携其余。返舟中时已薄暮(42),饭罢,乘风容与(43)而归。侍行者(44),幼子筠(45),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46)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注释〕(1)莅(li): 到。(2)未果: 没有成功。(3)丙子: 康熙三十五年(1696)。(4)胥江: 苏州胥门外的一条河。(5)插莳(shi):插秧。(6)妇子: 妇女儿童。塍: 田中小埂。(7)滓: 杂质。被体: 满身。(8)桔槔(gao):汲水工具。 相答: 互相应和。 (9)迤𨓦(yi li):迤逦, 曲折。横塘: 胥江中南北走向的一段。(10)翠色欲滴: 绿色象要滴出。(11)木渎: 苏州西南郊的一个镇名。许:大约。(12)别港: 岔生的河。(13)不敌: 抵挡不住。虎丘: 苏州名胜。(14)阜: 土丘。(15)竹舆: 竹子编成的轿子。(16)村落: 村庄。(17)森蔚: 繁茂。(18)相错:交错。(19)小赤壁: 湖北省境内长江岸边。(20)幽: 深远。(21)穉松:小松树。(22)薝(zhan)卜: 栀子花。(23)歊(xiao): 热气。(24)兴: 兴致。豪: 高强。(25)褰(qian):提起。贾勇:使出勇气。(26)猱(nao):猿猴的一类。(27)陟(zhi): 登临。(28)衍: 展开。(29)讶: 惊讶。逮: 及。(30)汪钝翁: 汪琬,号钝庵。中穿: 中间有孔。竿旌:插竿悬挂旗帜。寿藤: 老藤。类: 象。(31)震泽: 太湖古名。陷: 吞没。(32)七十二峰: 指太湖中的山峰。㵿(xiao):水势广远。(33)穹窿(qionglong)、灵岩、高峰、尧峰: 均在苏州西南郊。(34)献奇: 呈现美景。(35)霸业销沉: 指春秋时吴王的霸业已成陈迹。(36)美人:指西施。黄土: 死后化为黄土。(37)三: 概数,非确指。(38)小: 稍稍。(39)法:佛语,一切事物。世法: 一般人的生活方式。(40)酌: 取。烹: 这里指泡。茗:茶。(41)噉(dan): 同“啖”,吃。(42)薄:临近。(43)容与: 悠闲自在。(44)侍行:侍奉同行。(45)筠(yun): 宋筠,字兰挥。(46)子至: 儿子宋至。 〔鉴赏〕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古迹名胜,用生花妙笔写下令人神往的游记,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历代百花争艳的游记散文中,宋荦的《游姑苏台记》不失为一篇独具风采的佳作。宋荦非常羡慕“三百年来高贤遗老徜徉于山水佳处,日作词章翰墨因缘” ( 《跋吴门诸子游上方山石湖图咏》 )。他论诗主张“取材富,而用意新” ;强调“诗者,性情之所发”,提出“吾之真诗,触境流出”。他认为,“诗道本广大”,“诗道本灵通”,故而反对“狭小”和“拘泥而穿凿”,不满一味“抚唐”、“抚古”和“抚宋元明”之作(以上引语均见《漫堂说诗》,载《西陂类稿》卷二十七)。宋荦的这种诗论,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对他的古文创作同样是有指导意义的。同时,作为一个画家,宋荦的画论亦颇有见地,且对他的游记写作有明显的影响。在《跋朱竹垞和论画绝句》中,他曾说: “余暇日创为论画绝句若干首,理绝绳尺,意在独解。竹垞先生见而好之,走笔属和,不摭画苑剩语,第吟赏生平所见,神理已超超元箸。” ( 《西陂类稿》卷二十八)套用他称许朱彝尊的论画绝句的赞语,他的游记佳作,如《游姑苏台记》,可谓“不摭游记剩语,第吟赏生平所见”。 宋荦自康熙壬申(1692)秋移节吴阊,在苏州作了四五年的地方官。在《重修沧浪亭记》( 《西陂类稿》卷二十六)中,他自述道: “予来抚吴,且四年。蕲与吏民相恬,以无事而吏民亦安。予之简拙,事以寖少,故虽处剧而不烦。”这样的作宦生涯,决定了暇日游览姑苏名胜古迹,“徜徉于山水佳处,日作词章翰墨”的爱好和享受。另外,宋荦又有一种“好古癖”,其友张希良曾把他比作苏东坡,说: “髯苏好事天下无,谁其匹者商丘叟,游踪宦迹仿佛同,……公也素负好古癖,自笑多生一宿垢” ( 《怪石诗用东坡石鼓歌韵为牧仲先生赋》,附载于《西陂类稿》卷二十八)宋荦的一些游记,包括《游姑苏台记》,与他的“好古癖”,亦有密切的关系。 看似清水,饮如醇酒,淡中见浓,平中寓奇,这是《游姑苏台记》在艺术上最为成功的地方。除开头和结尾作游记所必要的交代之外,全文三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出游姑苏台的全过程。自 “丙子五月廿四日”至“遂抵台下”,先简叙泛舟胥江出城,直抵台下的情景; 接着,自“山高尚不敌虎丘”至“不禁三叹”,详写上姑苏山,游胥台故址,发思古之幽情; 最后,自 “从山北下”至“怅然者久之”,描述下山进庵,品茗啖杨梅,以及归途的闲暇自得心情。全文所记,皆游山玩水中的日常琐事和个人情怀,并无怪奇之意外。然而,写眼前美景,令人神往; 抒怀古幽情,则发人深思。