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洪秀全演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洪秀全演义》

 

黄小配



以太平天国革命为题材的较为人知的小说有两部,一部是署名“句章醴泉居士”的《湘军平逆传》,4卷八回,写于光绪己亥,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另一部就是黄小配著的《洪秀全演义》,1905年起在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连载,1906年出版单行本。这两部小说同时出现,但思想立场却大相径庭,艺术水平也有天壤之别。《湘军平逆传》站在反动的立场上,恶毒诬蔑太平天国革命,歌颂湘军“平逆”的“武功”,而且艺术拙劣,难以卒读。《洪秀全演义》却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颂歌,艺术上也颇有成就,是晚清很有影响的作品。

黄世仲(1872—1912),字小配,亦作配工,别号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广东番禺人。他出身“粤中望族”,甲午战后,家道中落,跟哥哥伯耀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充当某赌场书记。曾支持康有为的华侨巨商邱菽园在新加坡办《天南新报》,鼓吹维新,黄小配经常投稿,后成为该报记者。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洋加强了宣传活动和组织工作,维新派势力逐渐削弱。黄小配受当时革命思潮影响,加入兴中会的外围组织——三和堂,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坚定拥护者。1902年冬,由尤列介绍,归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又参与《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少年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并成为这些报纸的主要撰稿人。1903年,康有为在日本发表《排斥仇满政见书》,攻击革命派,黄小配当即作《辨康有为政见书》,予以痛斥。1905年,黄小配发表小说《廿载繁华梦》,成为蜚声文坛的小说家。之后,他又写了《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宦海升沉录》、《黄粱梦》、《陈开演义》、《岑春煊》、《五日风声》、《党人碑》、《宦海潮》等九种。“其小说以激励人心、鼓吹种族思想为主旨,给予海外华侨影响至大”(杨世骥《文苑谈往》)。

黄小配由冯自由介绍,在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下宣誓加入同盟会。此后,他不仅活跃在文化宣传战线上,而且肩负起联络广东省内会党的工作。辛亥革命后,他被选为广东民团局长,但第二年却被军阀陈炯明以“侵吞军款”的名义杀害了。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太平天国的斗争历史,曾认真研究其经验教训。他指示旅居日本的留学生刘成禺(笔名汉公)编写《太平天国战史》(前编),并亲自作序。黄小配参考《太平天国战史》,并广泛收集太平天国的遗闻轶事,写成《洪秀全演义》一书。章太炎为之作序,序云:“夫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诸葛武侯、岳鄂王事,牧猪奴皆知之,正赖演义为之宣昭令闻。次郎为此,其遗事既得之故老,文亦适俗。自兹以往,余知尊念洪王者,当与尊念葛、岳二公相等。”可见,《洪秀全演义》的创作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洪秀全演义》大体上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南京、太平军北伐、西征、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营、杨韦事变、石达开出走直到九江失守、太平天国走向溃败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反映了1850年到1860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惊心动魄的革命巨变。全书尚未写完,1860年以后的历史基本上没有反映,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被中外反动派绞杀的历史悲剧没有得到表现。但是,作品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走向失败的趋势,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经完成。

《洪秀全演义》不仅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概貌,更为可贵的是,它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这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太平军摧枯拉朽的革命气势,热情地讴歌了领导这场伟大革命的领袖人物,塑造了洪秀全、李秀成等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浓重的色彩描绘了太平天国胜利进军的宏伟场面和失败的悲壮图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热烈拥护革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动人情景。同时,小说刻画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曾国藩等人的丑恶灵魂,对他们作了严正的判决,表现了作者的历史正义感。对太平天国的失败,作者没有重蹈过去许多历史演义的旧辙,陷入“宿命论”和“女色亡国论”的泥坑,而是客观地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军事上的保守主义等造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了历史教训。

