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凭箜篌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①,空山凝云颓不流②。湘娥啼竹素女愁③,李凭中国弹箜篌④。昆山玉碎凤凰叫⑤,芙蓉泣露香兰笑⑥。十二门前融冷光⑦,二十三丝动紫皇⑧。女娲炼石补天处⑨,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⑩,老鱼跳波瘦蛟舞(11)。吴质不眠倚桂树(12),露脚斜飞湿寒兔(13)。 【注释】 ①吴丝蜀桐: 以吴 (今江苏)丝为弦,蜀 (今四川)桐为琴身,代指箜篌制作之精美。高秋:深秋。②凝云:云凝结貌。颓不流: 颓然不能流动。③湘娥:湘水之神娥皇、女英。传说舜帝死于苍梧,二女寻夫,泪洒斑竹。素女: 霜神,善于感伤。④中国: 国中,指长安。⑤昆山: 昆仑山。玉碎、凤叫: 形容弦声清脆激越。⑥芙蓉: 荷花。香兰: 兰花。⑦十二门:长安四面各三层门。十二门代指长安。⑧紫皇: 天上最高的尊神。⑨女娲补天: 传说古代共工和颛顼争帝,共工怒触不周山,柱折天漏,女祸炼五色石补天。⑩神妪: 名成夫人,是善弹箜篌的神女。(11)老鱼、瘦蚊: 大鱼和长蚊。(12)吴质: 吴刚。(13)兔:指月中玉兔。 【诗大意】 精美的琴声试弦于深秋,彩云来谛听不肯飘走。湘神和霜神都听得愁苦,李凭在长安弹起了箜篌。如昆山玉碎凤凰在啼叫,荷花在流泪兰花在微笑。长安的城门融去了冷光,美妙的琴音感动了紫皇。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天惊石破漏得秋雨行行。梦入神山去教神女弹技,大鱼长蛟欢腾狂舞。吴刚身子靠着桂树,听得不想入睡,月宫中的玉兔听入了迷,露水打湿了身体也不知道。 【赏析】 箜篌,古琴名,有横弹竖弹两类,李凭弹的是二十三弦的竖箜篌。她是中唐宫中的乐师,最善于箜篌独奏。许多人听了她的演奏都很感动,并以诗称颂。其中以李贺的这首诗最有名。 全诗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主要交待演奏的人物、时间、地点。诗所描写的是这样一番情景:在天高气爽的九月,忽听箜篌拨动起弦声,在那终南山上空流动的白云,便立刻簇拥到长安城的上空谛听,再也舍不得离开了;稍一试弦,便如泣如诉——是哪来的琴声这样感人肺腑,原来是李凭在京都弹起了箜篌。 按理说,将何人、何地、演奏什么乐器、水平如何等告诉读者,是最易枯燥乏味的,但我们读了这几句,却感到诗味盎然,意趣横生。其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第一,诗人在交待这些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倒叙法”。先竭力渲染气氛,然后介绍人物,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增强了作品的情趣;如果一上来便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岂不索然无味? 第二,诗人说李凭是弹奏名手,不是用抽象介绍法,而是借助于丰富的意境进行烘托。例如,不说如何引人入胜,而说“空山凝云颓不流”。既然连彩云都来凝聚谛听,舍不得离开,对听众的吸引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又如,借助于湘水之神和秋霜之神的悲泣愁苦来表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内容,这不比说无数个“技艺高超、凄惋动人”更有说服力么? 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正式写李凭的弹奏,着力于具体刻画和描写其演奏技巧和艺术魅力。 先写演奏的抑、扬、顿、挫之音,说那清脆的声音就像“昆山玉碎”,铿锵悦耳,交错叠出; 那婉转的声音就像凤凰长鸣,悠扬动听。那微细的美妙之音,时而像荷花上滚动着的晶莹的露珠,时而又像喷香的兰花在向着人们微笑。 接着描写弹奏的艺术感染力:说箜篌的弹奏,时而音色清温,暖气吹拂,如同和煦的阳光普照整个长安城内,再也没有半点寒意; 妙音入云,上干宸聪,连天上的玉帝都大受感动! 继而又写弹奏的急管繁弦。说当演奏到高潮的时候,声如霹雳轰鸣,直震得地动天惊,就连女娲炼五色石补好的那块青天,也被震破了,从而秋雨淅淅沥沥地降到了人间。 读了李贺描写音乐的这些诗句,使我们不由得想起白居易在《琵琶行》 中描写音乐的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与李贺,对音乐的描写都是极生动的,我们并不想给古人分什么高下、优劣,而是想通过这些佳句的比较,更清楚地看到他们各自的不同特色,白居易写琵琶的演奏,基本上都是从听觉来写声音,而李贺写箜篌的演奏,却调动了各种知觉和联想,因而显得更加瑰丽多姿,异彩照人。例如“昆山玉碎凤皇叫”,这是以声喻声,是从听觉来写的; 而 “芙蓉泣露香兰笑”,就是以视觉来写听觉了,是说听了那种弹奏,就仿佛看到了荷花上滚动着露珠,香兰也在发出微笑;下面的“十二门前融冷光”,则又从写视觉改为写感觉了,是说听到那声音使人感觉非常温暖,整个长安沉浸在这暖气之中;“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又由听觉、视觉、感觉升华到了对音乐魅力的想象,既然人们听到弹奏如此受感动,那么,天上的玉帝听后也绝不会例外的。写到“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诗人更振起了幻想的翅膀,将音乐的魅力和美丽的神话传说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纵横千古,浩瀚无垠的艺术境界。“石破天惊逗秋雨”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名句,它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等,都是以新颖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而得到人们的称赏的。后来人们赞扬好的诗文,就常用“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一成语。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是写诗人对李凭演奏的评价。我们看到,诗人本是在评价李凭的演奏水平,但他不是笨拙地下一个评语,而是变了一种极为新鲜的手法——说我听了李凭的演奏,回家去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李凭被最善于弹箜篌的女神成夫人请到神山里去了。