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渔家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 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 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 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 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 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载, 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 羊裘行泽中。 晁补之《鸡肋诗钞》中有《补乐府三首》,《渔家傲》即其中之一。所谓“补乐府”,其实便是乐府诗。补者,补缀承续也。这表明作者意欲直接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和唐代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作方法。因此,这首《渔家傲》“因事立题”,述写世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看诗题,便知此诗是描写渔家生活的。自古以来,渔家之困苦艰辛,人所共知。他们既备受生活煎熬,还得顽强地与大自然拼搏,成年累月地经受险风恶浪、出生入死的考验。在作者出生前一年谢世的范仲淹,对此便深有体会。其《江上渔者》一首,满怀恻隐之心。然而晁补之这首诗,却丝毫不见此种情景,有的却是欢歌笑语,完全是别一种情调。诗人笔下的“渔家”,行舟江河,傲放湖泽;逍遥自在,悠闲自乐。他们既不为名利所动,亦不因权贵折节;超然物外,远离尘嚣。显然,这是一种非现实的“渔家”生活,其中无疑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含蓄蕴藏着他寄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 诗的前四句首先点题: 先写“渔家”性格之孤傲,复写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谋生之道。诗中“城市未曾到”、“那知城市道”二句,看似文义重复,实质上乃是为了强调这些“渔家”非一般意义上的渔民,他们不是不能、而实是不愿与城市结缘,以致身惹红尘。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任何渔民未必一定不去或根本未曾想去见识一下车马喧嚣的城市。诗人之所以强调这一点,选择这样的“渔家”落笔,刻意经营,备加颂扬,应该说大有其深意在。尤其是一个“未曾”,一个“那知”,充满了感情色彩,表现的是一种对“城市”不屑一顾的神态。 诗的中间六句,具体而微地描写了渔家生活和山水之乐。晴日里,七八条小船游弋清波,汇聚川上。时听笑语相属,但闻欢歌互答。待到暮色降临,渔舟归散,烟波江上,唯见远处的绿洲正隐约浮沉于一片微茫。诗人描绘的这一幅渔家行乐图,可谓动静相间,意态悠闲;诗情画意盎然,字里行间,令人神往。很清楚,这六句诗不只补缀上文,细写“渔家生理”,其实亦揭示了“渔家”“城市未曾到”、“那知城市道”的原因,并隐隐透露了诗人企慕自然、不愿缚于尘网的消息。因为有如此自在的去处,又何恋“城市”之有! 最后四句托物言志,总摄全文,借彼“渔家”之口,写己心中所思。看到这里,读者会恍然大悟: 原来,诗中所描写吟咏的“渔家”,根本不是一般的江泽渔民、山野村夫,而是遁迹江湖,隐名埋姓,愿终生以渔钓自乐的隐士。这样的隐士,实际上乃是诗人自己。 诗人采用了以我写彼、以彼显我的互透法。在一片扑朔迷离的物象中,最后这四句诗连用了三个典故;倘深入而观,则其庐山真面遂兀现于读者眼前。后车,语出《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郑笺:“后车,悴车(按: 即副车)也。《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与作者同时的欧阳修,其《哭圣俞》诗云:“河南丞相称贤侯,后车日载枚与邹。”“河南丞相”乃钱惟演(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丞相);枚指枚乘,邹指邹阳。枚、邹均汉代著名文士,二人曾为梁王幕客,极为梁王所知赏,待如上宾。欧诗用以喻梅圣俞,言其游宴交往者皆才学之士,均具相当社会地位。晁补之引用这个典故,意欲说明“渔家”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逃名避世。诗中的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典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浮沉于宦海,诗人意欲何为?诗的末句“羊裘行泽中”,点出了归隐思想。羊裘,用后汉高士严光事。据《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𫅪,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却终不为谏议大夫。又据《淮南子》:“贫人则夏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扎。”在诗人的心目中,作一个逍遥于山水之间的贫士、隐士,远胜于在“城市”的达官贵人。这种思想既是消极,又是积极的;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 通观全诗,写来洒脱轻快,形象鲜明,笔致活泼,语言浅显通脱。诗以口语出之,间以白描勾勒。全诗凡六转韵,音调和谐,过渡自然;谋篇有方,立意高远。其颇具民歌风味的艺术特色,足见乐府歌辞之源远流长。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余观《鸡肋集》,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近人陈衍亦曾说:“晁、张(耒)得苏(轼)之隽爽,而不得其雄骏。”