《洪秀全演义》出现在清朝末年,一扫中外反动派对天平天国的诬蔑,热情颂扬了反封建王朝的革命,这对动员群众参加正在发动和组织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洪秀全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在剪裁史实、演述情节时,打破了历史演义的编年史体例,有效地避免了拘泥史实或胡编乱造的倾向,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作者以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衰为线索,照顾到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又以金田起事、杨韦事变、北伐战争、武昌、安庆、九江、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争夺战为写作重点,既反映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概貌,又突出重点,写出了太平天国兴衰的原因,具有历史的广度与深度。

《洪秀全演义》所描写的太平天国发生、壮大以至失败的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基本符合史实,有的虽然是根据传闻,与史实有出入,但仍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是历史小说允许的艺术虚构。例如,根据《太平天国战史》写洪仁玕出使美国,这并不符合史实,但洪仁玕较长时间在香港,并负责过太平天国的外交工作,与各国使节互致函件,提出过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因而写洪仁玕出使美国,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回到天京,颁布新政,还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件,不能算歪曲历史。有的则有意将历史事实作必要的改动,例如,北伐战争失败是在杨韦事变之前,但作者把它放在杨韦事变之后,以强调杨韦事变对太平天国的危害,导致了北伐乃至整个太平天国事业的失败。又如,历史上林凤祥是北伐兵败后被俘,在北京英勇就义,可是作者却写林凤祥在战场上被敌人重重包围,浴血奋战,在重创敌人后,拔剑自刎,悲壮牺牲。这样处理虽与史实有出入,但它真实地反映了这位英雄将领的精神面貌,应该说,这是很成功的艺术创造。

无可讳言,作者在处理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也有失误。关于钱江在太平军占领武昌时曾上书洪秀全、献《兴王策》、后来参加太平天国政府的传说在晚清很盛行,其实这纯属讹传。而黄小配却把他写成太平军的军师。在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小说里,将一个没有参加过革命甚至反对革命的人,写成革命的决策人物,虽然写得比较成功,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这是由于作者对史实未详加考察、听信传闻所致。

黄小配和晚清不少小说家一样,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他要通过《洪秀全演义》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他在《例言》中说:“是书有数大段足见洪朝人物之真为豪杰者。君臣以兄弟相称,则举国皆同胞,而上下皆平等也;奉教传道,有崇拜宗教之感情;开录女科,有男女平权之体现;遣使通商,有中外交通之思想;行政必经会议,有立宪议院之体裁。此等眼光,固非清朝诸臣所及,亦不在欧美诸政治家及外交家之下。”太平天国革命是农民革命,近代农民革命虽属于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当时中国由于没有形成资产阶级这一政治力量,太平天国革命还缺乏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黄小配却把太平天国运动当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宣扬,小说没有充分反映农民阶级对封建制度的仇恨,把农民推翻封建统治的要求完全淹没在种族革命的思潮里。小说歌颂了太平天国所谓“男女平权,遣使通商”的革新措施,对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却没有丝毫的表现,对以平分土地为核心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只字未提。黄小配把太平天国作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来描绘,好像太平天国已经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制,而对其政策中浓重的封建色彩视而不见,因而不可能更深刻地揭示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总之,他所描写的不完全是太平天国的历史图景,而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在太平天国土地上投影。

衡量一部历史小说的的艺术成就,要看它在反映历史事件过程中能否成功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能否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洪秀全演义》通过描绘革命战争的壮丽图景和宏伟场面,塑造了洪秀全、钱江、冯云山、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林凤祥、林启荣、洪宣娇等英雄形象,也形象地勾画出满清文武大员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罗泽南、江忠源等人的肖像和灵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洪秀全演义》虽然有着明显的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却能克服《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绝对化的缺点,褒贬得当,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洪秀全当然是作者歌颂的英雄人物,作品写他推翻满清政府、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写他智慧过人、机智沉着的性格,写他仁慈宽厚,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小说也写了他优柔寡断、偏信多疑的缺点,特别是他处理杨韦事变时犹豫不决,“既不布告东王罪状于前,又不正北王擅杀于后”,使太平军内部人心涣散,分崩离析。到了后期,又“不信外臣,不用贤才”,宠信洪仁发等人,对石达开、李秀成心存狐疑,导致石达开出走;李秀成被多方掣肘,无法施展才能以挽回危局。

