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梁甫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 这是一首流行于齐地的丧葬歌。郭茂倩《乐府诗集》:“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诗歌通过齐国三位勇士无罪被杀一事的叙述,寓寄了哀悼死者、忧愤谗言的悲痛情感。 十二句诗,四句一节,顺序而写。第一节写诗人步出齐国都城临淄,远远望见城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有三座形状相似的坟茔。 “累累”即“垒垒”,坟丘起伏的样子。第二节交代了坟中所埋的三位壮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并用“力能排(推倒)南山,文(一作又)能绝(断绝)地纪(地基)”二句概括性很强的诗,突出表现了三位壮士的勇和力。 第三节叙述三士因受谗被齐相晏婴用计杀死。据《晏子春秋·谏下篇》所载:齐景公手下的三位勇士,因失礼冒犯了相国晏婴。晏婴以三士“无长幼之礼”乃“危国之器”为由,谏景公杀三士,并为设毒计一条,赐三人二桃,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依次讲述了搏虎和退敌之功,先后各拿了一只桃子。古冶子最后开口,说:当年随主上渡黄河,有大鼋鳖衔走左边骖马,我潜水九里,杀掉鼋鳖。跳出水面时,人们都惊呼河神现世。有功如此,可以吃桃了吧。二位何不把桃交还出来!说完,拔剑而起。公、田二人满面羞惭地说,我们功、力都不如他,却抢先吃桃子,太贪心了。如果不死也不像个勇士了。说罢,自刎而死。古冶子见两个伙伴羞愧身亡,悔恨交加。认为,是个勇士就不该独自活着,于是也自杀了。这就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史事典实。 《乐府诗集》录此诗题为诸葛亮作,这是误传。根据《古今乐录》中的材料:“《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泰山梁甫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然则不起于亮矣。……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引自《乐府诗集》)可证《梁甫吟》不始自孔明。 《梁甫吟》梁甫吟 步出齐国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是一首怀古哀时之作,诗人以赋法表现了自已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对于晏婴不能容贤,设计诛害勇士的行径,表示了应有的义愤。 《梁甫吟》是古乐府《楚调曲》名。 “梁甫”又作梁父,山名,在山东泰山下,相传是古代死人聚葬之处。所以,《梁甫吟》也被看作葬歌。 “步出”句写诗人行吟的场所, “齐城”即山东临淄, “遥望荡阴里”一作“追望阴阳里”, “荡阴里”在齐城东南。由此二句引出下文的所见和所闻。 “里中”句写所见, “累累”与“垒垒”通,丘陵起伏之貌,这里用来描写三座坟墓的形状; “相似”表面上是说坟墓的外形区别不大,实际上也隐指三座墓主人的遭际相同。 “问是”句先是诗人设问,然后把所闻变成自答:三座坟的墓主是田开疆、古冶子等。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是战国时齐景公所养的三位勇士。据《晏子春秋·谏下》载,一次齐相晏婴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没有起身施礼,晏婴便耿耿于怀,在齐景公面前进谗言,说他们三位“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因此是“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同时设下了“二桃杀三士”的毒计。他让景公派人送给三位勇士两个桃子,要他们“计功而食桃”,就是各自估量自己的功劳,功大的可以吃桃。第一个拿桃的是公孙接,他自报了打虎功;第二个拿桃的是田开疆,他报的是杀敌功。这时,古冶子站起来说: “当年我跟随主上过黄河时,有头大鼋叼走拉车的马,是我在河里潜行十多里,终于杀死了大鼋。我左手操马尾,右手提鼋头,浮出水面,岸上的人都以为是河神出现了。这样的功劳,该当吃桃吧,你们两位为何不把桃子还回来?”说着“抽剑而起”。公孙接和田开疆自惭功劳不如古冶子大,便还回桃子,并以“不死无勇”为由而自刎身死。古冶子见此情状后悔道, “我羞死了两位伙伴,是不仁不义之人,独自活着还成啥勇士?”也自刎了。这就是历史上“二桃杀三士”的著名典故。 从“力能”句起直到本篇终了,是写诗人对于三勇士的评价、悼念,以及对于设谋杀人者的谴责之情。 “力能”句不仅颂扬了三勇士的力大无穷,能够推倒南山(指齐国的牛山)的孔武之壮,而且还赞扬他们兼擅文才,能够尽知(即诗中所谓的“绝”)天地间的一切大道理(即诗中所谓的“地纪”)。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段,表示出爱才、惜才的心境。 “一朝”句,上半句极言谗言效用之快速,下半句揭示谗言杀人手段之轻巧。这里,诗人把数量词“一”、“二”、“三”巧妙天成地箝入诗句里,既倾诉了对于被害者——忠臣勇士悲剧的哀挽,也揭露了谗言设计的险毒,更间接地表达了对于听信谗言者的愚昧凶残的愤懑。可谓言简意丰,表现手法极为朴素,而又蕴涵颇深。最末两句又是一个自问自答句。诗人在上面作了必要的描绘与铺垫以后,在这里犹如火山爆发,把满腔的义愤都在这两句里表达了出来——可以想见,诗人吟到这里,悲愤交加,怒不可遏,仿佛面对荒野大声疾呼道:有谁能干出这等凶残之事?都是那位号称齐国贤相的晏婴啊! 总之,尽管全诗质朴,无华,不事雕饰铺陈,但是由于情真意切,敢于仗义执言,谴其所当谴者,因而仍然有着撼动读者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