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 由于宋荦是位对诗画理论有相当造诣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山水游记,总有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同时,他在描摹山水之美景,吟咏风月之情怀时,能选取富有特征的人物活动,他那山水游记的诗情画意,既不乏静态之美,又具有动态之美。如写小舟出日晖桥后,特别描绘“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的春耕图; 在留云庵里,又勾勒了一幅小庵贫僧酌泉烹茗以飨贵宾的画面。诸如此类,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为游记增添了不少盎然情趣,亦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宋荦不仅善于以画家的审美眼光来观察体验山水风月,而且擅长于用诗的语言来惟妙惟肖地加以描绘、渲染。他的这篇《游姑苏台记》,简直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字数:2899 王永健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03-1506页. 《游姑苏台记》予再莅吴将四载②,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③,雨后,自胥江泛小舟④,出日晖桥⑤,观农夫插莳⑥,妇子满田塍⑦,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⑧,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⑨,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⑩,由别港过两小桥(11),遂抵台下。 山高尚不敌虎丘(12),望之仅一荒阜耳(13)。舍舟乘竹舆(14),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15),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16)。夹道稚松、丛棘(17),薝蔔点缀其间如残雪(18),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19),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20),如猿猱腾踏而上(21)。陟其巅(22),黄沙平衍(23),南北十余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24)。吾友汪钝翁记称(25):“方石中穿(26),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27);又矮松寿藤(28),类一二百年物(29)。”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天陷日(30),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31)。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32),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33)。而霸业销沉(34),美人黄土(35),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36)。僧贫而无世法(37),酌泉烹茗以进(38)。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余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39)。 侍行者(40),幼子筠(41)、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42),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西陂类稿》) 注释①姑苏台——又名姑胥台,简称胥台,在苏州西南30里姑苏山上。台为吴王阖闾建离宫时所筑,其子夫差又于台上建春宵宫,常与西施作长夜之饮。越王勾践灭吴,台被焚毁。②再莅吴——第二次到苏州(古代吴国国都)。作者于康熙二十六年曾到苏州任江苏布政使,次年离任,31年又来此任江苏巡抚,故云“再莅吴”。③丙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 ④胥江——在苏州胥门外。⑤出——穿过。日晖桥,胥江上的一座桥。⑥插莳——指插秧。⑦塍(cheng)——田埂。