林凤祥率军北伐的过程中也写得很成功。小说通过攻克扬州、清廷震惊的描写,表现了林凤祥的英勇善战。林凤祥是杨秀清的部下和亲信,但他能正确对待杨韦事变,表现了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作品还写到林凤祥北伐失利、壮烈牺牲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表现他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但是,作者也不掩饰他的缺点,对他喜功好胜、麻痹轻敌、固执己见的性格弱点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同时指出,北伐的惨败,林凤祥是不能辞其咎的。

《洪秀全演义》改变了过去历史演义描写人物“一次定型”的写法,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作者在《例言》里说:“是书上半截写洪仁发却好,后半截却不好,何也?盖仁发为受和受采之人,初时何等天真烂漫,其后殆不如矣。得毋观杨秀清之举动,有以变其心志耶?”也就是说,洪仁发随其弟洪秀全称“万岁”,杨秀清觊觎王位之后,其心志也发生变化,从李逵式的草莽英雄变为擅权专断、颟顸昏庸的官僚式人物。

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写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重要成员和清朝文武大臣不下三四十人。虽然还没能创造出有分量的艺术典型,但其中不少人物各有特点,他们的性格特征还是比较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读完小说,掩卷默想时,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是依稀可辨的。

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是写出了个性的。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若冯云山、钱东平之观变沉机,若李秀成、石达开之智勇器量,若陈玉成、林启荣、萧朝贵之勇毅精锐……。” 作者特别推崇李秀成,认为他是“古今来第一流人物”。他多方面塑造李秀成的形象,写李秀成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用兵如神,对太平天国忠贞不渝,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对待被打败的敌人,他又很讲政策,优待降将,礼葬敌国亡臣,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当他攻破杭州时,巡抚王有龄对他倾慕已久,“未识荆州,终以为憾”,要求和他见面,“一晤君面,而后就死”。李秀成对王有龄的机智勇敢、廉洁爱民也很仰慕,所以,在攻破杭州之后,冒着危险带着少数随从直奔抚衙,与王有龄见面。二人虽为敌国,但相见恨晚,王有龄对李秀成说:“所惜者,二人面交之日,即王某逝世之日也。”随即转入内宅,自缢而死。这个场面写得激动人心,既写出李秀成的襟怀品格,也没有丑化王有龄,他虽为清王朝葬送了自己,但仍不失英雄本色。小说中对其他清王朝的文官武将的描写,也遵循了客观真实的原则,对贪官污吏、昏庸无能者加以鞭挞;对忠臣清官,智勇兼备者则在批判他们不识大义、为清廷卖命的同时,并不抹杀他们能攻善守的将才和善待部下、颇得人心的长处。

