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夜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夜钟》

薇园主人

《清夜钟》,短篇小说集,原八本十六回,每回一篇短篇小说,明末隆武年间(约1645)刻本,为徽州刻工黄子和所刻。现存残本两部,一部只有第1、2、6、7、8、13、14共七回,已由路工标点,收入《古本平话小说集》和《明清平话小说集》,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另一部在安徽,虽只存第1回至第8回,但难得的是它比已问世的多出第3、第4、第5回,从而使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现存数从7回增加到10回,已接近原书的三分之二。

卷首作者自序署“薇园主人”,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谓“察印章知其人姓杨氏”;据路工考据应是浙江钱塘人陆云龙,一号“江南不易客”,又作“于麟氏”,是明末的一位小说家,曾参与《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现存他的《翠娱阁评选行笈必携》,是一部诗、词、文、赋、书信、游记、格言等的选评选注本,有明崇祯辛未(1631)他写的自序和其友杭州丁允和(字叔介)写的序,从中知道陆云龙字雨侯,淡泊科举,曾上下白门金阊,活动于江浙一带。自序云:“不佞幼号专愚,耳目不受声色之谄,独是文字,雅有夙姻。一室虚白,穷愁为消,一灯孤青,夕梦为破。且为接隔世之面孔,且为出隔身之肺肝。时拊髀饮泣,与孤臣孽子蹙颊而攒眉;时击节狂歌,与才士佳人写心而快臆。开卷独乐,即二三知已咸谓是不良于举子业,予弗悛也。” 可见是一个热心于读书写作的文人。

《清夜钟》贯穿着对世局的反映和对世情的描写。

生值明末动乱之世,薇园主人关心世局,《清夜钟》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对明朝廷的腐败和覆亡,有许多直接间接的叙写。第14回《神师三致提撕 总漕一死不免》,写1635年李自成攻占明中都凤阳,陵庙震惊,总漕杨一鹏坐罪问斩。第2回《村犊浪占双桥 洁流竟沉二璧》的入话,写到李自成军攻占任丘,攻占济南,进攻临清,明朝军队节节败退。第6回《侦人片言获伎 圉夫一语得官》,慨叹在李自成军的进攻下,“畿省六十余城,破如弹指”,作者希望有正统年间王威宁那样“信赏必罚、用人听言”的好将帅出现,挽救危局。第1回《贞臣慷慨杀身 烈妇从容就义》,从总督陈其愚、总理熊文灿、兵部尚书杨嗣昌、襄王、陈新甲、福王、陕督孙传庭、巡按苏京、总督孙标等的节节败亡,一直写到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编修汪伟夫妇目睹社稷覆亡,悲痛殉节。第4回《少卿痴肠惹祸 相国借题害人》接着写南明的覆亡。把《清夜钟》的这些章回联缀起来,不啻一部明末的历史,可以与《桃花扇》所写互相补充。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薇园主人反对农民起义,希望挽救正在崩溃的明王朝,但他在描叙时局的时候,反映了当时的许多实情。写政治,从辅弼大臣的结党营私写到各级衙门的贿赂公行、用人唯亲,结果弄得民不聊生,“贫苦无聊,衣食不继,官钱私债逼迫,贼来也死,不来也死”,因此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写战局,从兵部、督抚的昏庸无能写到武备弛废,军纪败坏,“援剿官兵,唯是掳掠奸淫,索粮假功”,结果是,“贼作梳子,民财掠去一半,兵作篦箕,民间反倒一空”,“寇来家半空,兵到无寸土”,于是老百姓纷纷迎接起义军:“虽不到簟食壶浆,却也似心悦诚服。”客观上写出民心的向背,说明明王朝的覆灭已是不可挽回。

《清夜钟》广泛描写了世情。作者不受同时代才子佳人小说风气的习染,把自己小说描写的重心放在人情世态上,反映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这部小说集可以看作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这一世情——社会小说系列中的作品。