她教成夫人演奏的绝技时,只见到深水中的大鱼,兴奋得在波涛中穿来跳去;那修长的蛟龙,也翻腾狂舞;而月宫中的吴刚呢,也早已听得入迷,倚着桂树,不肯离开,不肯入睡;就连月宫中的玉兔,也已经停止捣药,只顾听这动人的音乐,被深夜的露水湿了身体一点也不觉得。这种以回忆梦境的方式来写诗人对演奏的评价,不比说 “技艺超凡、感天地、泣鬼神” 更有力量吗?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艺术性很高。最大的特点: 首先在于“用常得奇”,“人所难言,我易言之。”他极善于把别人不易写生动的内容表现得有声有色。这种化平凡为奇崛的才能,是他人难于企及的。宋评论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沧浪诗话》),李贺可称得起深知诗家三昧的人!这首诗的第二大特点就是想象特别丰富,尤其是第二段中对音乐的描写,他不但善于以声喻声,还善于以形绘声,还能够以感觉来体会声;同时,他能将神话传说信手拈来,把音乐的意境描绘到了丝丝入微的地步,创造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
诗歌篇名。唐李贺作。《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李贺云: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清吴汝纶说:“此二句思想尤为奇特,盖箜篌之妙能使石破天惊,然天本有裂痕,为女娲所补,假使天破必仍在旧补之处也,逗秋雨三字亦奇妙。”(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琦玩诗意,当是初弹之时,凝云满空;继之而秋雨骤作;洎乎曲终声歇,则露气已下,朗月在天:皆一时实景也。而自诗人言之,则以为凝云满空者,乃箜篌之声遏之而不流;秋雨骤至者,乃箜篌之声感之而旋应。似景似情,似虚似实。读者徒赏其琢句之奇,解者又昧其用意之巧。显然明白之辞,而反以为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误矣!……(‘吴质不眠倚桂树’句)言赏音者听而忘倦,至于露零月冷,夜景深沉,尚倚树而不眠。其声之动人骇听,为何如哉?吴质,三国时人。考《魏志》《魏略》中所载事迹,与音乐不相涉。”今人叶葱奇《李贺诗集》:“明黄淳耀注:‘疑当作吴刚。《西阳杂俎》:“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斫之,树创随合,其人姓吴名刚,学道有过,责令伐树。”’黄说很是。‘吴刚不眠’指月光长久光明。”此诗赞美了李凭演奏箜篌的艺术技巧,描绘了他所创造的奇特艺术境界。诗中写道:箜篌是由吴丝蜀桐制作而成,在天高气爽的秋日里弹奏;悦耳的弦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湘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了情怀,不禁泪洒青竹,哀愁无限。李凭技艺高超,在京都演奏箜篌:声清脆,象昆山的美玉破碎;音高昂,如凤凰鸣唱;乐曲悲凉,使芙蓉为之泪垂;旋律欢快,让兰花为之含笑。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弦声消融;箜篌二十三根弦,声声把天帝的心弦紧扣。乐声传到天上,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工作,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乐声传入神山,神妪感动不已,瘦蛟乐得翩翩起舞,老鱼激动得跳波戏游;乐声传到月宫,伐桂的吴刚斜倚桂树,不思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秋露洒身,也不肯离去。全诗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大胆,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构思新颖,独辟蹊径,通过渲染音乐效果,衬托演技的高超,把抽象的音响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语言凝炼、精警,赋予典故以新的意境,创造出一种奇幽清冷的艺术境界,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说此诗和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至文”,“足以泣鬼。”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释】李凭:元和年间著名宫廷乐师,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候、坎候。形状有多种。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这里引申为弹奏。“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江娥:一作“湘娥”,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昆山:是产玉之地。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这句是说乐声使全城气氛变得温馨。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贵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天帝。女娲:《淮南子·览冥训》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石破”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神妪:神仙。老鱼跳波:《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此比喻音律精妙。吴质:疑即吴刚。露脚:露滴。寒兔:神话传说中嫦娥的宠物玉兔。 【大意】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被牵动出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被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水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字数:988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87-88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