作者刻画反面人物时,并不像晚清谴责小说那样采取漫画化的手法,“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语行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他们在华美的外衣掩盖下的卑微的精神世界。小说第15回写胡林翼与罗泽南、郭意诚等人交谈,胡林翼认为时代已变,洋枪洋炮何等利害,如果还墨守古代兵书而不改变战略战术,必然招致失败,又对曾国藩进行了剖析,认为他好名矫饰,“好用才而又忌才”。这些都表现了胡林翼目光锐利、才智过人的一面,但是,言谈中他把自己比作当今的诸葛亮,其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神态又跃然纸上。第32回写李鸿章到九江求见曾国藩,希望得到重用。曾国藩认为他“头角太露,视天下如无物”,李鸿章数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及至让李鸿章进了军帐,他却在洗脚,故意冷落他。李鸿章拂袖而去,他并不挽留,而是讥笑挖苦他。李鸿章单人匹马,踯躅荒郊,羞愧难当,曾国藩又派罗泽南把他请回去。这一段描写,把李鸿章醉心功名、少年气盛的神态和曾国藩好名矫饰、虚伪做作的形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清小说喜欢说教,耳提面命,喋喋不休。《洪秀全演义》则把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隐寓”于小说的情节和场面中,让它自然流露,让读者自己去思索、理解和判断。湘中名将罗泽南,“终身研究理学,设帐授徒”,因醉心功名而投笔从戎,为封建王朝卖命。他自告奋勇,率军来解兴国州之围,却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作品里写他单人独骑逃到郊外,“已将近黄昏时分,但见荒外夕照,倒映疏林,一望皆山林田野,远地村落中已炊烟四起”。在这日薄西山之时,罗泽南向农夫问路,当农夫知道他是罗泽南时,便低头不语。罗泽南心中怒极,但又无可如何,念道:“当初若终身研究理学,设帐授徒,当不至此。”“忽见一短桥,就策马过桥。忽闻枪声响处,罗泽南竟跌在马下,即有一人从桥下飞越而出。罗泽南扬目一望,却是一个青年童子,年约十四五岁。罗泽南道:‘汝年尚幼,即能为逆耶?’那童子道:‘我杀贼,吾未尝为逆也!’罗泽南欲再言,那童子复放一枪,罗泽南登时殒命。”这一段描写,在夕阳西照的背景下,写这个所谓理学名将之死,把他羞愧、悔恨、孤独和顽抗到底的性格都表现了出来。

总之,《洪秀全演义》是晚清一部较好的历史小说,它虽然还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毕竟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比较准确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洪秀全演义》原文和解析 - 明清小说 - 可可诗词网

《洪秀全演义》

洪秀全演义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洪秀全演义》扉页书影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洪秀全演义》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又名《洪杨豪杰传》、《洪杨豪侠全集》。四集五十四回。题“番禺黄小配撰”。黄小配(1872—1912),名世仲,字小配,号棣荪,别署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配工、老棣,广东番禺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香港《有所谓报》连载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香港少年报》连载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香港《中国日报》社排印本;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石印本,198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

清道光年间,权臣穆彰阿把持朝政,威挟下民,生民涂炭。太子琏愤其所为,穆彰阿因向道光帝进谗,道光听信之,踢死太子琏,京里纷纷传说,便恼了一位英雄浙江归安府人钱江。钱江胸怀复国安民大志,看到天下大势趋于东南,珠江流域必有兴者,遂舍家游粤,就花县知县幕府,一意访求豪杰,与冯云山邂逅相遇,结成莫逆之交。经冯云山介绍,钱江得与洪秀全结识,大得赏识。钱江因总督林则徐邀为督幕,遂留在广州,后因林则徐禁烟被查办,充军伊犁。

洪秀全、萧朝贵结识传教士,受了洗礼,依钱江之计,入广西传教,信之者日众。杨秀清广有家资,惟好人谀颂奉承,洪秀全借嘉禾之兆,计赚杨秀清,以朱元璋相推许,遂使杨秀清奋而起事。其时罗大纲聚众数千,势不为弱,冯云山只身前往江口,以危言相激,谓绿林豪客,从无百年之盛,雄如宋江,不过一降卒耳。罗大纲大悟,决心信奉上帝道理,共举义旗。

其后,因事情败露,洪秀全在桂平教堂被捕,县衙差役韦昌辉杀妻而义释之。冯云山解释黄文金与谭绍光的宿怨,促成了保良会的大联合,建议以八月初一为期,黄文金、罗大纲、杨秀清三路一齐举义。洪秀全以为,欲声动大义,号召人心,起事伊始,不宜说满汉界限,因二百年习染相忘,国民还不知有主权之辨,不如先斥朝廷与官府之苛民,较易激人猛省。遂大败官军,分兵两路向永安州、梧州进发,计杀副都统乌兰泰。