第2回《村犊浪占双桥 洁流竟沉二璧》,第7回《挺刃终除鸮悍 皇纶特鉴孝衷》,第8回《狂言竟至杀身 坚忍终伸大怨》,分别以城乡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写出夫妻、妻妾、婆媳、父子、母子、兄弟、妯娌之间错纵复杂的矛盾纠葛。其中第7回,写明嘉靖年间,京师一个“陆陈店”老板崔佑,带着帮闲篾片“闯巢窠”,逛妓院,继而偷娶妓女魏鸾为别室,最后索性娶回家中,大妻小妾争风吃醋,纠缠不休,家无宁日。作者所表现的市民社会“极喜淫”的“京师风习”,与《金瓶梅》颇有相似之处。

第3回《群贤力扶弱主 良宦术制强奴》,写江南王乡宦的管家王干,侵匿主人家资,抵换主人田产,暗地在原籍置产建屋。待王乡宦殁后,他更欺虐幼弱的小主人,擅返原籍,交结缙绅,桀骜一方。再到王乡宦之弱孙王秀才,更只剩下一些有名无实的瘠田破屋,肥田都已被王干侵吞。王乡宦的亲族朋友不平,到县衙门告三次,都被王干买通衙门,搁置不理。他们又告到府衙,王干才被迫媾和。王秀才通知租田户应向他缴租,王干不敢去收租,想厚贿张编修,请张出面为己收租。张编修先不动声色,收下二千两贿银后,却连银子带田产全部归还王秀才。王干半世用心都落了空,连原先的两纸卖身文书也不曾赎得回来。作者虽是站在家主的立场谴责“强奴”,但叙事间对当时官吏贪墨、豪富横行的世态,却有较生动的揭露。而且最后指出,恶仆出于宦宅,因为“宦宅大家凌轹小户时唯恐其不狠,不图惯了,便及于主人也。”

科举是文人最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清夜钟》中有两篇反映得颇有特色。第5回《小孝廉再登第 大砚生终报恩》写江南某小孝廉进场考进士,试卷写好后被邻舍的大砚生据为己有,结果大砚生高中进士第一名,而中魁试卷的真作者小孝廉却被绌。小孝廉前往相贺,新进士怕他揭底,以“不曾有这相识”为辞,把他赶走。此后,同一个小孝廉,三次赴考,科科失利,搞得门庭日冰,意气衰飒。而大砚生“学问不济偏会高飞”,由知县、御史,升到按院代巡江南,见小孝廉不来相缠,才解除了顾虑,于是主动报恩提携他,使小孝廉也时来运转,当地的知县,对小孝廉所托的事,“平日分上十事九不灵”,一知小孝廉与代巡相识,立即登门请托,“一路就有好多人来钻”。大砚生当侍御后,为小孝廉打通“关节”,“仍还他一个进士”。这个短篇,对官场的世态人情有所揭露,而更重要的是揭露了科场的乌烟瘴气,作者议论道:“人道是学问不济,偏会高飞;目奇是学问渊深,不能远达。又有总是这人,今日钝明日利,竟难主持。总是这篇文字,今日好明日歹,任人高下。”作者进一步批判科举制度道:“这几篇文字中弄杀多少豪杰! 总之,不是公孙公子,不曾带得贵胎;不会腻脸铣足,不曾带得钻骨;又不能有钱有钞,拜门生、讨荐书,不曾富有钻资;这也都天铸定。到如今,未发的厌他困我,已发的也知他害人。要停科举,开三途,是可不受此物磨弄。”但他认为荐举的弊病比科举更严重,“倒不如还靠他作个进身的影子”。第13回《阴德获占巍科 险肠顿失高第》,写粤东周孝廉进京会试,有个同考官向粤籍朋友泄漏考题,错送到他手里,他认真准备,临场考得极好,本应首卷。他的同乡王举人也以为首卷肯定是他,并挟嫌诬告他打通关节预定首卷。谁知看卷的房师临时换了一个外行,只把他填了个副卷首(后补第一个); 而狂荡、险刻的那个王举人却列为首卷。偏偏知贡举轻信王举人事先的告发,认为被取中首卷的有弊,不取首卷,偏于副卷中取补,这样周孝廉失而复得正好被补上中魁,而被绌的首卷却正是王举人,王举人自食恶果。作者主观上想把这里的阴差阳错解释为“阴德”果报,但故事本身却让人感到:科场直如儿戏,利钝一任考官,而考官又多不公不明。这两回所展现的科举弊端,在《儒林外史》里得到了更深刻的描写和批判,而作为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一现实主义小说系列中的一环,《清夜钟》出现在明末,是有其历史地位的。


