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平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平乐》

张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比以纪情事云。

三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风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张炎(1248—? ),宋代词人。字叔夏,号玉田、 乐笑翁,原籍西秦,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南宋初大将张俊的六世孙,宋亡前,过着豪侈而清雅的生活,宋亡后,落魄纵游。他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擅音律、善书画、工诗词,写作“雅词”,词风婉雅。舒岳祥《赠玉田序》说他: “诗有姜尧章深婉之风,词有周清真雅丽之思,画有赵子固潇洒之意。”张炎善画水仙花,喜与画友交游,写作近三十首题画词,是两宋时代写题画词最多最好的一位词人。有《山中白云词》、《词源》传世。

这首词,是题咏郑思肖所画的墨兰图的。郑思肖,字所南,详见郑思肖《墨兰》赏析。词前有一段小序,赞美兰花清真的品格,略述作词缘起。“兰曰国香”,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贵重兰花。 《左传·宣公三年》: “兰有国香”。黄庭坚说:“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书幽芳亭》)兰如君子,如哲人,虽然含香体洁,然而它从不以色香自我炫耀,真正得到天宇间清真之气。屈原将兰蕙写入《离骚》之中, “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兰蕙比喻具有贞操的君子。自此以后,兰之盛名深入人心,张炎说:“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就是称颂屈原“独将兰蕙入离骚”在我国民族文化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功绩。词人因为看到了郑思肖画的数笔墨兰,有感于画家的思想品格,写作这首题画词,歌颂了郑思肖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词的上阕,先从画上墨兰的形态落笔: “三花一叶。比似前时别。”所南翁运用减笔的画法,并且已经到了不能再减的程度,画一枝着三花,却只画一片叶,用以突出兰花。画兰与真兰一模一样,难分真假,与前次见到和分别时的那枝兰花,十分相似。兰花志同道合的明友是梅花。张炎写到兰,总是将它与梅联系起来,如《清平乐·题处梅家藏所南翁画兰》“要与闲梅相处,孤山山下人家。”词人看到所南翁画兰,便联想到梅花。可以向谁数说兰的坚贞品格呢?去寻找西湖里孤山下的梅花,可是, “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风月”,天气还不寒冷,梅花尚未开放,茫茫西湖烟水,无处可与人数说。上阕后两句,紧承上两句,由兰的形态写到兰的品格,借梅以颂兰,词笔深婉,曲折写来,意含言外。

过变处直承上阕,首句的“贞芳”,便是上阕“无处说”所要说的具体内容。下阕词意显明,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坚贞的芳兰,只应该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与尘世毫不相关,隐喻君子隐居深山,虽遇穷困、厄世,未尝改变自己的气节。下阕的结穴处点明题意: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清影,与小序关连,便是“天之清者也”,画上墨兰清幽的身影,长留天地间,但是,它的“幽香”却吹不到人间。这句词,意含双关。就绘画艺术讲,靠嗅觉器官感受到的“幽香”,是无法在画面上描绘出来的,所以说“幽香”不到人间,观画者闻不到兰的馨香。然而,词的深层意蕴,与张炎《清平乐·题处梅家藏所南翁画兰》 “千古不随流水”的用意是一致的,都是歌颂郑思肖在宋亡后不愿随波逐流、坚贞不屈、义不仕元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全词采用隐喻手法,将题画、咏兰与歌颂画家郑思肖的品格结合起来描写,画格、花品与人的德行,浑然一体。同时,词里还倾注着词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张炎在《疏影·梅影》里说: “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借着咏梅,自抒坚持孤贞的的怀抱志向,在《壶中天》词里说: “空谷幽人,曳冰簪雾带,古色生香”,借着咏兰,表白自己淡泊清高的生活情趣。这些情操,都与郑思肖是一致的。因此,本词的“不以色香自炫”、 “贞芳只合深山”、“幽香不到人间”等等词意,不只是兰的礼赞,不只是画家郑思肖的颂歌,也还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清平乐》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清平乐》

 词。辛弃疾作。题一作“村居”。词中描绘的是村居生活。上片先写景,茅屋、小溪、青草构成一幅农居图,再写老农夫妇边饮酒边闲谈;下片写他们的三个儿子,大儿锄豆,二儿编织鸡笼,都在干活,惟小儿调皮,在溪头卧剥莲蓬。纯用白描,如叙家常,形象地写出了怡然自乐的农村景象。

名诗《清平乐》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清平乐》

《清平乐》

辛弃疾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吴音: 泛指南方的地方话。作者住在上饶地区,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故称此地言语为 “吴音”。媚好: 亲昵,要好。②媪(ao袄):老年妇人。

【词大意】 有所低矮的农家茅草房,门前的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乘着酒意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小儿子不懂世事,最惹父母喜爱,躺卧在溪边剥吃莲子。

【赏析】 此词题为“村居”,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在农村闲居时所写。清代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辛弃疾这首词,正具有语澹意隽、诗情画意的特点。它的清新俊逸之处,即表现在描写手法、艺术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词的上下片并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清新素朴的澹语,白描的手法,就把一家农民居住的环境及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尤其是,作者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把这家老小五口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非常真切动人,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描写农村生活的古典诗词中,这样的作品可说凤毛麟角了。上片开头两句,是描写一所农家低小的茅草房,房子紧靠一条小溪,溪边没有高大的树木,却长满碧绿的青草。只淡淡的两笔,就把茅屋、小溪、青草这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三、四两句,写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他们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作者没有使用夸张和比喻,就把一对老夫妻乘着酒意,彼此亲热、和谐、温暖、惬意的神态,逼真地描写了出来,这就是难得的奇妙之笔了。下片纯用素朴的白话,采用叙事方式,和盘托出老夫妻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承担着豆地里锄草的重任。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性的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最受父母宠爱,只有让他任意躺卧在溪边剥吃莲蓬。特别是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栩栩如生,饶有情趣,这真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是顽皮的意思,是爱称。“卧”字用得极妙,维妙维肖地勾画出了小儿天真调皮的神态,对增强全词的生活气息起了重要作用。

从艺术结构上看,这首词是紧紧围绕着小溪布局的。茅屋靠近小溪。老人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小儿子卧在小溪的一头剥吃莲蓬。在这四句之中,连用三个“溪”字。可见“溪”字的使用,在这首词的结构上起着栋梁的作用。作者以这条小溪为中心,进行布局,就使词作的整个画面十分紧凑匀称,给人以清新爽目的美感享受。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了的,然而作者把它写在词里,就使再现的村舍环境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描写人物方面,一对老夫妻,身边有大中小三个儿子,大儿子锄草,二儿子编织鸡笼,小儿子卧剥莲蓬。老夫妻俩稍事休息,饭前在家喝点酒,聊聊天。通过这样巧妙而简单的构思,就把农村充满一派生机、和平宁静、素朴安适的生活景象,如绘如画地反映出来了。

此词对农村清新秀丽、安静恬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