⑧桔槔(jiegao)——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一种工具。相答,互相应和。⑨横塘——指南北流向的一段胥江。岸上小镇亦名横塘。⑩木渎——苏州西南郊的一个大镇。⑾别港——指胥江支流(港汊)。⑿山——指姑苏山。不敌,赶不上。虎丘,苏州西北七里处的一座小山。相传吴王阖闾葬此,下葬3日后有白虎蹲踞其上,因名虎丘。山间有剑池、千人石等名胜,为著名游览地。⒀阜——土丘。⒁竹舆——竹轿。⒂小赤壁——汪琬《游姑苏台记》,“(山腰)池畔皆石陂(石坡),土人呼为小赤壁。”⒃剑池——虎丘山中心地带的长方形泉池。池水清冽,两岸崖壁峭如剑削,景色清幽。⒄稚松——小松树。丛棘,矮树丛。⒅薝(zhan)蔔——即栀(zhi)子花,色白,味芳香。⒆炎歊(xiao)——火热。歊,热气蒸腾貌。⒇褰(qian)衣——提起衣襟。贾(gu)勇,卖力,使出勇气。(21)猱(nao)——猿猴的一种。(22)陟(zhi)——登。(23)平衍——平平展展。(24)不逮——不及。(25)汪钝翁——即清初著名古文家汪琬,号钝庵,“翁”为尊称。记,指汪琬所作《游姑苏台记》。以下引文是节略其中的句子。(26)方石中穿——谓方石中间有个孔。(27)竿旌——插竿挂旗。(28)寿藤——老藤。(29)类——象。(30)震泽——太湖的古名。(31)七十二峰——太湖中有72个山峰。?淼(xiaomiao),水势广远貌。(32)穹窿——灵岩、高峰、尧峰,均苏州西南山名。(33)献奇——呈现奇妙的景色。(34)霸业销沉——谓春秋时吴王阖闾、夫差父子创立的霸业已烟消云散。(35)美人黄土——谓吴越争霸时的美女西施也已身化黄土。(36)小有——稍有。(37)世法——指尘世庸俗的礼法。句谓庵中和尚穷而不俗。(38)酌泉烹茗——取泉水煮茶。(39)容与——悠闲貌。(40)侍行者——侍从陪游的人。同游者皆晚辈,故云。(41)筠——宋筠,作者幼子,康熙间进士,著有《绿波园诗集》。(42)子至——儿子宋至。康熙间进士,曾任编修,著有《纬萧草堂诗》。 赏析本文作者是位诗人兼画家,他在苏州巡抚任上写的这篇记游小品,犹如一篇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的散文诗,算得上一篇独具风采的佳作。 作者论诗,看重抒发“性情”,以为“真诗”当“触景流出”(《漫堂说诗》)。这一主张移之于游记文章,则其行文中时见情感的流露,许多场景都做到了情景交融。因此,情系于文,文章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乃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色。全文以“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两句开篇,表面看去似是平静的回叙往事,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宋荦是位有“好古癖”的人,从这两句话中,已然透出他对吴国古代遗址姑苏台心向往之、急欲一访的感情。行舟往姑苏台途中,又着重记叙“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的情状,叹“其劳苦殊甚”,语气中流溢出作者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登山之时,当“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之际,作者却“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表现出喜山乐水、癖好访古的勃勃兴致和豪爽的胸襟。而登台见古物无存,空剩遗址,连友人汪琬游记中曾写到的古树和插旗方石也略无踪影,遂“颇讶不逮所闻”。惊讶之中,分明透出大失所望的感情。接着写台顶远望所见太湖波涌、群山献奇的壮美景观,作者面对广阔的山水,壮丽的风光,怀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当年吴王夫差在吴越争霸中初时获胜,曾在此建春宵宫,与西施欢宴达旦;又想起后来吴被越灭,姑苏台付之一炬,如今连山中人也不能指其遗迹,作者为之“不禁三叹”。“霸业销沉,美人黄土”二语,其间寄寓着强烈的世事沧桑的感慨,深沉的抚今追昔的喟叹。直到文末,作者仍以“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收煞。他的怅惘,并非只是为他的儿子宋至未能同游访古而遗憾(有的评介文章如此说),更重要的,是他游台产生的今昔之感依然盘结于胸中。这样收尾,给读者留下回味不尽的余地。全文自始至终,处处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读来倍觉亲切感人,这大概正是本文看似平淡无奇,读之却觉淡中有味的缘故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