《清夜钟》原文和解析 - 明清小说 - 可可诗词网

《清夜钟》

清夜钟

明末隆武刊残本《清夜钟》序书影

明末隆武刊残本《清夜钟》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世情小说集。原十六回,残存十回。题“薇园主人述”。一说作者即陆云龙,字雨侯,号翠娱阁主人、薇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成书于南明隆武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末隆武刊残本,藏安徽省博物馆、路工。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古本平话小说集》、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平话小说选》、199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排印明末隆武刊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末隆武刊残本。

第一回 贞臣慷慨杀身 烈妇从容就义

明末时,朝廷内忧外患。编修汪伟本徽州人氏,进士及第,曾任知县,为官清廉,胸襟磊落,极有才能。只因不会使钱贿赂,阿谀奉承,总也不受重用。后进京应召考选,虽文章华美,奈无门路,止得个翰林检讨的闲职,然汪伟毫不在意。汪正妻早亡,续娶耿氏,不惟荣华妍丽,抑且性格端庄,颇有才情,夫妻在家杯酒论文,倒也快活。甲申春,李自成义军势大,朝廷危在旦夕,汪伟屡次上书献计献策,惜无人理睬。三月,李军攻进京城,汪伟携一刀,欲联络他人去行刺闯王,然只见满城皆是降臣,愤愤而返,与妻子双双自缢,以表忠烈。

第二回 村犊浪占双娇 洁流竟沉二璧

湖州府乌镇栅南头,有个石匠胡文,时常在外做生意。其妻陈氏,颇有几分姿色,性情好淫,背着丈夫与数人私通。胡文生有二子胡有仁、胡有义,亦做石材生意,自小分别娶了两个童养媳,大媳妇叫钮三娜,小媳妇叫顾小大,俱是贫家女儿,温柔贤良。成婚不久,胡文病亡,陈氏自此愈加放肆,家中淫夫不断,三娜、小大都看在眼里。一日,光棍樊八来胡家寻陈氏作乐,见三娜貌美,动手调戏,遭钮氏严拒,樊八悻悻离去,陈氏将气出在儿媳身上。以后,陈氏时常鼓动奸夫去勾引两个儿媳,但钮氏、顾氏都坚贞不屈。陈氏十分恼怒,不仅对她们无端打骂,还在儿子面前搬弄是非,说两女不孝,两女因此又遭丈夫辱骂。三娜、小大忍无可忍,决定以死相抗,同时投河自尽,以保持名节。合乡之人皆大加赞叹。

第三回 群贤力扶弱主 良宦术制强奴

江南有个王乡宦,世代皆是缙绅,家资丰厚。生子早夭,遗下一孙,年纪尚小,家中大小事项都托给管家王干打理。王干原是乡宦书房中的小厮,为人伶俐狡猾,趁理账之际,暗中捞取不少银子,另将王家良田过付在自己户内,诡寄于亲戚名下。王乡宦死后,一发欺瞒幼主,擅返原籍,购置美宅,结交官吏,十分威风。乡宦之孙长大后,中了秀才,娶了妻子,在亲友帮助下,决定要处置王干。他们先是告其侵欺家资,气死主人,但王干买通宫府,使案子不了了之。后王秀才又告到按院,复四处张贴告示,通知租田户应将租缴给他,否则就要扭送官府。王干因之不敢下乡收租,但又不甘心,遂重金聘请本地缙绅张编修出面帮他收租。张编修假意提出要先收二千两银子好处费,王干忍痛照办。等银子送来后,张编修即转给王秀才,并帮他主持正义。王干赔了夫人又折兵,气病而死。王秀才拜编修为师,后成了俊髦。