冯云山主张按钱江所议,于广西起事后速进湖南,遂攻占全州,大败向荣,但冯云山不幸为流弹所中,临死时密嘱萧朝贵,将来大事成就,当即处置杨秀清。

钱江充军,途经韶州府,知府胡元炜为其莫逆之交,助其脱身至广西与洪秀全会合,当了军师。其时,洪秀全仍留胡以晃一军驻扎金田,以应粮台,钱江以为军行因粮于敌,方为妙策,速召胡以晃回来,全军会合于全州,直进湖南。钱江看到杨秀清眼光不定,知久后必不怀好意。进军湖南前夕,杨秀清托病不至,钱江以萧朝贵之妹与杨秀清结亲以调停之,使两家暂泯嫌隙。

钱江乃提议先定官制,使各有秩序,又以宜于号召人心,取国号名“大汉”,并以石达开名义传檄天下。洪秀全命杨秀清留守广西,亲率大军十万,浩浩荡荡杀奔湖南。其时咸丰帝即位,饬令湖南巡抚张亮基募兵堵御,复命在籍大绅曾国藩兴办团练。太平军与湘军大战于衡州,湘军损失惨重,退守衡阳,湖南震动。萧朝贵不听李秀成劝阻,盲目穷追,中枪弹而死,其妻洪宣娇悲痛欲绝,立杀清兵数十人而回。

洪秀全攻长沙不克,复取岳州。曾天养将攻长沙城垣时所得玉玺献上,中隐现“太平”二字,钱江等遂推请洪秀全改元正位,且谓主公今以宗教起义,崇尚天父天兄,今主公既为天子,可称天王,国名就唤天国。天王不从钱江、秀成之谏,分封诸王,封杨秀清为东王,韦昌辉为北王,追封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又改定制度服色,蓄发易服,恢复皇汉威仪。

太平天国元年,太平军又以攻长沙为名,牵制两湖清军,乘湖北空虚,一举攻下武昌。其时,洪秀全不欲离武昌以下江南,杨秀清则建议由河南直取长安以为基业,然后分兵四川,握险要而图之,黄文金亦以为武昌四战之地,断难久守,赞同杨秀清之议。太平军中大半以取长安为善策,主取金陵者只钱江、李秀成、石达开三人。钱江乘夜拟定《兴王策》一篇,进诸洪秀全,终使洪秀全回心转意,决计攻取金陵。

定鼎金陵后,天王勤求政治,每天分辰、午两次君臣共议大事,议事时诸王皆有座位,扫去一人独尊的习气。其有请见议事者,一体官民,皆免跪拜。钱江鉴于自满清道光以来,各国交通,商务大进,商务盛即为富国之本,能富即能强,遂与各国更始,立约通商,互派使臣,保护其本国商场。时有美国人到南京谒见洪秀全,亲见其政治与西国暗合,乃叹道:“此自有中国以来,第一人也。”遂请洪秀全遣使美国,共通和好。其他如征集贤良,设立女官,发帑赈民,减免粮税,不一而足。

杨秀清恐钱江始终为天王所用,自己不能独行大志,诸事多梗钱江之议。但洪秀全一直畏忌杨秀清,欲以王位买结其心,还是大加封王,得专征伐。钱江知谏不可止,乃叹曰:“云山若在,断能使大王不行此事也。”

杨秀清党羽既盛,见洪秀全,逼封“万岁”,不允,乃自称九千岁。北王韦昌辉将杨秀清诱至府内,称奉全国人民之意而杀之,其弟昌祚复将杨家之人尽行杀戮。及韦昌辉至天王处请罪,钱江以为“东王有可杀之罪,北王无擅杀之权”,主张先下谕数东王之罪,并称翼王不与北王同谋,而归罪于昌辉,责以擅杀大臣之罪;不如先杀其动手者,并杀害东王全家之韦昌祚,然后夺北王之权以安众心,庶乎可矣;不然,则可杀昌辉以殉众。奈天王心怀不忍,既不欲暴东王之罪,又不欲杀北王之首。洪仁达最恶石达开,欲嫁害之,诬以与韦昌辉同谋,石达开以一时之愤,尽起精锐之老万营入川,天京根本因此削弱。北王为平军心,亦自刎身亡。钱江感情大灰,已无心于天下事,遂归隐而让李秀成,以成其名。

