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游园不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游园不值》

 七言绝句。叶绍翁作。诗中写游园看花的不遇及感想。诗先写对花园主人心理的猜测,主人大约是爱惜苍苔,怕印上履痕,所以“小扣柴扉久不开”,接着写看花不遇的情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于春天景色的向往与爱慕。虽是小景,却给人联想的余地,诗意新警,有味外之味。

《游园不值》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属江湖诗派,擅长写七言绝句,这首《游园不值》更是万口传诵。

这首诗的好处之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

诗人不是写一般的春景,而是写早春之景。早春之景,最有特征性的一是柳色,二是杏花。陆游的《马上作》说:“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的诗,特别是第四句,也许是从此脱胎的。但题目各异,写法也不同。陆游以《马上作》为题,故由大景到小景,先点“平桥”、“小陌”、“翠霭”、“杨柳”等等,然后突出“一枝红杏”。叶绍翁则以《游园不值》为题,故用小景写大景,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其具体表现是:“一枝红杏出墙来。”陆诗和叶诗都用一个“出”字把“红杏”拟人化,但前者没有写明非“出”不可的理由;后者却先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把“一枝红杏”写得更活。

这首诗的好处之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例如“屐齿印苍苔”,就包含许多东西。仅就写景而言,“苍苔”生于阴雨,“屐”多用于踏泥,“苍苔”而“屐齿”可“印”,更非久晴景象。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说:“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则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叶绍翁看来也是从“春雨”声中听到了杏花消息,但他避熟就生,不明写“春雨”,却用“屐齿印苍苔”加以暗示。“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那么进园去逐一观赏,该多好!然而就是进不去,只能在墙外看看那“出墙来”的“红杏”,而且仅仅是“一枝”,岂非莫大的遗憾!可是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中表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树,不正是一种余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吗?

这首诗的好处之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

题为《游园不值》,“不值”者,不遇也。作者想进园一游,却见不上园主人。那么主人是怎样的人呢?门虽设而常关,“叩”之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风神俊朗,更动人遐想。

这首诗的好处之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一旦“满园”,那“一枝红杏”就要“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的吗?


《游园不值》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绝句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它与“禅”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此诗的审美价值与“禅”的认识价值在何处交会呢?

先让我们从第四句说起。“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被称为警句,然而事实上它是有所本的。唐人吴融《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比叶绍翁年代稍早的陆游则有《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这说明叶绍翁此句并非妙手偶得的惊人之句,同时也说明此诗的成功之处主要地不在于第四句,而在于全诗的章法结构与统一意境上。我们不妨将它与吴融、陆游的诗作一番比较:吴融虽然最早写出了红杏出墙的美景,然而在他的诗中,这个美景不过是用来反衬行人的孤独意绪的背景,它本身并不是诗中的着力之处,所以其精警并不引人注目。在陆游的诗中,“一枝红杏出墙头”成了吟咏的重点,它与 “平桥小陌”、“淡日翠霭”及“杨柳”等景物相比也显得分外光彩夺目。然而诗人是骑在马上浏览一路上的春色,“一枝红杏”是偶然进入他的眼帘的。全诗的章法是平铺直叙的,从而降低了第四句的张力。而叶绍翁此诗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开始两句写诗人有意寻春,而园门久叩不开,仿佛是主人担心游客会踏破满园的青苔。人们往往欣赏这两句写出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幽静环境,其实它们更重要的作用是“蓄势”。诗人原来对“满园春色”有着热切的期待,然而这种期待落空了。这样,读者的心理期待也随之跌落下来。三、四句忽又由抑转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洋溢在字里行间,读者的心理期待也随之得到了意外的满足。这正是此诗超过前人的地方。显然,这样的审美过程与禅家的认识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知道,禅家推重的思维方式是顿悟,是刹那之间的大彻大悟。然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往往有一番苦思冥索的过程。在《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书中记载了许多禅僧追求人生的真谛,久思却不得其门而入,忽然受到大师的片言只语甚或一顿棒喝的启迪,遂大彻大悟的故事。这与诗人寻春却无门入园,忽见墙头红杏的过程极为相似。如果苏东坡复生而读到这首诗,他一定会赞叹说:“暂将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的确,诗与禅是可以互相参证的,叶绍翁此诗正是一个绝妙的例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