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永遇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永遇乐》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人:诗人自指。亦可解作诗人所想念之人。②吹梅笛怨:笛声传达出《梅花落》(古曲名)哀怨的曲调。③次第: 转眼。④中州:河南是古代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⑤三五: 指每月十五,这里特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⑥铺翠冠儿:用翡翠羽毛作装饰的帽子。⑦撚金雪柳:用金线搓丝制成的雪柳。撚,搓。雪柳,元宵节妇女入时的装饰物。周密 《武林旧事》: “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⑧簇带: 满头插带。济楚: 整齐,美。 皆宋代方言。 ⑨风雾鬓: 形容头发蓬松散乱。⑩怕见: 怕得,生怕得。见,语助词。

【词大意】 落山的太阳像熔化了的黄金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连成一片像合拢来的碧玉。我现在是在何处呢? 春柳被烟雾笼罩着,笛声传出了《梅花落》 哀怨的曲调,却并没有多少春意。今晚是元宵佳节,天气虽然晴和,但转眼会不会有不测风雨?平日一道饮酒赋诗的朋友们,虽然用华贵的车马来邀我去观灯赏月,我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记得早年在汴京欢度节日的情景,当时闺中女子空闲时间多,特别重视元宵佳节。到时戴上翡翠羽毛作装饰的帽子,配上用金线搓丝制做的装饰品,用许多美丽的饰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整齐。如今人老了消瘦了,头发蓬松散乱,害怕晚间出去。不如躲在门帘儿后面,听路上行人边说边笑地走过去。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居临安时所作。当时她遭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因而篇中渗透了沉痛的感情。全篇写她在一次元宵佳节中客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早年时在汴京度节的欢乐和这时心情的凄凉。

上片写她旅居异地的悲哀。首二句写晚晴,意境开阔,色彩绚丽。宋代廖世美有两句描绘夕照的词句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碧” 与此近似。后来辛弃疾的“一川落日熔金”当是从他们这里受到的启发。紧接“人在何处”四字,意思是: 我现在是在哪里呢?是自问,是明知故问,是作者当时孤寂惆怅心情的流露。次三句写眼前的景色,“染柳烟浓”,从视觉着眼,见出烟染柳浓; “吹梅笛怨”,从听觉落笔,耳闻笛吹梅怨。“春意知几许?” 点出时令是早春,春意还不很浓。在宋代,元宵节是妇女们可以自由去到红衢紫陌观灯赏月而不受人们议论的日子,所谓“金吾不禁夜”。家家户户特许她们步出绣阁到街巷去尽兴观赏。今天既是“元宵佳节”,又是 “融和天气”,理应穿着打扮、结伴看灯赏景。然而物是人非、河山破碎,难免好景不常,所以有 “次第岂无风雨”之叹。这并非词人的杞忧,南渡以来这种对时事的危机感,更是处处可见,如《玉楼春》末二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与本篇的 “次第岂无风雨” 同样是语意双关,从字面上说的是天气,实则暗指政治气候。笔墨之细,于此可见。因此,纵有“酒朋诗侣”驾着“宝马、香车”来相邀,也只有婉言相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上是国难当前,哪有兴致去观赏。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样,自然转到早年“中州盛日”的回忆上来。

下片着重用南渡前在汴京的欢乐景象来同当前的凄凉心情作对比,使读者又回到当年汴梁城的灯宵盛境中去。当时宋王朝为了粉饰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东京梦华录》、《宣和遗事》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可以看出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描写,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明诚永去,自己只得漂流异乡。“如今憔悴,风鬟雾鬓”,人老了,憔悴了,虽值佳节,有灯又有月,哪还有心思出外观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尾二句蕴含着丰富而又矛盾的感情。一方面表达出女词人不愿外出的孤寂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还不能完全忘情于外界的欢乐,因为她毕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她谢绝了 “酒朋诗侣”的邀请,却还是躲在门帘后面,听外面街上游人的欢声笑语。这样,在平淡的字句后面,既有以当年汴京的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欢笑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两两对比之中,寄托了她深沉的故国之思。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阕词,“为之涕下”,并依照原调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感的词,足见作者这首词感人之深。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铺叙,二是语言自然。全词从眼前写到过去,又回到眼前,从周围景物写到内心感受,有回忆,有对比,有抒怀,回环往复,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其次,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而且语言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 中评论这首词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这评语是中肯而切合实际的。