第四回 少卿痴肠惹祸 相国借题害人

南明弘光元年,鸿胪寺少卿高梦箕上密疏一道,称其已寻到先帝毅宗的太子。弘光帝速遣内监赴江南迎接,孰知接入宫中,请人辨认后发觉是假的,稍一拷问,乃驸马之子王之明,与高梦箕家人穆虎合谋,企图假冒获利。圣上大怒,命阁老查办。此阁老原与高梦箕有隙,欲趁机害他,故假从穆虎身上查得两封通匪的书信,诬高梦箕“勾结湖广福建”、“通同扶立太子”作乱。高被捕,面临灭族之祸。高梦箕被毒刑拷打,但拒不承认通匪,后恰逢左良玉起兵讨伐马士英,亦及太子之事,此案遂搁下。不久,清兵渡江,弘光帝与众臣逃散,南都百姓拥立王之明为太子,只三日,清兵已到,这一闹剧方才收场。

明末隆武刊残本《清夜钟》插图书影

第五回 小孝廉再登第 大砚生终报恩

江南才子小孝廉,精通诗文,赴京参加会试,运笔如神,不久就将三篇文章写好。正在自我得意之时,隔壁考北卷的举子大砚生,请求借阅,小孝廉也想听听别人的赞誉,便把卷子借与他。不料大砚生提出要抄他的文章,小孝廉不肯,但卷子已被大砚生抢入号房,无奈之下,只得允诺,而且帮他续写了第四篇。结果,大砚生果真中了进士,小孝廉却名落孙山。小孝廉欲去拜访大砚生,看他怎样酬谢自己,谁知大砚生怕他说出真相,竟假装不认识,连门也未让他进,小孝廉气得七窍冒烟。自此后,小孝廉科科参试,却科科不中,而大砚生却官运亨通,直做到巡按御史。一日,大砚生下帖将小孝廉请去,表白自己的报恩心情,出银五千两,为小孝廉学资。次年春试,小孝廉高中进士,授兵部武库司主事,后屡有升迁。小孝廉与大砚生亦成就通家之好。

第六回 侦人片言获伎 圉夫一语得官

明正统年间,大名人王越,曾中进士,生性不拘小节。时北边有警,王越被钦点为大同巡抚,赞理北方军务。王越手下有个武官张千户,智勇双全,只因“淫酗不简”,一直不得重用。王越却对他另眼相看,留其在标下出力。一次,王越派张千户前去边外探刺情报,张千户不辱使命,回来后又针对敌情,献上获胜良策,王越大喜,遂将自己心爱的美姬相赠。是夜,张千户带人绕到敌人之后,混入敌军。王越则随后率大军出发,因遇上逆风,行军速度十分缓慢。这时,王越马夫梁骥献计,可抄近路绕至敌军后侧,使敌军处于逆风,我军处于顺风。王越采纳之,又得张千户为内应,结果是役大获全胜。收兵后,王越重赏张千户、梁骥两人。

第七回 挺刃终除鸮悍 皇纶特鉴孝衷

明世宗时,京城人崔佑,开了一家陆陈店,娶妻王氏,生有一个儿子崔鉴,乖顺聪明,讨人喜欢。崔佑交了数位浪荡朋友,尝怂恿他去逛妓院,结识妓女魏鸾,自此为情欲所迷,终日不归家,连店也不料理了,后来干脆将魏鸾接到店中行乐。王氏大吵大闹,却难断丈夫的情根。无奈之下,王氏听取别人的劝告,把魏鸾招进门作为崔佑的小妾。她原本以为可以仗着自己正妻的地位,制服魏鸾,谁想崔佑宠爱魏鸾,处处维护,反倒动辄将王氏打骂,连魏鸾也欺负她。王氏后悔莫及,又伤心至极,遂欲自尽解脱,幸得崔鉴阻拦,方才未死。崔鉴虽然年少,却是非分明,知道祸根在于魏鸾身上,便偷了父亲的一把小刀,乘魏鸾不备,将其杀死,然后投案自首。官府念他行孝心切,不予追究责任,崔佑与王氏后亦重归于好。