若以此诗观之,亦可见其大概。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注释】塞(sài):边关。衡阳:今湖南衡阳,传说大雁秋天南飞,至衡阳遇春而 北返。嶂(zhāng):像屏风一样的山峰。燕(yān)然:即今蒙古国境内的 杭爱山。东汉窦宪打垮匈奴,曾在燕然山立记功碑。勒:在石碑上刻字。 羌(qiāng)管:也称羌笛,是出于羌族的一种乐器。 【大意】边塞的秋天已经来临,天气寒冷,原野荒凉,景象和南方完全不同,连 大雁也不愿留下,纷纷向衡阳飞去。四面八方的胡笳声、马嘶声,随着军 营中的号角声响起。一座座大山,就像千里屏障,拱卫着边城。落日时 分,烟雾茫茫,笼罩着大门紧闭的孤城。我独自喝着浊酒,思念着万里之 外的家乡;尚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那回乡的事更无从计划。夜晚,地上 布满了银白的霜花,悲凉的羌笛声萦(yíng)绕在耳旁。将士们还没入睡, 听着寒风送来的笛声,将军因焦虑而生出了白发,士兵们也落下了思乡 的泪水! 《渔家傲》《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⑤。羌管悠悠霜满地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塞下:边境要塞,这里指西北边境。②衡阳:今湖南衡阳市,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指笛声,马鸣、风号等边地凄凉悲壮之声。角:军中号角。④嶂:像屏嶂一般的山峰。⑤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汉窦宪追击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记功。⑥羌管悠悠:羌笛声音悠扬。羌管,羌笛,出自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名。 【词大意】 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大雁热切南归,对西北边塞地区没有一丝留恋之情。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之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长烟直上,落日余辉中,一座孤城关门紧闭。 将士们在离家万里的边地小饮浊酒。现在敌军未溃,边境未宁,怎么能有回京返乡的打算呢?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时传来羌管悠悠的声音。戍边将士深夜难寐,将军戍边日久熬白须发,征夫流着悲伤的眼泪。 【赏析】 唐人诗歌善于描绘边塞苦寒之景,宋诗不长于此。但范仲淹以词笔为之,亦能摹写大漠荒凉,开苏辛豪放之风。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 首句先点出季节,明写一“异”字,劈头喝出,统领上阕。然后娓娓述说所异之景。“衡阳”句写大雁南飞,是目见之异景。“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把大雁拟人化了。这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四面”句写边声四起,是心耳所接之“异”感。这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千嶂”句写山城落日,仍是目见之“异”景。这句烘托塞外绝少人迹,无限寂然的情景。“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漠。一个“闭”字,不仅勾画出边地的沉寂,同时还暗示戍边将士有时刻御敌的警觉。“长烟”是指直上的燧烟。边地报警或报平安,夜举火,叫烽;白天烧狼粪,举烟,叫燧。“长烟落日”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境近似,突出了塞外风光的广漠、荒寂。 下片,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戍边将士驻地与家乡相距遥远,那思乡之愁如何来解? 只好借酒浇愁,可是饮到的却是“浊酒一杯”,这酒不仅量少而且质差。由于连年战乱,田园荒芜,人民生活极为困苦,这一切又激起了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燕然” 句,就是引典来抒报国之志,总结秋来雁归人不能归之故。作者决心要像汉朝大将窦宪那样奋勇追击敌人,然后刻石记功,以为纪念。然而现在,敌军未溃,边境未宁,怎么能有回京返乡的打算呢?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为国击敌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和鼓舞。“羌管” 句,创造了明月如霜、思乡不寐的艺术境界。“将军” 句,为千古苦于战役者,呼号悲鸣,正气浩然塞于天地之间,而以情语作结,尤为动人,只有大英雄才能表现出如此本色来。 这首词,上片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雄浑沉郁的“边塞关山图”。画面由概括到具体,围绕一个 “异” 字逐层点染。作者善于抓住塞外风光的典型事物:大雁南飞,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层峦迭嶂,孤城紧闭。以此来表达戍边将士思乡忧国,决心守边御敌这一主题。下片采用抒情与写景相结合的方法,行文起伏,跌宕有致,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北宋初,文人词继五代香软词风,至范仲淹,即景抒情,将塞外风光,报国之志入词,开拓了词的新意境。正因为作者能够深入边塞生活,才创作出这首开启苏轼、辛弃疾词派先河的杰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