名诗《永遇乐》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永遇乐》

《永遇乐》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孙仲谋:孙权,字仲谋。②舞榭歌台:表演歌舞的楼台。榭:台上的房屋。③风流:指繁华景象和英雄事迹的流风余韵。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⑤金戈:金属制成的武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⑥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刘裕的儿子)的年号。草草:马马虎虎。⑦封:在山上筑坛祭神。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⑧佛狸祠: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面的瓜步山上。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这里建造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百姓年年在此迎神赛会。⑨神鸦: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神的鼓声。⑩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王曾派使者去探望他,想了解他还能否为赵国出力。他当着使者面吃了一斗米的饭,十斤肉,表示尚有余勇,可以为国出力。此三句意即辛弃疾觉得自己的处境比廉颇还不如,连来问一问的人都没有。

【今译】 面对着祖国美好的河山,

思绪被历史拉回了一千年!

孙仲谋呵(你曾在此建都,

打败了北方曹军,独占江南),

像你这样的英雄

如今再也找不见!

那处处楼台——歌喉多婉转,

有多少水榭——舞影正蹁跹,

同时,也弥漫着英雄创业的气氛哟,

可如今,全都被历史的风雨所吹散!

那一片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

被掩没在夕阳照射下的草树之间,

听人说那儿有刘寄奴住过的房子

——在他当上皇帝以前。

想当年呵,他统率着强悍的兵马,

驰骋于万里中原,打败西秦和后燕,

真是气吞山河,不可一世哟,

简直像小老虎一般!

(古代英雄们建立的业绩值得怀念,

但,历史的教训更应牢记心间。)

元嘉年间,刘寄奴的儿子刘义隆,

听信了王玄谟的错误意见,

妄想像汉朝的霍去病那样,

在战败匈奴后,开庆功会,祭祀狼居胥山。

可是结果呢? 由于草率从事,毫无准备,

只落得一败涂地,北顾敌兵,心惊胆颤!

回想起从我南归以来已整整四十三年,

在那时,金兵妄图从扬州一带渡江南犯。

而今,我远望扬州城,轮廓依稀可见,

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敌人的铁蹄在作践!

(四十三年了呵,四十三年,

敌人的气焰毫无收敛——)

你看那,对岸佛狸祠下,祭神锣鼓喧天,

争吃祭品的乌鸦在空中来回盘旋!

此情此景,岂能熟视无睹,

实在受不了哟,真是令人心酸!

抚今思昔,不禁想起廉颇老将军,

当年赵王还曾派人去问他:是否还康健?

可我呢? 有谁来问过我呢?

对比之下,我的处境比廉颇还可怜!

【赏析】 这首词与前面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内所作。一般视为“同一年”之作,并把《南乡子》列于本首之后。然深察两者不同之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在镇江任内的经历,不难看出两者是在不同的境遇里发出的不同心声。辛弃疾于1204年3月到任,曾在职权范围内积极从事武备并制定长远规划,可是到1205年3月,刚满一年,朝廷就给了他降官的处分。三个月后,又改任隆兴(今南昌市)知府,在他尚未到任之时,又因有 “谏官弹劾”,把新任命也撤回了。显然,这一切都是“抗金速胜论”者韩侂胄等人排斥异己的勾当。根据作者这一段遭遇,不难推断,情调较为乐观昂扬的《南乡子》当是作于刚到任之时,而这篇充塞着沉郁抑塞之感的《永遇乐》应是他1205年3月被降官到1205年7月实际离开镇江这期间的作品。