钱江走后,洪秀全调李秀成入京,晋爵忠王,主内外事,得专征伐。李秀成平定江苏,班师回朝作北伐后援之计。林凤翔奉东王之命北伐以来,以老将神威,所向无敌,统三十六军,夜夺扬州,连战连捷。东王被杀后,林凤翔缓兵不进,至是忠王命其暂缓用兵。林凤翔多胜而骄,不听将令,不待后援,与李开芳、吉文元合兵,继续北上,自山东而安徽,而河南,而直隶,直捣北京。清廷急调大兵抵御,胜保又出山东渡河而来。北伐军陷入重围,终于全军覆没。林凤翔自刎,李开芳被俘,吉文元阵亡。李秀成引军北上,为黄河所阻,救援不及。

李秀成自山东班师回南,镇守天京。天王亲征,夺得九江。陈玉成乘胜攻克南昌,平定江西,晋封英王。天王、李秀成两路进军安徽,大败清军于桐城,安徽全境震动。向荣乘机攻打天京,李秀成回师迎战,向荣全军覆没。胡林翼、曾国藩攻陷武昌,李秀成复夺之。陈玉成纵横皖鄂,抚定各郡,又弃财大破胜保。自此江楚局面为之复振。

太平天国七年,曾国藩攻陷杭州。侍王李世贤自入江西以来,纵横全省,所向无敌,湘鄂为之戒严,此时亦大败于鲍超,天国在浙赣两省的势力尽去。李秀成遂命英王牵制赣鄂两省,率大军杀奔杭州。清将和春、张国梁急攻天京,欲解杭州之围。李秀成攻拔杭州,回师天京,与李世贤合击和春、张国梁,清军覆灭,张国梁投河,和春自缢。李秀成获此大捷,力请北伐,天王已有允意,奈其时安、福二王揽权恃势,忌及秀成,诸多阻挠,洪秀全本人亦失了进取之志,惟以保守金陵为首务,往往任意打乱李秀成的部署,使之徒劳往返,功败垂成。曾国藩兴兵攻打安庆,为陈玉成所败,于是转攻九江。林启荣据城坚守,先败杨霈,再败塔布齐。曾国藩遂合数路之众,十万之兵,会攻九江。李秀成却被天王连连颁诏催回天京,林启荣坚守九江孤城,断敌国交通之路,时历数年,身经百战,矫然不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胡林翼、曾国藩自克九江之后,乘势攻占武昌。李秀成佯攻九江,大败曾国藩于湖口。李续宾来攻安庆,忠、英二王合击,李续宾在三河镇全军覆没。秀成再进桐城,大败鲍超。玉成东下浦口,再破胜保。石达开自离天京之后,取道安徽,复入江西,清军望风披靡。大军直过湖南,取桂阳,破永州,袭祁阳,势如破竹,直趋桂黔而去。

钱江自遁迹后,已无有踪迹,胡林翼第一次收复武昌,所得洪秀全文卷,即钱江《兴王策》,无不叹钱江为奇才,而苦不知其所在。时雷正琯在湖北为团练大臣,览《兴王策》击节不置,深慕钱江其人,乃密令人访查之,终无所得。后移军河上,惟酷爱钱江之心仍然不息。时有一人作道装,好吟诗,每遇丛林古刹,则以粉笔留题,皆署名闲散道人,有环绕攀谈者,彼则指天画地,旁若无人。时雷正琯所发侦探员亦留意及之,以告雷正琯,密令人抄其诗词一看,以为就其语气,亦像一二。于是邀至雷正琯行台之内,以礼相接,相与谈论时务,许为奇才,待以殊礼,每事必询之而后行。惟那道人建言论事,滔滔不竭,而临事画策,却不大中肯,雷正琯知为该道人所欺,遂因事藉口杀之,以杀钱江报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