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Han Book·Food andMoney中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公元32~92年)所著纪传体史书《汉书》 中专述经济史的一篇。该篇不但论述了殷周至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食货”作了开创性的解释和应用, 从此“食货”成为中国古代表示社会经济的专有名词。 纪传体史书列专篇论述经济史,始自《史记·平准书》, 但是该篇只述及西汉武帝以前的财政演变。《汉书·食货志》则在内容上扩大,在时限上延伸了。其上篇从传说的“神农”开始耕作和“日中为市”说起, 追述了殷周时代的土地、赋税制度和农业生产内容、生产组织,然后重点叙述了战国以来至西汉的农业经济,包括春秋战国井田制破坏,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与恢复,武帝晚年重新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昭宣之世经济的复兴, 以及王莽改制等; 下篇则叙述了从周代到王莽货币的变化和西汉财政的发展, 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资料。 其篇名取义于《尚书·洪范》“八政, 一日食,二日货”。班固的解释是: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前者指以谷物生产为中心的农业; 后者指交换领域中的各种货币——不但有金刀龟贝, 而且布帛虽未脱离其使用价值, 也往往充当实物货币。推而广之, “食”指生产,“货”指交换或流通。古代尚未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一词,食货相连, 即相当于现代“经济”的概念。《汉书·食货志》上篇述“食”下篇述“货”,实际内容已包括整个经济。从《汉书》开始, 正史中列有《食货志》的共十三种, 《通典》、《通志》等亦有“食货”篇。其内容愈益丰富, 包括田制、赋役、户口、漕运、仓储、钱法、征榷、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项目。可见“食货”作为表示经济财政的专有名词, 已成为封建社会沿用不替的正统观念。 《汉书·食货志》在史事的叙述中反映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作者认为“理民之道, 地著为本”。这就是说, 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并把农业劳动者与农业生产资料——土地结合起来。为此,对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 贾谊的重“积贮”思想、晁错的“贵粟”论及汉初“约法省禁、轻田租”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等, 均予肯定并详加介绍。篇中对赵过推行代田法和新田器的记叙,在封建时代正史中尤为难得。面对着由于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所造成的土地兼并、农民流亡的局面, 作者向往殷周时代“制土处民”的井田制, 并评述了董仲舒、师丹等人的“限田”和王莽的王田法等解救方案。班固不赞成对商品经济的发展采取放任态度, 但他并不一概排斥工商业。他认为“货”和“食”同样是“生民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