起句 “千古江山”,下笔奇突,在“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氛围中去了。“千古”有二层意思: 一是泛指江山之古老; 二是这词里提到的第一个历史人物孙权,在京口建都(后迁都建康)称帝距离此时恰巧大约一千年。一千年过去了,江山依旧,但人事全非。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如今再也找不见了。不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是当年的繁华景象以及弥漫在京口这地方的英雄创业的气氛,一切的一切,全都被历史的风雨所吹散——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雨打风吹去”,既承上又启下。上面是就京口的一般江山形势联想到孙权,下面则就映入眼帘的具体的历史陈迹联想到另一历史人物刘裕。那沐浴着夕阳余晖的、淹没在草树之中的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据说是寄奴(刘裕小名)曾经住过的地方。他小时候放过羊,砍过柴,但是后来却成就了一番英雄事业,就是在京口这里起兵的。他驰骋于中原万里之地,把南燕的慕容超消灭了,把后秦的姚弘收拾了,最后灭晋,建立了刘宋王朝。真是气吞山河,不可一世,多么虎虎有生气呵。

在缅怀了古代英雄人物之后,诗人的诗思转入当前的现实。想起韩侂胄一帮人的轻敌冒险主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于是用历史教训向那帮人提出警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历史上因轻敌而遭受失败的一个典型战例。就是上面诗人赞颂过的那个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之子刘义隆 (即宋文帝),他在元嘉二十七年 (450年),听信想邀功的王玄谟的意见,轻举伐魏,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据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意即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惊慌失色。这个历史教训用在这里警告韩侂胄一类人,极为妥帖。这是诗人对南宋王朝的国家命运至为关切的一种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辛弃疾的正确预见。在辛弃疾写这词后的一年,南宋草率北代,结果大败,引起金人再度大举南侵,淮西一带相继沦陷,统治者仓皇失措,775年前元嘉仓皇北顾的悲剧,在南宋的现实生活舞台上又重演了。

诗人虽然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权者不可轻易北伐,但并不是放弃收复国土的决心和信心。相反,他与投降派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紧接着“元嘉草草” 三句之后,写了 “四十三年……”六句,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诗人对四十三年来由于执行不抵抗政策造成金人气焰嚣张、国土沦失、人民遭难的偏安局面的不满。前三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极目北望那隐约可见的扬州城时,记起了四十三年前经过这里时的情景。那时扬州一带因受过金兵搔扰,正是烽烟遍地,满目凄凉。后三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不忍目睹中原土地仍为敌人侵占的意思。诗人用佛狸象征金人,用佛狸祠香火之盛象征敌人气焰之嚣张。既警告韩侂胄的轻举妄动,又不忍沦陷区仍为敌人所占领。很清楚,诗人是有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的。然而无奈南宋朝廷不能用人,不采纳他的把用兵大权交给元老重臣 (包括自己) 的建议,想到此,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历史上廉颇不能为赵王所用的故事来了。廉颇的遭遇固然不幸,毕竟还有人去问他一下,而自己呢? 来问一下的人都没有,这就是诗人以愤懑心情发出 “凭谁问……” 的沉痛感慨的原因所在。

这词在艺术上体现了辛词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即用典贴切,含义丰富。在词中用典,并非始于辛弃疾,然词中大量用典,确是他的首创。对此现象,前人曾有“掉书袋”之讥,意即指责他滥用书本上的材料来炫耀自己学问的渊博。不用讳言,辛词有个别作品的确用典过多,读来晦涩,艺术形象不鲜明。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用典使事,目的在于借用典故表达较为复杂深厚的思想内容。而他驾驭历史材料的能力的确是很出色的。例如组织在本词里的就有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一连串人物和事件。正是通过对他们的评价,反映出诗人坚决抗金而又反对草率从事的正确态度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的。正是由于这些典故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当读者吟咏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些典故已经不是书本上的死材料,而是渗透诗人心血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了。

《永遇乐》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永遇乐》

 词。辛弃疾作于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怀古:遥想当年此处,孙仲谋(孙权)曾北御强敌,一统江南,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刘寄奴(刘裕)也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然而也只留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了:下片伤今。首先借刘义隆草率出兵而大败的历史教训,告诫南宋当权者既要北伐,又不可急躁。回顾四十多年前自己率众南归时一路烽火弥漫,感慨无限,可现在北魏佛狸祠前一片神鸦社鼓,真是不堪回首。自己正如廉颇,年事已高,壮志不衰,可有谁任用呢?诗人抚今追昔,陈述建议,表现了对国事的忧虑和老当益壮的战斗豪情。全词悲壮慷慨,用典多而贴切自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