第八回 狂言竟至杀身 坚忍终伸大怨

清河县水孝廉生有三子,依此为伯缙、仲帷、叔冕,分别娶妻高氏、王氏、钱氏。三兄弟原本不和,彼此看轻;而三个女人也各不相让,高氏认为自己是大房,凡事要掌权;王氏仗着娘家有钱,处处压人;钱氏乃世家出身,自然也不肯伏低。因此三家之间矛盾重重,且愈演愈烈。其中叔冕性格直率暴躁,伯缙、高氏有什么不足,皆要去告诉二兄二嫂,大兄夫妇因之恨他。一日酒后归来,看见两个尼姑从仲帷家出来,便将其斥骂,并打赶出去,因此又得罪二兄一家。伯缙、仲帷合谋把叔冕骗至后园,用铁锤将其打死。钱氏心中明白,但自思三个儿子尚幼,倘若声张起来,必然祸及无辜,故只得忍辱负重,听任两兄处置,暗中将行凶的铁锤及丈夫血衣藏起。年挨月守,转眼十八年过去了,钱氏郁郁成疾,临终前把两件证物交给儿子们,嘱其为父报仇。三个儿子告至官府,伯缙、仲帷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六一九 明末隆武刊残本《清夜钟》插图书影

第九回 戴参将识侠娃 邵金宝生昵友(佚)

第十回 怨骨夜沉眢井 神言梦指奸人(佚)

第十一回 副使营升得祸 宗伯无罔罹灾(佚)

第十二回 馋汉免为饿鬼 懦妇空作淫魂(佚)

第十三回 阴德获占巍科 险肠顿失高第

东粤人周孝廉,慈祥有侠气,入京赴试,借寓于城外僧寺。偶于僧房中见到一具未葬的棺木,便好心出资将其埋葬。是夜,梦见死者来告,请他移居某处,且于门上书“广东周春元寓”字样。周孝廉醒后照办,适逢一位考官向此处原住客泄露考题,周无意得之,视如珍宝。周孝廉有个同乡王孝廉,为人奸险,因嫉妒周孝廉志在必得的样子,遂诬告周有舞弊行为。考试之时,周孝廉由于事先得了题目,故答得十分出色,应为卷首,但临时换了考官,乃是外行,遂录在副卷首。发榜时,主考为避嫌,特将卷首拉下,取副卷首补之,结果周孝廉依旧中了头名,而拉下的那张试卷正是王孝廉的。周孝廉返家之后,其子正在议亲,有一李姓富豪之女,周夫人嫌其不是官宦出身,正欲回绝,周孝廉一打听,竟然就是自己埋葬之人的后代,亲事遂定。后周孝廉官运亨通,有求必应。

第十四回 神师三致提撕 总漕一死不免

明崇祯时,有个叫杨一鹏的人,出生时便有神僧言其奇异,自小到大,一路有惊无险。服阕赴试,连登高第,选为四川成都府推官,到任一廉如水,秉公执法,深得民心。一日,偶至峨眉山游玩,遇见一位僧人,竟知其身世,奉劝杨一鹏激流勇退,杨未听。转眼间,杨一鹏年满五十,升为总督漕运兼凤阳巡抚御史。到任不久,有一风狂道人击鼓求见,留诗五首,篇篇皆有劝退之意,且预言杨一周之内有难。杨一鹏心中甚是惧怕,拟于明年归隐。不想各地起义蜂起,攻城掠地,凤阳亦被其攻陷,且遭到破坏。风阳乃皇帝祖陵所在,皇帝闻之大怒,将杨一鹏问罪下狱。狱中杨一鹏想起僧、道的三次警告,实在灵验,但悔之晚矣,不久,杨被斩首。

第十五回 孝子备困成名 悍母劳心遗臭(佚)

第十六回 赎父不为强生 淫儿终从横死(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